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1页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2页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3页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4页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研究型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姓名:杨雨铎学号:713101124班级:法学一班年级:2013级专业:法 学系别:文法系指导教师:李宁 副教授完成时间:2016年5月10日作者声明本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毕业论文成果归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所有。特此声明。作者专业:法学作者学号:713101124作者签名:杨雨铎2016年 4月 1 日 3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论文摘 要 第三人撤销之诉,主要是在案件受审产生判决结果之后,对案外人合法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进行合法维护的一项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也在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也提高了,对法律的掌握也慢慢成熟起来。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出现了一些利用法律来实现自己不合法利益的不法人员,这样对于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将会产生很大的威胁。针对目前这种现象,我国一开始没有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管制,而第三人撤销之诉也因为实施时间不长,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的并不成熟,且没有一致的标准,故此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开展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我国 2012 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 56 条第三款新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事后救济制度,它与第三人参诉制度、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对第三人的保障制度。我国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在于保障第三人权益和抑制恶意诉讼,但是第三人撤销之诉除了一个法条规定外,并没有更多的涉及到具体适用方面的问题。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构建方面,应该由做出生效裁决的法院专属管辖,并按照第一审程 序审理,但是也应该适当限制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权限,注意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在适用中的衔接。民事诉讼程序的相对性和封闭性成为损害第三人利益的先天性缺陷,建立第三人撤销之诉以保护第三人的实体权益是必要的。建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区别该诉与再审之诉的本质和功能,设立区别于再审之诉事由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事由。 【关键词】第三人撤销之诉;立法背景;制度的适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撤销之诉的建议; AbstractThe lawsuit withdrawn by the third person is mainly a system that after the trial of the case, the third party used to conduct a legal maintenance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steadily progressing, the degree of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also increased and the grasp of the law slowly mature. Ye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there have been some criminals using the law to achieve their illegitimate interests, so there will be a huge threat to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Aiming at this phenomenon, there werent appropri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egulate thi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lawsuit withdrawn by the third person wasnt carried out satisfactorily because the implementation time is not long, the use in practice is not mature and there is no consistent standar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lawsuit withdrawn by the third person,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hird paragraph of article 56 of the revised civil procedure law in 2012 newly established the third party Undo, the third party Undo is an ex relief system,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party intervention system and an outsider enforcement objection system, and constitutes the safeguard system of the third party. The purpo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rd party in China i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and to inhibit malicious litigation, but the third party revocation suit, except for a law, does not involv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party Undo, it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exclusive jurisdiction of the effective ruling,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irst trial, but also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limited the authority of the third party to cancel the sui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ird party and an outsider application retrial. The relativity and sealing of