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目 录一、老子的生平、主张与成就2(一)老子的生平2(二)老子的主张2(三)老子的成就3二、老子文艺美学、哲学思想3(一)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3(二)老子的哲学思想51.水之不争52.水之博大53.水之以柔克刚6三、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6致 谢8参考文献9试论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学生 吕小林指导教师 李老师摘要:中华文明绵亘璀璨,秦汉时就大致分为两派,一派尊孔孟、言君臣、道礼义,另一派尚黄老、言自然、崇无为,即儒家和道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和道家学说及其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在当今也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在查阅、整理相关资料,以及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中国的哲学始祖、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出论述。本文将老子的思想从以下方面的阐述:老子思想的主要特点;老子的文艺、哲学思想;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道家;无为 引言:五千年中华文明,诞生出孔子、老子、孟子等诸多闻名世界的文化伟人,演绎出人类文明中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迹。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及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代表之一,其博大精深、影响之远,堪称震烁古今,研究老子的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老子的生平、主张与成就 (一)老子的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图书典籍管理之类的小官,孔子曾经到周都向老子问过关于“礼”的知识。老子在周都研究关于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秘不求名声为主旨。在周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为看到周朝的腐朽衰败,决定离开,在出关的时候被守令强邀写了五千多字的书籍,即后来的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所著道德经(又称老子),分上下两篇,共五千多字,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全书以辩证的观点,主张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老子也被道教尊为始祖,是当今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老子的思想,博大而精深,汉魏以来,能与论文相提并论的,唯有道德经一书。透过道德经研究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仍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二)老子的主张探究老子的主张,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老子的宇宙观,“道”是万物根本,“道”的准则顺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即以一种用言语说不清,只能自己体会的“道”,这个概念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世界万物是从一个混沌的状态开始,经过一个时期后变成阴阳二气的世界,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第三种物质,也就是世上的万物。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人要不违背地的法则才能安然在地上生活,地要不违背天的法则才能承载万物,天要不违背“道”的法则才能下覆盖万物,“道”要不违背自然的法则才是真正的“道”,即所谓“道”的准则就是顺其自然。第二,老子的价值观,以“无”为最终的“有”,以“不争”为最好的“争”。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说天下万物从有形的物质中产生,而有形的物质又是从“无”中产生的。老子此处所说的“无”和“有”,是“道”的两种属性。老子又认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唯有保持不争的处事态度,天下才会没有人能与之抗衡。老子通过大江大海能容纳百川的道理,阐明了若要成为圣人和王者,必须要有广阔的胸襟,只有以民为先,处于民下,天下的人才会乐于推崇,尊为圣人和王者,以这种不争的处事态度,得到了民心,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抗争。第三,老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小国寡民”。老子认为“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老子的意思: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相互争夺;不珍贵稀有的宝物,导使老百姓不去盗窃财物;不显耀可以引起贪欲的东西,导使老百姓心思不乱。圣人治理百姓,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志向,增强百姓的筋骨,长久保持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让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不能闹事,那么天下就会得到大治了。老子的“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清静自守的意思,他希望统治者顺其自然,导向老百姓无欲无知,天下就不会因为争夺而纷乱。老子又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煮美味的小鱼那样,他把治理国家比作烹煮美味佳肴,不能操之过急,政策要恰到好处。老子认为最好的国家形式,应是很小的国家很少的人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没有苛邢暴政,人民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了。虽然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虽然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使人们回到绳结记事。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也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服,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犬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总而言之,老子的政治观是统治者“无为”,老百姓“不争”,顺其自然,顺道而行。 (三)老子的成就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不多的被称为“圣人”的人,其养生、治国思想历来不乏统治者加以推崇,汉武帝之前,汉朝依据黄老(黄帝、老子)之术治国行政的,其实大部分都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出朴素的辩证法,对中国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著述老子,被道教奉为“道德经”,至今仍是国人必读的经典制作。且孔子的许多的观点,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后面会详细介绍。二、老子文艺美学、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儒、道两派在诸多领域持相左观点,道家注重“出世”,而儒家则相对注重“入世”。