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doc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doc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doc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doc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现当代文学史教 案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当文学史 一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一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绪论:理解五四并理解现代文学史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从“五四”开讲。这已经是一个不被质疑的现实。它表征着现代的起点,表征着进步,表征着光明对黑暗的胜利,表征着传统被现代战败。这种价值的给定背后一个潜在的支配者,便是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全权力话语。我们的文学史在很久以来几乎都是党史的一种配套叙事。一、 关于重写文学史1988夏天,在中国大陆十几家报刊大字标题的簇拥下迅速展开了一场“重写文学史”的讨论。重写文学史至少是突破了一种固守的思维方式,于是以此为开端,文学史开始有了新的构思方式并出现了很多重写的范例。人们对现代文学的分期也有了不同的理解,上限从1917年开始,下限到1977年“文革”结束为止。这种思路实际是打破了1949年以新中国的成立做为新的历史起点而划分文学的惯例。实际在8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论争中,以北京为主的学者提出了“二十世纪文学史”的概念,也就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看成一个完整的文学史过程,随后便出现了若干种以“二十世纪”为理解框架的文学史的写作。二、 20世纪之初的思想启蒙与文学改良梁启超为代表的思想启蒙以及三界革命理应进如现代历史和现代文学史的范畴。三、 五四之前的文坛状况1、革命派文学的兴起梁启超倡导的以“新民”为宗旨,以“三界革命”为手段的启蒙与文学改良运动带来了近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但是 很快就被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革命情绪和革命风潮所淹没。2、通俗小说的兴起出现了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以及黑幕小说3、旧文学的死而未僵教学目的及要求介绍“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况和研究现状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现代文学史的理解和重写文学史的问题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新文学六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课后小结总结现代文学史的学习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一周(第二次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一、 对于“五四”基本概念的清理在中国现代史上,存在着两个五四,一个是文化的五四,一个是政治的五四。二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历史目的,而且在历史的行程中也有着深层的因果关系。但二者却有着深刻的甚至是逆向的历史差异。二、 新文化的阵地新青年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到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的宗旨是鼓吹思想革命。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一)首先看胡适的“八不主义”。文学革命是1917年以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的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的。提出了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后来胡适把其中的第一条改为“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第三条改为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五条改为不用套语滥调,合称八不主义。文学改良刍议的历史评价:首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中国新文学革命中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其次,文学改良刍议是以形式为重点,强调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并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形式主义来批驳胡适的这主张,认为是资产阶级不彻底的改良主义。实际这也是一种浓重的意识形态观念的结论而不是真正的学术的评价。文学改良刍议的第一点是“须言之有物”,所说的物,胡适认为有两个要点一是情感,情感是文学的灵魂二是思想,文学是因为有了思想而显得更家可贵,既无真挚的情感又无高远的理想,这正是文学衰微的最大原因。这一点也与第四条“不做无病之呻吟”相联系。胡适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其主张由破坏旧文学转向建设新文学。把文学革命刍议中的八条总结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教学目的及要求梳理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主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新认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新青年文学改良刍议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课后小结五四文学的兴起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二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二)陈独秀的三大主义陈独秀的三大主义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比较一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1、 二人立论的出发点不同。2、 两人的具体观点有所不同。3、 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周作人把历来的文学分为“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两类文学,二者的划分标准就是人道主义。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更为深刻大胆的观点是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同时解释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后来周作人又提出了平民文学。