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题记: 日前翻阅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一巨大的针灸铜人,旁边一黑体标题:“中医-失落的文明”。合上杂志心底黯然,东方文化失落的又何止是中医,曾经博大精深的国学,如今大多尘封在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古代自然科学中,唯有中医硕果仅存。 初学中医时,曾经拜访过几位非常著名的老专家(姓名隐去),当时执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见识和学习一下,那令我心驰神往的脉诊学,三指一搭,就如洞见脏腑,断人生死,光是想一想就会让人激动不已。但一次次的结果将我拉回到现实之中,“脉诊学”成了我随之以后多年心中最大的疑问,同一个病人,找五个不同的医生,竟会诊察出五种不同的脉相。翻阅了名目繁多的脉诊书籍中那记载的天花乱坠,待到临床检验时只能令我一次次摇头叹息。百折困顿,却终无所得。 仲景曾在伤寒论中慨叹:“观今之医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可近2000年过去了,现今的名医又有几人能“按寸口,诊尺肤”,能“查人迎,参趺阳”呢? 后读书即久,在一次次翻阅经典医集后,竟愕然发现,我们现今所学和所习用的脉诊法竟和内经与伤寒论中的方法大相径庭,差之毫厘,谬之何以千里啊。后无意中翻阅少数民族和道教医集,竟发现其中记载的脉诊法竟和内经中失传的古脉法惊人的一致。 脉诊学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四诊中的望、闻、问三诊已经早为西医学所采用,并且西医学利用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延伸了医生望诊的能力。超声波、核磁共振、内窥镜等新兴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使得扁鹊“洞见脏腑”那近乎神话似的古代传说成为现实。四诊中只剩脉诊为中医所独有,成为中医标志性特色之一。 回顾中医脉诊学理论的发展,难经首次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后王叔和作脉经,将五脏六腑的脉诊部位分配在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为什么桡骨动脉这一根血管能诊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全身上下的所有疾病?对于这个问题千古以来无人能作出合理详尽和令人信服的解释,因为考遍中医经典医籍都找不出其在解剖学和经络循行上的任何依据。 现在通行的所有解释几乎都会援引难经中那经典的一句话:“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难经的这个 “肺朝百脉”的依据,不仅解释不了为什么三部配合脏腑,就连用其解释“独取寸口”的原因,都显得那么含糊苍白而无说服力。 难经虽然开篇就提出“独取寸口”但并没有因此而偏废其它脉法。考古人切脉,非独寸口而已。十二经、阳维、阴维、冲、任、督、带皆可按诊,这在王叔和的脉经中也有记载。但晋朝以后,随着一些重要古典医籍的隐秘与亡失,中医学最伟大的创建之一“遍诊脉法”便渐趋失传,取而代之的是“独取寸口,三部配合脏腑”的脉诊学体系。这一变化看起来好像仅仅是向前走了一步,但这一步却是迈过了“临界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从此脉诊法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从形式上看是变简单了,但实质上却变复杂了:由实在变为虚玄。由于独取一处脉而诊周身之病,需要诊查的脉象变化内容必然是越来越复杂,古脉法所言脉象,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最后变成“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三人诊一脉,甲曰弦、乙曰细、丙曰紧,其可操作性越来越差,结果成了“医者,意也”的重要注脚。 由于“遍诊脉法”的失传,“独取寸口”的脉法越来越难以指导和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不仅在脉象上纷繁复杂,令人指下难明,即使能准确分辨出来的一种脉象,医家也很难由此断定具体是哪条经脉哪个脏腑的疾病,其结果也就只能如伤寒论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医家在临证上也只能通过患者的症状来推测疾病的部位、寒热与虚实。由于病人的症状在临床实际中出现的往往并不象教科书上所记载的那么明确典型,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多脏器、多经络失调的病变,则症状的出现便会更加隐秘纷繁,医家要想辨证准确则难上加难了。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配合五脏六腑”的诊脉法,不仅在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没有理论依据,而且此方法还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所明确批判的,后世历代诸医家也多有诟病。 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近代医家杨则民在其医集中记载:“以脉测病已近悬揣,更分配脏腑于寸口三部而诊之,则妄甚矣。” 吴草庐文集记载:“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藏六府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 现代医家廖厚泽先生对此也明确反对:“对于疑难大证,独取寸口就不能解决。