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2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3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检测(二十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检测(二十四)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1929年1月1日,政府下令:旧历年各政府机关禁止放假过年,年假只在元旦时放政府公务员春节不放假,学生也是如此。公务员和学生如要回家过“团圆年”,大多选择在元旦。这表明()A临时政府倡导移风易俗 B国民政府意图破旧立新C洋节盛行冲击传统文化 D政府法令体现民众意愿解析:选B对元旦和春节的态度,说明国民政府学习西方的历法,意图破旧立新,故B项正确。2.如图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全国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解析:选D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排除A项,选D项;由时间来看,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B、C两项。3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A材料中反映了当时仍是旧式婚姻占据主导,这说明习俗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流行是因为多数人对传统的坚守,B、C、D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旧式婚礼复杂铺张,新式婚礼简便节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4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选D识读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可知,该画体现了当时新旧交通工具、中西建筑、新旧服饰同时并存,说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该年画采用写实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体现不出“以形求神”,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部分国民追求时尚,并没有成为共识,故B项错误;年画反映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与马车,不能体现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故C项错误。5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C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6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选D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但材料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项正确。7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时局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故A项排除;断发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触动清政府的国体,故B项排除;维新派主张的“断发”不具有革命色彩,故C项排除。8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D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B项材料未体现,西餐在当时是上流社会的追求,故A、B、C三项排除。9.如图是1929年2月10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这表明当时社会上()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解析:选C根据漫画中的“青天白日”并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可知是在民国时期,漫画中的人把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理解是肤浅的,故C项正确。10民国初年,姚灵犀在采菲录中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解析:选C材料表明在废止缠足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不一致,说明思想观念新旧冲突,故C项正确。111905年3月,某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这反映出()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解析:选D材料仅为某一学者的声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先进习俗取代了落后习俗,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丧葬礼仪也属于纲常礼教的内容,“抛弃”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该学者倡导现代文明的习俗,故D项正确。12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说明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13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强制剪辫,故A项错误;题干中“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政府强令剪辫,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是否是在农村,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参政议政的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14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的观点提供论据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家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解析:选D材料中提到的是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抓周、皮影戏、寒食节祭祖都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故A、B、C三项错误。D项是留声机,反映了外国文化的影响,符合题意。1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解析:选C辛亥革命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真正成为公民国家,故A、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而非封建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表明社会习俗进步,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1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5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朝后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婚恋观的成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