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课件_第1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课件_第2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课件_第3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课件_第4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古代漢語通論,.,2,.,3,.,4,单音词与复音词,汉语的词,若按音节的数量分,可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古代汉语无论是在单音词的比重方面,还是在复音词的构成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别。,.,5,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则是单音节词占优势,特别是上古汉语,更是如此。表现在:1.当我们将古代汉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原来的单音节词有不少变成了双音节词。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6,另一方面,后世有许多双音节词,本来就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如:学校学校汉书平帝纪:“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吊唁吊唁玉篇人部:“吊生曰唁,吊死曰吊。”,.,7,衣裳衣裳说文衣部:“上曰衣,下曰裳。”事业事业周易坤文言:“发于事业。”疏:“所营謂之事,事成謂之业。”,.,8,我们常常犯的错误:由于习惯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往往也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去理解。周易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9,韩非子五蠹:“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汉书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0,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词,也不是到临近现代的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其实它们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单音词比率由多到少、复音词由少到多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正确分清词与短语的界限,就显得十分重要。,.,11,礼记月令:“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左传僖公四年:“公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孟子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12,左传襄公三年:“於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亦可。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13,复音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至于多音节词,可说凤毛麟角。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成词。古代也叫“重言”。叠音词或摹声,或状物,色彩鲜明生动,且富有音乐美,起着很好的修辞作用。,.,14,叠音词属于单纯词,两个音节只包含一个词素。大多数的叠音词,两个音节中的单一音节,在该叠音词中并不表示意义。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坎坎伐檀兮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5,陶潜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还有一部分叠音词,实际上是两个相同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其词义与单独一个音节所表示的意义相同,词同记录词的字在意义上是一致的。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16,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联绵词:在古代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类双音节单纯词,尽管从语音上看是两个不同的音节,从书写形式看是两个不同的字,但从意义上看,则只包含一个词素而非两个词素。由于这种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故前人称之为,.,17,“联绵词”,也有人从书写形式出发,称之为“联绵字”。联绵词的最大特点是字义与词义毫无联系,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中的任何一个,在联绵词中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两个音节乃是一个作为一个整体,合起来才表示意义的。联绵词绝不允许拆开来逐字解释。,.,18,根据联绵词两个音节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等几种形式。如:仿佛、彳亍;望洋、匍匐。,.,19,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但其中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则仅作陪衬而已,出现词义偏落的现象,这种复合词通常叫偏义复词。古人称“复词偏义”或“连类而及”。偏义复词的词义究竟偏落在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20,1.词义偏落于前列子杨朱:“无羽毛以御寒暑。”贾谊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诸葛亮前出师表:“空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1,2.词义偏落于后国语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列子杨朱:“趋走不足以逃利害。”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22,“车马”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车牛”一致,定语在中心语后,即“马车”,“牛车”。非偏义复词。十人,车牛一两,见牛者一人。偏义复词与语言学家所称“连及”这种修辞手法有关。,.,23,有人认为:严格地说,偏义复词并不科学,因为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单音词并没有象现代汉语中有些词那样已固定成一个表偏义的双音词,(如窗户,不指户。兄弟,好歹,忘记等。)而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不起作用,由另一个语素代替两个语素的意义,显示出其偏义性,但有的则仍是两个单音词。,.,24,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25,春秋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记王制:“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的意思。,.,26,寻常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是十六尺。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普通”的意思。