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大巨头-作者:-日期: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传奇 作者:美理查德A约翰 是谁运用了别人对他的低估挽救了家族事业,但同时,又被称为“爱空想的独裁者”?是谁因为自己大学没毕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就是不重视大学生,但又影响了众多汽车工业领导人?是谁创造了连续17年最畅销运动型轿车“野马”,又挽救了克莱斯勒的破产之势?是谁作为保时捷创始人的外孙却无法在保时捷公司一展身手,而无法掩饰的才华却让大众集团熠熠生辉? 本书讲述了二战后汽车工业最卓越的六个人的传奇故事。他们,通过不同常人的勇气、魅力、洞察力、预见力以及超凡的领导气质改变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史。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 第一部分 序(1) 谁是21世纪国际汽车产业的幸存者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陈光祖 世界上纯粹的人是没有的,而高创造式人物却是有的,但为数极少。 传奇-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一书,是记述国际汽车产业历史发展到了中期,出现中年危机症,这种表现为汽车产业传统式工业化炉子快走到尽头,不少跨国汽车公司由于过度肥胖,处境十分艰难。一些权威人士称,汽车产业将成为夕阳产业了,一种不吉祥的车市幽灵,市场徘徊在它的周围,表面上的繁荣,已掩盖不住内在的衰退。 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浮现出来的,具有强烈时代代表的领军式人物。他们是本田宗一郎(本田技研公司董事长)、亨利福特二世(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李艾科卡(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董事长)、冯金海姆(宝马汽车公司董事长)、费迪南德皮耶希(大众汽车公司董事长)、鲍勃卢茨(通用汽车公司副董事长)。他们个个是充满激情,敢于创新,个性顽强,令人生畏,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物。他们为挽救汽车产业中年危机症,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表现出优秀的创新才能,做出了卓绝的奉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已经清醒的看到,笼罩在汽车产业头顶上的乌云,减减的消失,天空开始晴朗,汽车产业正向信息化的现代化方向迈进,汽车产业又开始出现一片新气象,那就是朝阳产业的气息越来越浓厚了。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对这六巨人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有的还有过合作。如卢茨,当他在克莱斯勒公司副总裁任上,我们有一个汽车大项目正洽谈合作,他已经意识到中国汽车产业将会崛起,这对大家都是发展的机遇,他亲自参与谈判。他对我说:一旦我们项目合作搞定,我一定驾驶一架直升飞机,让你在密西根美丽田野的上空,好好的转一转。书上也说,他是一个少有的自己常驾驶直升飞机的美国汽车界知名人物。他在底特律请我吃过饭,我也在北京请他吃过饭,可惜由于他的老板伊顿的反对,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功,卢茨对此表示十分惋惜。所以当我看到传奇: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样稿时,我对这些人物感到浓厚的兴趣,我想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将被这些真实的动人的故事所迷住。过去,我们看到的,多是国际汽车产业初创时期的历史和人物,对其中期历史书籍实在太少了,而国际汽车产业中期历史,对我们更为贴近,很多故事更能理解,很多经验更有借鉴之处,这就是我要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在加速推进。在这些年代,国际汽车产业最需要的东西是创新,创新成为国际汽车业竞争的焦点,汽车将成为四个轮子上的计算机,你不创新,就意味着要被淘汰出局,国外汽车业者都深切的意识到,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汽车创新战,一场为争夺最新知识、创新人才、全球市场和发展空间的战争,它没有硝烟,但却无法回避,正如书中所说,国际汽车产业将会重新大洗牌,这决定着一个汽车业者的命运。因此,我们不禁要问,谁是21世纪国际汽车产业的幸存者,现在谁还不能回答,还得看谁的创新能力强,还得等着瞧! 汽车充其量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也足以承载许多风云人物了;而本书中的六位行业巨擎,则演绎了一段-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传奇 -汽车营销专家 钟师 汽车业不过是庞大工业中的一支,为何会诞生如此众多而且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对于庞大的通讯与电子工业,很少有人对粗笨的老式电子管、简陋的矿石机等回味无穷,公众却对各种老爷车和从马车变过来的第一代汽车情有独钟;对影响全球人类生活的许多其他产业就很少留下像汽车业如此众多的传奇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琢磨的社会文化现象。 上百年来有关各国汽车企业和产品的报道汗牛充栋,各种有关通俗版的书籍也不胜枚举,但总有不少著作在几年内影响到全球的读者,或者在几十年内保持持续的影响力而成为一代代读者了解汽车行业内幕的传世经典。展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传奇-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是否能成为经典著作有待于时间公正考验。由于作者不是历史学家,不是从故纸堆里找寻出昔日的足迹,而是明智地用现代点题,这样就可以从无数的汽车著作中脱颖而出,更加引起当代人的关注;另外作者背靠老牌和权威的汽车媒体-美国汽车新闻,这种近水楼台具有直接与当代全球汽车行业的风云人物零距离接触的大量宝贵机会,通过这种特殊观察所能传达出的真切感觉和味道是会有相当的感染力的,因为有关企业领袖的人格魅力、禀性等的非量化特质不可能从企业产销数字、财务报表中和企业公关资讯中捕捉到的。 