试问寸口脉学家将盲肠痛误诊为一般腹痛,将结肠痛诊为子宫附件痛,将腹直肌痛猜为肝痛,将胰藏痛马马乎乎搞成胃口痛,将小陷胸证诊为平胃散证等等,又试问独取寸口的脉学家,在应用寸口诊法上,凭良心问自己,这样在手腕一根动脉上一搭,这在一次具体诊断中,其可靠性到底占多大比重?恐怕只是个相对斯须的过场而已”。 建国初,周潜川先生,将隐秘在道教医学传承中的“古脉法”传之于世,此脉法秉承内经中的遍诊脉法,且又补充了奇经八脉的候脉法。由这些具体的脉诊内容可以看出此脉法不仅有具体的诊脉部位,而且有详实的临床操作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在临床实践上也倡导“三部九候”脉法。陆先生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除切寸口脉以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冲”、“太溪”等脉,不过另人惋惜的是,以上二位先生都不幸在文革中含冤去世,二位先生独特的学术思想也因此未得广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当代针灸学家于书庄先生,对于“三部九候”脉法也有丰富临床经验。如应用于临床诊断方面:“牙痛切其阳溪脉盛,则可判断为手阳明大肠之火;如牙痛切其大迎脉盛,则可判断为足阳明胃火;头痛、眩晕、中风,若切其耳门或颔厌动脉盛者,则可判断为少阳之火;甲状腺机能亢进,切其人迎脉盛,则可判断位足阳明胃火,必见消谷善饥”。此脉诊法较之“独取寸口”,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实际疗效也随之显著提高。 在少数民族医学文献中尤其土家医学文献中,遍诊脉法得以较全面而具体记载,土家医脉法其诊脉部位比内经等文献所载十二经遍诊法部位还多,并一一注明什么脉位在什么病理情况下出现搏动,分别主何病等。在傣族医学脉法中,诊脉部位有“前额两侧动脉”、“耳前动脉”、“寸口动脉”、“足部动脉”等,这与中医“三部九候脉法”在脉诊部位上有惊人的相似。 而且傣族医脉法在寸口脉上并没有再划分寸关尺三部,分候相应脏腑,这与内经中的主体脉诊理论是完全相同的。另外在藏族、壮族的医学文献中也散在记载了一些古遍诊脉法的内容。这些宝贵的经验值得现代实验研究以确定其临床意义。基于以上原因,多年苦心收集相关资料,多次对比考证,将散乱在素问灵枢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古脉法的内容,一点点整理出来,并结合传世的道教与少数民族的医学典籍,总结出完备的古脉诊学理论体系,还脉诊学以本来面目,将中医脉诊学中隐而不彰的精髓发扬光大。相信这对于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会有所帮助。这是一失传已久的脉诊方法,也是绝少有人提及的领域,就让我们再一次从经典古籍中的“雪泥鸿爪”与“吉光片羽”中追寻其迷人的历史原貌吧。正文:在正文开始前,先做一下小小的解释工作:解释一下什么是“遍诊脉法”。大家知道,我们现今中医近两千年所采用的脉诊法是现在的“独取存口”的脉诊法,但在两千多年前在内经时代,主流的脉诊法却是截然不一样的,那时候的脉诊不是诊寸口一个部位,而是诊全身上下九个部位(三部九侯),或者更多。其脉诊理论的实质就是:“脏腑经络分经候脉”,就是不同脏腑经络的疾病,诊察不同经络特定的诊脉点。例如:肾脏的疾病,或者足少阴经络循行路线与部位上的疾病,都可以诊察足内踝下“太溪”穴部位的动脉,然后根据脉动的坚实与陷空,滑与涩来诊知此经脉脏腑的寒热虚实。仿此,足部“太冲”动脉用于诊察足厥阴肝经疾病,足部“趺阳”动脉用于诊察足阳明胃经疾病此脉诊理论的最大特点是:诊脉的部位多,但诊察的脉象却很简单实用和易于辨别。此脉诊方法后世称为“遍诊脉法”。由于此脉诊法对操作技术性要求比较高,所以是必须要有师承的,就是老师的临床指导非常重要,光看书是很难学会的,但由于中医师承的保守性,以及其它诸多的历史原因,这种脉诊法流传到内经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失传”的危险了,起码在当今我们能看到的内经版本中,这种脉法的记载就已经不成系统了,而是非常散乱的夹杂在众多的篇章之中。到了仲景时代熟悉和知道这种脉法的医家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我们可以从伤寒论的序言中知道仲景对此种脉法还是了解和熟悉的,(我可以举出大量的证据说明仲景所采用的脉诊方法,是三部九候脉法),但是同时仲景又对此种脉法的失传是非常痛心疾首的,整部伤寒杂病论,仲景对“遍诊脉法”是非常重视的,每篇的标题都反复强调:“辨。脉证并治”,是把辨脉放在辨证之前的。但是很不幸的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辨脉的部分已经是少之又少(辨脉法,平脉法篇残存一些,少了辨脉,因此我们的辨证是越来越不准了。),但是我们还能从仅存的几个条文中寻觅到当时辨脉部分的蛛丝马迹,例如: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由于伤寒杂病论刚问世不久就散乱失传了,直到差不多一千年后其残篇才得以重见天日,所以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方学派从来就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王叔和的脉经一出,独取寸口脉法正式“发扬光大”,正式标志“遍诊脉法”在主流医学领域失传。王叔和从理论总结到理论(注意不是从临床总结成理论),将五脏六腑分配到寸关尺,全面歪曲了内经中的“三部九候”“人迎寸口”理论,从此古脉诊法被彻底阉割了,我真不知王叔和的脉经问世对中医是流芳千古还是贻害万年,虽然很多人说他对保存仲景遗书是非常有功的,但我一直怀疑他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是有违仲景原意的,删除了部分内容,保留了他能理解和认为有意义的条文。这就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伤寒论。考现今传世的内经,“遍诊脉法”包括了“三部九候”和“十二经脉标本”脉法。