the civil procedure is a congenital defect that damages th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third party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ird party Undo, should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retrial and retrial, establish the reasons for the revocation of the third party difference from retrial. keywords third party Undo; Legislative context;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Existing problems; Recommendation for Undo;目录第一章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背景 6 第一节 法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6 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背景7第二章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的适用分析10 第一节 第三人范围10 第二节 法定事由12 第三节 管辖法院与起诉期限17第三章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问题18 第一节 撤销之诉在民事诉讼法中编纂的位置不合理18 第二节 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范围狭窄19 第三节 缺乏对具体程序的细化20第四章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建议22 第一节 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范围的完善22 第二节 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24第五章 结语31参考文献32致谢34第1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背景第一节 法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法国是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起源地,也译为“第三人提出取消判决的异议”。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582条规定:“第三人提出取消法院判决的异议是指,攻击判决的第三人为其本人利益,请求撤销判决或请为改判之;第三人异议,对提出该异议的第三人,是指对其攻击的已判争点提出异议,使之在法律上与事实上重做裁判”。(1)法国民事上诉制度包括上诉和非常上诉两种,第三人取消判决的异议属于非常上诉制度中的一种。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583条规定了该制度的程序启动条件,“任何于其中有利益的人,均允许提出第三人异议,但以该人在其攻击的判决既不是当事人,也未经代理人进行诉讼为条件。”(2)同时第592条规定了审理程序及救济途径,“就第三人异议所作的判决,得如同对作出此种判决的法院的裁判决定,提出同样的上诉。”(3)而当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引荐过程中,首先我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确立了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依据其民事诉讼法第507之一条的规定,“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第三人,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诉讼,致不能提出足以影响判决结果之攻击或防御方法者,得以两造为共同被告对于确定终局判决提起撤销之诉,请求撤销对其不利部分之判决。但应循其它法定程序请求救济者,不在此限。”(4)第507条之二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专属为判决之原法院管辖”。(5)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与法国大体相同,相较法国的程序启动条件,增加了“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诉讼”这一要件,原因在于我国台湾地区设立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乃为第三人提供事后程序保障,与其民事诉讼法第67条之一规定的事前职权告知制度(6)共同构成完整的第三人权利救济程序,保证判决既判力扩张的正当性及合法性。法国和台湾地区在其民诉法典均单独规定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允许案外第三人为其自身利益,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提出异议,以实现对案外第三人的权利救济。我国也是在借鉴他人做法的基础上,单独设立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新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三款规定,“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第二节 我国的立法背景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第三人 “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有独立请求权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不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到原诉讼程序中,致使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恶意贬损的,法律赋予其提起撤销 已生效裁判中不利己的部分或全部,以达到维护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和遏制恶意诉讼与虚假诉讼的立法目的。此前,我国针对案外第三人已有其他的救济途径,即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我国现有的第三人事后救济规范体系。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步伐加快,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行为与日俱增,其中当属以恶意诉讼与虚假诉讼为典型。此时若仍以上述三种第三人救济途径来维护第三人权益,便有些捉襟见肘,故而我国新设立一种特殊的事后第三人救济途径,即第三人撤销之诉,意在维护第三人实体权益和程序正义,全面完善我国的第三人权益救济体系。基于此,厘定各第三人救济途径的适用场域,理顺、协调其相互关系,阐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本质,进一步深入完善第三 人撤销之诉制度,力求在理论上达至共识,最大限度发挥第三人救济制度合力,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从古至今,诉讼皆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我国经历了从古代的五听断狱纠问式诉讼模式,到法官包揽诉讼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直至如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不断渗透和吸收,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伴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改革与变化。但当事人诉讼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一并暴露无遗。虚假诉讼、恶意诉讼、冒名诉讼等利用当事人主导地位、滥用诉权的事件实践中屡见不鲜,笔者所在的法院就曾遇到当事人企图利用假身份证起诉以及原被告恶意串通的案例。