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的思想对培养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 曼 琳摘要:通过对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种种道德问题,提出了充分利用儒家“仁”的思想特有的精神价值和生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的具体对策,即培养仁爱之心,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指出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在于道德情感教育,启发良知自觉。关键词:孔子;仁;大学生;仁爱精神中国儒家的道德思想内容博大,义理宏深,孔子“仁”的思想是儒家伦理规范之核心,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孔子“仁”的思想解读孔子“仁”的思想,集中体现于论语中。在他的阐述中,爱人、孝悌、礼、义、忠、恕、中庸、敬、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温、良、恭、俭、谦、让、诚、利国、利民等都是“仁”的德目或“仁”的表现。因而宋儒曾言“仁”是“诸德之和”,是“全德之称”。不过通观论语,“爱人”乃是孔子“仁”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义,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一)“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释仁。仁的核心内容是“爱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即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和爱护。孔子主张,“爱人”当以“亲亲”为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是说从血缘中自然生出来的这种对父母和兄长的爱是仁的基础,也就是说,爱心要以父母兄弟等家庭中人开始,逐步推己及人,由近及远,通过“泛爱众”来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广阔境地。“孝”“悌”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爱,是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亲爱父母为“孝”,亲爱兄弟为“悌”。人生而有家,成长在家,对父母、兄弟自然有爱、有情。“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是人之常情的爱,是人性的最初表现。“这种真挚的血缘亲情是毋庸置疑地符合道德理性的,它是善良和正义的源泉与依据,所以说它是仁之本。1”孔子将“仁”建立在“孝悌”之上,又超越这种血亲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亲情之爱扩展和推延到对社会一切人的关爱,“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当人依照这种天然合理的血缘亲情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就会产生“爱人”之心,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向外不断推广,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最终把人拉向社会,形成一种理想和谐的社会关系。然而,与道家“独善其身”不同,儒家追求“兼济天下”,个人的完善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在于他是否能够按照自己至善的本性去对待他人。于是,仁以“笃亲”始,以“泛爱众”承,最后表现为曾参所概括的“忠恕”之道,即所谓“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论语集注卷二)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及人之心谓之恕,这是仁者爱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忠”是从正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则是从反面为别人着想,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忠恕就是推爱己之心以爱人: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全部爱心来对待他人,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人能爱人而后能利人;另一方面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以自身的爱憎好恶去推知他人的爱憎好恶,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不损人利己。总的说来,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待人如待己,以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他人,不将一己之私强加于人。当然,忠恕之道是从人的本性为善这个前提出发的。如果每个人能从善的本性出发,将心比心,推行忠恕之道,人与人就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二)“成人”“仁”既是作为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出,同时又具有社会理想目标的意义。因此孔子“仁”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就是“成人”。理想人格的形成即“成人”,“成人”包括了“求仁”和“行仁”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说“求仁”。求仁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依靠主体的理想自觉和在理性自觉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一个“欲”字说明,“仁”的获得主要取决于自我的内心抉择,我志于仁,我心自仁,只要有这样的精神需求,仁的境界可以随时而至。人要真正“成人”,就要在实践中实现仁德。但是,“求仁”的过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苦的,需要足够的理性精神支撑和自觉的人性修养。“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实现仁德既不靠人,也不靠天,而是靠自己,强调道德自觉。一个人只要有修身的意愿,并且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就能实现仁的目标。在追求“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爱心,增进道德,提高精神境界,修身自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等等,只要有此自觉,努力的修养,就可以使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境界。求仁得仁,求仁的目的是行仁,即“修己”“安人”。“子路问君子。子曰: 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己乎?曰: 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所谓“修己”, 即修其身, 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使自己成为具有以仁为本质的社会道德的人。而所谓“安人”即将自身之德广施于同类之人,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完善了他人和社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将内在的德行推广于外,得仁行仁,这是一个践行“仁”的具体公式。“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修己的目的在于得仁,但“仁”的本质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人格力量。爱人者,人恒爱之,任何人只有在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互爱互惠,践行仁德,才能“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达到“仁”的崇高境界。 总之,“仁”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这种爱对爱的回报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从而建造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和谐,宁静仁善的精神家园。二、孔子“仁”的思想与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一)大学生道德之现状不可否认,昔日思想,必定有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所不协调之处。孔子的“仁”的思想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改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源自人伦亲情,强调明人伦,尊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却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应随同过时的具体道德规范一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仁爱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永恒价值,它正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德心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的根本生长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基础。