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doc_第1页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doc_第2页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doc_第3页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doc_第4页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2006年第5期总第194期齐鲁学刊QILUJOURNALNO.5GeneraINo.194论审美理想的特征与价值王钦鸿(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55)摘要:审美理想作为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核心的审美范畴.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具象性形式存在的,体现着抽象概括性的理想的特殊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具有导引和规范作用,并因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审美理想;特征;价值;具象性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6)05009004审美理想是人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它是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核心的审美范畴.审美理想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这种经验的高度概括.人的全部社会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认识现实,实现理想的过程.作为审美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审美理想与一般的社会理想,观念有所不同,是非逻辑概念所能涵盖或替代的,因而审美理想在本质特征上就表现为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然而,要充分,集中地表现审美理想,使审美理想变成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东西,那就只有使审美理想物态化,即借助于透视审美理想的棱镜来反映现实的艺术才能做到.审美理想导引,规范着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特别是艺术实践活动;同时,对审美理想的张扬,在当下这个充满物欲和诱惑韵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因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而成为审美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审美理想应该而且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一,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作为理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审美理想必然具有一般理想的特点.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在本质上是对未来事物的理性把握.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理想,是对未来某种社会状况的抽象想望.一般地说,它没有也不可能伴90随着具体的生活场景,而只是一种关于完善和合理的理解,一种人们所憧憬,所信仰,所追求的观念性的奋斗目标.这种观念性的目标,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构成人的本质力量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决定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给予人们前进的动力.因而,它充分体现和张扬着的是人的主体性,并且以此为重要特征和标志,使人和一切动物区分开来.审美理想是富有审美特征的社会理想,因而是一种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然而,审美理想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理想,不同于人生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等,它是理想的一个特殊形态.这种不同突出表现在,它是一个以具象性形式存在的体现着抽象概括性的特殊形态.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体现审美主体对于美的想望,憧憬,追求的形象形态,一种理想化了的带有导向性,规范性的审美蓝图,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客观审美对象进行情感评价,理智选择和扬弃,改造而得出的新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需要的系统的主观构想,是对符合理想目标的未来生活图景的美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形象描绘1cP74.因而,审美理想与一般社会理想形态不同,它首先是审美的.这一点是探讨审美理想的关键.从根本上讲,审美理想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结晶,是对现实美的一种曲折反映.而这种反映始终伴随着鲜明的具象性特征,或收稿日期:20060226作者简介:王钦鸿(1963一),男,山东汶上人,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者说,审美理想是以感性形象方式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灵之中.作为人们关于审美关系和审美对象的理想蓝图,审美理想的形象性虽然带有模糊性,与构思成熟的审美意象不同,但正是这种形象蓝图,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审美意象的孕育E23(p23).审美理想的这种具象性特征,许多美学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康德把审美理想界定为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E33(P70).虽然这里的观念还含有更多的先验色彩,然而康德把审美理想的本质特征规定为个体的表象却真正抓住了审美理想的核心.前苏联美学家阿?布罗夫在美学:问题和争论一书中也认为:任何一种关于完善的抽象概念之所以不可能成为审美理想的内容,恰恰是因为它不具体,缺乏生动的对象内容,审美理想应该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关于应有的美的表象E43(P194,.列?斯托洛维奇则更明确而辩证地指出:审美理想既是概括的,同时又不丧失具体性的美的表象,审美理想从它的这种具体性区别于美的概念E53(P239).因此,审美理想并非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经过理想化的审美概念6(P364),它首先是以具象性形态存在的,而在这种具象性之中,又体现着某种符合美的规律的抽象必然性,即观念特色.也就是说,与表现为抽象意识的审美观念不同,审美理想是具体的存在,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在于它溶解抽象观念于具体形象之中,内在目的性见诸感性形态.由此可见,审美理想是形象性与观念性的完美融合,是具象性与抽象性的有机统一.有限与无限,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是审美理想的另一突出特征.