,.,27,消息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易丰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28,出入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出”指外出,“入”指进入。如史记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后来“出入”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数量上的接近”,如论衡气寿:“武王崩,周公居摄七年,复政退老,出入百岁矣。”,.,29,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原因,学术界有争论:1980年6月出版的王力汉语史稿中册:“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30,黄志强、杨剑桥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年期人大复印资料)指出:上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复辅音声母(中古不同声母的汉字在谐声时代能够使用同一声符,如“各(k-):洛(l-)”、“剥(p-)、录(l-)”kl、pl。上古有相当一批阴声韵字也具有辅音韵尾-b、-d等。因此由于具有大量的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所以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复杂。,.,31,从西周、春秋一直到东汉乃至魏晋,是汉语语音大为简化的时期,复辅音声母逐渐丧失殆尽,具有辅音韵尾的阴声韵字也脱落韵尾。语音的剧烈变化,必然影响交际,要求运用其他手段补偿。但是语音的简化只是词汇复音化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32,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首先是词汇量的迅猛增长。一种语言的声韵系统再复杂,音节的数量毕竟有限,在词汇量激增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词汇的单音节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汉语词汇向双音节、多音节的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33,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34,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汉语词汇的双音化。,.,35,苏新春汉语双音词化的根据和动因(19年期人大复印资料)皮鸿鸣汉语词汇双音化演变的性质和意义(19年期古汉语研究)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等都谈到词汇双音化的原因。,.,36,同义词,一、同义词的类别1.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37,饥、饿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饿,饥也。”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正字通:“饿,饥甚。”“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例如,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38,贫、穷在“生活困苦”这个意义上为同义关系。“贫”的本义是缺少钱财,说文:“贫,财分少也。”“穷”的本义是“极”、“尽”,常用以指仕途不得志。“贫”的反面是“富”,“穷”的反面是“达”。,.,39,“穷”的引申义是“贫穷”、“穷困”,与“贫”同义。但“穷”在程度上高于“贫”。左传昭公四年:“分贫振穷。”孔颖达疏:“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生业。”荀子大略:“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等等。穷还特指鳏寡孤独四种人。,.,40,同义词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角度来分类:1.本义相同的同义词徒:步:本义皆为“步行”。周易贲卦:舍车而徒。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41,“徒”引申为“步兵、门徒”等,“步”引申为“脚步”。成语“亦步亦趋”。顶:颠:说文页部:“顶,颠也。”“颠,顶也。”本义都指“头顶”。如:周易大过:过涉灭顶,凶,无咎。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42,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官:吏:“官”本义指“官署”,即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义“官员”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43,树:木:“树”本义为“种植”,“木”本义为“树木”,后“树”引申为“树木”后,两者便同义了。成语“十年树木”。,.,44,3.引申义相同而形成的同义词这类词本义不相同,经过引申而意义相同。治:理:“治”本义“治水”,“理”本义“理玉”。如:孟子告子上:禹之治水也,水之道也。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经过引申,都有了“治理”、“管理”义,成为同义词。,.,45,徐:慢:“徐”本义是“慢走”,“慢”本义为“怠慢”“傲慢”。但都可引申出“缓慢”义。“入而徐趋”,.,46,二、同义词的时代性,同义词是有时代性的,有的词古义一直同义,如“至、到”、“恐、惧”。有些词在上古原本同义,后来却不同义了。劝:勉:上古都有“勉励”义,正由于此,所以“劝、勉”可连用:荀子富国: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47,后来“劝”在中古的常用义为“劝告”、“劝说”。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杜秋娘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因此,与“勉”不再同义。,.,48,宫:室:先秦时,都有“房屋、住宅”义,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汉以后,只帝王的房屋、殿堂才称“宫”;“室”则多指“内室”。故不再同义。,.,49,树:艺:在上古都有“种植”义,如: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中古后,“艺”一般不当“种植”讲,“树”主要作名词“树木”,少作动词(除文人作品外),故不再同义。,.,50,有些词在上古本不同义,而到了中古或近代则成为同义词。伪:假:“伪”本义“人为的”,上古就可表示虚伪的、不是真的。如:史记高祖本纪:乃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庄子齐物论: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上古“假”主要表“借”义,汉代后主要表“虚假的、不是真的”义。因此与“伪”成为同义词。,.,51,等:候:上古时“等”有相同、等级、次序义,无“等待”义;“候”有守望、放哨、哨所、侦察、问候义,其中只有“守望”与“等待”略有牵连。上古时表“等待”义,一般用“俟”、“待”。如:范成大州桥:父老年年等驾回。梦溪笔谈药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有花时采。中古以后,“等”、“候”都有“等待”义,成为一组同义词。,.,52,狱:牢:“狱”上古是打官司、诉讼、案件义。“牢”上古是关牲畜的圈栏。汉代都有“监狱”义,变为同义词。释名释宫室:“狱又谓之牢。”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报任安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53,三、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同义词之间的差别在于理性意义、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三个方面。