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_第1页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_第2页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_第3页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_第4页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2)二者有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 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 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2)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 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 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 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 利益。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 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 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 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第二章: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 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另一方面,只有 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 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 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 是这三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 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 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3、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 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 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 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4、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 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 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 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 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 济现代化的关键。 2 5、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 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 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 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 个重要标志。 6、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生产对分配、 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 费的水平与结构; (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 (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的社会性质。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 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 的发展。 (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 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 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 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8、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 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 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 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 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9、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 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 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 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 规律办事。 10、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自 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 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 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1、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 同的、 本质的联系。 (2) 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 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 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折。 13、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3 经济规律体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基本经济规律:是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 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 第三章 1、 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 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 着密切的关系。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 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 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 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 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在生产技术水平 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 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 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 表现。 (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 ,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 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 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 济的增长与发展 5、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其中狭义产业结构出过简答)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 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广义的产业结构, 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2) 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 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 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6、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轻重产业结 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 升; (3) 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 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 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5) 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 重逐步提高。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 (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 4 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2)所以,经济 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 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8、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 素质。 (2)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 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 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 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9、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 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 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 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 式。 (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 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 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9、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 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 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 资料,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2) 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在一 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 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3)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 生产的统一。 10、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 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 关系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1、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 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 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 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12、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 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 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 总趋势,是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 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任务。 第四章 1、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 十分狭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5 2、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第二, 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经济是不以 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 实现的。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 经济相结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或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特征)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 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 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产品交换。 4、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或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及相互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 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 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 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 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 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 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 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 (1)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 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 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 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 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6、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 劳动;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 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 活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 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3)作为价值惟一源 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7、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 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 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 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8、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 或能力。 (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 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 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 6 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 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 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11、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 产者的命运。 1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 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13、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 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 的一系列商品上。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 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 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1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 了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 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 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5、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 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6、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7、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 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 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18、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 (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 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 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 础而变动。 (3)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只有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第五章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1)资料配置的原因。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使各部门、 各地区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2)资源配置的任 7 务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因此,资料作用的时 间、空间和数量就构成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 (3)资料配置的目标。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 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 (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 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 实现的(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又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方式和指导性计划方式。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资源配置 的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全面的信息资源也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的传递是纵向的上下流动。 (2)在市 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追求本单 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资源配置的实现过 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的流向。 4、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区别)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 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计划和市场方式的区别: (1) 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 方式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而市场方式则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建立一套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 行的机构和制度。 (2)它们在实现资料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计划方式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料的 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料的作用。市场方式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资料的配置,但存在资料配置的一定盲 目性和滞后性。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料。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 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料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 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 (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2)商品经济规律 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6、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 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 渠道和领域, 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机制。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7、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1)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 因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一的市 场机制。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8、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9、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 (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 (3) 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二)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 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10、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8 (1)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 制。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2)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11、竞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 挥功能的保证。 (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它 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 提高。 (二)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 品生产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12、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1)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场调节的作用: 一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 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 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13、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 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整。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 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实行优胜劣汰。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14、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 然存在市场。在高度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 (2)市场对社会经济的 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市场是联结生 产和消费的环节。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15、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1)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2)市场体系可以分为商品市场 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 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 场。 16、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 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 (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 (2)市场竞争秩序。 (3)交易行为秩序。 (二)市场制度和 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 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 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17、市场管理组织主要有哪几类市场管理机构组成? (1)国家设置的管理市场交易活动的专门性机构,如工商、物价等。 (2)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技术管理的机构, 主要包括从事计量、测试、质量管理等(3)社会性和群众性的市场管理机构或组织,如消费者协会。 第六章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 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 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 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 W-G 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 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 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 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9 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他必须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才可能把它作为商品出卖。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 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 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劳动 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 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那个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它是价 值的源泉,能创造出比其自身更大的价值。 4、简述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 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含义及意义。 (1)标准: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含 义: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 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 (3)意义: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 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 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 关系)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 都延长了。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 件的。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技术没有重大变化,绝对剩余价值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随着生产技术的发 展和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8、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 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必须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 部门及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在现 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各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 求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 高,原来的先进条件转化为一般生产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9、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为什么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这是因为:第一,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 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 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第二, 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 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第三,个 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 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四,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 10 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提高。 1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 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11、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 (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 有价值。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第四,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佣 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实际上,工人在市场 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因此, 资本主义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2、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一个孤立的过程时所看不到的一些重要 特点? (或马克思怎样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09.10论述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 二,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第三,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 要条件。在资本主义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