纵观汽车发展史,给人带来认识困惑的是究竟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群众创造历史?首先我们看到一些赫赫有名的汽车企业创始人多少带有英雄主义色彩,具有某种偏执狂的性格,极少开始是嗅着金钱味道前行的,大都是不懈追求一种偏执爱好、技术成就感,有点像宗教的殉道者,往往这些企业创始人不屈不饶或带有点圣洁感的故事就是最博得公众崇敬之感的要因。而企业变成巨舰后后续者的闪亮点却是怎样为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奋斗,因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传奇创始人和后续的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尺度不同。由于后续者是处于行业竞争的急流与漩涡中,其间充满了外部市场的尔诈我虞和内部人事的钩心斗角的曲折故事,后续者即使台前显赫一时,也会腹背受屈于董事会与资本的意志,恩恩怨怨的争斗,同样能够招徕公众极大的好奇心。汽车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历程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又总是引人入胜,咀嚼回味。 序(2) 随着发达国家中汽车企业通过不断洗牌,最终形成了本国的行业寡头,进而演变成了国际性的汽车巨头,其身躯变成了航母级,驾驭航母的船长-企业的最高职业经理人肩负的重担比创业者有过之无不及。因此照样成就了一批名留汽车青史的管理翘楚,其管理业绩不是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管理范畴,因为这些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臻于完善,而是需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思维要把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脉象,进行跨国界的企业重组并购、全球性的市场与资源整合,也包括定夺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新产品策略,对这些企业领袖来说,管理已经升华为一种揉合个性化风格的战略艺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这些领袖也很难完满走完征程,留下若许缺憾,但是总有一段时光做到登峰造极,煊赫一时,为全行业所景仰。 汽车历史也是面镜子,中外企业都会在里面显形,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屈指算来也就几十年的历史,其蜿蜒曲折、跌宕起伏之态比国外同行业有过之无不及,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是该有中国自己的现代汽车发展演义了。在我们读这本传奇:改变世界汽车工业的六巨头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有关中国汽车的权威精彩读本。 第1章 发令枪(1) 1978年7月13日这一天,时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李艾科卡被解雇了,他怒气冲冲地走出亨利福特二世的办公室,并没有用力摔门。但是,这一天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足足左右了未来25年的全球汽车业。 过不了几个月,艾科卡就将成为克莱斯勒公司的掌门人,与61岁的亨利福特二世并驾齐驱。最后,艾科卡将从福特公司带走数十名高级管理人员,并将福特公司高傲的企业文化带入到克莱斯勒这个第三大汽车公司。在艾科卡从福特公司挖走的人里,有一个人曾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担任过飞行员,他就是鲍勃卢茨,美籍瑞士人,是1974年被福特从宝马公司挖来的。 10年之后,克莱斯勒公司将出现一个神话。战后汽车业的全部智慧都将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他吸取了汽车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的教训,并将这一切完美地应用于一个公司的文化和产品当中。 20世纪70年代初,卢茨曾在宝马公司向埃伯哈德冯金海姆学习过品牌管理。实际上,冯金海姆掌握了一门汽车公司兴盛的艺术。而且,尽管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过是宝马势力家族的一个随从而已,但是在管理宝马这个非常成功的企业方面,他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从卢茨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曾跟艾科卡学习过产品包装和高风险营销。在福特汽车公司,亨利二世的精明小子分析家也曾向卢茨讲授过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成本规律。 进入克莱斯勒之后,卢茨还向当时已经颇具声誉和才华的本田宗一郎学习,学习和效法本田汽车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中的精华部分,这些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文化倾向于舆论意见和同质性。而且,当时的日本社会并不适合特立独行的实业家发展。但是,本田宗一郎却是个独特的人物-这种独特不仅仅表现在他充沛的精力和怪异的个人生活上,更表现在他经营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公司的方式上,他使公司发展成为最具创新精神的汽车制造商。 在19世纪,有很多创立了世界汽车业的机械方面的天才,而费迪南德皮耶希则是这种天才在20世纪的又一个例子。年轻的时候,这个不善交际的德国小伙子就是保时捷公司技术部门中经常闪现灵感的一个。福特、艾科卡和卢茨都对皮耶希的工作感到很惊讶。一个并非偶然的事实是,在策划奥迪复苏的时候,皮耶希也借鉴了本田的做法。 对于价值1万亿美元、年产6 000万辆汽车、在全世界范围内雇用超过400万人的一个行业,你怎么能将它归功于某一个人呢?在这个行业里,数千名工程师、设计人员和产品规划人员参与到每个新车型的开发过程中。