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需要更多理性 宁向东 在欣赏批评的快感之余,我们更加重要的责任是解决问题。 2005年底,清华大学学生会的同学找我,说郎咸平教授要来清华为学生做演讲,希望邀请我到现场做所谓嘉宾,也就是陪客。对此邀请我不能拒绝。原因很简单:一是邀请来自学生,到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在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过程中,郎教授曾经对我有点拨之恩。2003年,我曾作为香港中文大学课题组成员参与了一项重大研究项目的部分工作。所以,郎教授来清华,我很愿意参加活动,见见两年未见的故交。 尽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我还是万万没想到郎教授已今非昔比,清华大学拥有极其庞大的“粉丝”团队。早早地,容纳300多人的教室就已爆满,门口还围着不得而入的学生。当郎教授入场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郎教授则用伟人的姿态向大家致意,下面一片欢腾。我后来对郎教授开玩笑说:那一刻,给我的感觉就像大象闯进了瓷器店。 郎教授的演讲一如既往地犀利,在简单援引了几个主要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之后,他话锋一转,开始点评中国迄今为止的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医改、教改等等。在这时,郎教授不仅是像、而且就是在瓷器店里奔跑的大象。学生们为大象的表演所叹服,雷鸣般的掌声不断。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心里想:当年的陈独秀大概不过如此吧。 有学生后来在网上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郎咸平带来了什么解决方案?这是典型的清华学生的问题。确实,郎教授在台上历数当今中国很多不容否认的现象,也不吝批评,但他并没有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不过,在网上,学生们还是宽容大度地原谅他们的偶像说:郎教授能把问题提出来就已经不错了。 郎教授成为清华学生的偶像很有必然性。首先,清华多数学生来自平民,郎教授所批评的现象,很多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容易引起共鸣。其次,郎教授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很多清华学生叩门而不得入的殿堂。尽管那天在现场,郎教授谈了美国司法精神中的平民主义,但不可否认,当天台上台下坐的都是精英,精英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不过,相形之下,我以为,那个在网上提问题的同学才是真正的智者,在欣赏批评的快感之余,他还记得,我们更加重要的责任是要解决问题。 其实,对今天的中国而言,最紧要的事情并不是批评,而是建设;不是激情,而是理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社会良知被唤醒,为促使政府充满正义地行动。但是,当我们酣畅淋漓地批评之后,静下来可能会发现,更加根本的困境在于我们其实不能轻易找到对历史负责任的解决办法。我们面临的真正困境是:任何改革的主体,包括从伟人到政府体系中的每个下层官员,实际上都已深深地被一个利益大网所缚住。这张网将所有有权力、有良知以及无权力或无良知的人纠缠在一起,让人难以进行自主、独立的行动,牵一发却要动全身。可以说,改革26年来的种种行动,不仅使我们的社会经济秩序远离了计划经济的规范,也深深触动了中国社会最深层面的种种纠葛。我们的社会已经立体地、全时空地发生了错位,形成一个复杂的、不易解开的僵局。于是,当前的真正难题是:如何逐渐从千头万绪中找到症结的要点,在保持社会基本平稳的情况下形成更合理的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而破解这个难题,中国亟待耐心和理性。 所谓理性,在我看来,首要的含义就是:在处理我国社会经济问题时,要分析,不要激情;要整体,不要局部;要脉络,不要事件;要逻辑,不要妄言。 前已提及,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深深触及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以财富分配和社会均等程度为核心的危机与稳定关系。从历史上看,当相当社会成员处于绝对贫困、温饱难以维系的时候,这些社会成员就会揭竿而起,形成或大或小、相互割据的王。而当这些王与某些政治精英相结合,进而提出一些明确的政治和文化主张的时候,危机的档次就会迅速提升。这时灾荒会成为助燃剂,一把起义的熊熊大火就会烧掉整个时代。而新的政权无论打着什么旗号,都要从均贫富开始他们的演出。那么,凭什么来维系均贫富呢?要靠皇权和政府,但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新一轮的腐败埋下伏笔,所有人都需要利益,包括构成政府的官员。当官商勾结达到一个空前程度的时候,社会的财富分配又会到达一个新危机的临界点,一场新的社会动荡又在酝酿之中。 需要注意,中国社会走向深刻危机的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往往起始于社会均等的程度加大。在古代中国往往体现为土地转让和集中程度的加剧以及官员横征暴敛程度的变本加厉。至少从一些个案来看,这个阶段通常具有加速度。这在于:一方面,贫民生活的基本安全越来越无法保证,社会危机的成员自我抵抗程度越来越脆弱;另一方面,官员和商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剥夺对于社会解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过,只有上述这些条件还不足以形成改朝换代的力量,灾荒饥民、新的精英力量与暴民的结合、外族的力量才是社会更迭真正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这也是第二个阶段的特征。 那为什么说我们的改革已经触及到中国社会的上述深层逻辑了呢?其实,中国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本质上就是一次均贫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除了少数特权阶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语汇)之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分为两大阵营而存在,即城市市民和农民。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城乡内部,成员的财富差距则不大。今天,在一些怀旧电影编剧的笔下,上世纪70年代被描述得诗情画意。但真实的情况是:相对于外部世界,绝大多数人当时是属于赤贫状态和不温不饱的,而这正构成了改革的理由。 市场化取向改革无疑促动了效率的改善,但毫无疑问,原始资本主义固有的一些弊病也随同市场放任机制一同来到了中国。