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2)_第1页
【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2)_第2页
【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2)_第3页
【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2)_第4页
【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黛玉与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很喜欢它,我也很喜欢这部书,但是与那些文人来讲,我不过是闲人而已,在闲来无事时翻阅一下,以解烦闷与孤寂罢了。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钗黛描写通过几个正面与侧面进行了对比,主要表现在:一、 在二人容貌的描写上: 钗黛之美相比较而言是各有千秋的,在可以借宝玉对二人的容貌描写中看出来。黛玉之美,在宝玉看来乃是“细看形容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而宝钗,在宝玉看来又是一样,当他去看薛姨妈时,“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发篆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秋水。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在宝玉眼中钗黛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不但她俩的外观的美大不相同,即她俩内心所开诸外的表情也是截然两样。对于这一点,兴儿评的却是十分恰当,“我们家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一位是我们姑太太的女孩儿,姓林。一位是姨太太的女孩儿,姓薛。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儿一样;又都知书识字的。或出门上来,或在园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怕气吹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这话把一个林姑娘形容得弱不禁风,婷婷袅袅;把一个薛姑娘形容得玲珑剔透,冰雪聪明,她们的自然美都穷容形相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来了!二、 对二人脾气秉性的描写 在写宝钗时,作者写了她不仅对黛玉的讽刺、刻薄报以容忍的态度,对黛玉有悖于封建礼教的言行还进行耐心地劝戒;对大观园里的姐妹不仅在道德、行为上予以劝戒和引导,在生活上对她们也细心关照。如在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说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句子,宝钗以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劝黛玉,受封建思想的薰陶,“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宝钗尊崇的行为规范。对于出身大族、但父母双亡的史湘云,宝钗更是关爱有加,。她细心观察,得知湘云在叔叔家一点儿作不得主,针线活都得自己动手。当听说袭人求湘云帮他做宝玉的活计时及时劝阻,并将湘云的处境讲给袭人听,减轻了湘云的负担。湘云要邀诗社作东时,宝钗体会她的处境,从自家铺子里要些螃蟹和酒,给湘云提供了物质上的资助,令湘云心中十分感服。 在写黛玉时,作者写了她的牙尖嘴利、说话不饶人、对人讽刺、刻薄的一面。如黛玉去看宝钗时,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借雪雁送手炉讽刺宝钗和宝玉,待到宝玉说出表面是顶撞李嬷嬷,实是嘲讽宝钗的话时,宝钗说“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也不是,喜欢又不是”写出了黛玉的牙尖嘴利;在写湘云打趣黛玉比作戏子时,黛玉十分生气,不但和湘云而且和宝玉也闹了起来,惹的宝玉说她这样说话不饶人;在写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时,原本周瑞家的这一路送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黛玉却多心地一问“是单送我的,不审每个姑娘都有呢?”答曰“姑娘们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黛玉的回答让人很受不了,“我说呢?原来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我,不然也轮不到我的头上。”这话说时,周瑞家的虽没说什么,但是心里一定不满,这也就奠定了黛玉在下人们心中并不如宝钗一样深得人心。然而,事物都是两方面的,在对钗黛的描写上,虽然有“褒宝钗、贬黛玉”的意图,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实际却是在“贬宝钗、褒黛玉”。 首先,宝钗是自私与冷酷的,而黛玉却是心直口快的、不计前嫌的。在“宝钗扑蝶”一节中,她到了利害关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伤害,便不惜伤害他人,把麻烦推给了黛玉。