尽管每个人对整个开发过程都在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他们也同样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破坏性的反作用。复杂性是无休止的-风险和回报几乎都难以捉摸。 这里讲述的,是六个改变了汽车业的杰出人物的故事-我们权且不论他们的成败。而当时的汽车业看上去原本是无法改变的。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某些企业家、设计人员和工程师或许可能改变某个行业的发展过程,那么在20世纪下半叶,这已经变成一件令人尤其可畏的事,而这一点又使他们的成功更加卓越。汽车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基础技术和基本概念已经定型。如今,不仅改变这个行业变得更加艰难,而且改变汽车行业遭遇失败的风险也比以往更高。在这种环境下,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将需要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天才。 那么,亨利福特二世、本田宗一郎、李艾科卡、埃伯哈德冯金海姆、罗伯特卢茨和费迪南德皮耶希都是如何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的呢?是通过他们的头脑、勇气、领袖魅力、运气、洞察力、天生的预言能力以及超凡的选人能力。他们取得成功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卓越的自我。较强的自我感觉是进入领导层的一个很重要的砝码,而他们都具备这一点。 当该承认自己的贡献而激流勇退的时候,有的人就开始走错路了。亨利福特二世错误地估计了来自日本人的威胁,在美国以外生产福特设计的富有创新性的汽车,这可能使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巨头失去了赶超通用汽车的最后一次机会。克莱斯勒的英雄艾科卡则是在退休之后,面临来自偷袭者的恶意收购时,进行了错误的尝试。冯金海姆勉强走出1994年宝马对罗孚的不明智收购案的阴影,却又对毕睿德(Bernd Pischetsrieder)对这家英国公司的管理横加干涉。而皮耶希则在卸任大众公司CEO之后,被控妨碍其继任者的工作。 回顾以往,这六个人也都是常人,也都可能犯较大的错误。但是,他们向这个行业中注入了活力,这个行业当时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陷入了一成不变的局面。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行业,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重要性,要想让他们放弃这个行业将非常困难。 他们对汽车业的影响非常大,他们的举动对其他人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将是一个永远都谈不完的话题。例如,卢茨的流线型1982年款福特塞拉(Ford Sierra)是革命性的,它震惊了整个欧洲汽车业,包括它的竞争对手通用汽车欧洲分部。作为回应,通用汽车选择了一款彻底不同的设计作为下一步规模生产的车型,这就是1985年款欧宝士官生(Opel Kadett)。小巧美观的外型使它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也借此提高了产品的档次。这款车型还使通用汽车公司进入增长发展的轨道,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而且,欧宝士官生的巨大成功也让碰巧刚被分派到通用汽车欧洲分部的几位美国管理者感到振奋,他们也都通过自己的方式一鸣惊人。这些人中包括通用汽车欧洲部总裁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其首席财务官里克瓦格纳(Rick Wagoner)以及史密斯在通用汽车欧洲部的继任者鲍勃伊顿(Bob Eaton)等。卢茨对汽车业产生的巨大影响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证据,在塞拉刚推出后不久,他去美国之后,通用欧洲分部的创新性设计就止步不前了,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剩余的时间里,变得更加保守。 第1章 发令枪(2) 当然,史密斯和瓦格纳登上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最顶层,瓦格纳逐渐取代史密斯,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和CEO。为了恢复以往的传奇,瓦格纳在2001年把已经退休的69岁的卢茨请回通用汽车公司,其间,伊顿是卢茨在克莱斯勒的老板。卢茨的1982年款福特塞拉进行了重新洗牌。 当然,在过去30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推动了汽车业的调整。不过,不变的是,这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在出现。 1971年是现代汽车工业的一个转折点。美国面临着一系列变化多端的政府强制性汽车安全与排放要求,这些要求很快传遍全世界。在两年的时间内,油价将暴涨,汽车的外观、感觉和价格也将不断地变化。每个制造商都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生产和出售的汽车和发动机,只有最聪明那一些的才可能生存下来。 但是,在1971年,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法规方面的问题。一个巨大的巧合发生了,这一次,在外力要求内部发生变化的时候,这六人同时出现在了主导位置上。 如果出现的是别的领导者,那么,软弱的制造商被大打削价战的零售商控制之后,轿车行业可能会产生混乱局面。或者,它可能走个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路线,仅仅通过高效率的生产和销售体系,形成两到三个制造商控制的卡特尔。没有人知道。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没有这里六个关键性人物,汽车业的局面将很可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亨利福特二世,福特汽车公司将被通用汽车公司压制,如果那样,当后来欧洲以及随后的日本进口商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将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没有李艾科卡,克莱斯勒公司早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可能就已经消失了。