西洋式的贪婪和利己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中的“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极大程度地结合了起来。而当权利拥有者也秉持这样的主张和信念时,社会的正义便无人维系,陷入了空前的乏范状态,寻租和腐败成为司空见惯的行为规则,而社会政策则更多是条文和宣传,而不能体现为现实中的行动。于是,自然而然地,贫富差距一再拉大,病人可以死在医院的走廊里。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显然是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我们需要找到跳出“财富差距较大贫民革命新政权建立均富社会控制体系失灵财富差距再次拉大”这一历史逻辑的办法。在探索出路的过程中,对整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冷静和妥协”,而作为其基础的要素,一定是理性。 在现代中国,理性的另一层面的含义,就是坚持自我,不盲目照搬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所谓体制和经验。中国人的一个短处就是不自信,盲目的自大并不是自信。所以,外国的月亮常常比中国的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太多的“高层领导去考察,下级官员做方案”的简单移植西方经验的做法。应该认识到,任何在西方行之有效的体制都有其历史基础和配套措施,而在历史环境和配套措施不具备的情况下,片面引进某一局部的经验,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以现在民怨较大的医改为例。过去十几年来整个改革的方向是引入市场机制,但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建立,这包括:保险基金公司对于医院行为和患者行为的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保险金的覆盖范围过低等等。医院内部管理体制也还没有完全理顺,整个社会在医疗资源的供求关系上基本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医生收入期望与所有社会成员的增长预期是一样的,都是多多益善。而与此同时,患者的支付能力差距却相差甚远。有人有能力花上几万元来看个小病,而另外的人则面对死亡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用脑子进行简单的思考,就可以想像到市场取向的改革如果步子走快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医改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其实是一种必然,也是事先完全可以预料到并加以避免的。当然,现在的问题是该预料的人不去尽职地预料,或者没能力预料却刚愎自用,不肯认真研究专家的意见。 中国现今推行的很多改革都是国务院领导、部长定调,司长落实,处长捉刀,专家介入的程度很少。首先,长期跟踪专门研究某领域问题的专家少之又少,多数都是顶着权威机构头衔的多面手。其次,很多进行深入研究、有发言权的人却常常因人微言轻无法进入到政策研究的圈子,他们的智慧与执着无法与第一手的信息相结合。第三,很多讨论会都名不符实,有的简直就是走过场。于是,处长只能根据自己能听懂的部分进行综合整理。结果很可能是在细节上似是而非,宏观上一塌糊涂,推行起来势必在很多方面缺乏操作性,难以达到目的。当然,这还不包括因部委之间利益打架而导致的政策失效问题。 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以往的改革过程出现了不少问题就否定改革或停止改革。某些方面错误的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正确的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未来的所有改革都应紧紧围绕均贫富的目标,但均贫富的程度又不至于损害社会因自利动机而建立起来的效率体系 改革近30年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不可否认地获得了改善。如果对这一点不清楚,可以照照镜子,看看我们身边的朝鲜,看看遥远的古巴。所以,理性的态度是反思改革并找寻进一步改革的突破口。 在我看来,未来改革的关键是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政府体制改革。只有重建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的新型政府或廉洁的高效政府,未来的所有改革才能真正进行下去,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触动深层的逻辑,使累积已久的矛盾得以消解。具体来说,未来的所有改革都应紧紧围绕均贫富的目标,但均贫富的程度又不至于损害社会因自利动机而建立起来的效率体系。效率体系虽容易建立,但它与公平的体系其实同样重要。于是,理性的改革就是要拿捏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拿捏,或者说是微调非常不容易,它需要政府高度的智慧、理性和责任心。然而,中国政府的很多部门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这与过去靠政府官员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与政府部门利益分割的权力格局有关。所以,当务之急是进行政府体制的改革。 但政府体制的改革也需要第一推动力。当政治体制难以实现通过普选等方式来产生行政动力和压力时,第一推动力一定要来自于执政党最高领导人的决心与权威。事实上,很多东亚国家的经济成长之路都伴随着这种来自高层的权威体制。如果这种权威体制可行,后面的事情就容易顺理成章。 实际上,今天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房到期解除协议书
- 分手同屋分居协议书
- 2025年罕见病药品市场前景预测及研发投入策略分析
- 学生违纪返校协议书
- 财务管理考试资源整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十大重要试题及答案
- 高频出现中级会计实务考试试题及答案集合
- 高级会计信息系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小企业中的成长路径与实践报告
- 经济性分析与环境影响联系试题及答案
- 国际贸易地理 全套课件
- 校园零星维修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12J11卫生、洗涤设施
- YYT 0660-2008 外科植入物用聚醚醚酮(PEEK)聚合物的标准规范
- NB-T+10110-2018风力发电场技术监督导则
- 畜禽屠宰设备采购合同模板
- 地质灾害排查台账表
- 中建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 DZ∕T 0382-2021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填图规范(正式版)
- GB/T 9442-2024铸造用硅砂
-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