四、不同文学观念的论争一与林纾等人的论争林纾连续写了两篇小说荆生和妖梦含沙射影地攻击新文学革命者。针对林纾等的进攻,新文学阵营给予了有力的回击,每周评论转载了林纾的荆生逐段进行了评点批驳,蔡元培则写了答林琴南函。二 与学衡派的论争“学衡派”是以学衡杂志而得名。杂志主编为吴宓,主要撰稿人有胡先骕、梅光迪等人。四、 与甲寅派的论争甲寅派,是以甲寅周刊而得名,甲寅派领袖是章士钊,早年参加过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4年在东京创办了甲寅月刊。1925年章士钊出任段祺瑞政府的教育总长后,将甲寅月刊复刊为周刊。五、 五四初期的创作尝试五四初期,所出现的多是一些尝试性的白话文实验。这些尝试者几乎都是文学革命的旗手和主将。(一) 初期的白话诗最早发表白话诗的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人。教学目的及要求文学革命的内容:文学革命论和文学革命的论争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学衡派的价值和初期白话诗的历史意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尝试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新文学大系课后小结总结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二)早期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启蒙的必然产物,人们正是用小说的形式讨论着涌现出来的恋爱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劳动者命运问题等。早期的问题小说指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的早期问题小说。主要是在新青年和新潮以及晨报上发表的小说。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汪敬熙的雪夜;杨振声的渔家;夬庵的一个贞烈的女孩子;俞平伯的狗和褒章。(三)早期的问题剧 话剧的开端;对于易卜生戏剧和易卜生主义的介绍;胡适创作的中国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第二章 鲁迅的创作第一节、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狂人日记鲁迅的生平和走向文学道路的原因。狂人日记,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意义和价值:一:表现得深切思想上,提出了礼教吃人的主题,从而呼唤人的解放。鲁迅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封建道德的吃人:(1)统治阶级吃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性意象)(2)被统治者也吃人;(3)孩子本来是社会的希望,可他们也要吃人;(4)觉醒者曾经吃过人。鲁迅又把这些吃人者概括了三个特点: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分析小说中,“海乙那”的意象:海乙那上一仅次于狂人的又一重要意象,它统领了除狂人以外的所有人的特征。在狂人的这些疯言疯语中,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封建历史吃人的本质。并指出了吃人历史的广阔、悠久和深重。最后,鲁迅通过狂人之口说出了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也曾经讲过所谓中国的历史都是人肉的宴席,中国青年只有掀掉这人肉的宴席,才有未来。最后狂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教学目的及要求早期问题小说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狂人日记作为中国小说伟大开端的意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课堂提问参考资料狂人日记课后小结总结五四问题小说和鲁迅小说的不同点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三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鲁迅的狂人日记分析(续)二:格式的特别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手法的相结合,显示出鲁迅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高超技巧。2、打破的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而是代以片段的结构,以心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4、 以双关结构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画出国民的灵魂一、 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伟大开端,这是它的文学史地位。对于鲁迅的前期小说而言,狂人日记是其全部的呐喊和彷徨的一个总纲,它把鲁迅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思想的认识做了一个综合性的象征性的表现。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而呐喊和彷徨则是它的细纲。揭示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以此来展现启蒙的主题。阿Q正传在鲁迅的小说中,同时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形象便是阿Q。1、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鲁迅讲,他写阿Q是为了暴露国民性的弱点,画出国人的灵魂,目的在于“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通过阿Q刻画的正是国人麻木的灵魂。对于这些麻木的灵魂,鲁迅有一句名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在阿Q正传这部小说中,鲁迅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缺陷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实际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很多篇章都对辛亥革命做了深刻的描写和反思。3、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思: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写尽了不觉悟群众的形象,他们的不觉悟是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与他们思想观念的分离。这就是他们的愚昧和不觉悟,尤其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封建等级观念,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也是建立在等级观念之上的。