如果没有卢茨,它可能也会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消失。 如果没有埃伯哈德冯金海姆,宝马公司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而整个汽车业中,这个在驱动力、电子和品牌魅力等方面都具有大胆风格的公司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没有费迪南德,保时捷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它陷入低谷的时候可能已经被吞并了。如果没有本田宗一郎,日本的汽车业与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会有很大的不同。 虽说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本田宗一郎是整个这个团体中的智力教父和精神教父。到1971年,本田汽车公司制造汽车的历史还不到10年,但是,它已经在日本以外销售了数万辆汽车。3年前,本田以其N600车型全面进军大众公司所主宰的德国市场,N600所装配发动机的尺寸是甲壳虫(Beetle)发动机的三分之一。这款小巧的本田汽车在巴黎、伦敦和洛杉矶的车展上频频亮相,人们对这款车型非常关注,其程度不亚于过去的本田摩托车。在巴黎车展上,最苛刻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客也在这款车型前驻足观看。 哦,这是本田的新车,查尔斯戴高乐总统说。 在本田公司位于日本和兴(Wako)的技术中心,新的历史正在诞生。早在1971年,一个特别工作组的工作就开始初见成效了,这个工作组成立于两年前,主要致力于一款低排放发动机的研发。这8名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来自本田当时刚成立不久的一级方程式车队,他们中有几个人后来成为本田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开发的低排放发动机名为复合涡流调速燃烧系统(CVCC)发动机。到第二年春天,工作组已经拿出样机,可以接受美国环保署(U.S. Environmental Agency)的检测。CVCC发动机达到了美国新制定的严格的防止污染标准,这比该标准形成正式法律还提前了两年,比其他制造商达到同等水平提前了10年。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日本。随着燃油价格的飞涨,1974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的轿车销售下降了40%。然而,由于有了CVCC发动机,本田的销售量比上一年提高了76%。 运用其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本田宗一郎的发动机直接导致李艾科卡失去了他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子。1975年,艾科卡作为本田宗一郎邀请的私人客人,在东京度过了快乐的两天,两人交换了礼物,开怀畅饮日本清酒,彼此进行了很多交流,艾科卡的心情非常好,本田甚至还燃放烟花来欢迎这位福特公司总裁。艾科卡很高兴,尽管人在东京,他仍然成功地处理了一件事,他相信这件事将使福特大胜通用汽车,当时在OPEC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在底特律,一场小型轿车之战正在打响。 几天之后,在福特公司位于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玻璃房总部,他的好心情被彻底破坏了。艾科卡跨进亨利福特二世的办公室,开始介绍他的计划,他打算购买30万台CVCC发动机,装配到福特嘉年华(Fiesta)上。这将是我们的救命稻草,艾科卡说。但是,他还没说完就被亨利福特二世打断了:只要是引擎盖上贴有我的名字的汽车,就绝不会安装日本发动机,他咆哮着说。 艾科卡惊呆了,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他在福特的路快要走到尽头了。但是,他仍然受到本田标新立异的方法的激励。他看到,在日本这个等级森严、教育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权威的国家,本田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尽管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本田却有一种神奇的本领,他能从日本的二流学院里挖掘到聪明的年轻学徒,然后让他们去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他们都会成功。 第1章 发令枪(3) 本田还与日本的财团企业网络针锋相对,哪怕这样做这使他失去了日本传统银行家的支持,这些银行家甚至几次威胁说,要搞垮他的公司。跟福特一样,本田也是在二战期间达到法定年龄的。他目睹了大规模的死亡和破坏,他之后的那些认真的年轻管理人员都没有如此多的经历。工作时他永远不知疲倦,同样地,在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他还疯狂的热衷于喝酒和追逐女色。对本田来说,享乐和工作同样重要,这种精神也影响到他的产品。 1971年秋天,亨利福特二世54岁了,这一年,他开始把注意力转投到美国以外。4年前,福特就曾下令要整合公司在欧洲的业务,当时,欧洲的业务很分散,而且显然与本部的业务存在竞争。现在,他在物色可以收购的欧洲公司。1963年他曾差一点就完成了对法拉利的收购,当时菲亚特正在利用它对恩佐法拉利的影响搞垮法拉利。后来,菲亚特控制了这个跑车公司。福特现在仍然渴望得到这个有赛车传统的欧洲著名品牌。他想把小巧的保时捷变成福特帝国中的一颗明珠,但是遭到了年轻的费迪南德皮耶希的坚决反对,当时皮耶希负责其家族跑车公司的赛车部,他的917赛车已经打败了福特的GT40,保时捷怎么会需要福特呢?福特也曾经考虑过本田宗一郎刚成立的摩托车和汽车公司。但是,他最想要的是宝马。1971年,亨利福特做出了第一个选择-他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通常很随意,总是很礼貌,然而非常严肃。