她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心安理得,并没有感到内疚,她的这一自私、虚伪在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上被作者揭示得淋漓尽致;而黛玉在被湘云比作戏子时,与湘云有了口角之争,而随后又携宝玉的诗与湘云一同去看,这表现了黛玉似窄实宽的心胸。其次,宝钗待人又是讽刺、刻薄的;而黛玉待人则是宽厚的。宝钗在抓住黛玉行酒令中的牡丹亭、西厢记中的句子时,便要审问她;而黛玉看见宝钗坐在睡着的宝玉身边绣鸳鸯时,只是灰心一笑而没有去审问她。从这可以看出,宝钗只是表面上的德、仁、厚,而黛玉则是内心深处的德、仁、厚。再次,就是对待下人问题上,宝钗的内心深处其实对下人是存在着很深的主人与奴才的芥蒂的,而黛玉却是对下人是一视同仁的。在对待金钏的死上,宝钗并没有对金钏的死表现同情,而是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丫头,并没有什么可惜的,王夫人对金钏的赏银应该是她的福气;而黛玉对下人则是一视同仁的,在晴雯死后,宝玉为晴雯作的芙蓉女人诔中,黛玉不但没有怪他,反而还为他修改,这正表明了黛玉心中的那份反叛。 潇湘馆中内的竿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刚直率直,心地纯洁的品质与情操,而蘅芜院内蛇蜒迂回的藤蔓暗示了宝醉心功利,攀援显贵,善于逢迎的性格特征。对于曹雪芹对二人的描写,相较而下,我更喜欢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 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 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 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 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 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嘲弄了官员昏暗无道,贪得无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 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封建势力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势力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上了句号,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林黛玉身上所负担的时代压力,又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加重。“一来二去的大了”,这种感觉愈来愈成为一种无形的威胁。她和贾宝玉之间,那种对躺在枕 头上说故事的不拘形迹的恋爱生活,已经不能再有了。表现于形体之外的爱情活动 ,已经失去童年服装的隐蔽,不得不在某些地方收缩起来,而转向内部深处发展。 于是,从这两个青年人的心中,传递着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们变得更体贴、更心会 、更情了。但是,这一爱情究竟甚么时候才能达到美满的婚姻归宿呢?这个随着 年事的增长而尖锐地提出来的问题,愈来愈成为折磨林黛玉的事情了。爱情,冻结 在茫然的期待里。一种捕捉不到的阴冷感觉,暗袭着这个少女的心头。 她一方面敏感到这种阴冷,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对贾母等封建统治者还抱着幻想 ,或者说,还存在着侥幸心理。其实,这个可怜的少女,也只能这样地用“这希望 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 似乎只有和她朝夕相处的紫鹃,才能体察到她的这种深秘的苦痛。这个热情、 聪慧的丫环曾经暗暗地为她作急,并且不必要地去为她试探贾宝玉的心。不想那一 番“妹妹回苏州去”的假话,竟把贾宝玉吓得人事不知,昏迷过去;李妈妈的手指 在他的人中上“掐得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痛”。 随着晴雯的死亡而笼罩在四周的阴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浓结、更加低沉 了。林黛玉也比任何时候更显得敏感而心神紧张,乃至陷入极度的神经衰弱中。窗 外老婆子一声不相干的叫骂,也会使她昏厥过去。现实的阴暗,又作用于她的感觉 世界,造成了一个把她惊出“一身冷汗”来的恶梦 接着,生活中的阴霾,又随着贾宝玉的婚姻提到贾府的议事日程上来而变得更 加低压。偏偏在这个不宜害病的时刻,她的病又更进一步地恶化起来。痰中的血星 ,带来了可怕的凶兆! 病,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已经变成一种不能告人的过错了它不是得到同情,而是 招来更多的厌烦和嫌恶。林黛玉似乎很明白这一点,因此,她对探春说:“好妹妹 ,你到老太太那里,只道我请安,身上略有点不对,不是什么大病,也不用老太太 烦心的。”果然,当探春小心地在贾母的面前提起她的病时,贾母当着众人对林黛 玉发出了这样的责备:“我看那孩子太是个心细”,后来又说:“这孩子就是心重 些,所以身子不结实。” 所谓“心细”、“心重”以及后来所说的“怪僻”,等等,都是贾母等对林黛 玉的性格,长期以来所产生的印象。当贾府的统治者在作出这样的评语时,还没有 探悉到林黛玉的心中已经有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爱情呢!