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统危险性评价1.3.1危险性评价概述系统危险性评价是对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评价,它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的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从而指导人们先行采取措施降低系统的危险性。图1-14为罗韦(WDRowe)对危险性评价的定义。危险性评价包括确认危险性和评价危险程度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在于辨识危险源,定量来自危险源的危险性;后者在于控制危险源,评价采取控制措施后仍然存在的危险源的危险性是否可以被接受。在实际危险性评价过程中,这些工作不是截然分开、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重叠进行的。 危险性评价危险性确认危险度评价危险源辨识1.新危险源2.危险源变化危险性定量1.发生概率2.后果严重度危险源控制1.降低危险2.消除危险允许界限确定允许危险 图1-14危险性评价 1.3.2生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1)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数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用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数评价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是一种相对的评价方法,以被评价的生产作业条件与某些作为参考基准的生产作业条件相比较为基础,将评价项目确认为一定分数,最后按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格雷厄姆和金尼认为,影响生产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情况和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因此,以这三个因素为评价项目,并以它们分数的乘积来计算生产作业条件危险分数D:DLEC式中L事故发生可能性分数,见表110; E人员暴露情况分数,见表111; C后果严重度分数,见表112;D危险性评价标准,见表113。 表1-10事故发生可能性分数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106310.50.20.1完全会被预料到相当可能不经常,但可能完全意外,极少可能可能设想,但高度不可能极不可能实际上不可能 表1-11暴露于危险环境分数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情况1063210.5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每月暴露一次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非常罕见地暴露 表1-12危险严重度分数分数值可能结果1004015731许多人死亡数十人死亡一人死亡严重伤害致残需要治疗 表113危险性评价标准分数值危险程度分数值危险程度320160320701602070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显著危险,需要整改比较危险,需要注意稍有危险,或许可被接受 例如,工人每天都操作一台没有安全防护装置的机械,有时不注意会将手挤伤,过去曾发生过造成一只手致残的事故,但不会使受害死亡。为了评价这种生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首先确定各评价项目的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属于“相当可能发生”,其分数值为L=6;工人每天都在这样的条件下操作暴露情况分数值为E=6;后果严重度属于“致残”,相当的分数值为C=3。于是,这种生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数为:D=663=108对照表1-13属于显著危险,需要整改。图1-15为危险性评价诺模图。在事故可能性与暴露于危险环境程度两点连线后,交于辅助线上。再从此点经可能结果外延,得到危险分数。图1-15危险性评价诺模图 (2)石化行业危险性评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根据石化行业具体情况,确定了LEC分值和取值标准,并以此提出了事故隐患的判定依据,见表114、表115、表116、表117。 表1-14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数(L值)分数值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10 绝对可能。实际情况已经极其严重地违反了安全规定,不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事故马上就将发生,是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事故的发生完全被预料到。9 极有可能。