如果说“三部九候”脉法大家还算有些熟悉的话,那“十二经脉标本”脉法就几乎没人听说过了,我接下来就再解释一下什么是“十二经脉标本”脉法。此脉法如果从流传来讲,是比“三部九候”脉法还要古老的古脉法,这种脉法更复杂。具体的含义我解释如下:“就是人体12条正经,每条经络都有2个诊脉点,一个位于头颈部,一个位于手足腕踝部。其中位于四肢部位的诊脉点称为“本脉”,而位于头面部的诊脉点则称为“标脉”,例如诊察某条经络,如果足部本脉的脉诊点脉搏搏动的非常强烈,而头部标脉的脉诊点脉搏微弱的话,就可以诊断气血在这条经络的分布是失常的,就是本部位的气血太多了,而标部位的气血太少了,就会出现足部热等病症,反之如果标脉搏动剧烈,本脉微弱,则标脉气血在头部太多,就会出现头痛,癫痫,中风等病症。在这种脉法中,头面颈项等处的上部之脉多诊候局部病症,而位于手足腕踝下部之脉除了诊候局部病症外,还可以诊察头面及内脏之疾。随着经验的积累,古人发现下部之脉与上部之脉在诊候疾病方面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于是根据上下有特定联系的诊脉部位的脉象对比来诊察相关病症。在上下二部脉中,因下部腕踝处脉可诊远隔部病症故称“本”;相应的上部脉则称作“标”或“末”(不知道我这样的解释大家看明白了么?)。在正文部分我本来本着从易到难的角度想先讲“三部九候”脉法,但后来决定从流传先后角度,开始先讲“十二经脉标本”脉法。如果我们明白了“三部九候”脉法和“十二经脉标本”脉法,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不解之迷,就会焕然冰释了。此脉法记载于灵枢卫气篇,对于此篇中的“标本”部位,历代医家很少能知晓其真正含义。中医研究院黄龙祥先生经过考证大量古经典医籍和出土文献,独创性的破解了这一千古之迷,他在针灸学术史大纲一书中例举了大量确凿的文献考证,指出“十二经脉标本”的实质乃是一种古脉诊法,这种脉诊方法同“三部九候”脉法一样,都属于古“遍诊脉法”。此脉法在脉诊部位上有明确的记载,但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则言之不详了,为此我们已经很难知古遍诊脉法的全貌,但此脉法真的就是彻底失传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此脉法至今仍然较为完整的保存在“道教医学”,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医学”理论当中。为了知道此脉法的具体操作方式,我曾经不远千里亲自拜访了丹道医家“周潜川”先生的隔代传人“张明亮”先生,也许是因缘不够吧,结果我没学到多少内容,呵呵这是后话。(如果论坛中有哪位先生是丹道医家的传人,熟悉此遍诊脉法的具体操作,当不吝赐教,本人当以师礼遇,拜而后学!)。由于后人对内经的长时间传抄、翻刻、增删与整理,古脉法内容变得更加纷繁隐秘,与晦涩难懂。因此将涉及到古遍诊脉法内容的所有内经原文,一条条发现和整理出来的工作变得非常艰难与烦琐。除了内经外,古遍诊脉法还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脉经中有大量论述与具体应用的实例。因此本文的工作的重点首先是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脉经进行穷尽式的文献梳理,并逐条参考历代医家注释,将其中所有涉及到遍诊脉法内容的条文全部摘出,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专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中内容进行必要的校勘与注释工作。现分述如下(我的注释用黑体标明):一 、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研究: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的含义为:十二条经脉,每条经脉都有两个诊脉点,其中位于四肢部位的诊脉点称为“本脉”,而位于头面部的诊脉点则称为“标脉”。灵枢卫气篇记载了十二经“标”、“本”部位,历代医家对此往往只是随文演绎,很少有人能知晓标本的真正含义。然而灵枢言“标本”之专篇既名曰“卫气”,提示标本与气的运行有关。考千金要方,该书将内经原文“标”改作“应”字,特别是在六脉标本下都指明“同会于手太阴”,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十二标本是诊脉部位。如果将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手太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脉”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手足少阳之“标”相当于三部九候中的“耳前之动脉”,手足阳明之“标”近于“两颊之动脉”,手足太阳之“标”则近于“两额之动脉”。由此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十二经脉标本脉法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是对标本脉法诊脉部位进行考证。其次整理出标本脉法的诊断方法和诊断内容。最后整理出标本脉法在内经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一)标本脉法诊脉部位考证:根据现存的文献考证,十二经脉标本脉法中的“本”脉在脉诊部位上相对固定不变,而“标”脉的部位在内经中不同篇章的记载则有一定变化,这是不同医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验的反映。1灵枢卫气篇记载关于“标本脉法”部位之考证:十二经脉标本脉法诊脉的部位主要详细记载于灵枢卫气篇,但具体内容与太素千金要方不尽相同,今参照太素千金要方甲乙经,进行对比考证,并引用杨上善,张介宾,马莳,黄龙祥等历代医家不同观点进行注释说明,校勘内容一并用括号标出。