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三_第1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三_第2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三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问题讨论三关于讽刺的作用,你同意下面这篇文字的观点吗?为什么?讽刺,是一种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文学创作手段。它渊远流长,涉猎极广,为各类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态所用,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从心理学、哲学的领域进行探讨。但是作为艺术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它又是狭隘的,难以突破局限性的。因而,不适宜成为文章主题。讽刺是创作古希腊喜剧的重要因素,与之血肉相连,但是,它的起源要比喜剧早。 “讽刺”的缘起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的古希腊,住在雅典的萨索斯人赫革蒙擅长滑稽诗的创作,他使滑稽作品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并被列入“奥林匹克”的比赛项目。滑稽诗后来发展为讽刺诗。可见,讽刺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通俗易懂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手段。正是它的群众基础使他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那个尊卑有序的时代,人们对“讽刺”的理解与现在大为不同。罗马剧作家帕拉乌吐斯在安菲特罗的开场白中写道:如果一部作品的戏剧人物中既包括贵族,又有平民和奴隶,那么就可以称这部剧作为悲喜剧。而当时喜剧的概念和创作原则是,对卑俗低劣的人的摹仿(摹仿的对象以平民、奴隶为主)。由此可见,讽刺,并不是单纯的引人发笑,而是在笑的面具下,宣扬社会理论道德。不难想象,在古希腊这样一个共和制,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里,滑稽诗、喜剧在人们生活中的妙用。在公众集会中,政客们,文人们极力宣传、推广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中伤对手,必然考虑到,如何运用一种巧妙的手段,使自己的演讲深入人心,使听众牢记不忘。讽刺,突破了它的阶级界线,很快便出现了嘲讽贵族的喜剧,可惜剧本未能流传下来。我们不禁微笑着想象,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中的场面,一定与之类似。中世纪是基督的时代,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严酷的宗教裁判所,那个时期几乎没有闻名于世的讽刺作品,但丁的神曲习惯上不被认为是讽刺作品,但他对宗教和世俗嘲弄,尤其是地狱和炼狱的篇章,可以认为带有讽刺意味。卜丘伽的十日谈中有许多讽刺作品。此时,讽刺更多的融入到娱乐中,在世俗文化中大范围流行。欧洲各国宫廷均养有一批小丑,陪伴在王公、贵族身边插科打诨。在民间,小丑的表演也很盛行,这些讽刺,嘲弄、滑稽,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比如:在街头表演的木偶剧,为纪念圣徒而举行的圣迹剧,在这些宗教节目中,魔鬼的装扮和行为分明就是小丑。如哈梅林的斑衣吹笛人中的吹笛人和浮士德博士传奇中麦菲斯特。可以说,这时的讽刺依然是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的。文艺复兴宣告了讽刺的春天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讽刺作品,既有讽刺诗,也有喜剧,即使莎士比亚这个习惯上的幽默作家的大部分剧作中都有小丑,或者谈吐诙谐的侍从。从此以后的作家与古希腊作家类似,不仅在作品中运用讽刺,并且在与同行的争论时,写讽刺文章中伤对手,这种讽刺小品文,滑稽诗,在社会中广泛流行。许多二、三流作家,受人雇佣专写这类作品,匿名传播,竞赖以为生。就连法国末代皇帝,路易十六的餐桌上,都出现了嘲笑他无能、惧内的小诗。此时的讽刺已经成熟,独立于滑稽、喜剧等文学手法、形态之外。讽刺的目的也从模仿,变为嘲笑某一个人,抑或某一桩事。讽刺表现出无动于衷的冷酷,诉诸人的理智,而不讲情感和道德。但矛盾的是,它所抨击的对象,却往往因作家的感情、道德好恶而决定。此时的作家热中于讽刺愚蠢,讽刺的表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德莱顿倾向于道德说教,史威夫特以严峻著称,朱维内耳则表现的冷酷无情。这个时候的讽刺完全不顾社会道德。为了更好地说明讽刺的特性,我们不妨把它与幽默加以对比。幽默是含糊的,不明确的,从十七世纪为人所知直到近现代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格伯森在探讨幽默的定义时说“幽默是讽刺的反面。在讽刺中,我们假装相信我们实际不相信的事物;而在幽默中,我们则假装不相信我们实际相信的事物。”幽默表现为一种情操,同时它还富于理智。这种善意的,仁慈的沉思的气质是幽默的标志。幽默决不会是辛辣的,但讽刺常常如此。讽刺,有时可能是非常辛辣的,辛辣到不再令人发笑的地步,它妙在沉重的一击。讽刺没有道义感,讽刺没有怜悯,没有仁慈,也没有宽洪大量。讽刺鞭挞人的形体外貌,有时鞭挞得非常无情。讽刺抨击人的性格,讽刺持续不断地提示奸诈和邪恶,而且乐于看到奸诈与邪恶的最终毁灭。在真正的讽刺中,总不免有某种庸俗的东西,总不免使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喜剧诗人在写喜剧前,曾窥视过自己的心灵深处;对于在他自己身上所看到的邪恶,他感到毛骨悚然。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小职员之死充分地体现了讽刺的这一特性,小职员之死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讽刺手法表现讽刺主题的小说。与之类似的还有小说变色龙。对比阅读上述小说,反证套中人的主题思想。幽默从形式到本质都含有可笑的成分,讽刺却恰恰相反,所有讽刺无一例外地剥开金灿灿的桔皮,露出一堆败絮。我们当然不会对“败絮”发笑。现在,讽刺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扬光大。但是,讽刺总是作为投向时政的匕首出现,却很难成为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