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_第1页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_第2页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_第3页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_第4页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出guo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 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 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 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 2.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外国语(“方言”)学堂, 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 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 (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其特点为 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 (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 (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 (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 * 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 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 (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与劝学篇: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对教育 * 是深远的,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 * 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是它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 (1)兴办学堂:万木草堂(1891年, * ,广州);时务学堂(1987年,梁启超、谭嗣同,长沙);通艺学堂(1894年,严复,北京);北洋西学堂(1895年,天津);南洋公学(1896年,上海);经正女学(1898年,上海);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1895年, * ,北京);强学报(1895年, * ,上海,同年在北京、上海两地成立强学会)、时务报(1896年,梁启超,上海);国闻报(1897年,严复,天津)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创办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立,1902年与京师同文馆合并,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自办的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2)改革科举制度: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后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 * 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1废八股,变科举2兴学校,育人才3派游学,译西书4倡平等,重女教;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该体系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与权利享受的,而且是的,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包括 人本院 育婴院和慈幼院 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小学院(6-11)“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中学院(11-15)以德育为主,德智体兼重;大学院(16-20)“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新民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品质。 (3)论学制: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应办在大学之前而与小学同办,首先要培养的是小学教师; (5)论女子教育:认为女子不学是中国国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提倡重视女学;女子学习之后从胎教意义上又可以保国保种;认为凡男子学习的内容女子都可以学习; (6)论儿童教育: 抨击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主张为儿童开办新式学校,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课程编制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儿童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对儿童身心有益的活动; 5.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提倡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极力提倡学习资产阶级的自然、社会科学,过于忽视中国传统学说的作用;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但并未实施,是癸卯学制的雏形; (2)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其指导思想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整个学制从纵向分为为期26年的三段七级:初等教育包括 蒙养院(4年) 初等小学堂(4年) 高等小学堂(5年); 中学教育为中学堂(5年); 高等教育包括 高等学堂(3年) 分科大学堂(3、4年) 通儒院(5年);从横向又可以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 (3)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宣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1905年成立了学部,成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 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反映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