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山川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5.古今地名 (大都-北京 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 京口-镇江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 临安、钱塘-杭州 姑苏、吴郡-苏州 淮上、江都、维扬-扬州 会稽-绍兴 长安-西安 奉天-沈阳 直沽-天津)6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地 名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4)山东:指崤山以东。(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6)江左:即长江以东。(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9)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10)南京又名建业、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11)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纪 年纪年有:(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2)干支纪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3)年号纪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4)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科举职官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 平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人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削:革职罢官。拜:授给官职。 废:罢免或废黜。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退:撤销或降低官职;自己辞职。出:出任。 斥:屏弃不用。升:提升官职。 去:去职,被调离。迁:调动官职升官。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革:革除官职。 擢:提拔、选拔。罢:罢免、停职。 授:封给官职。人名称谓(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古代的“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古代的“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古代的“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艺号(赠号):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文化典籍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古诗文集命名例谈中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很多古代诗文集,这些诗文集的命名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孙子、列子)、姓名式(如岑参集、陆游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白香山诗集、东坡全集)外,还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如:封号式。古时君王常给臣子封号,封号也能作为集名。如明代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其作品集为诚意伯文集。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其作品集有王荆公诗笺注。谥号式。古代帝王高官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叫谥号。谥号也可以命名诗文集,如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死后加谥文正公,他的作品集命名为范文正公集;欧阳修谥号文忠,其作品集为欧阳文忠公文集。官爵式。西汉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世称太史公,其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唐代诗人杜甫,曾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也称杜工部,其作品亦名杜工部集;明初文学家宋濂,曾官翰林学士承旨,其作品集有宋学士文集。籍贯式。古代以籍贯称人表尊敬或表自谦雅趣,并常以此作为集名。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县人,也称柳河东,其作品集名为柳河东集;宋代散文家王安石,抚州临川人,其作品集名为临川先生文集。地名式。即以任职地或隐居地地名为诗文集命名,如唐文学家杜牧别墅在樊川,故有樊川文集;北宋文学家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故有梦溪笔谈。书斋式。古人常自取或由他人贺取书斋名,斋名也可以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其诗文集名为惜抱轩诗文集;近代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其作品集为饮冰室合集。年号式。以皇帝的年号作为诗文集的命名。如唐代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因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编纂而得名;苏洵有嘉佑集,嘉佑是宋仁宗的年号。显志式。以书名显示撰文编书的目的。如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古代称谓1年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 孩提;女孩7岁 髫年;男孩8岁 龆年;幼年泛称 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 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 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 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 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 期颐。2. 古代君主的称谓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3. 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4.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5. 等级称谓类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6. 对自己的谦称类鄙人:“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未亡人:寡妇的自称。孤、孤家、寡、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7. 尊称类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8. 皇族称谓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美人:妃嫔的称号。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9. 官场称谓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