因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的设置,法官不可能绕过诉讼当事人举证范围,主动依职权查明案件事实。这种情况下,因当事人恶意诉讼导致案外第三人利益受损就难以避免。为“使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在那些寻求或需要正义的人们中公正的分配”(7),必须考虑到如何对案外第三人权利进行救济。在我国新民诉法出台前,要否定生效判决的效力,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但案外第三人并非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很难借助现有再审程序保障自身合法权益。针对案外人的权益救济,我国也曾有过相关立法,原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执行程序中规定的案外人异议制度,考虑到了可能受生效判决侵害的第三人,但只限于执行过程中,对于恶意串通转移财产的当事人,并无约束力。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人大代拟的关于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定(送审稿)中,曾建议规定:“案外人以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或裁定损害其权益为由申请再审的,比照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规定进行处理。” 在2007年6月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建议以立法形式在再审事由条款之后单列一款,赋予案外人具有申请再审的权利。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设立了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规定了案外人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确定的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且无法提起新的诉讼解决争议的,可以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被损害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8)最高院的连番举措旨在创设案外人权益救济途径,但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且再审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最高院该条司法解释实践中运用并不多。为解决上述困境以及完善案外人权益程序保障, 2012年8月27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对恶意诉讼的案外被侵害人规定了救济制度。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逃避债务、侵占第三方财产,或者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逃避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均属于恶意诉讼的范畴。现实中,民间借贷和离婚案件中,这种恶意诉讼时有发生。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李适时说,“有的常委委员、部门和专家提出,对恶意诉讼,除应当适用妨害民事所说的强制措施给予拘留、罚款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当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对案外被侵害人的救济渠道”,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研究,遂建议在民诉法关于第三人规定中增加第三人撤销之诉。(9)第2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制度的分析第一节 第三人范围 民事诉讼法规定,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或虽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 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提起 诉讼或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或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若因非己之原因而无法参加诉讼或遭遇当事人双方恶意诉讼、虚假诉讼,且前述两种情势无法为法院所知悉,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可能极大损害第三人利益。 (10)同时,第三人参加之诉必须以本诉为前提,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即便能参加到案件中,其也仅为本案当事人非本诉当事人,且不得提出管辖权异议。第三人参加之诉的弊端至此显露无遗。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认为自身权利因执行行为受到损害的,可以主张自己对执行标的的全部或部分享有实体权利,进而书面提请人民法院停止或者变更执行。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书面异议通常只是进行书面审查。执行异议人并不能积极参与到异议程序中,法院未听取当事人的辩论便做出了响第三人权益的结论,这显然违背了“直接言词原则”的基本要求。此外执行异议是在给付之诉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若原诉讼双方当事人积极行使权利、履行给付义务,案外第三人便无法得知利益受损,更无从提出执行异议。即便案外人得 知利益受损,其也只能就执行标的提出异议,这就意味着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针对的必须是具有给付内容的生效裁判。而形成之诉、确认之诉因为没有给付内容,无需进入执行程序,使案外人无法在执行过程 中提出异议以致丧失获得权利救济的途径。(11)显然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救济的滞后性突显,异议标的 狭隘,无法全面、及时、合理的维护第三人合法权利。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赋予了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权利,然而该司法解释第四十一条在对再审提起主体的界定时并未将案外人包含在内,而新民事诉讼法在第227条又规定: 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 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即案外人可通过向法院、检察院申诉,要求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法律前后的规定不统一,使得案外人是否能够申请再审存在着疑问,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较好的实施。 此外,从司法解释第五条的规定出发,案外人只能就标的物主张权利,而现实生活中案外人申请再审不 仅是为了对执行标的物主张权利,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恢复其合法权益的最初状态。显然,这一提起事由太过狭隘,不利于案外人申请再审获得权利救济。综上,通过对以上三种第三人救济制度的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第三人事后救济制度对第三人诉讼权利进行了诸多限制,各种救济途径适用条件也过于严苛,各种救济途径之间的衔接、协调问题不能明确,从而使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损害第三人权益的情势。