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千金要方卷第十九后有:同会于手太阴),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杨上善:血气所出,皆从藏府而起,今六经之本皆在四肢,其标在掖肝俞以上,何也?然气生虽从府藏为根,末在四肢,比天生物,流气从天,根成地也。跟上五寸,当承筋下,足跟上,是足太阳脉为根之处也。其末行于天柱,至二目内眦,以为标末也。张介宾:足太阳之本,在跟上五寸中,即外踝上三寸,当是附阳穴也。标在两络命门,即睛明穴。睛明左右各一,故云两络。黄龙祥:足太阳之“本”跟上五寸系“三寸”之误(古书中“三”与“五”相混者极多)。按:土家医学脉诊中有“反经脉”(相当于昆仑穴处) 和“后筋脉”(位于脚后跟,近似昆仑穴处)。平时此处拿不到脉,只是在长蛾子症、白蚁症、黑蚁症时,才能号出后筋脉象。另外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足太阳经正是起于外踝后大约昆仑穴位置。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千金卷十第一作:耳前上下脉,以手按之动者是也)。杨上善: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马莳:窗笼者,耳也,即听宫穴。张介宾:窍阴,在小趾次趾端。窗笼者,耳也。即手太阳听宫穴。黄龙祥:足少阳之本“窍阴之间”,应理解为在足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处,相当于“临泣”穴处。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太素卷十 无“上”字)三寸中,标在背俞(千金卷十九无“背俞”两字)与舌下两脉也。杨上善:足少阴脉起小趾下,斜起趋足心,至内踝下二寸为根也。末在背第四椎两箱一寸半肾俞,及循喉咙,挟舌本也。马莳:足少阴肾经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即交信穴,其标在于背,肾俞穴与舌下两脉,据根结篇当是廉泉穴也。张介宾:内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复溜、交信也。皆足少阴之本。背俞,肾俞也。舌下两脉,廉泉也。皆足少阴之标。按:土家医学脉诊中有:“子时脉”(舌根脉)就是以号舌根处动脉为主。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俞也。杨上善:足厥阴脉起于大趾聚毛之上,行大趾歧内行间上五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背第九椎两箱一寸半,肝俞也。马莳: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疑是中封穴,标在背之肝俞穴。张介宾:行间上五寸所,当是中封穴。背俞即肝俞。按:背俞处无脉动,不能用于脉诊。考道教医学脉诊中有“青龙脉”诊断肝经脉。部位:“期门穴”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另外三部九候脉法中,足厥阴肝经的诊脉部位有两处,一是太冲穴处,似应为“本”脉。另一处为五里穴处,似应为“标”脉。足阳明之本,在厉兑(千金后有:足趺上大指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标在人迎颊挟(太素卷十下有“上下”二字。甲乙经卷二第四“颊挟”作“上颊”。)颃颡也。杨上善:足阳明之为根厉兑,其末上至人迎颊下也。马莳:足阳明胃经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张介宾:厉兑,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颊下,挟结喉旁也黄龙祥:千金要方注为大指间上趺阳脉处,非常正确。按:道家医学脉诊中,胃经脉诊部位为冲阳穴,另外也诊“人迎脉”,位置在结喉两旁人迎穴处,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甲乙经卷二第四无“上”字)四寸之中,标在背俞与舌本也。杨上善:足太阴脉出足大趾端内侧,行于内踝下微前商丘,上于内踝,近于中封,中封虽是厥阴所行,太阴为根,此中封之前四寸之中也。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俞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马莳: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疑是三阴交穴,标在背之脾俞与舌本廉泉穴也。张介宾:中封,足厥阴经穴。前上四寸之中,当是三阴交也。背俞,即脾俞也。舌本,舌根也。按:根据脉书、素问三部九候记载,古人诊断足太阴脾经采用一种特殊的诊络法,即于内踝上廉以手指轻叩此处“大脉”,而于其上方感觉脉的波动情况以诊病。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太素卷十“一寸”作“三寸”。千金卷十三同,并且“寸”字下有“命门者,在心上一寸”八个字)也。杨上善:手太阳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外腕之后为根也。手腕之处,当大指者为内腕,当小指者为外腕也。其末在目上三寸也。马莳: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腕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张介宾:手外腕之后,当是养老穴也。命门之上一寸,当是睛明穴上一寸,盖睛明穴为手足太阳之会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甲乙经卷二第四作“三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杨上善:手少阳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间上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耳后完骨、枕下,发际上,出耳上角,下至外眦也。