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读写议.doc_第1页
毛概读写议.doc_第2页
毛概读写议.doc_第3页
毛概读写议.doc_第4页
毛概读写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读大国崛起有感记得在高中时,一上中国近代史,我总很不情愿,因为我感到这门课的内容悲惨得令人窒息,今天割地明天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真是太伤自尊了,我还曾经不自禁地在历史书上写类似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字眼。不仅如此,在国人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深藏着一种强烈的“悲情情结”,一字字似乎都用血泪讲述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同时,还在义愤填膺地谴责西方列强的野蛮无理,这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世界观。而在这种历史观下,大国崛起横空出世,引起很大的反响。而我认为它吸引人的原因就是正面叙述了被我们称为西方列强的国家崛起的过程,对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提出了挑战。 中国的近代史有那么多“悲情情结”,起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紧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蛮横地撞开、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桃源美梦被它们的大炮无情地摧毁之后。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重农业轻商业,重陆地轻海洋,重防守轻进攻,自给自足,这使中国完全可以在对外封闭的情况下解决自我生存问题。再加上本身“地大物博”,中国人始终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其他民族是未曾开化的,把东边的民族称为夷,西边的称为戎,南边的称为蛮,北边的称作狄,全部都带有贬低蔑视之意。 这样一个极少冒犯别人,活在自我中心之下的大国,自1840年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前后被西方强迫签订了10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将自己的领土暂时地或永久地划归外国,赔出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由外国人管理。这的确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忘记的屈辱历史,特别是中国几乎从没主动地去惹谁却无辜遭受此惨祸,更令人心痛不已。伴随着腐朽、没落但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连拖带拉、连打带压地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自然在中国人心中长久地沉淀下来。 虽然说“悲情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到底怪谁呢?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依然黯然神伤地述说着那段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进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呢?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与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之间是绝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可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但又无法更改的规律。 对于这个问题,伟人已有高论。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被英国的暴行破坏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邓小平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实行对外开放。西方产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愚昧的闭关自守政策,不思进取,因而既跟不上时代步伐,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略。” 站在今天的高度反观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反思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我们似乎应当这样总结: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固然有西方列强的蛮横无理,但更在于中国自己没有把握时机,没有抢先走上近代化之路。历史绝不能忘却,可该记住的不只是曾有过的辉煌或遭遇的苦难,最主要的应该是经验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反思的主要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什么,而应是自己当初为何没有做,为何不抢占历史先机,事先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镜,校正中国今后发展的路标。 从世界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被我们称为列强的国家,最初也并非世界性的大国,有的甚至只是偏居一隅的弹丸之地。但是,它们都成功地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社会发展过程。它们的成功就在于抓住了历史机遇,该走出去就走出去,该革新的时候就要革新。在走出去和革新的过程中,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这一种历史进程绝不能因为其中一些国家后来衰落了,甚至像德国、日本一度走上歧途而被完全否定。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扎实的底蕴,直到今天,那些列强中大的仍是世界性强国,小的也依然位于最发达国家之林。 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在不自觉中冲击着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社会思想。西方国家是曾欺侮过中国,可从现代化角度上说,它们强迫中国打开大门,也促使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的漩涡当中。曾有一本名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列举了360个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还是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所以,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不要只把它们看成是到处侵略扩张的列强,更要探求它们兴盛的缘由和奥秘,可汲取中华复兴之丰富营养。不宜专捡它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实际上是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发展趋势,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重视并且应当融入这种潮流。观世界、看历史,这大概是最主要的。 想要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就像一个创口,你要揭开它的伤疤,放出里面的脓水,才有愈合的可能。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由它新兴的势力与根深蒂固的旧势力做一番生死搏斗之后,才有其新的发展道路。例如英国的崛起就是新贵族战胜旧贵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果,英国在限制王室权利上是欧洲各国里走得最远的。1215年,在英国最不受爱戴的约翰王(无地王约翰)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这是一份封建文件,国王依此须受国家的法律约束,贵族并可具此在大会议上对国王的决议作出批评。