因此,构建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并理顺其与其他第三人救济制度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第二节 法定事由新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了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的法定事由,即“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判决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判决理由,另一个是判决主文。判决主文属该条文指向的“内容”已无争议,但判决理由错误是否能为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条件,学界尚有争议。赞成者认为判决理由为法院确认的事实,可能成为日后案件的裁判依据,应允许对其提起撤销之诉;反对者认为判决理由是法院对当事人诉争事实的判断,尽管已为法院生效裁判确认的事实,效力及于后诉当事人。但根据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条规定,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可见我国奉行判决效力相对性原则,判决理由对第三人的效力较弱,并无必要列入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的“内容”范围。笔者倾向于反对者的意见,仅将判决主文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避免过多生效裁判纳入撤销的范围,有损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和既判力。另外内容错误,应是指因为事实认定或法律适用错误而导致的实体处理错误,并不涉及到程序方面的错误。如前所述,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必须具有法定的事由,否则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不可轻易被推翻。新民诉法规定的法定事由为原审生效裁判内容有误,损害了第三人民事权益。该“民事权益”是指案外第三人所享有的合法利益,应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例如第三人对原审所判决的标的物具有物上请求权。人身权和物权属绝对权,具有对世效力,不容他人侵犯,自当包含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保护范围内。具有相对性的债权是否也属撤销之诉保护的范围?有学者提出,债权属于权利具体类型,也确定了权利人自由活动的空间,这种空间一经确立就成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所具有的不容他人非法干预的效力并不取决当事人的意志。(12)故笔者以为合法的债权业属于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可以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从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原因、法条表意以及法理基础三方面的内容分析来看,新民诉法确立的当事人撤销之诉的原告存在内在的冲突与矛盾,其适用范围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有必要利用解释论方法,在接下来的司法解释中对其做出严格、细致的规定。第一,秉承纠纷的一次性解决与程序保障的目的,尽可能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的适格范围。原有立法、司法的缺陷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明显不足,在解释 原告适格问题之时,应当确立一个相对宽泛的标准。由于有独三享有另行起诉的权利,实际上对第三人的撤销之诉的范围影响有限,而无独三的认定标准具有较大解释空间,有独三的认定标准“对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完全可以包含在无独三的“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之内。虽然无独三制度内部矛盾仍然存在,但在现行立法的基调下,不能妄求改变立法规定,只有对其进行目的性解释才可使第三人撤销之诉 发挥作用,加之理论上对无独三的认定标准“案件处理结果”已争论日久,正可借此时机对其进行解释,解决长期以来无独三的认定标准问题。第三节 管辖法院与起诉期限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起诉期限,各国规定都不尽相同。法国新民事诉讼法针对不同的情况设立了不同的期间:第586条第1款规定,以本诉讼提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正常期限为30年,自判决之日计算,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586条第2款规定,对在另一诉讼过程中产生的判决,如果针对某人援引该裁判,那么该人可以没有期间限制地针对该判决提出第三人撤销之诉;第586条第3款规定,如果判决结果及时通知了第三人,并且在通知书中明确地指出第三人可以提出异议,那么该第三人就只能在两个月内提出。(13)台湾地区所规定的期间为不变期间。第三人要提起撤销之诉,必须在30日之不变期间内提起。此项期间,自判决确定时起算,如果判决在送达前已经确定的,自送达时起算;如果第三人申请撤销原判事由发生或知悉在送达之后的,从自知悉时起算。但自判决确定后已经超过5年者,不得提起。(14) 法国规定的期限较长,虽利于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但不利维护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我国在借鉴台湾地区做法的基础上,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期限规定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我国的该项规定平衡了第三人权益保护和生效裁判的既判力,既维护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避免期限过长破坏法律关系的稳定。 我国新民诉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第三人“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即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的专属管辖为原审法院,该规定与台湾地区一致。好处在于原审法院对案情比较了解,可以迅速查清案件事实,便于案件审理,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控制第三人撤销之诉对原判决既判力的伤害。第3章 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的问题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设了第三人撤销之诉,但是但此制度仅为一款,过于简单,关于该制度的程序设计,适用范围、裁判方式、举证责任分配等方面的具体规定都没有涉及,这些法律漏洞会影响其适用,进而难以实现立法目的。在此,笔者仅就条文本身的缺憾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1节 撤销之诉在民事诉讼法中编纂的位置不合理目前,第三人撤销之诉编纂于“诉讼当事人”一章,推断立法者认为56条涉及撤销之诉的主体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 求权的第三人,而此两类人属于第三人,故将其列入这一章。笔者认 为,针对该制度需要深入分析的是制度如何实施与适用,其与再审制 度相比,两者都是对生效裁判结果的否定,都是事后的纠错程序,差 异在于再审是全盘否定而撤销之诉分为全盘、部分否定和改变,改变相当于提起新诉。新修民事诉讼法把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56条的第三款,与前两款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之诉一起放入“诉讼参加人”章节中,笔者认为此做法不妥当。首先,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第三人,根本就没有参加诉讼,怎么能把他当成诉讼参加人呢? 这是矛盾的。其次,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事后救济程序,其性质类似于再审程序,都是对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的诉讼,把其放入“诉讼参加人”章节中明显不合逻辑。 