马莳: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之上角丝竹空。张介宾: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当是液门穴。标在耳后上角,当是角孙穴。下外眦,当是丝竹空也。黄龙祥:千金要方引脉经之文也明确谓“少阳穴”在“在手上第二指间去本节后一寸动脉”,明堂经所载位于“手小指次指本节后”之中渚穴主治症中确有手少阳经“是动”病,可见此处在古代确用于诊脉部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在此处不易触及脉动,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出现跳动。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杨上善: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月需)。背(月需)手阳明络,名曰别阳,以下至肘骨中,为手阳明本也。末在颊下一寸,人迎后;扶突上,名为钳。钳,颈铁也,当此铁处,名为钳上。马莳:手阳朋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当是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张介宾:肘骨中,当是曲池穴也。别阳义未详。阳明上挟鼻孔,故标在颜下。颜,额庭也;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谓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挟耳之两旁也。黄龙祥: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中之“别阳”,在明堂经中共有两处,一为“阳池”穴,一为“阳交”穴处,这里只能理解为近阳池穴处。如是则“肘骨”应作“歧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至腕中正是手阳明脉口处。按:土家医学脉诊法中有“虎脉” 位于虎口后一寸,紧靠合谷穴处。是生死之脉。有脉者,即使重病可治;无脉者,即使病情暂时较轻,也为不治之症。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千金卷十七第一此后有“掌后两筋间二寸中),标在腋内动也。杨上善:手太阴脉出大指次指之端,上至寸口为根也。末在腋下,天府动脉也。马莳: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张介宾:寸口之中,太渊穴也。腋内动脉,天府穴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俞也。杨上善:手少阴脉出于手小指之端,上至腕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为根也。末在背第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心俞。问曰:少阴无俞,何以此中有俞?答曰:少阴无俞,谓无五行五输,不言无背俞也,故此中有背俞也。若依明堂少阴有五输如别所解也。马莳: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张介宾:锐骨之端,神门穴也。背俞,心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杨上善:手心主脉,出中指之端,上行至于掌后两筋之间,间使上下二寸之中为根也。末在腋下三寸天池也。马莳: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即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张介宾:掌后两筋间二寸中内关也,腋下三寸天池也。按:道家医学中手厥阴心包经的脉诊点位于:天河穴(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在正文开始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吧,发了这篇帖子后,有网友问:整理这些失传的古“遍诊脉法”对于临床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如下:“遍诊脉法”对于提高我们临床“辨证”的准确性有非常大的帮助。现随便举2例我的临床医案说明: 例1:李姓男。25岁。冬日发病“风团”,全身红肿痒,此起彼伏,需不断用手抓挠,夜不能寐。西医服用“扑尔敏”“开瑞坦”“强的松”等药效果不明显。后就诊于中医院,开“桂枝防风”等祛风散寒之药无效。查舌:无异常。寸口脉:略浮滑。大小便正常。思之无良策,后诊三部九候,查太溪动脉滑大,诊断为“相火亢盛,不得敛藏,足少阳右降不及而生风”,询之,患者述:“平日性欲亢进,夜夜纵欲”。开药方“白芍,乌梅,生牡蛎,白蒺藜,白鲜皮”等清敛相火,降胆经息内风之药,服过三日,渐趋平复。 例2:中老年女性。春夏发病“三叉神经痛”,右半边脸部疼痛连及右目,痛不可忍,西药“布洛芬”等药效果不明显。后就诊于中医院,开“黄芩,蜈蚣,全蝎,石膏”等息风清热之药无效。查舌:暗红,苔厚。寸口脉:滑大有力,太溪脉,趺阳脉略小,头部太阳动脉,大迎动脉无异常,唯独“耳门”穴处动脉搏指有力,诊为“少阳经气血上逆,降之不及”。开药:重用白芍降少阳经,稍佐通络活血之药。一周后渐趋平复。“遍诊脉法”对于提高我们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在内经中还有许多具体记载,会在后文中详细论述。正文3:2内经中其它篇章记载关于“标本脉法”部位的考证:由于内经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医学典籍的文献汇总,所以对于“标本脉法”部位记载并不统一。