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全国甲卷(一)文言文阅读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关于王祎的这段文字节选自明史王讳传。根据命题的需要,对原文作了一些删节。经过处理的文段大约600字,已经不见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较为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王袢,字子充,义鸟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延,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粱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节选自明史王韩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选择四个实词分别给出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的“报”字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示“报答、报复、答复”等意义。这里的意思指“答复”,虽然见得不多,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阙然久不报”的“报”字就是答复的意思。B项中的“宠”字,可以解释为“宠爱、骄纵”,但在句中的意思应当是“使”荣耀”,B项解释为“重用”,是不符合文意的。C项中的“祈”解释为“恳求”,D项中的“法”解释为“效仿”,分别是这两个词的基本用法之一,考生在中学应当学过这两个词义,理解起来也不应有困难。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B。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B (3分)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亟宜奉版图归职方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BCD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这里的信息筛选题沿用了传统的模式,即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第句“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这件事在封建社会是需要有过人胆识的,即对国政提出自己的意见。第句“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这是说天象的变化没有永恒之理,应当与非凡胆识无关。第句“浙西既平,科敛当减”,这是王祎对太祖提的建议,即减轻人民的赋税,没有非凡胆识,是不能也不敢说出这些话来的。第旬“裁烦剔秽,力任笔削”,应当说这也是有史学方面的非凡胆识,但与政治上的胆识略有不同。第句“亟宜奉版图归职方”,是王祎要梁王将版图纳入明朝廷,这不能说明是否有胆识的问题。第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是王祎在面临被杀的情况下对梁王说的话,当然要具备非凡胆识。根据以上解说,均可表明王祎的胆识,但在选项安排上,将难度较大的第句排除在外,因而正确选项应当为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B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C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D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按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以四个选项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A项的概括是王祎兼有堂堂外表和雄健才思,然后具体说到他自幼聪明,成人后有风度,太祖对他评价很高。B项的概括是王祎凭着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礼遇,然后说太祖将他招至礼贤馆,提拔为侍礼郎,即便不采纳他的意见也会褒奖他。D项的概括是王祎出使云南时恩威并施,然后具体说明他告诉梁王朝廷不想动兵,叉警告梁王不要抗拒朝廷。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概括分析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只有C项,概括王祎有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这也是正确的,但随后又说他奉命讲授国史,这是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是错误的。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参考答案(1)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2)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试题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一定的分值。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会”“危言”两个,“会”是一个常用副词,表示“适逢”的意思,考生不应弄错。“危言”的意思是“吓人的话”,这里译为“耸人听闻的话”,实际上与成语“危言耸听”中的“危言”意思是一样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是“既”、“讫”、“馀烬”三个,“既”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已经”,考生应当掌握。“讫”作为结束义的动词,考生也不应当陌生。只有“馀烬”较难,是烧火后的残灰,但考生从“灰烬”这一常用词中也可理解它的词义。我们之所以选择“馀烬”而没有选择“爝火”作为关键词语,也是尽力体现降低难度的意图。(二)古代诗歌阅读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索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粱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本题选用南朝梁刘孝绰的一首咏素蝶诗为鉴赏材料。刘孝绰(481539),南朝梁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本名冉。官至秘书监。能文,每成一篇,时人争相抄写传诵。明人辑有刘秘书集。(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试题解析这道题既是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也是为下一题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铺垫。所选的鉴赏材料是一首咏物诗,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抛开所咏素蝶形貌的刻画,而着力于其活动的描绘。诗的前六句分别描写了素蝶的六种活动,对此只要读懂诗歌浅白的文句就不难复述出来,完成本题的第一问。在复述出诗歌所描绘的活动之后,可以进一步发现素蝶的活动和它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情况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些事物和情况中,有友有敌,忽顺忽逆,素蝶对之做出了趋避、升沉的不同反应。诗人正是把握了这一点,才把素蝶的活动描写得生动逼真。(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试题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归纳。一首优秀的咏物诗,不会只为咏物而咏物,总是借咏物来传达某种寓意。