审美理想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就客观方面来说,现实还是不完美的,许多自然领域对人来讲还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敌对的力量;就主观方面来说,由于认识能力等种种限制,人的本质力量还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样,主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必然要与周围现实环境不相协调,发生抵触;在冲突比较尖锐,激化的情况下,就可能要承受一定的痛苦和磨难,从而萌发出变革现实,摆脱束缚和羁绊,追求理想社会环境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理想(包括审美理想)得以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和主观动力的来源.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列宁在摘要黑格尔的论述时也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P229)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把自己的理想带到它里面去,并且按照这些理想来改变它8(P461).因此,审美理想首先来自审美主体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受和变革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审美理想不是来自某种客观精神,也不是主观自生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是需要理想的,但需要符合自然界的人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73(P69)作为审美意识范畴的审美理想,突出地表现了主体的本质力量.审美理想虽然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的,然而它与现实(现实美)是一种非和谐的矛盾冲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审美主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就表现为对现实(现实美)的否定和超越.因而,理想在本质上奔向所期望的未来,它的目标是与现实美相区别的理想境界.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历史地展示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如果主体将对自己的现实性和世界的非现实性的确信诉诸感性形式,即为审美理想的本质要求.审美主体对现实性的确信是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确信的确证,这种确证必然导致对非现实性的确信(产生扬弃现实的意志),即对现实世界实行理想中的观念改造13(P77).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只能由高于审美理想的(包括审美理想在内的精神力量所激发的)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实践行动来消除,即以理想的现实代替不理想的现实.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和终点的不断上升的无限系列,与之相适应而存在的审美理想也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现实性向超现实性发展的无限系列.现实是有限的,而未来是无限的.今天的理想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而明天又会产生新的更美更高的理想.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这就决定了审美理想的无限超越性.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描绘最美的蓝图,不断追求美,按照审美理想的要求改造客体同时也改造主体,从而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身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理想的发展历程.再从共时性看,审美理想表现出的感性形态是有限之物,而作为其内核的人生最高的目的性则是无限之物9(P247).康德认为,内在地支配着人的道德观念必须有看得见的表现,美又可以说是道德的象征,它和一切我们的理性与道德的善在最高合目的性的联系中相结合着Ea(P225).他把理想理解为个体的理念,即由理念已经规定或所能规定的个体事物.黑格尔则更是将美直接界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与他对理想的把握符合理念本质而现为具体形象的现实Elo(p92)是完全一致的.倘若说,在康德那里,理想只是审美判断中的内在尺度,那么,在黑格尔看来,理想其实就是美本身,就是他所91谓的心灵的那种美.显而易见,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意识到审美理想是无限之物显现于有限之感性具体.二,审美理想的价值意味着完善性,体现着秩序与和谐的审美理想,是植根于人体的生理结构,滋生于人类生命与文化的中介点上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对于整个人类活动,特别是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审美理想导引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审美理想是在人类创造美,欣赏美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体现了主体的内在固有尺度的要求.因而它一经产生,便对整个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审美理想作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憧憬和追求的最高最美的境界,作为审美观念的最高层次,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感受美,认识美的自觉性和能力,从而使人们能够及时,迅速,敏锐地发现和欣赏客观对象的美.人类有了审美理想,也就有了衡量事物美丑的最高标准.人类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一个广阔无垠而又纷纭复杂的世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交相混杂.这就给人们感受,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带来了诸多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是否树立了健康正确的审美理想.对于树立了健康正确的审美理想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心目中有了具体的,明确的对于美的事物的要求和渴望,所以就对客观世界中呈现出来的美特别敏感,当客观世界中符合其审美理想的事物一出现,便会立刻感受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喜悦和全身心的陶醉.第二,作为人们对美的最高祈盼和蓝图,审美理想构成美的创造的心理动力.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忱,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英勇献身.审美理想作为体现着审美主体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符合美的规律的具象性形态,必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性.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曾以诗一样的笔调描述过理想的情感性特征:一个人提到理想,必然充满感情;他会想到流露真心的那种飘渺美丽的梦境;他只能以不胜激动的心情,低声细语的诉说;倘若高声谈论,就得用几句诗或一支歌;一般只有指尖轻轻的接触,或者合着双手,像谈到幸福,天国和爱情的时候一样.(P337)这段话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理想(包括审美理想)的追求必定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性不仅是理想产生的强大驱动力,也是理92想自身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并从而成为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巨大动力.