第二节 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范围狭窄虽然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保护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第三人利益,但是现实中 这部分群体的利益不能通过这一制度得到保障。“第三人”的范围没有涵盖除了参加原审诉讼的当事人之外的所有人即案外人,不能让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案外人均有获得第三人撤销之诉救济的机会。根据我国目前关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认定标准,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他的诉讼地位相当于原告并以本诉的原、被告为被告。这可能成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主体范围极为狭窄,往往仅存在于遗产继承和第三人享有物上请求权等类型的案件中。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第三人撤销之诉适格原告范围狭窄。从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第56条把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第三人”仅限定在前两款中的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所以我们只需要在此范围具体考察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依法条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三人,如果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当然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同时该第三人也可以另行提起诉讼寻求司法救济。但如果该第三人明知道当事人损害了其利益,而没有参加诉讼,此时他就不符合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条件,但是他可以另行提起诉讼来救济自己的权利。第三节 缺乏对具体运行程序的细化 第一,我国目前参照台湾地区规定,将作出原生效判决的法院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专属管辖法院,这是基于原审法院对案情了解和便于相关当事人起诉和应诉的原则而规定的。第二,目前司法实践中各法院 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列为其他非财产案件,仅象征性地收取100元诉讼费用。这无疑降低了启动诉讼的门槛,增加了滥用诉权的可能性。为了实现遏制第三人滥用诉权,应适当提高案件诉讼费用的标准。第三,判决是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然裁判形式。第三人撤销之诉涉及对第三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根据法理可知,判决适用于实体问题,裁定适用于程序问题,所以判决作为其当然的裁判形式,但这一单一的结案形式难以适应现实的法律事务需要。由法律条文可以看出,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的管辖专属于做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这一规定无可厚非,但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对生效的裁决提起诉讼,与审判监督程序相类似,如果第三人撤销之诉按照新修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的审判监督程序审理,且由做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的话,第三人的上诉权就 会受到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如果生效裁决是一审法院做出的,那就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第一审法院做出裁决后,第三人不服还可以上诉;但如果生效裁决是二审法院做出的,就会按照二审程序审理,二审法院做出的裁决是发生效力的,第三人不可以再上诉,考虑到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对第三人的第一次救济,如果剥夺第三人的上诉权,不仅有失公正,而且有违二审终审的审级制度。所以,笔者认为,该条只是规定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管辖法院,却忽略了对第三人上诉权的保障。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方式,第56条第三款没有提及,而我国司法上对当事人的第一次救济,即第一审程序,会分情况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那第三人撤销之诉能否适用简易程序呢? 这一问题下文将详细阐述。 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第56条第三款仅规定了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那么仲裁可不可以成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呢? “对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法国民事诉讼法作了非常宽泛的规定, 原则上对所有判决、仲裁都可以提出第三人撤销之诉。” (15)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也可以增加仲裁,因为生效的仲裁裁决和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可能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并无实质性区别。 第4章 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建议第一节 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的完善 调整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民事诉讼法中的编纂位置第三人撤销之诉最早的雏形是第三人参加之诉,设立在第二章当事人中的第三节诉讼参加。后经过2003年修订民事诉讼法将其变动到第五编再审程序中增加了第五编之一的第三人撤销诉讼程序,自此实现了其独立成章的立法模式。另外,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按照顺序完成起诉、审理、裁判和执行的全部或部分为常规救济途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和第二审程序属于典型的常规救济途径。从这一角度分析,再审与撤销之诉均属于非常规救济途径。其在第九编参加诉讼中规定了第三人参加之诉。因此笔者建议,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第56条的内容置于再审制度一章中。单独形成“第三人撤销之诉”一节,对其细化的条文参照再审之诉,再审之诉中未加以规定的内容直接编入这一节中。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范围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首要目的是侧重于对诉讼诈欺行为受害人的保护.从这一立法目的出发,应采合目的性扩大解释的方法,将“第三人”的范围扩大到除了参加原审诉讼当事人之外的所有人即案外人。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诈害防止作用,建议将诉讼法或实体法上的代理关系中的被代理人、法律关系的继受人、当事人的一般债权人、与当事人有共同权利或义务关系的人纳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范围。在判决的效力体系中,判决的事实效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法院在前诉判决中所认定的事实可能会影响法官对后诉事实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前案当事人相互串通制造虚假诉讼从而骗取对于某项事实的确认。