佛学名相疑难.doc_第1页
佛学名相疑难.doc_第2页
佛学名相疑难.doc_第3页
佛学名相疑难.doc_第4页
佛学名相疑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观派】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系以龙树(梵Nagarjuna )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於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之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即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在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不著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与瑜伽派对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此派以龙树为始祖,历经提婆(梵Arya -deva )、罗侯罗跋多罗(梵Rahulabhadra )、青目、婆薮开士等人。至六世纪初,有佛护(梵Buddhapalita )、清辨(梵Bhavaviveka,Bhavya )二论师出而作中论之注释。其后中观派分裂为佛护系之具缘派(梵Prasan%gika )与清辨系之依自起派(梵Svatantrika )。前者之月称(梵Candrakirti )论师曾对清辨之中论注释,予以激烈抨击,其思想并传入西藏而广泛流传;后者则以观誓(梵Avalokitavrata )等论师为代表人物。七、八世纪之际,中观派与瑜伽派有交互流通之趋势,终于形成寂护(梵S/antaraks!ita )、莲华戒(梵Kamalas/ila )等之中观瑜伽派(梵Madhyamakayogacara ),与密教同时流传,直至印度佛教之灭亡为止。在我国方面,此派之学说由鸠摩罗什开始系统地介绍至中国后,发生极大之影响,如隋唐之时,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及禅宗等诸大宗派,均以此派之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重要根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八、佛性论卷一、大唐西域记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序、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W. Wassiljew: Der Buddhismus; Th. Stcherbatsky: The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参阅印度佛教2215、空有论争3473、瑜伽派5530)佛学大词典【瑜伽派】(一)奉行瑜伽师地论等教说之宗派。又作瑜伽宗、瑜伽行派。即行于印度,与中观派对立之大乘佛教教派。初祖为四、五世纪之弥勒论师,以宣说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论等而奠定开宗之基。其后,无著禀其教旨,着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未久,世亲继之,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以光显教说。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等论著以宣扬瑜伽思想,复着因明正理门论而定因明之论式。同时复有亲胜、火辨二大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安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德光等诸师,相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行万法唯识之理,以悟入真如之性。瑜伽派本与中观派世代对立,彼此论难。然八世纪初,寂护及弟子莲华戒融合中观自立派(梵Madhyamika -svatantrika )与瑜伽派之思想,成立瑜伽中观自立派(梵Yogacara -madhyamika-svatantrika )。此派思想,有关胜义谛者乃采用中观自立派之论点,有关世俗谛者则依据瑜伽唯识之立场。八世纪后,印度佛教传入西藏,西藏佛教改革者宗喀巴以甚深观、广大行,意图综合般若中观与瑜伽唯识两派。八、九世纪以后,瑜伽派为中观派综合摄取,独立学派不复存在。在我国,以北凉昙无谶所译之菩萨地持经(即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刘宋求那跋摩之菩萨善戒经,及北魏菩提留支、勒那摩提等之唯识二十论、十地经论等为瑜伽派经论之最早译介。其后,我国之瑜伽派渐分为地论宗与摄论宗;前者系以十地经论为主,后者则以摄大乘论为主。两宗虽同立八识缘起之说,然地论宗以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心同视为真识,摄论宗则视阿赖耶识为妄识,故别立第九阿摩罗识,此为两宗论点最大之歧异。直至唐代,玄奘译出瑜伽师地、显扬圣教、辩中边等诸论,又糅译十大论师之唯识三十颂释论,编成成唯识论等书,方乃展开法相宗之教说,而盛行于我国与日本。大唐西域记卷九、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印度哲学研究卷五(宇井伯寿)(参阅中观派1037、空有论争3473)(二)为印度六派哲学之一。通常又被称为瑜伽外道、相应外道。主张瑜伽修行,能达到解脱之境界。其哲学系根据数论学派而立论,所异者,持神我(梵purus!a )为最高神之有神论立场。相传西元五世纪顷巴丹阇梨(梵Patanjali )出世,搜集当时有关瑜伽诸说,撰成瑜伽经(梵Yoga -sutra ),始确立该派学说(一说巴丹阇梨编于西元前一五年间)。由于受到无神论之数论学说影响,其神仅止于冥想之方法与对象。认为世界之所以苦乃源自无明,此即为神我与自性(梵prakr!ti )之结合;当无明被明知(梵viveka )消除时,神我即从物质之束缚中解放独存,由此解脱达到完全圆满之状态。为得此明知,对于实践方法举说瑜伽八支(守戒、自我道德培养、养成良好坐姿、控制呼吸、控制感官、集中注意力、冥思、禅定),从有想三昧而入无想三昧之无心状态即是解脱。又为达到此一境界,遂完成修行法之组织,此乃瑜伽派之特质。毗阿沙(梵Vyasa, 450500?)曾对瑜伽经作完整之注释,其后第九世纪瓦卡帕提米拉(梵Vacaspatimis/ra, 800880?)更加以复注,广为一般采用。然此学派势力今已殆然无存。十住毗婆沙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印度六派哲学纲要(李世杰) 佛学大词典【五时教】又作五时。即于佛教经典之批判上,主张释尊四十五年之说法,乃从浅而入深,故将之分为五个阶段,称为五时教。我国对于经典之传译,并不依其发展之先后,而系以五时教判为准。五时教之分有如下数种:一 涅槃宗之五时教。刘宋时代之慧观主张佛教有顿教与渐教二种,前者乃专以菩萨为对象,使其立刻成佛之教,如华严经。对于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次第导入悟境所说之教,称为渐教,依所说之顺序,渐教之内容复分为:(1) 三乘别教,又称有相教。即为三乘之人分别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之个别教,如阿含经。(2) 三乘通教,又称无相教。即共通三乘之教,如般若经。(3) 抑扬教,又称褒贬抑扬教。即赞扬菩萨,贬抑声闻之教,如维摩经、思益经等。(4) 同归教,又称万善同归教。即开会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之教,如法华经。(5) 常住教,又称双林常住教。即主张佛性常住之教,如涅槃经。此说为我国判教之嚆矢,流行于江南,刘虬、僧柔、智藏、法云等诸师均承袭此说,僧宗、宝亮等复以之配于涅槃经所说五味之譬喻,至天台智顗而集其大成。又北地慧光所立之四宗教判,亦以此五时教为其本据。三论玄义卷上、大品经游意、法华经玄义卷十上、法华玄论卷三、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五、华严经疏卷一二 南齐之刘虬亦主张佛教有顿教与渐教二种,而渐教复分为五时,即:(一)人天教,世间之教。