这时,林黛玉在 统治者的心中还不失为一个规规矩矩的小姐,只是“脾性儿”不好而已。 的确,只须在“脾性儿”这一点上,已经足够造成林黛玉的悲剧了。而她的病 ,又直接成了统治者厌弃的口实。为林黛玉诊视的王大夫,仿佛为她作辩似地说: “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消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 可是,良医不能为不良的社会开出药方。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是不能用药草来 疗治的。纵然生活中不再涌起其它的波澜,那包围在四周的阴冷和潮湿,那种封建 统治者对爱情不置可否的沉默,也会慢慢地耗尽这个少女的生命。 但即使是这种慢性的残害也不可能了!剧烈的折磨,正等待着林黛玉。 过分虚弱的身体,已经经受不起太多的打击。雪雁的一声误传:“宝玉定了亲 了”,便把她立刻抛人饮食不进的危境中。接着听到这段亲事原是“议而不成”的 ,她又立刻挣出死亡的怀抱,“心神顿觉清爽许多”。 爱情连结着这个少女的生与死。她也正经历着生与死的回旋。而客观现实,也 日益紧迫地把她推人这种生死的斗争中。 当她的生命重又飞回的时候,也正是更大的灾难开始的时候。 她的“病也病得奇怪,好也好得奇怪”,不禁把内心的秘密作了明显的暴露。 这是可怕的暴露!这种暴露,要比来自贾宝玉的身上更为严重、更为惊动。因此四 周飞起了“唧唧哝哝”的“议论”。于是,像扑灭火灾似地,整个封建势力立即组 成回答性的打击。 “略猜的八九”的贾母,首先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必须在她和贾宝玉之间加强 戒备:“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同时,也终于考虑到如何来打 发她的事情了。 统治者根据私有社会里这个天经地义的原则“先自己而后外人”作出了决 定:“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爱情,就这样地被宣判了死刑! 封建势力几乎是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 这沉重的一击,不是通过贾母,也不是通过王夫人、凤姐,而是由一个不相干 的傻大姐儿加到她的身上的。不懂得隐瞒,只会说实话的傻大姐儿,在这里为统治 者担当了最直接的凶手。 当傻大姐儿在林黛玉的面前说出事情的全部真相时,那一瞬间,整个世界仿佛 在这个少女的脚底下抽去了。她的全身像在无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散失。 是的,一切都失去了,失去了希望,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悲伤和眼泪。我们看到 她只是在那个沁芳桥畔“迷迷痴痴”地走着,“像踩着棉花一般地”走着,“信着 脚儿”地走着,走过去又“往回里”地走着。 像一片落花,林黛玉飘落在人生的风暴里。 那一社会是怎样摧毁一个纯洁、美丽的灵魂的啊!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宝钗一个被时代吞没的美丽女子,却直到现在逃不出人们的声讨和责骂,这是宝钗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扪心自问,你真的可以如黛玉般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吗,所谓的至情至性,又有几人做的到呢?指责宝钗,让我们沉思,我们真的有这个资格吗? 宝钗在书中虽不是女一号,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成了人人唾弃角色。可是,宝钗也是牺牲者,失去了一切,无人同情。 众钗中堪媲黛玉之才的,非宝钗莫数,她不但善于处世,且“根基家私”雄厚。较之“叛逆”的黛玉,她是另一种女子的代表,是顺应的典范。 宝钗住进贾府,是母兄的主意;搬进大观园,是元妃的旨意。在封建社会,一个女子,即便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亦没有权利掌握自己的自由,所以宝钗的生活,完全是被家庭包办的。进入贾府,宝钗的优点逐渐显露出来,温柔善良,老实敦厚,文才飞扬,平易近人“连下人也多与宝钗亲近”,甚至连赵姨娘也夸她厚到亲切。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看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依着意思”去说;梨香院她布置的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守拙的淑女之感;金训投井,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嘲笑之笔,可见其德行。她一方面让王熙凤以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一方面又“小惠全大体”;她对黛玉的讥讽听若罔闻,让人认为她从不记恨,连黛玉也叹她“多情如此”,:“惺惺相惜”,其余姐妹她都处的甚是融洽。这处世的高明与待遇的清高形成鲜明的对比。 宝钗处世的随和,出自她纯良的内心,但在复杂环境中,她不可避免又毫无反抗的被封建礼教毒害甚至于毁灭,这便是“悲金”所在。脂评“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十分中肯,钗黛二人同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只不过一个叛逆,一个顺从。