不无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道德遗产正在离我们远去。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激烈的竞争和知识的商品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情冷漠,仁爱精神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尤其是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更是不容乐观,让我们来看看过去几年内发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在动物园内用硫酸泼熊;上海某大学的高材生残忍虐猫;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疯狂杀害室友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道德上的水准却几乎降为零点。在对待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态度上,大学生的表现也几乎同样令人失望。他们对待父母,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感恩之心,南京大学校园里曾一度流传着一位辛酸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说,儿子从不考虑更不安慰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只伸手向父母要钱,用于高档娱乐消费;他们对待社会,诚信尽失,一些大学生以欺骗的手段申请特困生补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却遥遥无期,假简历,假学历更是充斥市场;他们对待弱势群体,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看到乞丐时,大学生常常表现出无奈甚至厌恶的情绪;对待国家或世界,缺乏起码的关注和责任感,如在911恐怖袭击,或印尼地震中,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没有感觉的感觉等等。在这里,我们痛心地读出了“缺乏仁爱”四个字,大学生人性中的善良成分正在受到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的侵蚀,他们对生命,对社会,对国家都缺乏基本的关注和关怀,表现出了与其知识水平极其不相称的漠视和不仁之心。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转轨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变化,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实用享乐的价值观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价值观,这些暂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冷静的判断,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和无私奉献的观念;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特殊的一代,由于他们普遍生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80后”。“8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情感和精力集中在子女身上,极力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纵容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和“利己主义”者,加之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又教条,脱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变成口号和标签,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极度膨胀,从而出现一系列道德问题;最后,传统文化的断层和中国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这是使大学生缺乏“仁爱”精神的深层原因。(二)孔子“仁”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道德素质提升的问题。面对上述种种挑战,未来中国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求索人类社会和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冲突的化解之道,东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学会关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它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3”可以看出,世界有识之士已就这些新问题、新挑战达成共识:高度重视人类道德滑坡问题,“恢复具有早期时代特征的关心价值观”,大力关注青年的道德教育。毋庸置疑,“关心价值观”教育与孔子仁爱教育有某种契和之处,人类需要关心、仁爱,人与自然需要平衡、协调、和谐相处,而对人、社会、自然的关心正是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仁”的学说,以及建立在“仁”的思想这个理论基石之上的成仁之道,行仁之方无疑为解决上述冲突,为我国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一种有益的思维视角和价值取向。“仁”的思想所涉及的爱他人、爱自己、爱社会、爱自然思想正是现代社会所要大力提倡的思想,这种仁爱精神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仁是最好的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最好的手段。“仁”把爱的培养、责任的孕育建立在真爱为土壤,亲情为阳光雨露的环境里,以爱育爱,以真情感化心灵,用责任培育责任,这种德育方式既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又极具人性化。“仁”的思想中包含的仁爱精神,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等多种道德意蕴和伦理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在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将焕发出青春活力,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三)孔子“仁”的思想对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启示1、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三部曲(1)仁爱之心当代大学生的诸多道德问题都源于仁爱之心的缺乏,鉴于此,应该以培养仁爱之心作为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点。前已有述,孔子的“仁”以“孝悌”为起点,“亲亲”,“泛爱众”,再推己及人,把爱扩展到一切人身上,“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也应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为家庭承担责任开始。南方周末2004年4月9日报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孝心,在寒假里,某大学2003级的新生被要求完成一项家庭作业: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 “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惯性意识的支配下,很多学生觉得完成这个作业很难。我们不能说洗一次脚就能促进一个大学生仁爱意识的养成,但的确,它让学生与父母有了一次心灵接触,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岁月对父母生命的侵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下,终将自己的疼爱投向父母。用这样日常行为的每一次小感动来激发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逐渐使大学生这种出自内心深处平和,谦恭,真挚的爱不断向外推广,去对待他人,关心,体谅他人。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达到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目的。大学生只有“爱人若爱其身”,这种爱才是真诚的,深厚的,博大的,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的伪善的爱。“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别人一种深厚的爱的表现。有了仁爱之心,才能爱人之爱,恶人之恶,真正达到视人若己,克己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2)诚信意识孔子“仁”的思想还包含着诚信意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与人交往不讲“信”,就是不尊重人,不关爱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失于信,失于爱。因此要“言必行,行必果”。然而诚信离当代大学生有多远?