这首诗正是这样,前两句写素蝶与朋友悠游,遇天敌隐蔽,正像现实中的诗人身负才华而受到人们欣赏、赞誉,也遭到一些人的忌恨。第三、四句写素蝶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也如诗人在仕途上有顺境有逆境,几起几伏。第五、六句中的花与叶是素蝶理想的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最后两句更突出了素蝶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通过注解的提示,了解到诗人的经历,不难发现它与素蝶的活动的相似性,知道诗人以素蝶自况,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他的思想感情。对诗词的欣赏,不可强求一致,考生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路漫漫其修远兮,_。(屈原离骚)亲贤臣,远小人,_;亲小人,远贤臣,_。(诸葛亮出师表)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女也不爽,_。士也罔极,_。(诗经氓)子曰:“温故而知新,_。”(论语为政)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参考答案(1)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2)渐车帷裳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可以为师矣落霞与孤鹜齐飞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第(1)题分别出自屈原离骚、诸葛亮出师表和李白蜀道难;第(2)题分别出自诗经氓、论语为政和王勃滕王阁序。其中李白蜀道难和诗经氓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诸葛亮出师表和论语为政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这次在题面上说“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醒考生。2010年全国乙卷(一)文言文阅读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3道小题。关于康保裔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康保裔传,原文较长,删节后留下600多字的篇幅。从整体上看,这段人物传记的文字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字较为浅易,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住,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日:“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日:“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日:“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菩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货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变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通常考查文言实词,但有时也可考查部分有一定实义的虚词,例如副词、介词等词类。这份试卷就采用了考查副词、介词的理解能力的方式。A项中的“及”字既有实词用法,如“赶上”“触及”等义项,又有虚词用法,如“趁着”“以及”“和”等义项。这里的“及”字应当表示“到”“等到”的意思,而试卷却用“趁着”来进行干扰,此解释不符合上下文文意,是错误的。B项中的“寻”作为副词应当是“不久”的意思。C项中的“会”作为副词应当是“适逢”“恰巧”的意思。D项中的“遂”作为副词应当是“于是”的意思。这三项都是正确的。因而A项为正确选项。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道题既可考查实词,又可考查虚词,主要根据阅读材料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考查内容。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D (3分)保裔选精锐赴之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ABCD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这里的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成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说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第句“保裔选精锐赴之”,只是表明康保裔决心与契丹决战,尚不能反映他的奋身杀敌。第旬“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是说康保裔受契丹包围,情势危急,他的部下劝他突围,也无法反映他的英勇。第旬“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写的是战斗场面,保裔部队英勇杀敌:尘土被践踏得有二尺深,反映了他的奋身抗敌。第句“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是写保裔几代忠臣,他自身也英勇牺牲。第句“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说他奋身杀敌,身上受伤七十处,当然符合题干要求。第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虽然是奋勇抗敌,但却是李重贵与张凝的事情,而不是指康保裔。根据以上解说,三句均表现了康保裔奋身杀敌的种种表现,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人点,用四个选项的方式进行概括分析。A项的概括是康保裔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然后其祖、父战死,他又随众攻破契丹,受到赏赐。B项的概括是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与契丹作战时最终阵亡。c项的概括是康保裔的死引起了强烈反响,然后说到具体的反响,以及皇上对他的褒奖。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只有D项概括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然后说他的礼貌与射技,也都符合原文意思。只是又说到他与张凝、李重贵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这不符合原文的表述。D项所述不正确,应是正确选项。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参考答案(1)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2)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试题解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全面的认识,又有重点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贷”“鬻”“偿”三个,这是从翻译文句中找出的稍难一点的词语。“贷”指借贷,现代汉语仍有此用法,但这里是从公家借出钱来,借贷的方向是需要明确的。“鬻”是卖的意思,成语“卖儿鬻女”的用法与此“鬻”字相同,现代汉语仍在使用。“偿”当“偿还”讲,是常用义,考生一定能够掌握。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上”“喟然”“陷没”三个,“上”是上奏的意思,稍稍读些史传文,都应当知道有此用法。“喟然”是指叹息的样子,现代汉语还说“喟然长叹”,可见是常用词义。