高鹗续书中宝钗闻宝玉失踪,自是十分悲伤,可她反强打精神安慰母亲,这等惨境,却处之泰然好一个蘅芜君!受了哥哥的气,她“满心委屈”,但“待要怎样”,又怕母亲不安便“回到屋里哭了一夜”;黛玉刻薄她,她也因“心里惦着母亲”“并不怎样,一径自去了”;觉察出“木石盟”之深,她便跳出局外,超然静观,将自己的失意掩的严严实实。她“守拙”,比起奢华无度的哥哥,“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样两个不同的人来!”正是她的大度和贞静使她深得人心。史湘云打心眼里认为“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我但凡有这么个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袭人也赞她“叫人敬重,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 很多人不喜欢宝钗,皆因为她和众人关系太好,难免有讨好众人之嫌,但若做讨好之解,宝钗的行为并不好理解:如果她是为了进入大观园,当上“宝二奶奶”而逢迎众人,那她根本不用讨好下人,也没有必要讨好黛玉。她所做的一切,皆出自她本性的善良,并非人们所想的黑暗与肮脏。 宝钗出生在富裕的封建大家庭,封建礼教在她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她懂得在封建家庭中的女人的义务与责任,但她并不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木偶,并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女人,她有她的个性和叛逆“漫稳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没缘法?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是宝钗很喜欢的一只“寄生草”,从中可以看出宝钗心中的消极和迷惘,但她明白她肩负的责任,她明白她的家庭需要她,没有谁给她一点可以发泄情绪,可以自由生活的空间,所以她并不是胜利者,她比黛玉更具有悲剧色彩。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生辰之际,大观园里群芳贺寿,怡红公子独坐万花丛中,举目但见飞红流翠,顾盼唯觉雾鬓云鬟,倒象把满园春色生生搬进了珍珠帘内,锦绣笼中,好一派风光霁月,漫说是养了贾宝玉的眼,便是众读者,看至此处,也觉字字珠玑,美不胜收。 借花拟人,以人喻花,这本是曹雪芹一贯的借喻手法,这一回中,他以一个小小的游戏,将一众女子的个性及命运做成伏笔,埋于字里行间,而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亦藏在其中。所谓“韶华盛极”,却是“开到荼蘼花事了”。 却不说这些,只看宝钗,她掣得了一枝牡丹,题“艳冠群芳”,上书“任是无情也动人”;黛玉则掣得芙蓉,题“风露清愁”,诗曰“莫怨东风当自嗟”。曹雪芹果然精辟,仅此一处,钗黛二人迥然的个性已见诸分明,一抑一扬,一凝一清,昭示出二人后续的富贵与清逸,宝钗的无情,黛玉的薄命,亦于此处略显端倪。 说起来,宝钗也是个可怜的女子。虽有众多人说她城府太深,工于心计,我倒觉得,她费尽心机得了个痴痴呆呆的宝玉,也未见得心里有多欢喜。高锷的后四十回,将宝钗写得对宝玉全无心意,倒也不算唐突。宝钗的无情,归根结底,还是其身处的时代所造成的,那时的女子必须内敛,必须含蓄,否则便被视作轻浮,若非如此,则尽痴情儿女的红楼梦,也不会被当做禁书。另有一处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书中已然将宝钗比做“山中高士”,既已言到士,则宝钗冠冕堂皇的道学家一面,也应是曹雪芹赋予其之个性使然,倒不是说她故意表现给谁看。 况且,一直觉得,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正是春花烂漫的年龄,再有心机,也只是那点小女孩的心态罢了,不过是凡事不愿多说,唯恐得罪了谁;又因怕受冷落,故做出乖巧的样儿来,讨老太太,太太的欢心。至于金钏儿死后,去王夫人处说了一大通开解的话,看起来虽可厌,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宝钗所受的教育,所置身的环境,使她很难象现在的我们具有平民思想,毕竟,她还是生活在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背景中。如此一想,那一些些讨厌,也只淡淡地浮上心头,又散了开去,终究还是原宥了她的。 而多愁多病的黛玉,她的寒素与冷淡,也极令人生怜。若论才色,她与宝钗各擅春秋,或稍有胜出,但若论性情,则输给宝钗太多。也难怪,一个幼失双亲的女孩,性情难免孤僻,况且,中间还夹着个不清不楚的宝玉,黛玉的种种讥诮,也就不足为奇了。更有一处要紧的地方,则是贾府中奶奶姑娘实在太多,人际关系过于庞杂,便如我这般的旁观者,亦不能将关系理清,何况黛玉这样聪明有余,精明不足的小小女孩?这些为人处事上的技巧,原是需由至亲长辈详加指点的,黛玉孤身一人,无亲人教化,行动上容易得罪人,也是没法儿的事。 其实,原本颇不喜黛玉。少时读红楼,每写至黛玉,常有“冷笑”字样,没的让人看了心里凉嗖嗖的,感觉极不爽。不过,随着年纪渐长,现在看时,多了一份悲天悯人的心情,便理解了她的个性,何况,她性情的古怪原是身患痼疾所致,曹雪芹借良医之口,也算替黛玉说了句公道话。 黛玉最令人生怜的地方,还在于她与宝钗相比时,所显出的那一份简单与清秀。她没有太多弯弯绕的东西,虽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但至少,不高兴的时候她会表现出来,或许言辞犀利了些,不过,倒不太难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