实际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地违反了安全规定,并且在同行业中极其相似的情况下发生过多起类似事故,容易预料到近期要发生事故8相当可能。实际情况已经违反了安全规定,并且历史上本行业曾发生达类似事故,其情况基本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预计在近期内可能会发生类似事故7非常可能。实际情况不符合安全管理标准或规定,甚至超出管理标准幅度较大,据统计同行业在12年内曾经发生过类似事故6较大可能。实际情况已超出安全管理规定或规范,据统计同行业在23年内曾发生过类似事故5可能。实际情况稍微超出安全管理规定或规范。据统计同行业在35年内曾发生过类似事故4有可能。实际情况不符合新颁的安全管理规定或规范,但符合前几年的国家规定或标准,据统计在近10年内曾有类似事故发生3可能性较小。国家或企业没有该专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或规范,据统计,在过去的1020年中,曾有类似事故发生。属于不经常,但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2很少可能。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国家安全管理规定或规范,在发生管理失误或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时可能诱发事故,未见有类似事故发生的报道1很少可能,完全意外 表1-15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分数(E值)分数值人员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10大量人员(直接操作人员50人以上,波及生产福利设施人数500人以上),连续24小时暴露在危险环境,而且人员完全无任何屏障和保护措施,属于一种极端情况,此值应较少采用9较多人员(3050人),连续24小时暴露在危险环境,而且人员缺乏安全屏障和防护措施8有2030人24小时在现场或控制室工作,人员离危险源不超过50米,安全屏障和防护措施不够完善7有1020人24小时在现场或控制室工作,人员离危险源不超过50米,安全屏障和防护措施不够完善6有410人24小时在现场或控制室工作,人员离危险源不超过50米,或常日班在工作时间内(8小时)连续暴露,人员数量不超过20人,如人员较多,可考虑适当加1分5有13人24小时在现场或控制室工作,或常日班在工作时间里(8小时内)暴露,每隔2小时有间断操作,人员数量较少(1020人)4仅常日班每隔4小时才有少数人操作,并且人员较少(210人)3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人员较少(13人)2每月暴露一次,人员较少(13人)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人员较少(12人) 表1-16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后果的分数(C值)分数值可能后果5000特大灾难;多人死亡(30人以上);急性中毒(1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重大灾难;多人死亡(10人以上);急性中毒(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大灾难;3人死亡;急性中毒(1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15非常严重;1人死亡7严重;多人重伤3重大;重伤1人1轻伤 表1-17危险分级LEC分值危险程度采取措施隐患分级管理75000极其危险停产整改国家级750175000高度危险立即整改总公司(集团)级7517500很危险及时整改公司(总厂)级321750可能危险按期整改厂(分厂)级320危险性不大需要观察车间(队)级 1.3.3日本劳动省化工企业安全评价在日本,危险性评价被称作安全评价。从严格意义上说,危险性评价与安全评价在评价标准上是有区别的。危险性评价是以“社会允许的安全限度”为标准,对不达此安全限度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要通过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予以控制,使系统达到允许安全限度;而安全评价则是要以高于“社会允许的安全限度”为安全标准,以更加全面和更加严厉的措施来保证系统达到更高的安全水平。1976年,日本劳动省劳动基准局制定了化工企业六阶段评价法,该评价方法按6个阶段进行,属于多级过滤式的评价方式。图116为六阶段评价法的流程图。(1)第一阶段收集和研究有关新建企业的资料,并按有关法规、标准进行初步审查。必须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地理条件;装置布置图;建筑平面图、剖面图;仪表室和配电室平面图、剖面图;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人的危害;反应过程;加工工程概要;流程图;工艺设备清单;配管、仪表系统图;安全装置种类及设置场所;操作要领;人员安排计划;安全卫生教育训练计划。(2)第二阶段利用安全检查表进行安全诊断,针对发现的问题修改设计。