社会理想如此,审美理想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在审美理想中,审美情感既是它的内在构成要素,又与审美理想交互为用.一方面,情感因素激发,推动着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审美理想一经形成,便又反转来刺激,强化着情感.这种状况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艺术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积累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表象.这些表象因其内容和性质的不同,便会引起艺术家各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或肯定,或否定;或喜欢,或厌恶.这些渗透着不同情感色彩的表象不断强烈刺激着艺术家的心灵.艺术家为了使它更加适合于自己的审美需要,于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原有表象转化为更具有肯定性质的表象,并进而深化和升华为某种理想的美的境界(当然,这种深化和升华是与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趣味等密切相联的).这种新的境界使艺术家感情激荡,热血沸腾,使他产生一种难以遏止的冲动:要把这种理想的美的境界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烛照,导引,刺激,推动之下的美的创造过程.因而,审美理想就表现出一种巨大的创造性.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他的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理想实际上在创造力当中是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2(P120)这就是说,审美理想是审美创造的动力,是促成审美创造的重要契机.在谈到作为理想的概念时,阿瑞提说:理想的概念不仅涉及是什么,而且涉及可能性.涉及可能性的概念可以使我们想象出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美好的世界,并激励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理想2(.).因为创造源于对不完美现实的否定和超越,这与审美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审美理想能够使人去创造,使人看到认识要素可以进行无止境的组合,可以看到无数种类的情感,以及存在着各种可能的道德选择123(P119).因而,审美理想作为审美体验的审美概括和对审美关系进行改造的自觉的审美认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的自觉性,还能帮助人们更敏锐地掌握美的规律以运用于美的创造.(二)重振审美理想的当下意义.我们正处于一个深刻而剧烈的文化转型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传播媒介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裂变和转型.体现在文化方面,已由过去单一的主导文化的一统天下,裂变为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在这场裂变和转型中,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乃至整个文化心理结构,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对疯狂的感性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对平庸,物欲,急功近利的接纳,对公共道德和美好事物的疏离和拒斥,以及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等,使我们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在这种多元而复杂的语境下,张扬,倡导并重振健康正确的审美理想,便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因为审美理想有益于人生,它能感发人类心灵中的理想,使之摆脱尘封,保持着鲜活.而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特别在于人有理想.法国作家雨果曾这样分析道: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生活.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应该做到的.13(P169)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理想对人,对人生的重大意义.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此类分析和思考比比皆是.如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嵇康明确提出:无志非人也(示儿).王夫之在比照了人与动物在能力上的异同后说:呜呼!小体,人禽共者也.虑者,犹禽之所得分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者,惟志而已矣.不守其志,不充其量,则人何以异于禽哉?(思问录?外篇)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承继了传统文化的这一宝贵遗产,他指出:理想者,人之希望,虽在其意识中,而未能实现于实在,且恒与实在者相反,及此理想之实现,而他理想又从而据之,故人之境遇日进步,而理想亦随而日进.惟理想与实在不同,而又为吾人必欲实现之境,故吾人有生生不息之象.使人而无理想乎,夙兴夜寐,出作入息,如机械然,有何生趣?14(P227)这些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无一不指出了理想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而由于理想广泛参与文化的建构,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都指归于理想,所以可以说它是人的价值之所在,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向着理想境地坚韧攀登,不断改造现实的历史.(P255)因此,重视理想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朝气蓬勃的表现.张扬,倡导,重振审美理想,将会使人类个体更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造就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和谐的个性的新人类.参考文献:1张荷英等.人生审美观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l992.2金开诚主编: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i992.3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I.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i964.4苏联阿?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M.凌继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苏联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I.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984.6精神文明辞典z.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i987.71列宁.哲学笔记MI.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I.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9胡家祥:审美学M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u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i963.12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