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宣布自己对冯金海姆和宝马的老板赫伯特匡特(Herbert Quandt)感兴趣。匡特去世后,福特仍然礼貌地恳请匡特的遗孀约翰娜,而匡特的家人和冯金海姆总是拒绝他。福特到匡特家去拜访,已经成了人们的笑柄。 亨利,我知道你又来干什么了,每当福特到约翰娜匡特位于巴德洪堡的房子里来的时候,她都这样责备他。 1971年,李艾科卡46岁,不到一年前他开始担任福特公司总裁,其势力正在逐渐巩固。艾科卡全部的职业生涯都是在美国,他仍在了解公司在欧洲的业务情况。1971年夏天,他任命了一位自己信任的高级副手哈罗德哈尔斯珀里奇(Harold Hal Sperlich),派他赴欧洲监督福特,而他自己也更频繁地出访欧洲-通常与亨利福特二世一起。艾科卡在福特达到了权力的顶峰,魔鬼老大(亨利福特二世)对他完全信任,当时,亨利正在处理一些个人事务的转变-离婚,并开始形成一种欧洲花花公子的生活方式,像他菲亚特的朋友詹尼阿涅里(Gianni Agnelli)那样。在福特不思进取的时候,艾科卡抓住了机会。其时,艾科卡似乎产生了超凡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他代表着战后美国发展的驱动力,而且,他迫切地想要收获这种蓬勃发展的胜利果实。艾科卡代表了一种美国式的浮华的自信。 他选择自己的道路,在亨利福特二世身边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在福特公司培养了一批追随者。当亨利对他投反对票的时候,他至少可以威胁到福特家族对自己所拥有这个公司的控制。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精于心计的公司管理者,在20世纪50年代他还年轻的时候,他就发明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汽车销售方法。在1964年到1993年的29年间,艾科卡销售的乘用车种类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人-从野马汽车到微型面包车他都卖过。 当这一切在迪尔伯恩进行的时候,43岁的埃伯哈德冯金海姆正在潜心规划宝马的未来。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机械工具管理人员,他在1970年被任命为宝马管理董事会董事长,提拔他的是宝马的控股股东、金融家赫伯特匡特。匡特让他负责管理保罗哈恩曼(Paul Hahnemann),这是一位人气颇高、才华横溢的销售及市场开发负责人。这一任命让公司内部的人大跌眼镜,也让众多宝马车迷甚感忧虑。哈恩曼把对冯金海姆的任命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学徒期。但是,到1971年夏天,冯金海姆就开始着手赶哈恩曼下台,他瞄上了一个意志坚强、引人注目的人,通用汽车的子公司亚当欧宝(Adam Opel)的销售及市场开发经理,他想让这个人代替哈恩曼,这就是39岁的鲍勃卢茨。 后来,冯金海姆接手了一家欧洲最差的汽车公司,并在世纪之交将它变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之一。实际上,在公众影响力方面,没有哪一个汽车品牌比冯金海姆所领导的宝马更好。他不在乎德国按资排辈的那套制度,在高级职位上任用年轻人,在汽车业内建立了第一个面向年轻人的豪华车品牌。没有哪一位管理人员培训出如此多的未来汽车公司领导者。因此,在21世纪的黎明到来之前,没有哪一个人对汽车业产生过如此大的影响。他坚信汽车电子部件的价值,他还相信,制造过程中的灵活性是小公司保持独立的方法。到世纪之交时,最成功的汽车公司都模仿冯金海姆的做法。 1971年,本田宗一郎和冯金海姆见过一次面。他们各自的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成功可以互为榜样,而且二者都是从成功的摩托车制造商发展为乘用轿车制造商的。在某种程度上,两个公司都有10年的发展历史。本田公司作为摩托车制造商,是从1961年开始制造微型轿车的。而宝马早在1928年就制造出第一辆汽车,但是,直到1961年,匡特从破产的边缘挽救了它,进行重组并推出1500车型之后,宝马才开始重新具备了竞争能力。 第1章 发令枪(4)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宝马和本田已经成为轿车领域最受欢迎的中档品牌,它们成为彼此的典范。冯金海姆经常说,本田是他最看好的公司,也是惟一一个可以与宝马结成同盟的公司。实际上,宝马所收购的惟一一个公司-英国罗孚集团-就一直非常依赖本田公司,这种局面持续到1993年被宝马这个德国公司收购时才结束。 1971年,冯金海姆最终把卢茨从通用汽车公司挖走。对亚当欧宝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当时这个公司已经为这个年轻人做好了设计。欧宝的创记录(Rekord B)当时正在法国的尼斯发布。在演示的第一天,记者们鱼贯进入大厅,欧宝总裁亚历克斯坎宁安(Alex Cunningham)-后来他成为通用汽车公司副董事长-神情紧张,他在奥地利资深记者乔治奥尔(Georg Auer)旁边坐下。 希望这次演示能成功,他小声说,今天早晨,鲍勃卢茨从我宾馆房间的门缝下面塞进来一封信,信上说,很抱歉,我先走了,我要去慕尼黑,从明天开始,我就是宝马公司的销售副总裁了。 坎宁安不得不找欧宝意大利分公司的总裁来做这次演示。卢茨曾不满于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对待欧宝的方式。他觉得,这个德国汽车品牌急需投资和技术,以与德国汽车不断提高的性能水平齐头并进。 同时,早在吕塞尔斯海姆(Russelsheim)就职的时候,卢茨就很向往宝马。有一次在慕尼黑,他开始为该公司推出的轻便灵敏的跑车进行形象设计。当冯金海姆因为使宝马的发展锦上添花而受到大多数人的赞扬时,卢茨也出现在这次转变的过程中,这并非偶然。而且,卢茨让宝马走上了一条在美国获胜的决定性道路。 卢茨所采取的第一次行动中,有一件事是取消一项改变宝马蓝白两色螺旋桨车标的计划。在那之后,他很快就勾勒出一款新车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宝马6系列单排座轿车。如果在1971年冯金海姆没有聘用卢茨,那么宝马这个名字将不会如此广泛、如此迅速地传播开来;而如果卢茨在慕尼黑的时候没有如此大的权力和热情,他在福特、克莱斯勒以及最后的通用汽车都将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实际上,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卢茨将开始考虑将宝马的经验传授给通用汽车公司。很长时间以来,通用汽车公司都在使用餐前苏打水和洗发香波经销商来调整其汽车的品牌吸引力,卢茨打算改变这种做法。