现整理如下: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太素寒热杂说卷二十六作“手少阳”)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灵枢本输第二)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下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灵枢本输第二)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灵枢根结第五)注:此上四个条文中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天池”根据杨上善太素经脉标本注及王冰素问病能论注,这些都是诊脉部位,也曾是经脉“标”的部位,这些部位均以“天”字命名(人迎又名“天五会”,亦有“天”字),很可能曾作为三部脉诊法的“天”部。其中“天府”、“天池”、“天五会”三脉在卫气篇中仍为相应经脉之标,没有变化。直至明末施沛经穴指掌图中仍将灵枢本输所载之经脉之标直称作“动脉”。 以上这些“标”脉的确立,仍主要来自古人的针灸临床诊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例如古人发现当出现“目如脱,项如拔,头眩痛,癫疾”等症时;足太阳外踝后下方的脉动处(相当于昆仑穴处)可出现异常跳动,直接于该脉口处刺或灸可以有效地治疗上述病症;另一方面在项部“天柱”脉同样可诊疗“目如脱,项似拔,头痛重,癫疾”等症,经过反复大量的诊疗实践,古人逐渐明确了标本脉动的理论。 后来通过同样的方法,又在头面部附近发现与足太阳脉口相联系的脉,形成新的标本联系。故杨上善将项部“天柱”脉及头面部“两络命门脉”均作为足太阳之“标”。后来头面部诊脉处被用于三部脉法之“上”部,并与手足部阳脉脉口 “本”脉相联系,而颈项部仅保留了足阳明“人迎”脉用于脉诊,卫气篇中足阳明之标仍保留了这个部位。据此可推知:手足阳经的“标”部位经历了一个由颈项部向头面部延伸的演变过程。3总结:根据上述考证,现总结标本脉法诊脉部位如下:足太阳:本脉:昆仑穴附近标脉:天柱穴附近睛明穴附近足少阳:本脉:临泣穴附近标脉:天容穴附近耳门穴附近足阳明:本脉:冲阳穴附近标脉:人迎穴附近足少阴:本脉:太溪穴附近标脉:廉泉穴附近足厥阴:本脉:太冲穴附近五里穴附近标脉:期门穴附近足太阴:本脉:三阴交穴附近箕门穴附近标脉:(无) 手太阳:本脉:养老穴附近标脉:天窗穴附近手少阳:本脉:中渚穴附近标脉:天牖穴附近瞳子髎穴附近手阳明:本脉:合谷穴附近标脉:扶突穴附近大迎穴附近手少阴:本脉:神门穴附近标脉:极泉穴附近手厥阴:本脉:内关穴附近标脉:天池穴附近手太阴:本脉:太渊穴附近标脉:天府穴附近(按:足厥阴本脉应为“五里穴附近”,但由于靠近会阴部,对女子诊断不便,所以女子一般诊太冲穴附近。但一些医家诊太冲穴无脉动,我临床验证也很难号出脉动,不知是方法不对,还是此诊脉点是在特定时间,或者特定病种才能诊出脉动。有哪位朋友知晓,请赐教。另外内经中记载足厥阴标脉是背俞穴,无脉动,考周潜川先生丹道脉法记载:足厥阴诊两侧期门穴。其穴位于乳下第二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穴部位不同。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极微。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左右相等,甚或大于左。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死,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穴痛。气功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乳房内侧。在正文开始之前,照例写一些题外话,兼回答一下网友的问题:遍诊脉法真的繁琐么?独取寸口脉法真的简单么? 一些网友因为不了解遍诊脉法,看其诊脉的部位那么多,以为此脉法很繁琐,很艰深,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殊不知遍诊脉法秉承了中医在其本源时期的特色,那就是“朴素,简单,实用,密切贴合临床”,用四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大道至简”。此脉法虽然诊脉的部位多,但诊察的脉象却很简单实用和易于辨别。此脉法在临床诊脉时,只需要分辨几个基本的脉象就可以:“浮沉迟数粗细强弱”,这些基本的脉象非常简单和容易辨别,不会出现甲医生辩为浮脉,而乙医生辩为沉脉的情况。因此是符合临床实际的,例如诊趺阳脉细弱,则可以非常明确的断定足阳明胃经虚弱,如果用独取寸口脉法,我们需要辨别怎样的脉象才能明确的断定呢? 相反,独取寸口取代遍诊脉法,这一变化从形式上看是变简单了,但实质上却变复杂了:由实在变为虚玄。由于独取一处脉而诊周身之病,需要诊查的脉象变化内容必然是越来越复杂,古脉法所言脉象,只十余种,后人则增为二十四种,脉经更增至二十七种,且有更增二种为二十九脉者。最后变成“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三人诊一脉,甲曰弦、乙曰细、丙曰紧,其可操作性越来越差,结果成了“医者,意也”的重要注脚。有过临床经验的网友可以知道,由于脉象都是比较形象的描述,比如“如循竹竿,如循鸟羽,如羹上肥”,在临床实际中是非常难把握的,一个脉象找5个不同的医生可能会辩出5种不同的脉象,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 在寸口一根血管上分辨24种脉象难道就是简单?难道就是不繁琐?脉诊书上写的都是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可是临床应用起来却是一笔糊涂账,有几个能应用到临床?有几个能经得起临床检验?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教条,都是闭门造车故弄玄虚的结果。即使我们花了大力气分辨出了24脉,可实际的意义呢?我们能准确断定是哪条经络,哪条脏腑出了毛病么?有几个肾炎病人是在尺脉上有特异性表现?有几个肝炎病人是在左关脉有特异性表现?独取寸口,五脏六腑分配左右三部,符合临床实际么?