理性意义,又分为范围、形状、程度等的不同。,.,54,1.事物的形状、质地、用途不同,柴:薪:都指烧火用的木柴,但大、小有别:礼记月令:“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说文木部:“柴,小木散柴。”“薪”是粗大的木柴,“柴”是小柴,象枯枝之类。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赤壁之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55,坟:墓:都指埋葬死人的地方,但形状不同。筑土隆起的叫“坟”,穴地而平的叫“墓”。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郑玄注:“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扬雄方言卷十三:“凡葬而无坟谓之墓。”“墓”是埋葬死人时都有的,“坟”则不一定,可以“墓而不坟。”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56,模:型:都指用来制造事物的“模子”“模型”,但所用材料不同,用泥土做的叫“型”,有木做的叫“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範。”模、型的区别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某些专门术语里,机械工铸造的模型,用沙土制作的称“造型”,用木头制作的叫“木模”。,.,57,府:库:都指“藏放东西的地方”,但用途不同。说文:“府,文书所藏也。”“库,兵车所藏也。”左传僖公五年:藏于盟府。“盟府”,收藏盟书的地方,“府”还可收藏财物。韩非子外右上:仓无陈粟,府无余财。吕氏春秋分职:乃发大府之货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58,城:郭:都指城墙。但有内外之分,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如: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单用而不需细分时,一般用“城”,不用“郭”,若用“郭”就表示必须分清:木兰辞:爷娘闻女至,出郭相扶将。,.,59,2.意义重心不同,完:备:都表“全”,但侧面点不同,“完”着眼于形体的完整、完好,没有残缺。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备”着眼于数量上的齐全、齐备,没有缺漏。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60,两词对用,区别表现更为明显。韩非子外左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体无完肤”不能说成是“体无备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换成“备”。“德才兼备”不能说成是“德才兼完”。,.,61,骄:傲:都可指“骄傲、自大”,但侧重点不同。“骄”指倨高自满,侧重于心理状态,如: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后汉书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62,“傲”指轻侮傲慢,不恭敬、不谦虚,对人没有礼貌,侧重于行为表现:刘克庄水龙吟己亥自寿:起舞非狂,行吟非怨,高眠非傲。左传文公九年:傲其先君,神弗福也。“傲”还引申出“轻视”义,而“骄”无此用,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63,追:逐:都有“追赶”义,侧重点不同。“追”侧重于把追赶的东西、对象追及、追回,有“挽回”义,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64,“逐”侧重在把追赶的对象起跑或驱散,有“放逐、驱逐”义,如: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李斯谏逐客书)吾尝三仕而三见逐于君。(史记管晏列传),.,65,潜:间:都有“悄悄的”、“秘密的”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由于本义不同,两词的侧重点不同。,.,66,“潜”本义是藏在水底,引申出“隐藏、埋藏”义,再引申出“秘密”义,其特点是“掩藏”,与“沉没不见”有关。因沉没不见,故特点在于隐藏自己。“间”本义是缝隙,引申出“间隔、隔离”义,再引申出“秘密”义,特点是隔开周围的事物和人,单与一个人或部分人说。因隔开众人,故特点是秘而不见。,.,67,2.动作的情态、方式不同,踊:跃:都是两腿用力使身体离开所站立的地方。都表“跳”义,但方式不一。戴侗六书故人九:“跃,跳也。大为跃,小为踊。跃去其所,踊不离其所。”但是二者有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68,杜预注:“距跃,超越也;曲踊,踊跃也。”“距跃”指向远处跳,向前跳。曲踊:弯曲身向上跳。百:同陌,次,“三”一言实指二言虚指,表多数。杜预注“百,犹励也。”孔颖达疏:“言每跳皆勉力为之”。因此,“踊”指原地向上,没有位移。“跃”指向前跳,有位移。,.,69,负:荷:都有“携带”义,方式不一,“负”用背驮,如: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荷”用肩扛。王维渭川田家: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70,盟:誓:在“发誓”、“立誓”上是同义词,但有别:郑玄注周礼:“大事曰盟,小事曰誓。”因此,“盟”多表多方的决心和诺言,一般要举行结盟仪式,要杀牲歃血为盟。用于国家大事,常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誓”多表一个人的立誓,不能用于国与国之间。左传僖公三十年: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隐公元年: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71,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法:律:都可表刑法条文,但范围大小不同。“法”范围广,既可指法律、制度,又可指具体的刑法条文。吕氏春秋察今: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72,“律”主要指具体的刑法条文。荀子成相罪祸有律,莫得轻重威不分。汉书刑法志:于是相国萧何作律九章。,.,73,树:木:都可表“树木”。但“树”只指“树木”,而“木”的范围更大,除表“树木”外,还表与树木有关的东西。左传昭公二年:有嘉树焉,宣子誉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年矣,又如是而后嫁,则就木焉,请待子。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74,问,询,访:问,询:无限制访:上对下白,皎,皑,皙:白:统称皎:月白皑:霜雪白皙:人白,人,民:人: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民:人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女,妇:女:女性统称。妇:已婚妇女,.,75,5.词义程度深浅不同,愠:怒:在表“生气、恼怒”时是同义词。但程度有明显差异。“愠”程度轻,是心里生气,但隐而不发,或只在脸上呈现,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怒”程度重,常指愤怒不可遏止,并表现在行动上。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6,报任安书: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促织中“怒索儿”,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怒”都不能换为“愠”。,.,77,知:识:都表“知道”“了解”,但深浅不一,“知”是一般的了解、知道。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识”不仅了解、知道,而且还能辨别,了解的比“知”更深入。论语阳货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孙子兵法谋攻:识众寡之用者胜。,.,7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