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三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1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三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2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三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3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三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4页
高考生物总复习教师用资料第十三单元种群与群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 种群与群落 知考纲明考情知识内容考试要求考情统计201811201842017112017420161020164201510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第13题第15题第8题第25题第19题第27题第14题标志重捕法a第29题第29题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第27题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第18题第29题第15题第8题第33题第21题环境容纳量a第29题第15题第19题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第33题第33题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第27题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第27题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第4题第29题第2题第29题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第2题第29题第9题顶极群落的概念a第27题第1讲种群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2)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大小;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年龄结构及性比率(1)年龄结构概念: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表示方法年龄金字塔: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趋势。(2)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4种群密度(1)概念: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2)研究意义:反映种群大小,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另外还常用样方法调查。5分布型概念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常见类型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6种群的存活曲线(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2)图示:存活曲线图的横坐标是年龄(或年龄百分数),自左至右年龄增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或个体数),自上而下逐渐减少。(3)存活曲线类型: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目前已发现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如图)。类型(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类型(对角线):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类型(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7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影响出生率大小的因素有: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4)死亡的意义:使种群保持遗传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5)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1掌握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方法(1)类型图示模式图统计图曲线图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生殖前期个体多、生殖后期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生殖前期个体少、生殖后期个体多。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类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注意事项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宜选用双子叶植物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1(2018浙江 11 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选D种群密度较小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密度达到一定程度(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在生殖期的影响最大;自然增长率只要大于0,种群的数量就会增加;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2(2016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值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不是最大密度。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解析:选D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物种丰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关注与种群特征有关的两个易失分点(1)性比率并不改变种群死亡率性比率是生物经历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性比率并不总是11。性比率并不是通过改变种群死亡率而影响种群数目的。种群的性比率改变或失调会引起部分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种群出生率下降而引起种群数目改变。(2)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以防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产生影响和伤害。标记物不易脱落。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的迁入、迁出以及没有后代大量出生,没有外界强烈的干扰。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调节1种群的增长方式(1)指数增长理想条件是指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增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又称“”形增长曲线。(2)逻辑斯谛增长概念: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又称为“”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K值(环境容纳量)含义: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也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若下图表示“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曲线,则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K值约为3_000对。2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数量波动类型及变化原因非周期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变化原因一般为气候变化。周期波动。雪兔和猞猁周期波动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三者之间的数量互动关系。(2)对种群数量波动起调节作用的因素外源性调节因素:主要指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主要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3观察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型,完成表格内容项目“J”形曲线“S”形曲线增长模型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K值有无无K值有K值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形成原因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形曲线因环境阻力存在而呈“S”形曲线1必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个体数。2理解K值变化的原因(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3掌握表示K值的四种方法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1(2017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这个数量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种群的指数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2(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选D由于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L1.5,乙的L值稍大于1.0,两个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个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初始数量未知,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第3年末乙种群L1.0,且在接下来的时间内L值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是乙种群数量的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群L值均为1.5,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3(2016浙江4月选考)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解析:选D因为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所以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由于蒲公英种子是随风飘落的,因此是随机分布的;由于对角线形存活曲线中,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所以蒲公英的存活曲线不符合对角线形特征;动物取食蒲公英是调节蒲公英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其使蒲公英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并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1探究目的(1)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2)学习使用血细胞计数板。(3)初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2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2)作出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3)设计实验(参见教材P72表格)(4)抽样检测: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浑浊度测量(5)处理结果菌体数量与浑浊度标准曲线绘制(见下图1) 图1 图2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时间(天)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数量(个)在坐标纸上画出酵母菌数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见上图2)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解析:选B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条件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2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三个错误之处_,_,_。(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解析: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以酵母菌液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4804001001 0000.12.2108个。