教学目的及要求分析鲁迅的作品的总的主题和阿Q正传教学重点与难点阿Q正传中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考资料阿Q正传课后小结总结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鲁迅的小说画出国民的灵魂(续)分析风波的思想内涵:由这场“风波”,鲁迅所要揭示的人们愚昧麻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更弱者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在这些被摧残的弱者中,鲁迅对于下层的妇女是给予了更为深切的同情的:分析祝福的思想内涵:封建观念固然是吃掉了祥林嫂的主要凶手,但是周围的人也组成了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甚至是善良地杀人。对于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周围人表现出了相当的冷漠,一种近乎于残酷的冷漠。关于祝福思想主题的再认识:关于祝福,按照主流论调认定这篇小说高度地概括了“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对中国劳动妇女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这种分析固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显然是后人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观念对小说的提升性理解,同时也是政治化理解。实际真正折磨祥林嫂的是由夫权演化而来的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舆论。分析明天的思想价值:明天正是写的“节烈”之苦。写一个节烈的女性在生活上的艰苦和精神上的惨苦。小说情节内容简介。小说思想内涵剖析:单四嫂子的悲剧不仅是写失去爱子的母亲的悲哀,也不是对庸医骗人的揭露和谴责,也不是对市井无赖的讽刺,对王九妈的愚昧庸俗的描写。而是由所有这些因素组合起来的一个守节的妇女的惨苦的处境。没有任何人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关心。分析离婚思想价值:离婚中的爱姑在鲁迅的小说中,是唯一一个向封建礼教宣战的非知识分子的形象。如何认识“爱姑”的离婚行为:依旧是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在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爱姑的形象并不是一个觉醒的女性形象。与其他普通民众中,愚昧和麻木构成了她的最主要的精神特征。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鲁迅小说中对于愚昧民众的描写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民众愚昧的根源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参考资料祝福风波离婚明天课后小结总结鲁迅对民众的刻画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四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鲁迅的小说画出国民的灵魂(续)二、展示了觉醒者的精神孤独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主要刻画了普通民众的麻木和愚昧,提出了启蒙的迫切性,中国必须要有一个深广的、广泛的思想革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传统封建思想在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在这样的一个革命进程中,发挥了主要的积极作用的首先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先觉者,但他们却是孤独的,并最终走向了毁灭式的回归,构成一个悲剧的结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构成了鲁迅小说中觉醒的知识分子系列。他们虽然在呐喊和彷徨中形成了一个人数极少的独立的知识分子层,但在社会中,他们仍然是“孤独的个人”,他们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包围。分析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否定了脱离开个性主义的人道主义。分析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对失去了人道主义扶持的个性主义的否定。分析伤逝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的走向悲剧的结局不同。涓生是呐喊彷徨中唯一一个没有最终被催垮的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伤逝在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与当时同类主题的小说所构成的差异。伤逝的情节简介。伤逝的悲剧根源剖析:周围环境的压迫和两人思想情趣的分离构成了两个人的悲剧。分析幸福的家庭如果说伤逝是自由结合的夫妇在庸俗生活和封建思想势力压迫下被拆散的悲剧,那么幸福的家庭则是自由结合的夫妇双双在庸俗的 日常生活中沉落的悲剧。幸福的生活和伤逝互相补充,我们可以更深刻到感受到悲剧的浓重和不可避免性,更展示了觉醒的知识分子觉醒后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地。教学目的及要求介绍鲁迅对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刻画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时代处境;理解伤逝中涓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意义。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讨论参考资料鲁迅的相关作品课后小结总结鲁迅对知识分子精神特质的描写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四周(第二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鲁迅的小说画出国民的灵魂(续)三、对封建统治者和封建卫道士虚伪人格和陈腐思想的批判(一) 对虚伪人格的批判对于反面人物,鲁迅所注重的不是对他们的反动政治意识的批判,仍然是对他们精神痼疾的揭示,与普通民众的麻木一样,这些虚伪的人格也是国民性的弱点之一,同样也是为了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分析肥皂对封建卫道士的讽刺。肥皂小说的情节简介肥皂中人物形象:四铭的内心世界剖析。分析高老夫子高老夫子也同样揭示了封建卫道士在伦理道德和自然本能出现的虚伪人格和尴尬处境。(二)对陈腐思维方式的批判五四时期的启蒙者是以进化论作为批判传统,推动社会变革的武器的。但那些封建卫道士们的思维方式却停在了古代,对于二十世纪的新事物表现出了惊人的无知。第三节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一真诚地自我解剖: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所强调的是一定要把小说中的“我”和现实中的作者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我”和鲁迅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实际这样也是片面的,在鲁迅小说里往往有着鲁迅真诚的自我解剖。二运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鲁迅的小说就是要画出国民的灵魂,因此,鲁迅的小说主要是挖掘人物的心灵为重点。针对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刻画方法来表现他们的不同的灵魂。