他不仅吸收了冯金海姆的品牌专长,还弄懂了亨利福特二世的财务纪律和艾科卡的营销技能。 在行业领导者中,鲍勃卢茨是自本田宗一郎以来最狂热的汽车热衷者。但是,他还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卢茨在克莱斯勒的团队将工艺、设计、生产、财务和营销等结合起来,通过装配线,从一张白纸上产生概念。这一过程加速了新车型的开发过程,提高了效率。 克莱斯勒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艾科卡和卢茨的领导下,公司学习、分析并采用了本田的超高频率汽车制造体系。卢茨让一个名叫弗朗科伊斯卡斯塔因(Francois Castaing)的法国工程师负责组建本田风格的团队。然后,他让卡斯塔因手下一个名叫汤姆西德里克(Tom Sidlik)的前福特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实施一套成本控制体系,这套体系是根据福特公司的精明小子红宝书(叫红宝书是因为它的三环封面活页是红色的)制定的。在这一体系下生产出来的汽车非常成功,克莱斯勒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商。 1971年,34岁的费迪南德皮耶希正在找工作。尽管皮耶希在保时捷公司名噪一时,他使公司的赛车项目重新焕发出生机,但他仍被敕令退出这个家族企业。皮耶希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表兄弟姐妹为争夺跑车公司而争吵不休,家族首领费里保时捷(Ferry Porsche)和皮耶希的妈妈路易丝(Louise)出人意料地决定,任何家族成员都不得在公司担任管理职务。(本田宗一郎也曾在20世纪60年代做出过同样明智的决定,本田一直是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的楷模。) 1971年初,费迪南德皮耶希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而现在他退出了。他曾经希望自己能为自己的家族公司奉献终生,但是,如今他处在了一个要做出重大抉择的关头。 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老板乔基姆赞(Joachim Zahn)邀请皮耶希到斯图加特,讨论一项咨询性的工作。皮耶希建议设计一款5缸柴油发动机。该项目在6个月的最后期限内完成了,于是,赞让皮耶希取代汉斯谢林博格(Hans Scherenberg),担任梅赛德斯的开发负责人。当赞提及研发预算不会很大时,皮耶希立即答复他说: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找错人了。 在找工作的时候,皮耶希非常想从事一份与性能车和赛车无关的工作。大众公司在意大利非常有影响力的经销商格哈特理查德岗普特(Gerhard Richard Gumpert)为皮耶希安排了一次在意大利设计中心的短暂逗留,这是一个刚成立不久的独立设计中心,其负责人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吉尔盖多乔治亚罗(Giorgetto Giugiaro)。在皮耶希来到位于都灵的意大利设计中心时,该公司刚刚完成第一代高尔夫(Golf)和豪华海风(Scirocco)单排座轿车的设计。皮耶希在这里绘制了多种机械设计的技术图纸。乔治亚罗每次走进他的办公司,皮耶希都会跳起来立正站好-像士兵在将军面前那样,乔治亚罗觉得皮耶希并不需要这样,原因在于,皮耶希比自己还大一岁。每次这位设计者跟皮耶希说话的时候,他都会记录好几次,直到我能完全领会,皮耶希说。 第1章 发令枪(5) 皮耶希在1972年8月进入奥迪NSU,负责管理特殊项目部。3年后,在1975年,他被任命为奥迪研发负责人。 在皮耶希加盟奥迪的时候,奥迪似乎只是另外一个在战前还算有名、但是已经挺不到21世纪的品牌。他在技术方面盲目的狂热是他的力量之所在,但这也将他带入了歧途。 6人当中,皮耶希是最有魅力的一个,尽管说不上迷人。他的古怪让很多有才华的工程师和经理不堪忍受而辞职,其数量之多超过了其他几人的总和。他对呈报给他的每一个构思提出质疑。他将恐惧和威胁作为工具-这经常对他自己造成不利。但是,他找到的帮手跟本田宗一郎一样多。 现代汽车业的顶端只有很小的空间,这6人不得不经常侵占彼此的领地,而结果往往都是爆炸性的。他们互相聘用、彼此解雇,也给彼此以鼓舞。有时,他们对待彼此的方式完全不顾情面。福特一手把艾科卡扶植起来,又把他炒掉;卢茨费尽心机进入福特、克莱斯勒、通用和宝马等公司内部;艾科卡对接替自己的卢茨不屑一顾。同时,他们彼此也互相钦佩,表现的形式是提出并购对方的公司。 进入20世纪70年代,在越来越多的经济性和法规性问题面前,国际汽车业充满了各种问题。在70年代末,当怒气冲冲的艾科卡走出亨利福特二世的办公室、房门重重地关上时,能够解答这些问题的领导集体就产生了。 第2章 清理门户(1) 到1943年夏天,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sevelt)和战时制造业管理委员会的高官都对福特公司失去了耐性。问题的起因是,福特公司位于密歇根州柳木厂(Willow Run)的B-24轰炸机工厂经营地非常糟糕,而几个月之前,这个工厂还被大张旗鼓地宣扬是美国民主政府军火库最重要的标志。1942年9月,罗斯福视察过这个工厂-这是世界最大的轰炸机工厂-以鼓舞盟军的士气。 但是,威罗兰在全国人面前丢了脸。它所制造的飞机只达到承诺产量的一小部分,而其他飞机生产厂却在以每小时一架的速度制造战机,包括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对福特公司和美国政府来说,威罗兰都是一个耻辱。主要问题是,已经80岁高龄的亨利福特一世-因为两次中风和神情恍惚,他已经残疾了-仍然掌握着自己在40年前创办的这个公司的大权。威罗兰的问题突出了福特汽车公司内部更加严重的危机。亨利福特一世的儿子埃兹尔(Edsel)是公司的总裁,他在那一年初夏因胃癌去世,所以,老福特这个创始人重新担任了公司的总裁职务。罗斯福当局决定,这个糟糕的问题只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海军少尉亨利福特二世-老福特的名不见经传的25岁的孙子。当时他正在位于芝加哥附近的五大湖区海军培训站接受训练,等待接受出海执行任务的命令。 政府安排小亨利离开海军回家。7月,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Frank Knox)给这位少尉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在海军的服役已经结束,请即返回福特汽车公司工作。亨利福特二世8月10日到达迪尔伯恩,开始了他在这个公司的职业生涯。