答案:(1)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多取样、取平均值1关注与酵母菌计数有关的五个易失分点(1)方格内细胞的计数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2)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3)酵母细胞若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4)出芽酵母菌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1/2,则算独立个体。(5)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2必记与实验操作有关的四个注意点(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拧紧试管盖将试管倒转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2)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要注意,先盖上盖玻片,再从侧面向计数区滴加培养液。(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第2讲群落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与类型1群落的概念2群落的结构(1)空间结构(2)时间结构概念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类型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群落的季节变化特性周期性、季节性群落结构的意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减弱相互之间的竞争。3群落的主要类型(1)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2)草原(3)荒漠(4)苔原4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场所和食物。B图:小地形、土壤、风和火等环境条件,生物的集群分布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使生物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斑块性和镶嵌性。1(2016浙江4月选考)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B草原C荒漠 D热带雨林解析:选D生物种类越多,所含的基因种类就越复杂,热带雨林具有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2(2017浙江4月选考)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A时间结构 B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 D分层现象解析:选A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而引起群落组成的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3(2019“超级全能生”联考)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决定陆地和水生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完全相同B四季不分明地区的群落中无时间结构C由于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空间,因此其演替过程中空间异质性保持不变D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无关解析:选A由于陆地和水域中的环境条件不同,所以决定陆地和水生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四季不分明地区也会有降水、物种等的变化,群落中也有时间结构; 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空间,其演替过程中空间异质性可以发生改变; 生物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呈正相关。1必明群落的三种结构 类型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含义生物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影响因素陆地: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水分、土壤、地形、风和火等光、温度等周期变化表现植物配置在不同高度上,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性和镶嵌性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和外貌的季节变化2与群落结构有关的两个易错点(1)山上山下植被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不同地区植被差异不是群落结构。(2)时间结构与群落演替不同,时间结构的变化是周期性变化的;群落演替没有周期性,是不断向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考点(二) 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和类型(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终止。(2)实例(以湖泊演替过程为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3)类型 类型项目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含义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特点经历时间比较长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实例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在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1)群落内部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造成生境发生改变,改变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作用,不断发展。(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和散播。(3)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4)人类活动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方向(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2)人为因素可能影响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4顶极群落(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达到的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的状态。(2)决定因素:气候和土壤条件,其中气候起到决定作用,它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1必明群落演替的七项特征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总初级生产量(GP)总初级生产量不断增加,直到稳定净初级生产量(NP)净初级生产量先不断增加,后下降至低水平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先不断增加,达到一定数值后稳定生物量生物量不断增加,直到稳定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2掌握区分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两个方法1(2018 浙江 11 月选考)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选B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2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解析:选C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属于次生演替。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3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解析:选D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关注与群落演替有关的两个易失分点(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也高。(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A卷基础题目满分练一、选择题1(2015浙江10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结构不影响种群密度B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差异C性比率的改变不影响种群密度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解析:选D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有较大的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2(2016浙江10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配繁殖C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S”形增长D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解析:选D当构成种群的物种有性别差异时,种群才有性比率,并且性比率也有不是11的种群。种群内个体属同一物种,相互间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但是在大种群两端的个体实际上是彼此隔离的,没有机会互配繁殖。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呈“J”形增长。种群老年个体比例过大,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种群密度将下降。3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B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C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解析:选D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大多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标志重捕法一般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植物通常不能用此法调查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变化,只要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4下列图示表示4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密度将增大的是()解析:选AA图所示种群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多,生殖后期的个体数量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种群密度将增大,属于增长型;B图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属于稳定型;C图和D图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少,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多,使得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属于衰退型。5(2019杭州教学质量检测)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解析:选A自然增长率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它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所以说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如果分布的面积或者体积巨大,其种群密度并不一定大;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如果其出生率也越高,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只能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会增长,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还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将呈“J”形增长B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C处于生殖期的个体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种群出生率越高D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基本稳定解析:选D年龄结构呈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将会出现增长,但只有在理想环境中的种群才会呈“J”形增长。K值是环境容纳量,其大小与资源和空间大小以及种群对资源利用情况有关,而与种群数量大小无关,因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只会使斗争更加激烈,不会影响K值大小。不同动物的性比率是不相同的,维持动物正常性比率,可以提高出生率,有些动物种群的正常性比率不是11。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基本稳定。