三环境的设置重视环境的设置并把环境的展现放在小说创作的首要位置,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分为社会思想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尤其社会思想环境是和小说中的人物相依存的,相比较而言,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的饿数量是有限的,而其中所展现的社会思想环境却是无限的,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教学目的及要求鲁迅对于封建卫道士的讽刺及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把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鲁迅的相关作品课后小结总结鲁迅的文学创作的特色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五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三章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从1921年就不同了,文学渐渐从社会政治运动和文学批判运动中分化出来,有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其标志就是文学社团的纷纷出现。文学已经走出尝试期,已经走向了发展期,一个普遍的文学活动已经开始到来了。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大社团成立的概况两大社团各自的文学主张和论争第二节 其它文学社团及其创作语丝社的成立。独特的文体语丝体的形成和特点。语丝派的两个重要品类杂文和小品散未名社和莽原社:这是鲁迅直接培植的两个文学社团。沉钟社的成立和主张;弥洒社和湖畔社的概况。第四章 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这里所说的“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主要是指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一些作家的创作,但又不限于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实际上,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新青年和新潮的创作群体,也应该包括在里面。第一节:叶绍钧的创作1、叶绍钧生平及创作简介。叶绍均的新文学创作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的,他和当时的许多作家一样,以为“爱”和“美”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这也是一个人。隔膜小说集代表了此一时期的创作。2、叶绍均在江南的小镇上从事了多年的小学教育,他也写了许多暴露中国教育界黑暗现象的教育问题小说:小铜匠搭班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3、但是最能显示叶绍均创作实绩的是他反映小市民灰色生活的作品,当时叶绍均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卑琐的人生”而著称的潘先生在难中。 4、叶绍均的创作是同他的思想一样是跟随时代共同发展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第一次把从五四前夕到五卅运动这十几年间的时代风云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 5、叶绍钧的其他创作:主要是在儿童作品方面的贡献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和叶绍钧的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论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参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和叶绍钧的相关作品课后小结总结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和创作特色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四章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续)第二节 许地山的创作许地山的生平和创作概况。许地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是文学研究会中风格最为奇特的一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缀网劳蛛和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在五四时期,许地山也是关心着人生问题的一位作家,但是他给出的答案往往充满了佛教和基督教的色彩。他的第一篇小说是命命鸟,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后来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商人妇以及缀网劳蛛等作品。但是许地山的人生和创作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到了春桃,他却塑造了一个不肯受命运播弄的女子。到是在四十年代,发表了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铁鱼的鳃,郁达夫曾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铁鱼的鳃这篇小说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里学不能致用的苦闷。王统照的创作王统照的生平和创作概况。王统照的美虽然和叶圣陶的爱和美一样,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但是还是存在着差别,叶圣陶比较执着于现实人生中的“爱”“生趣”、“愉快”,而王统照则是比较追慕超越现实世界的抽象哲理:微笑。第五章 郭沫若和女神第一节 狂飙突进的女神女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诗的真正成熟。女神的价值有三个方面:一是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二是创造了纯新诗的形式;三是开一代浪漫诗风。这是女神不同于尝试集,也不同于其他同时代诗歌创作的根本之处,是女神被称为“真正新诗”的主要依据。一、女神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风格构成的文化背景与生活基础,即中外文化的影响与作家的人格精神。二、女神充分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基点的五四时代精神。(一)、对自我的大胆肯定和歌颂 :天狗教学目的及要求许地山的创作和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女神的时代精神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的时代精神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一节 狂飙突进的女神(续)(二)、在彻底地破坏与创造中,显示出具有现代爱国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思想内涵剖析。(三)、崇尚自然,肯定物我无间的创造的力量女神中的创造精神也十分鲜明地体现在对自然的赞颂上。沫若笔下的自然显示出这样几个特征:第一、 视自然为具有创造力量的主体存在。