为了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实现对受到诉讼诈欺行为损害的第三人利益的保护,需要接受“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向“具有事实上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的异化。细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 运行程序。根据审级的变化法官对案件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所需要的审理时间也逐步减少。建议将针对一审裁判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限设置为6个月,将针对二审裁判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限设置为3个月。同时缩短对经过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的撤销之诉的审限,以提高案件审理的效率。第二,提高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诉讼费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效遏制滥用撤销之诉行为。从考虑诉讼成本的角度,第三人不会随意提起撤销之诉。二是因为诉讼费用的高昂使很多人不以高代价进行恶意诉讼,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了恶意诉讼的发生率。第三,建议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裁判形式增设调解的形式。建议纳入裁定作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裁判形式。在我国本诉的客体为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以判决的形式撤销或改变生效判决符合法理,但以判决形式撤销或改变裁定实属不妥。 第二节 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第三人的权益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等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受到损害,第三人在权益受到损害后通过撤销之诉进行救济与我国民事诉讼法诉讼中的第三人制度并不能衔接起来。我国原有的关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规定与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时需证明“不能归责于自身的原因”无法前后呼应。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仿照我国台湾地区立法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对其进行诉讼告知,以配套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将这一内容明确为人民法院的义务,以完善人民法院诉讼告知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在第三人主体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裁决了其权益,又向其送达法律文书则构成缺席审判。在人民法院未向第三人主体送达的情形下,就构成了第三人撤销之诉提起的主体要件的要求。之所以需要设置这样的告知制度,是因为在某些案件之中,审理的人们法院未发觉第三人的存在或者虽然意识到第三人这一主体但是未认识到其利害关系的程度,这时第三人事后如果想要通过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进行救济,可以以法院未向其告知诉讼结果为由证明自己未参加诉讼是因为不能归责于自身的原因。诉讼告知制度不是对当事人之外第三人的发现,只是针对法律文书的送达的一种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完一个民事诉讼案件后作出了相应的法律文书,对其能够知晓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进行法律文书的送达。设置了诉讼告知制度,如果第三人没有收到前诉讼的法律文书,在其事后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时证明自己是否是应参加而因为自身之外的原因未参加前诉讼程序的证明衔接起来。 针对第三人滥用第三人撤销之诉诉权的情形法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存在相应的制裁措施。第三人如果恶意的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在审理时查明前诉讼法律文书没有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而且第三人是出于主观的恶意目的提起本诉讼的,这一情形应通过罚款和严重情节予以拘留的惩罚进行惩戒。对于第三人的主观恶意目的,可以由前诉讼当事人举证证明第三人是否存在这一目的。前诉讼当事人至少应证明第三人知晓前诉讼故意不予参加、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未受到损害、第三人明确知晓前诉讼的权利义务关系不会涉及自身权益等几个方面。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种新设置的第三人事后救济程序,对比再审制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需要设置针对恶意提起本制度的第三人进行惩罚的制度规定, 随着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对恶意诉讼规制的相关规定的补充,可以将此类恶意诉讼明确进行规制,也有利于本制度的有序进行。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判例和实务中新的状况去不断考量这一制度的立法目的、设置必要性和具体制度规定的合理性等问题。第三人撤销之诉不仅仅是一个救济性的诉讼制度,其生存于我国民事诉讼法之中需要以完整的体系和逻辑镶嵌其中。在理论上,对本制度的立法初衷和具体规定的运行和开展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在司法实务中,对于本制度的开展应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损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基于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理解,在适用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什么样的“第三人”能够成为可以提起这种诉讼的适格当事人。从第五十六条的结构来看,前二款分别规定了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诉讼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两种程序,而第三款则把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事人限定在“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此,当事人适格的问题需要限于此范围。首先,从我国语境内设置该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遏制虚假诉讼这一理解来看,可以说有独立请求权却因故未能参加原诉的第三人,往往最容易成为有资格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当事人。因为,现实中某些人出于侵害他人权益的动机而串通制造的虚假诉讼,往往都表现为对利益攸关者的刻意隐瞒,以便在其无法“在场”的情况下达到骗取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目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事后提起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诉讼时,还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三人与原诉当事人之间围绕系争财产或法律关系并无实质性争议的情况,即第三人对于该项财产或法律关系拥有易于证实或无可争辩的权利。