7(2019“超级全能生”联考)在某种人工控制的种群中,其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总体上来说,该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Ot4范围内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Ct1与t3时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Dt2与t5时种群数量的差值等于t4与t6时的差值解析:选D分析题图可知,总体上来说,该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Ot4范围内该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t1与t3时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 t2与t5时种群数量的差值与t4与t6时的差值不相等。8(2018桐乡模拟)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B19.8 时该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约为200个/mL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五天后该种群数量维持不变解析:选D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因素的综合体现,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环境容纳量也往往发生改变。稳定平衡密度即环境容纳量,由图中曲线可以确定,19.8 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0个/mL。由图中24.8 曲线可知,第5天左右的曲线斜率最大,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由图中33.6 曲线可知,五天后没有相应数据,不能得出数量维持不变的判断。9在一段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Bt2时,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最大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将无限增长解析:选C如图甲种群曲线表示其增长速率的变化,据此判断甲种群增长方式是“S”形增长,而乙种群曲线表示其数量变化,该种群增长是近似“J”形增长。由图中信息不能判断t1t2时增长速率甲种群是否大于乙种群。t2时,甲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环境容纳量与环境资源状况有关,与种群现有数量大小无关。虽然图中t2t3时甲种群的曲线下降,但只是增长速率下降,其数量仍在增长,所以推测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于在有限空间中种群的增长不可能是真正的“J”形增长,所以乙不可能无限增长。10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分层,与动物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环境有关;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同一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11(2019绍兴一中检测)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这种现象体现了群落的()A垂直结构B水平结构C时间结构 D营养结构解析:选B群落中的生物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12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析:选B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原生演替的时间较长。人类的参与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13下列群落演替的方式为原生演替的是()A弃耕后农田的恢复B森林火灾后的恢复 C原冰川移开后的演替 D草原放牧后的演替解析:选C原生演替是由没有生物生长过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如由裸岩、沙丘、冰川泥、湖底开始的演替。14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B气候是影响沙漠中仙人掌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源性调节因素C中温中湿条件下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苔原D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解析:选C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顶极群落;气候是影响沙漠中仙人掌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外源性调节因素;中温中湿条件下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顶极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还会发生演替。15(2019绍兴一中检测)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树冠层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最大C草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温度的垂直分布决定解析:选B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树冠层位于森林群落的最上层,其结构稀疏还是紧密明显影响群落下层的光照,对森林群落的影响最大。苔原地处严寒,植物生长期短,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的垂直分布决定。16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此类演替隶属原生演替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增加,稳定性都有所降低解析:选B在硬木林阶段仍可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增加,稳定性增强。17(2019杭州名校联盟联考)海洋鱼类在不同季节种类组成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C演替现象 D时间结构 解析:选D鱼类在不同季节种类组成有着显著性的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属于季相。18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如图,其中A、B、C、D、E点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E点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后害虫种群的K值变小B害虫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发生了抗药性的变异D从B点到E点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解析:选A由于E点时引入了害虫天敌,对害虫而言环境条件变得恶劣,不利于其生存繁衍,相比以前环境容纳量变小了。从图中可以发现,害虫种群的数量一直处于波动中,总体处于增长或稳定状态,只是在短时间的下降的情况,其年龄结构不一定是衰退型的。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是否使用农药无关,在没有使用农药时,抗药性变异也产生,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抗药性变异不是有利变异。由于农药防治使得害虫抗药性增强,仍属于自然选择,因为起作用的是农药,不是人工选择。二、非选择题19(2017浙江11月选考)某湖泊生活着金鱼藻、浮萍、芦苇等生物,并长期养殖鲫鱼。回答下列问题:(1)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芦苇、浮萍和金鱼藻等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动、植物残体主要在_层发生腐败和分解。若从湖底裸地开始逐渐演替为陆生群落,这种演替属于_演替。(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鲫鱼种群密度,若调查期间有些个体身上的标志丢失,则该种群密度的估测数值会_。当鲫鱼被大量捕捞后,其K值将_。(3)在保证食物充足、环境适宜的条件下,该湖泊中鲫鱼种群的增长方式为_。解析:(1)从湖岸到湖心依次生长着挺水植物芦苇、浮萍和沉水植物金鱼藻,强调的是湖岸到湖心的植被组成,构建了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从湖底裸地开始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过程。(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计算公式:NMn/m;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量;n表示第二次捕获量;m表示第二次捕获个体中的标记量;标志丢失,即m值变小,则估测值N偏大;大量捕捞并不影响环境容纳量大小,因此K值不变。(3)鲫鱼种群的增长除了受到食物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制约,因而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S”形)增长。答案:(1)水平底泥原生(2)偏大基本不变(3)逻辑斯谛增长B卷中档题目保分练一、选择题1(2016浙江10月选考)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选D出生率/死亡率,当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种群密度上升;当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密度下降。虽然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都为1,但从t1t4,乙种群的都大于1,表明乙种群数量在这期间一直在增长。t2时刻,甲、乙种群的都等于1.5,甲、乙种群都增长,但是甲种群的正在下降中,甲种群的增长势头在下降,而乙种群的正在上升中,乙种群增长势头在上升,说明此时乙种群自然增长率大于甲种群。同理可分析t2时刻乙种群的增长率大于t3时刻。分析甲种群的大小变化,可以推断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2(2019“七彩阳光”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种群的最大数量B是种群在该环境的稳定平衡密度C是限制指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D若某种群的死亡率增加,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解析:选B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的波动值,不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的稳定平衡密度;环境条件是限制指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环境容纳量;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因素有环境条件、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多种因素,若某种群的死亡率增加,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减小。3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值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率最大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解析:选C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4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一定已经达到K值解析:选A如图所示,培养5 h后,稀释100倍,视野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培养前的2倍,即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以及上边和左边方格线上和其顶角的菌体;该实验不能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B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C毀林开荒、囤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解析:选D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也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陆地群落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毀林开荒、囤湖造田等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群落演替中新出现的物种,是适应环境而入侵该群落的生物,不是进化产生的新物种。6研究人员对某猕猴种群的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猕猴营群居生活,雄性中只有猴王才具有交配权)()性比率()占种群比例(%)生殖前期11.0747.5%生殖期10.8238.0%生殖后期10.9314.5%A猕猴种群的数量已接近其环境容纳量B生殖期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出生率C性比率的大小可预测猕猴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领域行为是调节猕猴种群数量的重要外源性因素解析:选B猕猴种群的年龄结构说明其数量还会增加。由于猕猴种群中只有猴王才有交配权,所以生殖期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出生率。年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