由于独取寸口脉法的严重脱离临床,现代许多医家则几乎干脆放弃了脉诊,号脉成了中医的一个幌子,脉诊成了中医最大一笔糊涂账, 如果不信大家可以到各地省级中医院看一下,那些专家教授们有几个是在认真诊脉?有几个不是拿号脉当做一个幌子?又有几个是凭脉辨证?结果可以用“中医武将”先生的一句经典名言概况:“现在只有傻子看病才靠号脉的知道不” 最后举一病例结束题外话:徐姓男,27岁,患慢性咽炎多年,久服清热利咽中药,效果不明显,刻下:咽喉痛,咽干,异物感明显。查咽喉暗红,扁桃体微肿,舌苔薄,舌色暗红,寸口脉略沉缓。后查“太溪脉”独细弱,辨为足少阴经虚寒,询之患者果述“平日性功能不佳,多有阳痿早泄”。因患者久服中药,见药则欲呕,不愿再服中药,则嘱:用艾条温和灸太溪穴,每日2此,每次45分钟。后3日,症状缓解明显,瞩继续灸半个月以巩固疗效。正文:(二)标本脉法的诊断内容和诊断应用:1诊断方法和内容:标本脉诊法所诊察之内容主要包含三项:根据某一条经脉上下标本诊脉部位“脉搏的异常跳动(坚实与陷空,意思就是强与弱,有力与无力)”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皮肤温度之寒热”来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根据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的形状和颜色”诊断此条经脉的虚与实。 健康之人首先在各条经络上下标本诊脉部位不会出现脉搏的异常跳动,而且标脉和本脉的脉动也是上下统一,不会出现标实本虚(上盛下虚)或本实标虚(下盛上虚)。其次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的皮肤温度不会出现异常的寒热改变。最后健康之人上下标本诊脉部位络脉不会出现异常的颜色形状改变。如果病人出现下部“本”脉虚(其脉象或陷下,或细小,或不动)则会出现四肢寒、厥逆;下部“本”脉实(其脉象或坚实,或滑,或大动)则会出现足部烦热。如果病人出现上部“标”脉虚则会出现头眩,上部“标”脉盛则会出现头热痛、癫狂痫等病症。如果病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标”脉虚同时出现,则表明此条经络的气血上逆,称为 “厥逆”。异常脉象出现于哪条经脉,就可以明确的诊断出疾病所出的根源所在,并可以根据异常脉象的坚实与陷空,准确的断定出疾病病机的寒热虚实。 另外在上述标本诊脉部位中,有些部位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诊查出脉动。例如彝族医学切脉部位中就有诊“间使”脉(手厥阴心包经的“本”脉),彝医认为,若人的五脏发生了病变,或已肿大,内关穴部位的脉就会跳甚,且有摆动态(中国传统医药概览)。健康之人的标本脉象表现: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终始第九)按:“六经之脉不结动”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脉动不出现“结代”等异常脉象,而且正常情况下诊察不到脉动的部位也不会出现“不动而动”的异常情况。“本末寒温之相守司”是指手足六经“标本”部位的皮肤温度相一致,不会出现“本寒标热”或者“本热标寒”等异常情况。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原因: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12,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淅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灵枢经脉第十)按:综合以上三条可知,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一部分原因为“风寒”等外邪的入侵,导致“标本”部位皮肤温度的异常寒热改变,与 “坚实与陷空”等异常脉象的改变。 标本脉象出现异常的表现: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灵枢卫气第五十二)按:“下虚”、“下盛”是指下部“本”脉虚与盛,“上虚”、“上盛”是指上部“标”脉虚与盛。“绝而止之”是指对于下盛之脉用针灸泻法。“引而起之”是指对于上虚之脉用针灸补法。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灵枢本输第二)按:此条文中的“间使”靠近“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本”脉部位。此处不能触及脉动,即使在剧烈运动之后同样如此。“有过则至,无过则止”,意为:健康之人触摸不到脉搏,有病之人才能诊查出脉动。标本脉诊的诊断意义: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灵枢卫气第五十二)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灵枢邪客第七十一)按:通过以上两条可知,“标本”脉法是直接关系到诊断是否准确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疾病是否痊愈的重要指标,也是在治疗上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的客观依据。2标本脉法的具体诊断应用:诊断六腑疾病: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甲乙经卷四第二作“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按:面部、足背跗阳脉处正是足阳明之“标”、“本”脉位,根据标本脉处寒热及脉象之坚实与虚陷以诊足阳明疾病。“鱼络血”为手阳明“本”脉处的络脉,通过此处络脉颜色来诊察手阳明疾病。