“陷没”指陷入敌阵,战到死亡,这从上下文文意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两句翻译中有些难点,例如“器玩”“功状”等,由于较难,在确定关键词语时有意避开了,这正体现了降低难度的意图。(二)古代诗歌阅读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祭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参考答案特色是: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试题解析本试题选用欧阳修的七绝梦中作为鉴赏材料。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知谏院。拥护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后因范罢职而被贬,先后在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任职。这首诗就是他被贬谪在颍州时所作。这首诗题为梦中作,写了四个梦境。第一个梦境是,他置身于冷月照射之下的千山中,只觉得阵阵寒气袭人,于是吹起了笛子。寒夜、孤月、千山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这种孤独、伤心的场景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一种心情。第二个梦境是,在百花丛中,他却感到幽暗,眼前虽见一条小路,但不知它通向何方!这表现了他不知前程究竟如何的心情。第三个梦境是,他与人下棋,一局战罢,不知竟已换了人间!这里作者暗用了梁任昉述异记里的一则故事,说王质进山砍柴,见有两个人在下棋,于是他置斧观看。一人给了他一枚类似枣的东西,他服后便不觉得腹中饥饿了;等观罢一局棋,回头一看,斧柄已烂,再回到自己的村子,早已过了几百年,换了人间!作者在这里将故事暗写入梦,显然是想表达世事变迁如梦,而自己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第四个梦境是,自己喝醉了,还是苦苦地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作者号“醉翁”,可见他很好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常常是借酒浇愁而已。现在醉酒之后,仍萦怀家乡,实际上是表示希望脱离官场。秋月、春宵、棋罢、酒阑,四个梦境看似跳跃变幻,但是有一条线把它们贯串起来,这就是作者的心情:他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希望能脱离官场返回家乡。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古代绝句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句一绝,一句一义,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另一种是意连句圆,四句意思相承,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杨慎认为,欧阳修的这首诗正是借鉴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确实,这首诗在写作上正具有杜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特点。首先,它也是一句一景,一句一义,四句诗写出了四个梦境;其次,本诗在对仗上也与杜诗一样,极为工巧:“夜凉”对“路暗”,“千山月”对“百种花”,“棋罢”对“酒阑”,“人换世”对“客思家”等。除此之外,这首诗在写作上还有拟景写情、情景交融的特色。(三)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既替余以蕙缨兮,_。_,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凡事预则立,_。(礼记中庸)黄鹤一去不复返,_。晴川历历汉阳树,_。(崔颢黄鹤楼)(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论语雍也)业精于勤,_;行成于思,_。(韩愈进学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_;盈虚者如彼,_。(苏轼赤壁赋)参考答案(1)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不预则废白云千载空悠悠芳草萋萋鹦鹉洲(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荒于嬉毁于随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试题解析本题要求考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第(1)题分别出自屈原离骚、礼记中庸和崔颢黄鹤楼;第(2)题分别出自论语雍也、韩愈进学解和苏轼赤壁赋。其中屈原离骚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这次在题面上说“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醒考生。(注;2010年课标卷文言文解析部分参见本刊2010年第19期)2009年全国甲卷(一)文言文阅读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3道小题,每道3分,共9分。关于魏德深的这段文字选自北史魏德深传,根据命题的需要,我们做了一些删节。经过处理的文段,已经不见生僻难懂的内容,情节也较为清晰,适合高中毕业生阅读并据以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吏,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避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欷歔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鲍。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舍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8对下列甸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肃:恭敬B会兴辽东之役会:适逢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堪:忍受D动以军法从事动:招致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采用传统的考查方式,即选择四个词分别给出解释,要求选择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需要注意的是,以往的考试中常将副词安排在文言虚词中考查,这是符合我们对副词的传统认识的。这几年由于文言文阅读中题目数量的减少,副词等虚词只能放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很少单独设题专门考查。这次设题时,选用两个实词,外加两个副词,可算作一种混合实词虚词的考查。不过,这也只是就阅读材料的特点而选用的做法,不必认为即将成为固定的模式。A项中的“肃”,可以表示“严肃、揖拜、萎缩”等意义,这里释作恭敬,也是它的基本意义之一,放到原文中考查,是完全符合文意的,因而是正确的。C项中的“堪”,有“胜任、能够”等意义,这里释作“忍受”,也是它的基本意义之一,也符合原文的意义,也是正确的。这里A、C两项中的“肃”、“堪”均为实词。B项中的“会”,是“适逢、恰巧”的意思,中学生比较熟悉,不会有什么困难。D项中的“动”,与B项中的“会”一样都是副词用法,“动”应是“动辄、常常”的意思。这里用“招致”干扰学生。虽然这一词义也是“动”字的词义之一,但干扰度并不大。这道题正确答案为D。9以下旬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3分)常为诸县之最皆欷歔流涕,语不成声未尝辄敢出门诣阙请留德深以贵乡文书为诈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ABCD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里的信息筛选题采用了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都说明某一特定内容的一组。