老子自言“不尚贤”“使民无知”,可见对文艺老子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却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写的最好的。老子提出朴素的辩证法,通过“道”的阐述,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源,并对人世做出了“无为”“不争”的思想引导,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老子用“有”和“无”来阐述玄之又玄的“道”,这其中蕴含朴素的辩证法,也哺育了中国古代文艺辩证思想的发展。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巨匠,在文艺创作思想上都带着老子的影子,诗文中注重的虚实相辅,国画中注重的有无相成都是如此。比如,唐代司空图诗品含蓄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意思是一首好诗,其意蕴往往在诗的外面,不写一个子都能凸显,语言上虽然没有牵涉到自己,而自己的心绪就传达到别人那里,比写出来别人更不堪其中的忧愁悲伤;明代屠隆与友人论诗文云“诗有虚有实”;清代叶燮原诗“虚实相成,有无互立”,意思是虚实、有无是相互对立也是构成的,无“无”不成“有”,无“虚”不成“实”;清恽格有云“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意思是文笔的妙镜就是到达“道”的境界,看像是画树而其中有深意,看是画山却又不只是山,看似是画却又不是画,这是艺术创作的高境界。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即最大的声音是无声音,最大的形象是无形象)的文学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影响深刻深远。老子的文艺思想基本特点是将艺术的境界与“道”融合在一起。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项献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象”的论述。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这里老子在对“象”的描述中,将“道”融入,从审美的角度对审美客体提出要求。另一方面是,对“虚静”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启发。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老子从心理的角度对审美主体提出要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辞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在老子看来,声色犬马之乐是美而不是实用,它们引起的是美感,而不是生理上的快感。“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实用的东西,它产生生理快感,为目,就是美的东西,它产生美感。老子对美的否定,只是否定它的形式美。老子注重美的真正内涵。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味”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成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将“善”与“美”区别开来。美不仅是在与善的区别中显示自己的规定性,更重要的,还在于“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面“恶(丑)”而存在的。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相互比较,相互依赖而存在的。 因此,“大音希有,大象无形”这种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而对于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如何才能达到“大音希有,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呢?老子又提出了“涤除玄鉴”的观念。“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固有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也就是说,一个创作者和欣赏者,只有带着无任何利害功利、无任何陈腐偏见,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主要是提出朴素的辩证法,其哲学思想可以说源于“水”,是对“水德”的扩展。 1.水之不争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说得水的特性。老子认为,水流向低处,安居低洼,不争高于天下,不争宠于自然。在雄浑伟岸的崇山峻岭面前,它独自低眉绕过。没有半点的低声下气:在高耸入云的劲松翠柏面前,它在低处流淌,而无半点请功邀宠。水,流向低处,这一看似简单而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被老子作了全新的人文意会:这是一种精神的谦卑,一种低调处事应世的态度。迸一步地说,更是一种与世不争的高贵品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水德”的更为重要的品质是。它能在默默无闻谦卑低流的同时,滋润生机养育万物。一切生命。无论如何的灿烂辉煌,如何高大巍峨,都不能离开水。水,是一切生命的真正母亲。与古希腊的先哲泰勒斯的基本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相比。老子的“水德”主张,明显是独辟蹊径,视野独特。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某种直观的感性的猜测的话。老子引申出其为众所周知的“无为”主张。很明显,老子不仅不反对“水善利万物”的水的“有为”或作用而且认为这是水的杰出价值和“功劳”。因此,所谓的“无为”,决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什么作为也没有”,也不能解读为“什么行动也不能有”。老子的“无为”,是以“水德”为核心或者为参照的,这便是“不争”。 2.水之博大老子认为,“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这里是说,水,不仅身处低处。而且,身处污秽肮脏之处。自然产生的垃圾污秽之物,需要水为载体流向低处,成为人们经常所鄙夷的“污泥浊水”。水却没有抛弃这些垃圾污秽,不仅如此,而且经过自己全身心无私的包容、洗涤和转变,垃圾污秽等等,最终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成为自然“再生”的有益能源。老子说“不善者。吾亦善之”,其理由或者目的就是一个:“德善”。即自己一个人善良,不算真善良;要真善良,还需要环境善良:小环境善良也不是真善良还需要大环境的善良。明哲保身,或者美其名日“独善其身”,也不算真善。许多曾想“独善其身”的。最终因为污秽环境的影响,脱化变质了,早已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情。屋内固然要扫,屋外更要清扫。只有不避风险不惧污秽。真用自己的力量去清洁环境,去改造转变“不善者”。让其弃恶从善。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3.水之以柔克刚 中国古人,老子也不例外,认为自然界中,最柔弱无骨的物质,便是水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不过,柔弱固然柔弱,水,却是任何坚韧强大的物质所无法毁灭的,“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顽石砸不毁,钢刀斩不断。利剑刺不穿。一切的“强大”和“力量”,在水面前都无可奈何。反过头来,水这一看似最为柔弱的物质却能以异乎寻常的“力量”,改变甚至毁灭一切看似强大有力的事物。水,可让高山低头,可使险峰让路,可毁灭利剑,可穿透顽石。在水身上。老子会意到一种最高的“力量”。那就是顽强的韧性和坚定的意志。 老子发现,自然万物,本身便是如此地“辩证”:坚硬的,便必定是脆性的;柔弱的,反倒是韧性的。柔弱,只是表面,骨子里却是柔韧的。以此来看人生,那么。道理便变得简单明确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草木们,活着的时候,看似柔弱,风一吹来,两边摇晃,似无骨骼;死了呢,反倒坚挺脆硬,看似坚强。人呢,也是如此。原来。“坚强”,是死亡的象征,而柔弱。反而是生存的原则。社会生活中,任何的强权,终必走向灭亡,而阴柔示弱,才是真的强大,是生生不息的生存法则。 别自大,别逞强,守定一种轻柔、弱势、低调甚至是一种看似浑浑噩噩的姿态和心态。