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按:此条文中的“耳前或热,或寒”或“肩上热”或“小指次指间热”,都是指手太阳小肠经“标本”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值得注意的是,手太阳经病的诊察部位有三处:其中“耳前”与“手小指次指间”实为手少阳之标本,据黄龙祥先生的考证,这种错位现象并非仅此一例,在内经中可见到多处手少阳之脉与手太阳之脉相混之例,甚至“手少阳之筋”与“手太阳之筋”也有相互错位的现象。而“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与手太阳之“标”部位同。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按:“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若原文作 “眉上”,则为足太阳经“标”脉部位。“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恰好为膀胱经“本”脉部位。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有“候”字)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按:此条明确指出“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也就是在足少阳标本部位进行脉诊。“其寒热者”也指标本部位皮肤之寒热。诊断妊娠水气:颈脉动喘疾欬,曰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按:颈脉动为人迎穴处的脉动(为足阳明标脉),如果此处脉大动,主水。此种情况见于现代医学的右心衰水肿病人。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按:此处手少阴脉动就是手腕神门穴处脉动(为手少阴本脉),正常健康之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妇女妊娠怀孕时脉动比较明显。诊断八贼邪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按:手太阳本脉养老穴部位,健康人诊察不到脉动,当出现脉溢(脉大动),或脉结(脉结代)的情况,可以诊断为外伤八贼邪风,导致脉绝或脉闭,善暴死。诊断龋齿疼痛:诊龋齿痛,按其阳之(脉经卷五第四后有“脉”字)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按:此条文的含义为,诊察手足阳明标本部位皮肤的异常寒热,来诊断龋齿疼痛因于何条经脉。诊断上下虚实: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按:本条文中的“下实上虚”指本脉部位脉诊属实,而标脉部位脉诊属虚。“下虚上实”则正好相反,因虚实所在经络之不同,出现“头痛巅疾”、“眩晕耳聋”、“咳嗽上气”、“心烦头痛”等诸多不同的病症。诊断六经之厥: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骨行)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骨行)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按:“厥”的含义为一条经络下部“本”脉实与上部“标”脉虚同时出现,称为经络“厥逆”。各条经络“厥逆”的病理表现也都不同。诊断少阴之厥: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按:“少阴不至”意指足少阴“本”脉太溪穴处脉动消失,主肾虚少阴厥,出现瘖俳之证。瘖俳为舌瘖不能语,足废不能用,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延髓麻痹。现代医学对其病因还不甚清楚。诊断阳厥和狂: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按:“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是指足太阳与足少阳“本”脉在正常情况下是诊察不到脉动的,如果出现“大动”的情况,为巨阳少阳二条经气厥逆,从而导致狂证。诊断太阴厥癃: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按:人迎为足阳明胃经的“标”脉,人迎躁盛主阳明胃气盛,所以身热如炭。手太阴微细如发主太阴肺气虚,所以癃闭喘逆。诊断痹风疝积: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境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安全员考试高频题库答案
- 2025年保密安全常识题及答案集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气象事业单位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书法教师面试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社工笔试备考资料及模拟题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档案管理安全事故预防面试题
- 2025年宠物殡葬行业客服师面试bi备题库
- 2025年宠物保险专员考试题及答案
- 卫生法规模考试题含答案
- DB11-T 751-2025 住宅物业服务标准
- 单位保洁服务方案(3篇)
- 科技型中小企业教程课件
- 2025年工商管理硕士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餐饮劳动合同书 电子版
- 交通运输工程课件
- 2025年新辅警招聘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八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学校法律服务协议书
- 夫妻流产同意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