安全检查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方面地理条件;工厂内的布置;建筑物;消防设备等 维修检查新厂建设安全性有关资料、法令、标准的准备用安全检查表进行检查危险定量评价重要度分级I级II级III级安全对策安全对策按事故信息评价按事故信息评价ETA、FTA分析综合判断工厂建设运行NNNNYYYY第1阶段第2阶段第3阶段第4阶段第5阶段第6阶段图116为六阶段评价法的流程图 运行方面原材料、中间产品、 产品等;生产工艺;输送、储存等;工艺设备(3)第三阶段对危险物质的加工处理、储存、输送过程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物质的特性、装置容量、温度、压力及操作情况分别评定危险分数,再把各项目的评分相加求得总的危险分数。按总危险分数把危险性分为三级:级(高危险性)级(中等危险性)级(系统地危险性)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物质 系指原材料、中间体或生成物中,危险度最大的物质,如果使用的物质在爆炸下限之下不满10%10%的微量时,可以不考虑。为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实施令中的爆炸性物质,发火性物质,金属锂和钠、黄磷等,为10分;其中发火性物质的硫化磷和赤磷、氧化性物质的氯酸盐、过氯酸盐、无机过氧化物等为5分;而如赛璐珞类、电石、磷化钙、镁、铝粉等为2分。容量 气体1000m3以上,液体100m3以上为10分;气体5001000m3,液体50100m3为5分,气体100500m3,液体1050m3为2分;气体小于100m3,液体小于10m3为0分。对于充填了催化剂的反应装置,容量系指除掉催化剂层的空间体积;对于气液混合系的反应装置,按照其反应时的形态,精制装置按精制形态选择上述规定,没有化学反应的精制装置和贮藏装置,降一级进行评价。温度 在l000以上使用,其使用温度在燃点以上为10分;在1000以上使用、但作用温度未达发火温度,或2501000中使用、但使用温度在发火温度以上为5分;如在250l000时使用、但其使用温度未达发火温度,或未满250使用、但使用温度在发火温度以上为2分;使用温度未满250且未达发火温度则为0分。压力 在9.8l07Pa以上为10分;压力在1.98l079.8l07Pa为5分;9.l07l.96l07Pa为2分;小于9.8l07Pa为0分。操作 在爆炸范围附近操作为10分;化学反应强度Q(/min)值为400以上的操作,进行手工单批式操作,系统中进入空气等不纯物质就可能发生危险反应的操作或使用粉状物、雾状物能够发生粉尘爆炸的操作,可评为5分;化学反应强度Q值为4400之间的操作,或虽为单批式、但已开始用机械进行程序设计,精制操作中伴有化学反应的评为2分;化学反应强度Q值小于4的操作,或反应器中含水量达70%以上,精制操作中不伴有化学反应或贮存的评为0分。其中化学反应强度Q定义为: (1-4)式中Qr反应发热速度,kcal/min(1kcal=4.1868kJ);CP反应物质比热容,kcal/(kg.)(1kcal=4.l868kJ);反应物质密度;kg/m3V装置容积,m3。(4)第四阶段安全措施根据危险度度分级应采取的安全措施见表1-18。 表1-18根据危险度分级采取的安全措施 序号设备I级级级1灭火设备和洒水设备室外灭火用供水设施须能持续120分钟,洒水和喷水设备能力也能维持上述要求,喷水量应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停电时也能使用室外来火用供水设施须能持续120分钟,适当设置喷水设备,其喷水量应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停电时也能使用室外灭火用供水设备须能持续120分钟,适当设置喷水设备,其喷水量应能满足规定要求(不适于评分5点以下者)2建筑物的耐火结构使用或制造可燃物时,设备的支承部位的受热有支持2小时;贮有可燃物7kL以上的建筑物应耐热2小时以上;但装有喷水设备,支柱为耐火结构者除外使用或制造可燃物时,设备的支承部位的受热应能支持1小时;贮有可燃物7kL以上的建筑物应耐热30分钟以上;但装喷水设备,支柱为耐火结构者除外使用或制造可燃物时,机器设备和存放可燃物应为不燃性结构3特别的仪表和设备发生火灾时应采取防止可烯物逸出或逸出最小的方法,应采取防止反应器、塔槽等设备因异常反应而发生危险或使危险减到最小的方法,这些仪表设备应采取双份或加强方式,仪表用空气电泊能维持30分钟,紧急停车回路为独立电源发生火灾时应采取防止可燃物逸出或逸出最小的方法,应采取防止反应器、塔槽等设备因异常反应而发生危险或危险减到最小的方法 4三废设备泄放设备急冷设备设置排放槽、火炬烟囱、排泄烟道、急冷设备等,放空阀释用远距离操作方式在使用可燃物的室内,要设置火灾时能从建筑物排除可燃物或者保持安全状态的特殊设备 5防止容器爆炸的设备装设特别仪表控制设备(调节阀设置自动防止故障或安全断路阀等)或向窖器内部送入惰性气体装设特别仪表控制设备或向容器内部送入惰性气体设置消除火焰装置及防止静电措施6远距离操作装设远距离操作和监视装置必要时装设远距离操作及监视装置 7报警装置设置报警器和扩音器等,特别必要时可采用自动和联动方式设置紧急状态报警装置 8气体捡测装置可燃牲物质有泄漏可能时,设置可燃住气体检测器,必要时使其与紧急停车、消防装置联动可燃性物质有泄漏可能时,设置可燃性气体捡测器 9冲击波防护措施为防止冲击波破坏,消防用水主管和操作阀应隔离、埋设或设防爆墙,离波源应有3Om远消防用水主管和操作阀应隔离、埋设或设防爆墙,离波源应有15m远 10排气设施设置烟、热、可燃性气体、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气设施设置姻、热、可燃性气体、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气设施 11备用电源以下设备应有备用电源消防设备,冷却水泵,备用照明,紧急停车装置,气体泄漏报警器,排毒设备,通讯设备消防设备,冷却水泵,备用照明,紧急停车装置,气体泄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