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呐喊自序》(语文北师大必修1).docx_第1页
【教学设计】《呐喊自序》(语文北师大必修1).docx_第2页
【教学设计】《呐喊自序》(语文北师大必修1).docx_第3页
【教学设计】《呐喊自序》(语文北师大必修1).docx_第4页
【教学设计】《呐喊自序》(语文北师大必修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序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巢湖市柘皋中学 葛庆国教材分析:自序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作于1922年12月3日北京。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呐喊自序是鲁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们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和简括鲜明的艺术风格,都应该从这篇序文入手。在这篇序文里,医病的问题,成为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这一思想转化的进程,对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学生诵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自序。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提出悬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文体知识与文学常识1.关于“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之前的文章或正文之前的文字。“自序”:作者自己写的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的经过。“代序”别人写的“序”,内容多介绍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设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序?例:陶渊明:桃花源记;苏轼水调歌头序2.关于呐喊设问:你学过的或者你所知道的哪些小说出自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出示鲁迅小说集呐喊。共十四篇: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已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教师指导记忆鲁迅先生的作品 如下:明天是端午节,孔乙己写完狂人日记,回到了故乡。他一边煎药,一边读阿Q正传。他觉得作品中因头发的故事引发的风波很有意思:本来是一件小事,居然演变成一场革命。屋子里,兔和猫两眼发出白光,正专心致志地看社戏鸭的喜剧。【参考资料】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小说十四篇,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设问:鲁迅的小说集,除呐喊外,还有那些?彷徨,共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 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共8篇: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设计意图】本课是“序”,有必要介绍文体常识,同时本课也是呐喊集子的序言,介绍文学常识很有必要,为学生理解鲁迅人生经历,及思想历程作铺垫。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侮蔑(w)愤懑(mn)缢死(y)抹杀(m) 怦怦(pn) 敷衍(f)可憎(zn) 头颈(jn) 悬揣(chui)侥幸(jio) 奚落(x) 丝缕(l)不恤(x) 不惮(dn)2.理解词义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课文中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课文中是“占有”的意思。 生人:活着的人。愤懑:抑郁而烦闷。槐蚕:即尺蠖,俗名“吊死鬼”,生长在槐树上。 不能已于言:不能止于言,即不能不说话,不说话心里就不安。不惮于前驱:不害怕前进。曲笔:不拘泥于事实。悬揣:估量。 困顿:十分劳累、疲倦。 奚落:讥诮;讽刺。冷落;怠慢。【设计意图】字词是语言构建的基础,只有排除了字词障碍,才能进一步理解“句”“篇”,有助于培养“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核心素养。四、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并整理成表。地 点 生 活 经 历思 想 发 展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振笔呐喊2. 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脉络。第一部分:(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第二部分:(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呐喊。第三部分:(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并说明命名呐喊原由。3. 看时事片后,鲁迅的思想状况如何?【提示】“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4. 筹办新生失败后,鲁迅思想状况如何?【提示】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 另一方面,终于看清楚自己。5. 金心异的来访,对鲁迅的思想有何影响?【提示】“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愚昧、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这正是鲁迅创作呐喊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读文本,先从零散的素材上升到整体的高度进行理解,然后再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五、合作探究1. 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写作呐喊的真正缘由?【提示】仅从文章第21段来看,鲁迅写作呐喊确乎是在与金心异的一番倾谈之后开始的。但这并不是写作呐喊的真正缘由,而仅仅是促成鲁迅挥笔上阵的一个契机,一个外因。真正的、根本的缘由,应该是通过分析第1至第11段所得出的结论,即鲁迅坚定执著地探寻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这一点鲁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忘却,这是写作呐喊的最本质的缘由。正如文章第1段所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2.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3.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提示】鲁迅此时的“呐喊”有别于筹办新生时的激昂慷慨。因为他经历了从“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自觉地发展到“听将令”而“呐喊”的艰苦历程。深切感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大毒蛇”般“缠住了”自己“灵魂”的那种“寂寞的悲哀”是不能“忘怀”的,更不能让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也如我年轻时一样感到悲哀与寂寞,因此要为“猛士”呐喊,使他们“不惮前驱”。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所以鲁迅将此称为“须听将令”。这表明鲁迅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自觉地以文艺为武器,为挞伐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而战斗,开始成为为猛士的前驱而奋力“呐喊”的无畏战士。也正因为鲁迅听从“将令”,写“遵命文学”,才使得呐喊永远放射着熠熠不灭的光辉。4.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哪些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自己思想发展的历程?【点拨】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当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5.结合鲁迅的经历,说说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点拨】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亡国之君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寂寞,即便是豪放的李白,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寂寞。可以说,没有寂寞,李白成不了“诗仙”,李煜当不是“词帝”,屈原留不下名传千古的离骚,鲁迅也写不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由此可见,寂寞别具一番魅力,它可以教会我们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最终超越自我。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生,大家应该直面而不是回避寂寞,应该战胜寂寞而不是被寂寞打败。【设计意图】对课文中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突出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六、课堂小结1.主题感悟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2技法借鉴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