也便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如果被问及与他人的区别,老子会回答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也就是说,“俗人”们,到处彰显自己的强悍和力量。而“我”呢,昏昏然犹如睡意未解柔弱无力;“俗人”们,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精明才干,而“我”呢,显得呆滞木讷啥本事也没有。当然,“我”的这副在“俗人”眼里的“窝囊样”,不是刻意的伪装,而是深刻会意水德之后的精神升华的自然结果。 柔韧可以制胜,并不是刻意贬低对手的强大。柔韧之所以一定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它能销蚀“强大对手”于无形之中,这里包含了妥协、借力、让位、迂回、转接、稀释等等“斗争艺术”。中国后来的兵家哲学,乃至柔道太极,中华武术等等内涵的哲学和艺术,都与此存在着历史和逻辑的有机联系。 三、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反思人类文明发展的不良影响,是人类发展的忧患意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力得到不断地开发,然而却忽略了或无暇顾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 。 资源的日渐枯竭、环境的日益恶劣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不得不来修复和挽救人与自然的关系 。于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呼声,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了普遍的响应和重视。 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最深刻的反思在于哲学的层面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问题的根源和要害所在。西方哲学历来析人与自然为二, 注重探索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征服自然,缺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这种哲学观念主导下,人们易于认为自己是自然的支配者而凌驾于自然之上。通过对自身哲学传统和工业化时代发展历程的反思,某些当代西方的思想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人们注意到,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 蕴涵着与现代生态平衡观念相契合的高度的生态智慧,对于现代人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很高的启悟价值和借鉴意义。其中老子开创的道家传统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自然灾害下人类付出惨痛代价后,逐渐意识到老子在两千多年的道理的正确性。老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预见到了文明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严厉的批评。老子指出,万物依靠本身具有的功能而自发地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作为整体的宇宙就会自然而然地维持自身的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老子不仅揭示了万物自然存在 、 自然发展的真实状态,而且提出了人类应当取法于宇宙的自然和谐,并以此为原则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自然”是老子最为崇尚的价值,在他看来,自然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发展的前途,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因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众多当代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称之为“生态智慧”。老子的思想中不包含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 , 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 。 我们当然不能因此而埋没老子思想的价值,因为老子的生活智慧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及其价值标准之偏失的深刻反思而得来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进行检视、反思和调整。对此 ,老子自然主义的价值观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在世界范围内都仍然具有重大的启悟价值和借鉴意义。致 谢 一个学期的科学研究与方法课程,我收获很多,从中学会了很多关于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此次课程的学习,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更进一步,相信在大四毕业做论文时,会更加顺利,更加符合毕业要求。在此次论文写作中,感谢李老师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的论文不断修正,对题目以及选材等方面也是多有斟酌。同时,感谢身边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他们的帮助,让我论文写作和查找资料上更顺利,对李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认识更加深刻。最后,致谢那些对老子思想做研究的前辈们,没有他们精深的研究我肯定不能站在如此的高度仰视千百年来的“圣人”。参考文献:1李梅梅. 关于老子思想现代意义的思考J. 理论界, 2003(4):65-66.2朱承. 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 30(3):30-32.3白奚. 老子思想的世界性和现代意义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0(3):14-20.4郑鸿. 老子思想新释M.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 :1-195.5沈明明. “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 2010(3):51-55.Try to talk about laozis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Lv Xiaolin Tutor Li JianhuaiAbstract: the Chin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6548.13-2025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振动试验方法第13部分:紧固件驱动工具
- 心脑血管健康课件封面
- 笑对挫折主题班会课件
- 竹石说课课件范例
- 出借房子协议书范本模板
- 端午节介绍课件图片
- 出差报销协议书范本
- 合租室友公约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激光扫瞄显微镜项目发展计划
- 2025版股权债权转让协议书范本:互联网+股权债权转让
- 2024年江西省上犹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考试真题卷详解与解析含答案
- 2025反洗钱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调酒师资格考试题
- 煤矿常用地质图件
- 自考命题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策略
- 建筑工程项目土方放坡开挖施工方案
- 建筑垃圾处置方案(精选6篇)
- 各类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合集
- 餐厨垃圾综合处理项目特许经营权招标文件
- 《动物生理学 -本科》课件动物生理学授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