第二,我即自然,消除了原有主客体的界限,使自然人格化,既是诗人理想的参照物又是同等物。三、在诗歌形式上:彻底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限制,创造“绝端的自由”的新诗的形式,真正体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四、女神的影响:女神虽然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但是中国整整几代诗人都与女神保持了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女神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第一、 开拓了风行一时的“浪漫诗派”,导致了象征派的形成。第二、 对新月诗派的早期诗风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郭沫若的其他诗歌创作:1923年郭沫若创作的诗歌、诗剧又结集为星空,1925年的诗瓶是一批爱情诗的结集;写于19211924年的诗作,结集为前茅;1928年出版的诗集恢复。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一、早期的历史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这三部诗剧的共同特点都是都取材于神话或历史故事,是诗和戏剧的结合。在1923年发表了卓文君和王昭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二、郭沫若早期历史剧的创作观念:“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教学目的及要求郭沫若诗歌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及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教学重点与难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历史剧创作观念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参考资料郭沫若相关艺术作品课后小结总结郭沫若在五四新文学中的历史地位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六周(第二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六章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的文学创作一:创造社的小说的整体特征剖析1、小说的命名和概观:最早给创造社这类小说命名的是创造社的理论家郑伯奇。郭沫若的自传体小说漂流三步曲为主要代表。使创造社的身边小说蔚为大观的是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的出版。2:身边小说形成的背景:(1)首先是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给青年人带来的精神苦闷弱国子民的屈辱与悲哀。 (2)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创造社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比较。(3)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二、感伤苦闷的自叙传一一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概况。自叙传的含义。郁达夫的小说,大致可以分划不同的几个阶段: (一)性的苦闷“性爱”是郁达夫小说一个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的主题,郁达夫所写的是青春期的躁动,以及被压抑不得发泄的苦闷。沉沦共收入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三篇作品。以沉沦为代表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在诉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这种情感遭遇。反映他们在异国身受的屈辱与苦闷。由沉沦引发的社会论争:人们认为沉沦是禾道德的文学。针对这种论调,首先出来为郁达夫申辩的是周作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到处可以看这种毫不掩饰的对于变态的性心理的描写,对于这一类描写应该做怎样的评价:首先,这种大胆的描写,有着向旧礼教、旧道德宣战的意味。其次,从文学的自身角度来讲,表现人的情爱,揭示人性的发展或者异化,正是文学的职责所在。郁达夫的小说带有一种浓重的感伤气质,甚至是颓废的情调。但这并不属于郁达夫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一批新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教学目的及要求创造社小说的整体特征和郁达夫的小说特征教学重点与难点对于郁达夫小说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课堂讨论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郁达夫小说的时代意义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七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六章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的文学创作(续)(二)生的苦闷当年回国后的郁达夫所面临的是失业和失望的穷愁心境,此时郁达夫的小说也由“性的苦闷,转向了气型的苦闷”。知识分子由于失业贫困造成的家庭悲剧,黑暗的中国使知识分子所受的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迫都使郁达夫的小说有了更为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茑萝行便是作者回国后悲惨境遇和痛苦心境的一种实写。郁达夫此时还了一篇散文零余者。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是这一时期郁达夫奉献给读者的两部优秀的作品,他们给人以深深地感动。这两篇小说一方面保持了郁达夫过去作品的浓厚的抒情特色,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描写,艺术技巧上也比较圆熟,从而成为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以过去为标志,看郁达夫在创作风格上的一种转折。虽然还是写灵与肉的冲突,但是作者的理性抑制了作品主人公的情欲,达到一种灵魂净化的境界。青春期的躁动与敏感已经过去了,此时的郁达夫充满了人到中年的人生感怀。(三)革命的苦闷 与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郁达夫也在时代的大潮中沉浮,革命到来令他兴奋,革命的失败又让他感到失望。抗战开始后,郁达夫呼吁文学家和青年学生和民众一同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自己也是积极地投入其中。感受着革命的风潮,他此时创作了具有革命倾向的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小说意在提出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郁达夫开始流露出消极退隐的思想,在1932年,恰因肺病复发,郁达夫得以在杭州过上了一种隐居式的生活。这使郁达夫又获得了一份难得的宁静的心境。而此时郁达夫的小说也由最初的感伤美转向了一种净化了的宁静之美。