很多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从来没有这么远。2001年9月3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2.7亿元助学贷款,然而有将近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情,大学生信用贷款的风险前兆大大牵制了银行的积极性;而考试作弊,作为一种严重违背诚信的耻辱行为,在大学生心中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宽容;在求职简历上作假更是一种能得到广泛认同的行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表面上是无奈之举,本质上却是功利心的驱使,在道德与功利的心灵博弈中个人私利占了上风,他们所追求的表面价值实际上以放弃道德的沉沦为代价。诚信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开诚布公,是一个人向他人的心灵开放,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种仁的表现。 人无人格不成其为“人”,而人无“信”则谈不上什么人格。诚信是人的尊严与价值理想的依托之处,“人无信不立”,只有具有诚信意识,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立人。所以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必须以唤醒诚信意识为基础。(3)责任意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仁”的最高极限是济世利民,对社会有贡献,在今天来讲,就是一份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儒家的由内到外,由爱己而爱人而爱社会而爱国家的道德理想范型,使自我融于家、国、天下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离不开社会。对于社会,儒家提倡的是行动的人生,始终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入世,以“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形式完成对社会的关怀,最终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要自觉地为集体利益的实现,为国家的强盛,为民族的兴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才把“仁”的意义发挥到了极限。而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社会责任意识相对淡化,仅仅有小部分的学生同意“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仁爱精神最后就要归结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上来,要求他们在自我完善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年举办了“感动中国”十大任务评选活动,2006年的当选人都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大学生,必须使他们明确责任意识,包括对国家的认同和政治参与意识;个人与他人,国家利益孰先孰后的价值取向;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意识等等,从而使爱由自发的情感上升为道德的自觉,彻底地体现新时代“仁”的精神。“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是现时代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基本原则。社会成员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人人都有一份爱心,这个世界才是充满希望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凸现个人利益的今天,在学校,社会大力倡导仁爱精神,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仁爱教育,这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意义。2、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关键启发良知自觉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在道德伦理规范的宣传上已经做得不错。但是从根本上说,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启发个体的良知自觉。过去,在浓厚的政治氛围中,我们往往害怕提到“仁”字,拒绝发掘和发扬中华民族道德理论和实践中十分优秀的仁爱精神。它所造成的危害,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个体内在仁心与德行的培育的漠视和疏忽,不仅仅使道德变成抽象教条或者表面文章,而且是个体品德、人格、修养的真实性的异己化、虚伪化。多面人格、伪善和说假话的盛行,正是若干年来中国道德建设中最顽固的病症,它的腐蚀性仍然存在,这对整个民族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极为不利。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即道德情感教育,在于启发道德主体良知自觉。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规范作为外在的教育要求只有被人们认同进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内心巩固下来,才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一种情感的定势力量,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规范或教育者的思想观点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付诸行动。如果没有情感参与,道德教育不能给予人以正面的情感体验,道德就只能以“他律”的形式存在,不可能内化为人的心理需求,更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行为。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4”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外在的灌输,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理性使人摆脱了蒙昧,从而使人的活动自觉和自为,但合乎理性并不等于合乎德性。所以在今天大学生仁爱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其关键所在就是道德情感教育,必须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在道德教育内容中注入情感因素,激发大学生关爱他人、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从“仁爱”出发,真正具有行仁的真诚愿望和求德的强烈需求,并通过行仁感受道德情感的满足,从而唤起更大的热情;其次凭借道德意志坚守“仁”的要求,增强道德责任感,弘扬道德主体性,产生现实的道德行为,从而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境界。真正具有渗透力的道德不可能是完全理性化的,而只能是情感性或自由性的,因此,如果能在培养大学生仁爱精神的道德教育中倾注道德情感,拨动心灵的琴弦,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有效。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而述。对孔子这样的描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之貌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同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孔子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时代了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或质问,甚至有的人厌恶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民族精神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这种莫视传统文化,否定民族历史的行为,确实令人深表遗憾。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想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来正视和审视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为我们个人的成长进步服务、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孔子的儒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含极为丰富,什么是儒学思想的精髓呢?有的人认为“礼”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根本,是其精髓,因为,孔子特别强调人要循规蹈矩,中国人的“礼让三先”、“先礼后宾”、“礼多人不怪”、“克己复礼”等等,究其原因,都是从孔子那里承传下来的,可以说“礼”深入人心,“礼”的思想无处不在。但为什么要循“礼”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复”不是复辟的意思,而是归复,回复。克己复礼,就是通过“克己”而回归到“礼”的规范行为当中。克己复礼是一个修养的过程。)“礼”的终结关怀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讲的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再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关系呢?