(二)有相教,承认有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阿含经等。(三)无相教,否定有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般若经等。(四)同归教,如法华经等。(五)常住教,如涅槃经等。但出三藏记集卷九所载之无量义经序(刘虬作)中,唯列七阶,而未举五时。大乘义章卷一、法华经玄义卷十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法华经玄赞卷一、华严经疏卷一三 隋代智顗亦有五时之说。所立五时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参阅五时八教1132)四 据唐代法宝之说,五时教应为:(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第二般若教以下,依次又称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法宝五时之说,在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中详述之,然该书仅存卷三,缺教判章,故其内容不详。俱舍论宝疏卷一、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佛学大词典【缘影】指心识四分中,见分缘虑外尘而生之外尘影像。此为见分缘虑外尘之气分,故又称缘气。又为所缘之事相,而非能缘之心性,故称缘事。其别有二:(一)指五识与五因缘之意识,缘外界五尘时,心内所现之色、声、香、味、触等。(二)指五后意识、独头意识,分别见闻觉知外界六尘之性觉。分别此见闻觉知之分别性,为缘外尘而生者,故亦是缘影。以上二者虽有所缘、能缘之分别,但皆属缘影。佛学大词典【五蕴】梵语panca-skandha,巴利语panca khandha。又作五阴、五众、五聚。三科之一。蕴,音译作塞健陀,乃积聚、类别之意。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 受蕴(梵vedana -skandha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3) 想蕴(梵sam!jna -skandha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 行蕴(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五蕴系总一切有为法之大别,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总类聚有为之七十二法为五蕴,唯识家则立百法,合有为之九十四法摄为五蕴,皆不包括无为法。五蕴通有漏、无漏及善、不善、无记三性,故诸论中亦以各种名称说明其种别,如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等,在五蕴之中,特以属于有漏者名为五取蕴。大乘义章卷八本更就有漏、无漏及三性,总立九种,即:(一)生得善阴,(二)方便善阴,(三)无漏善阴,(四) 不善五阴,(五)秽污五阴,(六)报生五阴,(七)威仪五阴,(八)工巧五阴,(九)变化五阴。其中前三者为善,第四为不善,后五者为无记;又第三属无漏,其余均属有漏。又摩诃止观卷五上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等,亦各出其说。小乘多数派别由对五蕴之分析,得出人无我之结论,主张人我为五蕴之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大乘学说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人我)之真实性,亦否认五蕴本身之真实性,进而发展法无我之理论。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九、般若心经、集异门足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一、卷二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卷五、顺正理论卷一、卷二佛学大词典【五蕴】(术语)梵语之塞犍陀Skandha,旧译为阴,又译为众,新译为蕴。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亦蕴之义也。是显数多积集之有为法自性。作有为法之用,无纯一之法,或同类,或异类,必多数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则概谓之阴,或蕴(阴者荫覆之义,旧译之一义也。见阴条),大别之五法:一、色蕴,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二、受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蕴,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以一有情征之,则色蕴之一即身,他四蕴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为一种特别之作用,故名之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识之一者为心之自性,故名之为心王。盖五蕴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从五蕴而成,如无色界无身之有情,自四蕴(除色蕴)而成也。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娑婆】(界名)Sah&amacron;,又作沙诃,娑诃楼陀。新云索诃。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又作杂恶。杂会。以是为三恶五趣杂会故也。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法华文句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区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中略)是三千大千世界,号为娑婆世界。探玄记四曰:娑婆者此云堪忍,悲华经云:此中众生贪嗔痴等过,梵王忍之,故为名也。西域记一曰: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玄应音义三曰:沙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云堪忍,一言杂会世界。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极乐世界(sukhavati) 】Jileshijie佛教术语。也称净土、乐邦。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净土的思想起源很早,在婆罗门教和小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就有它的渊源。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小乘佛教中有些俗人集团已信仰净土往生。但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派别则在大乘佛教时期。大乘弥勒上生经中提到有兜率天净土;妙法莲华经提到灵山净土;华严经中提到莲花藏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提到琉璃净土;大宝积经中提到如来妙喜净土;大乘密严经中提到密严净土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则详细描述阿弥陀佛的净土,并根据上述经典的思想建立了净土宗。该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土与弥勒净土、药师净土同为中国佛教徒所信仰的三大净土。佛教认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佛土(世界)无穷无尽,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在这个极乐世界中,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