这时,他写了著名的迟桂花。(四)郁达夫的创作个性:郁达夫创造了一个完全特殊的世界:包括“独特的题材”,“独特的人物”“独特的抒情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郁达夫独特的艺术个性。upward adv. 向上地;上升的n. 华氏温度计教学目的Diet n. 日常饮食及要求(达?芬奇所作的一幅著名肖像画)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几个阶段和艺术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n. 一瞥教学手段give in 投降;屈服;让步课堂教学construct vt. 建设;修建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Isaac Newton 艾萨克?牛顿总结郁达夫的人生与文学Dollywood n. 多莱坞(公园名,位于美国)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达?芬奇所作的一幅著名肖像画)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创造社其他成员的小说创作一、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二、张资平的小说创作1、张资平生平及创作概况。2、张资平早期的创作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同样代表了创造社的主要倾向,以表现青年人生存的苦闷和性爱的苦闷为主,同样具有一种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在本质意义上是与五四文学主题相一致的:一班冗员的生活。3、张资平的爱情小说的积极意义与创造社的郁达夫和郭沫若同类题材的小说相比,张资平在描写和表现知识分子困顿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应该说是丝毫不逊色的。但张资平之所以称为张资平的,也是为人所争议的,是他后来创作的“性爱小说”。如何看待此类小说的意义:(1)、这种爱情类型的多样化和恋爱结局的单一化本身便表现了作家对人生和社会关系的一种认识。(2)、张资平小说中的某些五四文学精神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大胆而多情的女性来完成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张资平与同时代作家区别开来。而其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也主要表现在女性解放这一时代主题上。4、张资平小说的负面价值这是张资平小说中我们所能找到的金子,而张资平小说中还有大量的泥沙。因此,当我们提供了这写正面的评价之后,更应该看到其创作的负面价值。人们对张资平的毁多于誉的评价实际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晚节不保,还在于他的作品确实是莠多于良。三、陶晶孙的创作和文学研究会比起来,创造社成员在文学的方面色彩显得更为集中,他们基本都是以浪漫抒情的创作为主色。在前期创造社成员中,直言不讳地表白要把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进行到底的是陶晶孙。创造社的创作风格在后起的“小伙计”中手中依旧被继续着,这些小字辈的作家中比较受到称赞的是周全平和倪贻德。教学目的及要求创造社其他成员的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张资平小说的价值评判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创造社的小说创作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八周(第一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七章:五四时期的小诗派和湖畔诗派1、小诗的发源:五四时期的小诗创作热潮一方面承传着传统,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国外,一是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短歌、俳句;一是泰戈尔的飞鸟集。2、五四时期兴起的小诗派是以冰心、宗白华为代表。母爱、童真、自然同样是冰心同样也是她诗歌创作的三大母题。在小诗派的诗人中,冰心的影响是最大的,她的两部诗集一是繁星,一个是春水,因此,有时人们也称小诗为“繁星体”和“春水体”。宗白华的小诗集名曰流云小诗,1923年出版。宗白华自己曾讲,自己的小诗跟日本的俳句毫不相干,受泰戈尔的影响也不是很大。正是以冰心、宗白华为开端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小诗的风潮。其中自然是良莠不齐。小诗虽然看似好写,但是要写得好,并不是很容易,需要有对于平凡事物的特殊感兴,又要有较深的文学素养抓这些瞬间的微妙的感受,把它凝结为最精练含蓄的语言。但大多数的思想认识既在水平线下,又无诗情和诗意,甚至因袭前人,因此,读者很快厌倦了,连小诗作者自己也厌倦了,小诗很快走向了衰落。湖畔诗派感受着五四的风潮,1922年杭州的西子湖畔又产生了湖畔诗社四位专心致志作情诗的青年。(一)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湖畔诗社于1922年在杭州成立,成员就是上面四个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二)由蕙的风引起的争论:蕙的风出版不久,立刻有汪静之的同乡,同时也是胡适的同乡,当时正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的胡梦华写了读了蕙的风一后,对汪静之的诗歌大加挞伐。于是鲁迅写了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给予反驳。(三)湖畔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意义:首先看“情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次看湖畔的诗歌在五四文坛的意义:(四)湖畔诗派的创作特色。作为同一个诗派的成员,他们既有着他们总体上的特征,一种自由的创作姿态,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教学目的及要求五四时期的小诗派和湖畔诗派的创作情况教学重点与难点五四时期关于爱情诗的论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学生朗诵诗歌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五四时期的诗歌现状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初期象征派诗一、 概况中国新诗中象征派最早的创始者和实践者是李金发。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一些,也开始进行象征诗歌创作尝试的是后期创造社的三位青年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二、 产生的原因一个新的诗歌思潮的产生,不仅仅是有它所受的外来诗潮的影响,还有它自身的社会原因和艺术原因。1、社会原因。2、象征派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诗发展史上的美学艺术的原因。三、 初期象征派诗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探索在象征派诗的崛起中,李金发只是贡献了他的象征主义的创作尝试性的作品。在诗歌理论上,并没有多大建树,真正在理论上开始做了较多的介绍之外的探索思索的,是当时的王独清和穆木天。