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 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n ning lio chng su l x sh du su ch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朗读课文、梳理层次1,朗读课文解决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概括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板书: 春(一)盼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山(郎润) 水(涨) 太阳(红)(二)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新(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那几幅美丽的图画?明确: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分析第一段,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明确: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三、研读赏析,分析五幅图画: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从景物特点、修辞方法、写作角度、描写顺序、作者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班内交流,教师总结:1、春草图: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 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小草很可爱生命力也顽强,它招来了许多人。这里作者写了一系列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从这些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到草地上来的是孩子。这是作者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在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的。写儿童的活动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而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了生气。结尾一句“风轻悄悄的”这是借风衬草。提问:这句与上下文有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明确:照应了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写风伏笔。从这两处可以看出文章结构的严谨。点面结合,由近到远。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2、 春花图:第4节描写了树,花,蜜蜂,蝴蝶,野花。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写树上花下遍地;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动静、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结合。 “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修辞手法:排比和比喻“闹“字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闹,有嗡嗡的声响,而且还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而叫,只表达叫喊的意思,没有用闹字生动活泼。3、 春风图:第5节写风从触觉、嗅觉、听觉几个角度写;写出了春风和煦、芳香、悦耳的特点。照应了前文春花图、春草图。 这一段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21世纪*教育网4、 春雨图: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织”和“笼”把雨的形态描绘了出来。 三个比喻句形象生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5、 迎春图: 前几幅是写景物,这幅图写人,画出一幅人们迎春的图画。从孩子又写到成人(从小到老),从城市写到农村。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春天了。 “舒活”“抖擞” “一年之计在于春”写出了人们迎春的愉快心情,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6、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三、分析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开始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明确:这个比喻点明了春刚降临人间,是新生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突出了春天的“新”和她给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3、为什么又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读课文注解。明确:因为春天装扮了大自然,美化了人间,突出了春天的“美”。 4、为什么又比作“健壮的青年”? 明确:这是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像小伙子一样有着青春的活力,它是向上的、前进的,它激励着人们向前走。 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强”的特性,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小结全文:1、文中有四种美:音乐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