本题要求说明的是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第句“常为诸县之最”,是谈贵乡县在打造兵器的问题上超过其他县,这显然与魏德深受拥戴关系不密切。第句“皆欷歔流涕,语不成声”,是谈魏德深转任馆陶长后,贵乡官民舍不得他离开,是一种依恋的状态,显然与“拥戴”关系密切。第句“未尝辄敢出门”,主体是指猾人员外郎赵君实,闻魏德深之名,连大门也不敢出,这也谈不上“拥戴”。第句“诣阙请留德深”,是指贵乡百姓见魏德深被调至馆陶,到朝廷请求德深仍留在贵乡,显然是爱戴之情使然。第句“以贵乡文书为诈”,是谈馆陶父老也不愿德深离开馆陶,反映了他们对德深的爱戴。第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是说最后断决,德深归贵乡,但这与百姓拥戴也无直接联系。根据以上解说,三句均表现了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情况,因而D项为正确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主要的四个方面内容作为切人点,以四个选项来对文意进行分析概括。A项说魏德深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在他辖区范围内百姓没有受到骚扰。B项说魏德深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在官吏督责下仍不能成功,而贵乡由于约束官吏,进行得很顺利。D项说郡丞元宝藏妒忌魏德深,令他带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士兵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不忍离去。这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没有分析或概括失当之处。只有c项,谈到魏德深深受欢迎,在馆陶,百姓如见父母;后来回到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这些也与原文意思相符。但又说到“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其中的“逃窜之徒”,在原文中并未流亡,而只是“归来如市”,指魏德深到馆陶之后,原来流亡在外的人,全都回到馆陶。这一点试题里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C项所述是不正确的。C项为正确选项。11把第1卷文盲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0分)(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参考答案(1)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2)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提出了要求,并各自赋予一定的分值。“大意”中包括对实词与虚词,特别是对虚词理解的要求;“关键词语”则主要侧重在对实词的理解上。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令长”、“指麾”、“者”三处。这三处关键词语是从翻译文句自身内容中挑选的,难度并不很高。“令长”指县令、县长。古代县的主要负责人有县令、县长之分,这一点高中生应当知道,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令长”这一词语的意思了。“指麾”,即指挥,“麾”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指麾”也应是高中生掌握的知识点。“者”字则更是极常用的虚词,这里的“者”字结构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结构。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众庶”、“合境”、“从”三处。这三处也是原文中较为关键之处。“众庶”指百姓,中学生在课本中应当见到过,并不难。“合境”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相当于“全境”,可以译为“整个境内”。“从”字是常用词,这里用的是基本意义,即“跟随”,高中生更不会感到困难。(二)古代诗歌阅读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2)有人说,诗的后两旬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参考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选用姜夔的七言诗次石湖书扇韵为鉴赏材料。这是一首唱和诗。诗题中的“石湖”即南宋诗人范成大,他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淳熙十年(1183)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淳熙十四年(1187)夏,姜夔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本题的两问相互关联,第一问要求考生简述诗中所写景物,第二问要求考生就诗的后两句是否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否指趋炎附势的人作出评价。第一问是为了让考生更好地理解、赏析这首诗而作的铺垫,第二问是要求考生在这个基础上对诗歌表现出的情感作出鉴赏评价。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居家无客相烦扰,开门便见湖光。诗歌描绘了一幅罕有人扰的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景象。作者抓住石湖美景的特色,突出描写了它的幽静。这种幽静既是江南水乡的特点,更是石湖主人的追求。姜夔本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他对范成大离职归隐的认同。所以诗中对石湖美景的赞誉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范成大做过高官,曾经权势显赫,归隐石湖后少有人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正是姜夔要歌颂的品格。对诗歌的鉴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本题第二问的参考答案列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评分参考中还规定答出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或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所以考生的答案不必与参考答案完全一样,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能得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子曰:“知者不惑,_,_。”(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_。西当太白有鸟道,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2)屈心而抑志兮,_。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_。_,_,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参考答案(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与秦塞通人烟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2)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本题要求考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第(1)题分别出自论语子罕和李白蜀道难,第(2)题分别出自屈原离骚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蜀道难、离骚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诵读篇目。