1、追求意象本体的象征性:微雨最前面的弃妇,可以看做是他奉献于中国读者的第一首象征派诗篇,具有很典型的意义2、象征派诗还讲求情调传达的暗示性:不幸3、语言表达的新奇性为此象征派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不同感觉的交错搭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感”。象征派诗人沉溺在自我的世界中确实是太久了,几乎听不到时代的风雷,穆木天后来对自己这种“高蹈”的文学旅途表示了弃绝和否定。说这是是艺术上幻灭感追求的记录。这是穆木天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之后对象征诗派的反思和批判。象征派在艺术上的贡献确实不容一笔抹杀,但是时代浪潮却席卷着人们不能再躲在象牙塔里而是走向十字街头。30年代确实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一个时代,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也是如此。30年代的文坛也因此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场景。教学目的及要求初期象征派诗的创作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期象征派诗在中国文学上的历史价值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讨论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中国诗歌五四时期的概况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八周(第二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八章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1、五四女作家大规模出现的原因:所以在五四时期,伴随着“人的觉醒”和“人的发现”,女子问题也被提上了解放的日程,成为启蒙时代的主题之一。在五四时期主要介绍的是冰心、淦女士、庐隐、石评梅这样四位女性。这四位女性作家的创作各具特色。一、 冰心的小说1、冰心的小说的主题:冰心的小说创作主要是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表现。1919年,冰心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冰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爱”的哲学。超人便是宣扬爱的哲学的一篇典型。2、作品的基调:五四时期许多有着正义感但又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共同的体验,而冰心则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她看到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却又无力去解决,使得作品中又流露出忧愁。3、作品风格:欲语又停留则指的是她的艺术风格。二、 淦女士的创作五四期间,由鲁迅编入乌合丛书的短篇小说集卷葹是冯沅君的代表作。共收录了隔绝旅行隔绝之后慈母等四篇作品。1926年出版,1928年再版时又增添了误点,写于母亲走后,它们可以看做是一组系列小说,其中的情节有一定的连贯性。冯沅君小说的巨大魅力有两点:一、以同时代女作家未有的胆量和勇气,揭开一切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把女性的隐秘的心理展现在读者面前。二、冯沅君的创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在于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新旧变革时期,知识女性在恋爱问题上的矛盾心理。1924年,孙伏园在鲁迅的支持下,在北京创办了语丝,冯沅君成为撰稿人之一,并发表了几篇小说,结集为劫灰,从创造社转语丝,署名也由淦女士改为“沅君”,作者的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变迁。教学目的及要求冰心和淦女士的文学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五四女作家兴起的原因和淦女士的文学价值;两个女作家的创作比较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两位女作家的创作异同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第九周(第1次课)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八章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续)三、悲哀的叹美者庐隐悲哀的叹美者,这是庐隐在自传中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哀伤既是庐隐文学创作的主调,同时也是她三十余岁短暂生命的主旋律。“五四”时期,与冰心同时走上文坛并获得了广泛影响的是庐隐。庐隐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与冰心一样,庐隐也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庐隐初期的创作多是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社会悲剧。但真正显示出庐隐自身的创作个性,从而让人们记住庐隐的,并不是这些创作在五四高潮期的、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的小说,而是在启蒙落潮后,她以自叙传的形式写出来的发自内心的追求、苦闷和彷徨。以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小说海滨故人为代表。创作风格:与冰心的温雅细致不同,庐隐则是豪爽痛快。但一生坎坷的经历又形成了她偏好悲剧的美学趣味,从而使她作品中流露出浓重而热烈的悲哀。四、石评梅的文学创作石评梅(19021928)的生平石评梅在文学史中的贡献集中在散文诗歌和小说创作方面。一、诗文:1、于彷徨中奋进是她诗文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石评梅与庐隐的创作基调有着相同又不同的特征。2、倾向于古典美她诗文创作的一个风格特征包括石评梅的散文也是散发着浓郁的古典美的色彩的。石评梅的散文集是她朋友们在她死后编辑出版的,共有两个偶然草、涛语,另外还写了大量的游记。二、蕴蓄着革命诗情的小说革命与诗情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指称,但是在石评梅的小说中却获得了和谐的统一。石评梅是把革命做了一种诗化的理解。这些小说中有红鬃马、白云庵匹马嘶风录等。教学目的及要求五四两位女作家庐隐和石评梅的文学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庐隐与石评梅不同于寻常的创作个性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课后小结总结五四女作家创作的不同个性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授课教师卢晓所在单位人文学部课程类型本科生基础课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提要时间分配及备注第九章新月派第一节新月派的基本情况一、新月派的产生与构成:新月派的名称是源于1924年正式成立的“新月社”。最初是徐志摹在北京组织留学英美的旧同学成立的“聚餐会”。曾经在北京松树胡同七号开辟新月俱乐部。参加这个俱乐部活动的多为上流社会的文化人或政界、财界以及实业界的名流。外加太太和女友:胡适、陈源、余上沅、丁西林、凌叔华、林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