孔子提出了“仁”,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这些关系。“仁”是核,“礼”是表现形态,也就是说,“仁”通过“礼”而表现出来。就此我们可以认为,“仁爱”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髓。“仁爱”思想体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现代我们所讲的人文关系,人性关怀,人性化服务。人们为什么对人性的问题如此敏感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别人、社会、群体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样对自己关照、关心、关爱、呵护。“仁爱”思想反应了人的内心需求,是人性需要的张显。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爱”思想?“仁爱”思想到底包含着什么内容?对于今天信息化时代和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到底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这就是我今天与大家要共同探索的问题。 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是一大动荡的时期,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那就是“礼坏乐崩”。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但事实上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都存在着深刻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主要就是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土地分配的矛盾。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等。这种“公室”与“私室”、“公田”与“私田”的冲突,往往酿成战争和杀戮,以战争或杀戮的手段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结果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活动带来无穷的痛苦和残酷的灾难。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企图寻求一种新的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这就是把外在战争与杀戮的手段,转化为主体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 使采取极端的战争等手段,转变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自律的方法。这种转变的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以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暴力的发生,把权力财产的再分配的斗争,转变为道德主体的自限、自律的行为实践。孔子并不是取消春秋时期社会所需要的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而是希望这种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能在道德理性的范围内进行,以使社会能够在比较正常的运作中,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是,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乎。”(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他的礼将如何?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它所防崇尚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呢?)、“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久下去,社会就是一个仁爱的社会了)呼吁。 三是,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而面临危机。首当其冲的是旧有的、先在的价值观念遭到破坏,原来为了维护周天子、周王朝利益,而牺牲各诸侯国自我利益,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各诸侯国的独立意识、个体意识以及为自我的功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意识的增强和扩大,有其合理的方面。因此,一些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自然很快被各诸侯国所接受,而不断严重地损害着周王朝的利益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并由于上行下效,诸侯国内部的大夫亦不断损益诸侯国的共同利益,这样层层扩大,“利”便成社会的较为普遍价值,而破坏着社会的道义。过多的“利”的趋使,使“利”欲膨胀,从而危害了社会和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君子与小人之别来区分“义”与“利”,这就意味着高扬“义”而贬斥“利”,以君子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小人低下行为活动作了两极的比较。“义”与君子划等号,“利”与小人划等号。 概括起来说,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冲突,提出了两个理论原则:一是仁,二是和。仁的功能和价值,不仅是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的改革、观念转变的外在方法、工具和钥匙,而且是和谐此三者的内在原则、原理和规范。“和”既是具体解决冲突的方法,亦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仁”、“和”是统一的,“仁”即“和”,“和”即“仁”。“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经后儒的不断充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二、孔子“天人合一”“仁爱”观的科学内含和现代意义 孔子和“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具体的讲就是“天人合一”。 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爱”简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这来源于人们当时对“天”自然的认识,是一种对自然的人格化的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天应该有一样的品德,天的品德是自强不息的,与天同样的地的品德是厚德载物的,从古到今人们对天有着无比的崇敬,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没有间断过,对天与人的关系,人们认为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孔子在哪时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来似人,要人去法天,这一思想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至深的,可以说:从朴素的“敬天”到依据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反映从自然维度来关注生命,关爱人类自身,追求永固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所谓“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加以解释,应当说是指人类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在终极的和最高的存在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统一体。而从人类的生存处境考虑,人类又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如何才能达成协议呢?就是要有一个度,各自都能接受的就是合一的,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不能离开谁,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说,人要生存,人类社会要要延续和发展,总不得不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相分离,既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存中与自然相分离,同时又不满足于与自然的分裂与分离,而追求人与自然的相统一。这是人的理性功能,也是人与之不同于其它动物之所在。因此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人类理解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较深刻的观点。 事实上,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生机盎然,是由于物种在形态、习性和需要上都存在着差异,肯定这样差异,并使它们的不同需要都得到满足,不同的利益都得到照顾,不同的价值都得到实现,这才是“万物并行而不悖”,这种状态之极致,就是“合一”,孔子称之为“太和”(太和是不偏不离,执两用中,就是“中庸”二、孔子论君子之道仁。1、“论君子”是孔子人学的一大特色。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彰显了中华文化关于做人贵在人品的理念,受到社会高度关注。