大宪章中的条文被后人引用阐释,如“没有议会不能课税”的观念即为一例。1264年,贵族因国王漠视大宪章群起夺权,并透过规模扩充后的大会议即国会,来作临时的统治。新国会不单包括贵族和高层的教士,而且还有来自大城镇的代表。虽然这个国会政府的寿命很短(只有十五个月),但国会本身却不能被压制或漠视。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国会能废除它所通过的法规。如果没有它的批准,就不能课税。当国王在短时期之内需要金钱时(例如在百年战争期间的战役),通常会被迫对国会作出更多的让步,以交换税项的征收。国会和文职机关的重要性日增,并证明自己有能力运作政府,不会受到国王的能力或任何由贵族所引起的短期动乱等因素影响。 尽管英国在十七世纪就建立了民主统治制度,它仍然保留了一系列有悖民主的问题。尽管英国是由一个立宪政府和两党制议会统治,这个政府并不代表人民。全国仅有少于5%的人口可以参与选举,而且议会仅仅代表有钱人的意愿。议会由上议院由贵族和英国国教会的上层神职人员组成。上议院有权否决下议院提出的任何一项法案。在十九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赋予人民更大的权力。这一系列改革始于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815年,当英国陷于一个战争期间的萧条阶段时,食品暴动席卷了整个国家。1819年政府决定以暴制暴,随即而来的就是彼德鲁大屠杀(Peterloo Massacre)骑兵队冲进在英国曼切斯特圣彼得广场上举行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大会,并且打死了11人。这次事件更加剧了要求改革的运动。在十九世纪20年代,英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天主教徒获得了宗教平等,工会被允许成立,司法机构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历史机遇,经济实力,还有心理准备。在这三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它是最公正的,几乎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每个国家自己如何去解读,怨天尤天是懦夫的表现。经济实力指的崛起者内部物质条件。中国现在GDP总量名列世界前茅,而人均GDP排在百名之外,如何可以实现我国的经济复兴?就那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做比较。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在美国推出七千亿、甚至八千五百亿救市计划后,我国政府也相应对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同时推出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16字方针指引下,中国经济保卫战一炮打响。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实际上,是政府在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减少市场调节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具有自身的缺陷,即盲目性、滞后性与自发性,在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的调节已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市场的弱点与缺陷,经济危机每经过一段时期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这已成为一种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已连为一体,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全世界。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与美国的救市计划相比,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具体的计划内容及操作上,两国却大相径庭。在数量上,美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中国的6 倍多,又是此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但是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救市资金却只有七千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救市资金的1.2 倍。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陷入危机的程度、两国政府救市计划的规模、以及救市计划出台的速度,就会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表现出来的决心要大得多,工作也要有效率得多,然而在巨额的救市计划背后,我们还要考虑到其中存在的决策程序和救市资金来源等方面的问题。在内容上,中国扩大内需的10项措施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与进步投资、地震灾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扶持企业发展、文教卫事业、金融等十方面,十项措施的直接受惠者几乎包含了全体公民。而美国的救市计划主要为稳定金融市场方面,其受益者为少数人,并且其救助的行业也十分有限。在出发点上,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基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但美国由于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与金融危机的源发地,救市计划的不可能仅考虑到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必须从全球的角度着眼问题,救市计划的效果很难立刻显现。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在国际贸易中并不占优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平稳、持续发展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从国际经济环境看,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导致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从国内经济运行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低迷。这些因素都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挑战。中国想要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遵循美国的路子是完全不可行的,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及自身的国情,随着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年中推出,新政策框架内的一大批措施已经付诸实施,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批准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寻求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但究竟怎样的经济发展才是健康的呢?健康的经济发展即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符合具体的国情、符合具体的形式需要。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每个国家的表现都大同小异,然而具体的操作却经过漫长的摸索,因此在中国健康的经济发展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根据特殊的经济发展形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而心理准备是指我国应有一种恒久的强国意识。何为强国意识?它不是那种动辄怀念自己先前阔过的炫耀或者曾经悲痛现在富裕,也不是自己未来强大了就能怎样的幻想,这些实际上都是弱国心态,甚至是国家层面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