2009年全国乙卷(一)文言文阅读第三大题为文言文阅读,包括3道小题,每道3分,共9分。关于郭原平的这段文字选自宋书郭原平传。原文较长,删节后留下600多字的篇幅。从整体上看,这段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浅易,适合中学生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昧,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痰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罴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日:“今岁过索,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全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日:“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朗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禀:赐与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闲:熟习C日暮作毕,受直归家直:报酬D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爨:做饭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中的“禀”字,通常有四个义项;赐与;承受;禀告;动用。文中的“禀”实际上由“承受”义引申而来,指从上天那里承受而来的禀赋。试题用“赐与”义来进行干扰,故A项应当是错误的。B项中的“闲”解释为“熟习”,这是“闲”字的常用义,后来这个字又写作“娴”。C项中的“直”的解释为“报酬”,这也是“直”字的常用义,后来这个字又写作“值”。D项中的“爨”解释为“做饭”,这是“爨”字的基本意义。B、C、D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因而正确选项当为A项。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的二_组是(3分)A唯餐盐饭而已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B父抱笃疾弥年要使微贱,然后取直C于母前,示有所啖岂可减溉田之水D原平乃拜而受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本题在编制时,采用郭原平孝顺父母和仗义助人两个信息点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将所给文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千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四个选项各项中的上面一个句子,如A项的“唯餐盐饭而已”,C项的“于母前,示有所啖”,分别表明郭原平为父母而缩食以及为安慰母亲而故意表现自己已食鱼肉,正表明了他对父母的孝顺。而B项的“父抱笃疾弥年”,D项的“原平乃拜而受之”,则与孝顺父母无关。四个选项各项中的下面一个句子,A项的“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D项的“己自引船,不假旁力”,分别表明郭原平帮助别人渡河,以及自己帮人时不需别人协助的事实,正表明了他仗义助人的性格。而B项的“要使微贱,然后取直”,C项的“岂可减溉田之水”,则分别表明郭原平卖物时低价出售以及不用公水浇私田的做法,与仗义助人无关。根据试题选项在搭配上的安排,A项为正确选项。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他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他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早,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理解,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选取阅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人点,设立四个选项对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谈到郭原平赡养双亲,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长年不懈;父亲去世,多年不食鱼肉。B项谈到郭原平为人宽厚,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取半价;有人偷笋,他能理解窃贼。D项谈到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这三项的分析和概括均符合原文文意,没有分析和概括失当之处。只有C项,开头谈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结尾谈郭原平在运瓜时能帮助别人,这两点也都是正确的。只是在中间部分谈“引农田中水”是不准确的,因为原文只讲到“下渎水与之”,是指用“瓜渎”中的水,而不是农田中的水,选项与原文之间有较大差距,因而C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是正确选项。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参考答案(1)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2)如果因为我叉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个人而已。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的理解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译出大意与关键的词语所赋予的分值相等,译出大意的分值比往年略高。第(1)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颠沛”“乃”“足”三处。“颠沛”在这里具体指跌倒,与现代汉语的“受挫折”义有不同;“乃”为虚词,义为“于是”;“足”表示“足以”。这三处只有第一处“颠沛”略有难度,后两处“乃”“足”对考生来说较为容易。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其”、“耋齿”两处。“其”字用法较为特殊,它本身虽为常见的第三人称代词,但这里为第一人称,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块链技术助力企业透明化经营与决策
- 医疗商业地产的未来趋势与新机遇
- 冷轧厂百日安全竞赛活动总结模版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利用区块链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 医疗旅游目的地医院的营销策略
- 医疗信息化对医药企业的影响
- 临时维修安全合同范例
- 东城区家具运输合同范例
- 买车预定合同范例
- 主播竞技合同范例
- 2024燃气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大学生活中的习惯改造
- 江苏省南通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工作总结)业扩报装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 中建全套雨季施工方案
- 青春期异性之间的交往课件高中上学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
- 北京工业大学《计量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合同
- 猩红热课件完整版本
- 肌肉骨骼康复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备考实践经验分享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