当时福特公司在美国全国拥有13万名雇员,其中迪尔伯恩荣格河工厂有7万5千名雇员。但是,在取得控制权之前,他将不得不一直与黑暗势力做斗争,这些黑暗势力已经将他的家族公司劫持为人质。未来两年内都不会进行最后的交战,但是,一旦交战发生,小福特就是已经准备好了。他发起进攻的日子是1945年9月21日,这一天,他就任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开始清除阻碍公司发展的恶势力。 担任总裁以来,小亨利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端掉哈里贝内特(Harry Bennet),这个打蝴蝶结领带的人在他还小的时候就开始保护他。对这个缺乏经验的年轻实业家来说,所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就是清除他祖父身边这个居心叵测的随从,当时他年迈的祖父老亨利已经几乎管不了公司的事了。贝内特以前曾经是好斗的拳击手,还当过海员,当时他已经掌握了福特汽车公司的控制权,如果把通用汽车公司比作是纽约市的一个区,那么贝内特就是这个区的黑帮老大。亨利二世在1945年秋天干脆利落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如果说这次调整是一次人事改组,倒不如说这是一次类似联邦调查局精心策划的倒反行动。亨利二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这次进攻行动,行动的目的是要铲除由暴徒、流氓等勾结形成的同盟,在贝内特的教唆下,这些人正在从根本上一点点地侵蚀这个昔日强大的汽车制造商。像他对当前时局感到性急一样,老亨利似乎已经认定,公司不会比自己活更长的时间。他正在扼杀自己的公司,就像当年创办它那样。但是,亨利二世决不会允许这种事发生,他的使命是要使公司复苏,恢复往日的辉煌。如果一个工业王国第三代的继承人立志要开始一次伟大的行动,那么很难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 这次著名的行动让这个27岁的家族后代获得了终生受用的权力和家族威信,这使他在33年之后能够压倒李艾科卡,以及所有敢于跟他作对的人。对福特家族第三代的其他成员来说,亨利二世已经成为跟他的祖父一样了不起的传奇-因为从灭亡的边缘将公司拯救出来,他得到了跟老亨利同等的荣耀。 40年来,亨利福特二世在美国汽车业将一直拥有发言权,他在公众当中的知名度远远高于通用汽车那些年迈的管理者。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来源于他打破老的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了一个新的福特。哈里贝内特组织了一个由3 000人组成的服务部,多年来,这支安全部队一直在恐吓福特雇员。久而久之,工人都养成了吃午饭时绝不出声的习惯,他们害怕如果有人看到自己闲谈或抱怨,就会报告服务部,然后自己会遭到惩罚。 为了给服务部配备人员,贝内特笼络了一些刑满释放的罪犯、粗暴的运动员和各种各样的亡命徒。在这个大公司找到庇护所之后,这些流浪人员如今的任务就是破坏工会活动、维持工人秩序。 贝内特的耳目无所不在,他们充斥在公司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里。在贝内特当权的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福特雇员都非常小心地避免被人看到三五成群,甚至不敢说话。工程师们在经常移动的桌子上吃饭。那是一种极其野蛮的管理,多年后,克林顿约克(Clinton York)在接受行业杂志汽车新闻采访时如此说,当时他是密歇根迪尔伯恩的荣格河工厂的装配工人。工头非常凶,他们总在你身边,如果看到你去厕所,他们就会拦住你,让你回去干活。1946年,年轻的李艾科卡进入福特之后,感受到了贝内特的统治。当时他刚离开普林斯顿,去荣格河工厂接受培训,戴着一枚写有管理字样的徽章。对装配线工人来说,这枚徽章意味着他是监工。艾科卡来的时候,贝内特已经离开了,他的随从也基本上都被驱散了,不过还有一些又潜回到公司里,对这些潜藏在暗处的打手,装配线的工人仍然心有余悸。 第2章 清理门户(2) 哈里贝内特在2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老福特最得力的手下,那时候,贝内特每天早晨都会给这个上了年纪的公司创始人请安,并从他位于密歇根迪尔伯恩美丽路(Fair Lane)的豪宅接上他,去附近的福特管理大楼上班。在上班的路上,贝内特会向他报告公司的好消息,倾听老福特的那些源自于上个世纪的胡言乱语和粗鲁的看法,忠诚地执行福特的命令,而不管这些命令有时有多么荒谬。他想尽办法满足老福特的幻想和狂想,总挑那些他想听的讲给他听。他努力迎合老板与亲犹太主义作对的立场,有一次他竟然试图证明犹太人应对亚伯拉罕林肯被暗杀负责。除迎合老板外,贝内特还残忍地对待那些在老福特那里失宠的公司管理人员,连老福特的儿子-亨利二世的父亲埃兹尔也不放过。埃兹尔的遗孀埃莉诺(Eleanor)一直认为,她丈夫的死是贝内特多年的折磨和精神虐待造成的,而这一切都得到了老福特的同意,有时老福特甚至鼓励贝内特这样做。 贝内特生性野蛮,他在自己位于密歇根安娜堡(Ann Arbor)的家中笼养了几只狮子,有时他会将它们带到公司。枪是他经常不离手的玩具。有一次,为了强调什么事,他击落了一个人嘴里的烟。还有一次,他把一位来访者的帽子一枪打掉。贝内特如此嚣张,原因在于老福特憎恶汽车业越来越激烈的劳工运动,而且,他对这个小人物的强硬和干劲很满意。但是,当服务部的权力越来越大时,它就开始牵制公司的力量,逐渐削弱福特与通用汽车和其他美国汽车公司相抗衡的能力。而且,也是因为这个服务部,威罗兰的轰炸机工厂沦为笑柄。 亨利二世入主福特,这出乎人们的预料。他的父亲曾经抱怨说,没有人敢动贝内特,而在1943年亨利二世从海军退役的时候,贝内特也根本没拿他当回事。在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的时候,埃兹尔的这个儿子对自己的家族企业只表现出些许的兴趣。看上去他并不急于出人头地,似乎也缺乏前进的动力。进入公司之前,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平庸无奇。在耶鲁大学懒散地学习了几年之后,他勉强进入美国海军。 肥猪是他在上私立学校时得到的绰号,从他以后他再也没摆脱掉这个绰号。他在耶鲁大学读书时,有一次还因为找人替自己写论文而差点被开除。大学毕业之后、进入海军之前,他曾在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当时他在公司里毫不起眼,仅仅是个幽默的年轻人,经常讲些令人捧腹的笑话,让大家放松情绪,绝对看不出他有什么指挥才能或目标意识,甚至看不出他对汽车业有多少兴趣。他看上去只不过是个养尊处优的花花公子。 