第三人撤销之诉在确认这一点之后,只需对原判决、裁定或调解书应否予以撤销或改变进行审理即可。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第三人对于原诉的诉讼标的是否拥有全部或部分的独立请求权是存在争议的,这个问题本身必须作为审理的先决事项。对这种争议或问题有可能需要在立案和本案审理两个阶段都进行审查。在立案阶段作为当事人适格问题,这是决定是否受理的起诉条件之一。就后一阶段而言,第三人是否拥有独立请求权与原生效法律文书是否撤销或改变一起,共同构成本案的审理对象或诉讼标的。与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相较,对于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能否作为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当事人这方面可能需要予以更多限制。因为这种第三人与原诉之间只存在“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这种较为间接的关联。根据这种关联的性质又可把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分为“权利型”和“义务型”这两个类型:前者如追索工程款的案件中无资质也非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一方却因转包而实际垫资施工的工程队等;后者如瑕疵商品的提供者或有争议财产的转让方等可能因原诉一方当事人的败诉而被追究相应责任或义务的第三人。从理论上讲,只有前一类型的第三人可能因原诉当事人串通骗取生效法律文书而自身利益遭受侵害,也不排除只是因为非归责于其自身的事由而未能参加原审,没有获得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的程序保障,而判决的结果又影响到其利益。但一方面这种类型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在司法实践中本来就比较少见,而且即便原审裁判结果对其利益有不利影响,往往也有可能通过另案起诉的方式来获得救济。关于“义务型”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说只有原诉裁判结果可能影响到其利益这种情形,且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其没有参加诉讼,法院都不会直接对其权利义务作出裁判。因此,对于这种第三人针对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提起的撤销或变更之诉,只要通过另行起诉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应轻易予以受理。以笔者之见,民事诉讼法上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的规定,应规定以下识别标准:1不是原诉中的当事人或具有相当于当事人地位之人,前者如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后者如法定代理人;2受原诉判决效力之扩张并有不利之影响,其中判决效力扩张主要包括既判力之扩张、形成判决的对世性形成效力以及判决的反射效力,或者受诈害诉讼不利之影响;3因不可归责于己的原因没有参加原诉,或者虽然参加原诉但在原诉中并不具备当事人地位,如许多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中的辅助参加人。上述标准必须共同满足,缺一不可。至于适格的被告,则应以原诉中的原、被告一并为共同被告。因为第三人的内容不外乎否认前诉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认定的事实,因此其对方当事人只能是判决所列的当事人。这里,诉的利益指称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具有诉求法院请求司法保护的必要性。换言之,第三人如果不通过提起撤销判决的诉讼请求,将无法使自己受损的权益得以救济,或者说第三人穷尽了其他的救济方式仍然无法恢复自己受损的权益。那么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具有何种利益才使得其诉讼请求符合程序规定的要件,使法院得以受理呢?首先,第三人必须与原判决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具体而言,第三人与原判决所裁断的民事案件所及之物或事实具有一定的利益关联,这种利益的关联的事实在经过法律的影射之后会发生原判决确定的实体法律关系改变了第三人的法律地位的状况,即第三人与原判决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其次,原判决必须使第三人遭受了不利益。如果判决及于第三人是有利的情形,法律基于理性之衡量(即法律的预设是基于以下判断的:理性人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获利者不会也不可能愿意改变自己合法手段而取得的利益状况。)认为此种情形无纠纷存在的基础(即不会发生利益冲突),也就不可能有司法救济和解决纠纷之必要。故而,判决及于第三人是有利的情形是不具有诉的利益的。只有判决使第三人遭受了不利益,才会使民事法律关系重新陷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那么利用司法解决这一类的利益冲突就显的相当必要。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92条规定了第三人异议之诉的救济途径,“就第三人异议所作的判决,得如同对作出此种判决的法院的裁判决定,提出同样的上诉。”在我国台湾地区,其民事诉讼法第507条之三第二款规定,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裁定,可以提起抗告。由此可看出,在法国和台湾地区,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判决均可以提出上诉。我国新民诉法对此未作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述做法,允许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判决提起上诉。第三人撤销之诉乃立法机关为利益受到损害的第三人设置的救济程序,其本质上相当于一般当事人为自身实体权益而提起的一审诉讼,一般当事人对于一审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那么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当事人亦可对本诉判决进行上诉,符合法理也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审级利益。根据各国立法的普遍做法,对于当事人的程序性权益,一般设置一至两级救济程序;而对当事人实体性权益,通常设置两级以上救济程序。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对实体性利益受到原判决损害的第三人设置的第一次救济程序,因而应当允许第三人对撤销之诉判决提起上诉。第三人撤销之诉旨在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从而以牺牲生效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为代价。因此对该制度的适用应严格把握及控制,不能随意滥用。为防止第三人恶意提起该诉讼,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581条规定,如果表明提出非常上诉(包括第三人撤销之诉)申请的人是滥行上诉或者以拖延诉讼为目的提出上诉,得由受理此项申请的法院课处100法郎至10000法郎之罚款以及损害赔偿。(16)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449条之一第1款规定,如果上诉人所提起的上诉被认定为“显无理由或者仅系延滞诉讼之终结为目的者,得处上诉人新台币六万元以下之罚锾”。(17)我国新民诉法对于第三人滥行撤销诉权的规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新民诉法已在第十三条增加规定了“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目的就是针对恶意诉讼、虚假诉讼等扰乱司法秩序、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进行规制。可以看出,我国立法者已经注意到民间愈演愈烈的虚假诉讼问题,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规定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