“三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则从反面告诉我们,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人们价值观念趋向多元的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非但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而且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什么是品行呢?品行就是人品,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的客观标志。孔子学说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关于人品的论述。他竭力倡导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做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君子,反对那种巧言令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伪君子。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虽然是一句极而言之的话,但是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君子,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在中国古代,君子特指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人;小人特指被统治者和下层社会的人。这是君子和小人原有的概念,是从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来划分的。孔子赋予了它们新的含义,把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称为君子;把道德缺失的人,没有道德的人称为小人。这就突破了以往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评价人的框框,而以道德品质的高低作为评价人的基本标准,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品质,把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称为仁人或者君子。2、“仁”是君子之道的核心。孔子抓住“仁”这个核心,提出了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第一,“仁”的基础是直。孔子说,“人之生也直。”这个“直”就是人的真情实感,质朴、坦率的秉性,是仁爱思想的基础。孔子赞成那种刚毅木讷的实在人,反对那种巧言令色的虚伪人。我们繁体字的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就是强调要从内心出发,用真心去爱。第二,“仁”的内涵是爱人。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句话提出了恭、敬、忠三个字。还有一句话: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又提出了宽、信、敏、惠四个字,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第三,“仁”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说,仁是人自身的品德,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的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第四,“仁”的延伸拓展是“爱民”。“孝之放,爱天下之民。”这句话不在论语中,而是在1993年10月出土的郭店楚简里面。就是说,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也就是泛爱众。对于尧舜那样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来说,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比“仁”的境界更高的圣德,但是这只有掌握着一定权力的人才能做到。第五,“仁”的原则是“忠恕”之道。基本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的方法是“能近取譬”,从切近处做起,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第六,“仁”的关键是自己去做。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仁”这种品德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第七,“仁”的规范是礼。一方面,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那还怎么运用礼呢?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来加以约束。“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因此,一个君子就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大家都这样做,天下才能归仁。第八,“仁”的目的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孔子提出的君子之道,就是仁、智、勇三个字。他说,“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为什么不忧呢?因为仁者品性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智者为什么不惑呢?因为他勤学敏思,明道达义,因而无所迷惑。勇者为什么不惧呢?因为他见义勇为,志道直前,因此无所畏惧。这是达到一个君子的三个重要的条件。在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智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智与勇是用。关于智与仁的关系,孔子说,“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才而无德的人。尤其是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关于勇与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就是说,仁者一定是勇敢的,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他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孔子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纵上所述,这就是孔子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的要点。3、澄清两个错误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仁者“爱人”不包括老百姓。他们的理由是,古代的那个“人”字,指的是上层贵族,不包括“民”,“民”字才指的是老百姓。因此他们说,孔子在当时既没有爱过老百姓的言论,也没有爱过老百姓的行动。我们知道,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从仁的内涵上做文章,去否定孔子的仁爱思想,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古代的人字包括不包括民,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不包括,有人则认为,人与民两个字有时候有区别,有时候没有区别。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就持后一种观点。这里我认为,没有必要拿这个扯不清的问题去说事,我们用事实说话就能讲很清楚。如果真的承认“民”的含义才是老百姓的话,那么在论语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孔子有许多爱过老百姓的言论。孔子曾经高度地评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这里的“众”不就是民众吗?还有“修己以安百姓”,这就讲得更清楚了。他说这种行为比“仁”的境界更高,尧和舜也未必能完全做到,这就表明孔子所说的爱人包括着天下广大的民众。孔子在评论春秋杰出的政治家子产的时候,指出他具有君子的四种美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传统布艺试题及答案
- 厨师比赛笔试题及答案
- 社会学视角看历史事件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财务管理财务政策试题及答案
- 确保企业形象的管理措施计划
- 游戏学习法在小班中的实施计划
- 经典工程法规考试试题回顾试题及答案
- 深入市场调研优化产品设计计划
- 针对竞争对手的品牌战略反应计划
- 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超全面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
- 校园零星维修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12J11卫生、洗涤设施
- YYT 0660-2008 外科植入物用聚醚醚酮(PEEK)聚合物的标准规范
- NB-T+10110-2018风力发电场技术监督导则
- 畜禽屠宰设备采购合同模板
- 地质灾害排查台账表
- 中建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DZ∕T 0382-2021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正式版)
- GB/T 9442-2024铸造用硅砂
-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MOOC 商务英语-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