跟与自己同时代的约翰F肯尼迪一样,亨利二世意识到,重大的责任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在承担起公司的重任之前,他要尽情地享受。他的成长过程与同时代其他工业家族的孩子不同。他的父亲不是专横的领导者,但他很有见地,甚至有些脆弱。埃兹尔福特并没有向亨利二世灌输那种准军事精神,也没有像乔肯尼迪那样,鼓励孩子们加强竞争意识。结果,亨利二世看上去只不过是个成熟较慢的贵族青年,他没有自命不凡,只是对自己还算满意。 这个成熟缓慢的贵族青年形象一直萦绕在亨利二世后来的生活当中-在他解雇了李艾科卡的时候,在他第三次结婚的时候,在他因酒后驾驶而被捕的时候,以及因挥霍无度而被股东起诉的时候。原因之一在于,不管是在年轻时还是上了年纪的时候,他看上去都像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亨利二世不像乔肯尼迪那样体态消瘦而匀称,他块头很大,身体总是习惯性的前倾,体形很胖。看上去他有点虚弱,说话时带中西部嘀嘀咕咕的口音。 1943年,生活杂志的采访发现,亨利二世没有明显的天资,也几乎没有机会能在不久的将来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个家族的第二个亨利福特被周围所有的人低估了,甚至包括他的家人。然而,被看作是缺点的那些方面往往是力量的源泉。当然,整个世界被放在银盘上交到他的手里。他名下的财富根本无法计算,他的财富不仅仅来自福特家族,还来自他母亲的家族。即使有一天,福特公司消失了,公司所有的财富都蒸发了,亨利福特二世仍将是美国最富有的年轻人之一。如果说亨利福特二世需要轿车业,倒不如说是轿车业需要亨利福特二世。无尽的财富让他本人几乎没有什么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尽管如此,这个年轻人仍然颇具紧迫感,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整个家族和福特汽车公司所应承担的责任。 埃兹尔福特去世6天之后,亨利福特遇到亨利二世和他的弟弟,当时23岁的本森(Benson)。兄弟两个要求得到父亲所拥有的41.9%的股份。老亨利对两个孙子说,自己将接任总裁,这无异于让哈里贝内特担任这个职位。埃兹尔从1919年开始任公司总裁,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权力。老亨利当时79岁,他曾在1938年和1941年两次中风,但是,他担心如果自己过世,他的两个孙子没有足够的经验接管公司的事务。老亨利要重新任公司总裁,这让他的生产经理查尔斯索伦森(Charles Sorenson)大吃一惊。富有传奇色彩的铸铁查理比任何人都清楚,老人已经无法管理公司,随着他身体状况的恶化,贝内特的权势将越来越大。这一决定也震惊了底特律的工业家,他们担心,福特公司将会破产,并彻底摧毁当地的经济。对罗斯福当局,这也产生了让人不得不冷静思考的影响。首都华盛顿当时正非常关注威罗兰工厂糟糕的态势。总统敦促海军部门让小亨利立即回迪尔伯恩负责管理公司。 第2章 清理门户(3) 1943年8月,当亨利福特二世第一次以正式身份走进福特汽车公司的大门时,人们不能对他有过高的期待。在埃兹尔去世后不久,小亨利和他的姑父、也是公司管理人员的欧内斯特坎茨勒(Ernest Kanzler)曾经仔细翻阅过父亲的私人文件,试图找到一些能对他升任公司总裁提供保证的文件。但是,他们什么也没找到。老亨利一踏上总裁的位子,就立即把贝内特调入董事会,并给他安排了一个能更好地反映他在公司中权力的职位-行政部长。贝内特的权力坚不可摧,看上去,在福特汽车公司不平静的政治风浪中,小亨利这个年轻的海军少尉根本无法航行。 看到小亨利几乎构不成什么威胁,贝内特采取了力求万全的策略。他说服老亨利在遗嘱中增加一个附件,要求在自己去世后10年内,由一个信托权来管理公司。当小亨利在1944年1月知道这个附件时,他威胁说要退出公司、卖掉自己的股票,并参加福特经销商的活动,破坏他们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公司工业关系部长约翰布加斯(John Bugas)劝他别那么做,布加斯也是亨利少有的几个支持者之一。遗嘱附件最终还是无效,或许是因为老亨利一直没有签字,也或许是因为他把它随身装在口袋里,在上面乱写圣经中的内容,以此来表示这份文件无效。 同时,亨利二世搬进他父亲埃兹尔的办公室,开始了他与贝内特势力抗衡、建立权力基础的艰难过程。以往,人们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游手好闲,但事实是,他非常努力地做好了准备,要在福特公司目前的权力之争当中大干一场。上大学的时候,如果到密歇根来,他经常会搞突然袭击,到荣格河工厂检查那里的经营情况。他经常会仔细盘问福特的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公司的有关事务。后来,小亨利的家人对他的坚强意志深感惊喜,这是他的父亲所不具备的品质。在打拼的过程中,他镇住了家族中的其他人,并将他们收服,在他一生中都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做的灯谜题目及答案
- 农业种植服务提供合同书
- 时间大劫案课件
- 往事依依550字9篇
- 放风筝600字小学作文(15篇)
- 为校园添一份绿色400字8篇
- 除夕情怀作文500字(10篇)
- 纪检小教员课件
-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六年级叙事作文美好的回忆550字7篇范文
- 2025至2030年中国肽饲料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化工机械法兰连接课件
- 面肌痉挛手术护理要点
- 情绪识别与营销-洞察及研究
- 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救护理
-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招聘工作人员的(一)笔试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村官、村干部相关法律知识考试题(附含答案)
- 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青岛
- 《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解读 2
- 稻虾养殖技术课件
- (高清版)DB34∕T 5154-2025 基于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架构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