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的愁(定).doc_第1页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doc_第2页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doc_第3页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doc_第4页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1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 、离愁1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4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6注释7参考文献7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关键词李清照 词 闲愁 离愁 浓愁 哀愁论李清照词的愁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山东省济南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李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李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济南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南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杭州、赵州(今绍兴),金华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因此,在前期,其词中愁情往往都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格调。前期的词,形象生动、鲜明,揭示大自然之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期,她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如醉花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而后期词的创作,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 菩萨蛮等。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 、离愁李清照的词前后两个时期,都表现了“愁”。因为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不同,所以词中所传递的心声也是不同。她前期的词,尤其是反映少女时代生活的,多是风格明快,有的能创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揭示大自然的美,表现她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热爱、向往。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词人十七岁时写的,这首小词,仅仅六句,词人将自己一夜的经历和对话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以新颖别致的对话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惜春心情,词中“绿肥红瘦”,第一页 “绿”与“红”相衬,“肥”与“瘦”相比,写出了绿叶的浓盛和红花的凋零,造语新奇而辞意凄婉,表达了词人爱春、惜春的闲愁之情。再如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写词人一次酒后乘舟游赏郊外的风景,活泼而富于生趣。而表现爱情生活,才是李清照前期词的最重要的内容。她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幸福的,两人志趣相投。虽处那样的时代,有了共同的心声也是最大的幸福。李清照深深挚爱自己的丈夫。她深于情,专于情,甚至勇于在作品中大胆地表露爱情,用她擅长的词表达对丈夫的倾心的爱和浓浓的思念。她吟风咏月,是为了爱情;她伤离惜别,是为了爱情;她瘦比黄花,也是为了爱情。征鸿过雁,会引起她的怀恋;春花秋月会惹动她的相思;薄雾浓云更会牵动她的心肠。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衣,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于北宋明党之争(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幸福的结合,甜美的蜜月,一旦分别那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这儿传递的是“闲愁”,是快乐之余的“闲愁”。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垂阳,玉枕纱厨,半液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作为一个女词人,身处那个封建时代,大胆而热烈地在词里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所规定的伦理教条。也许,她主观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可是在客观上都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它正是我们的女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在愁苦中流淌的心声,这也是她前期词的思想价值之所在。是愁,为爱情而愁,愁的坦然,愁的实在。李清照忠于爱情,敢于表白,是缘于她对丈夫的爱,赵明诚,字德甫,徽宗时的宰相赵挺元之子。他与李清照结婚后,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数年曾屏居乡里,过着幸福而又宁静的日子,每坐归来堂上,犹烹茶赌书,相马角胜负。如前面分析的醉花阴,细品此词,实乃写重阳佳节之离愁。这首词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写白天,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第二写黄昏,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第三是写夜间,即“五第二页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细续思之,可是词人并未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进行叙写,而是先白天,次写夜间,最后写黄昏。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究其原因,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来写,那么势必将黄昏置放于中间,若此则东篱把酒,以菊拟人的情景就无法充分描绘。“三句绝佳”也决不会迸发而出。而同时将夜间置于最后,夜夜愁思,难眠于夜,不管怎样描写,也难有新意。由此可见,词人在谋篇时颇费经营,匠心独具,以最佳的段落来抒发最佳的感情。当然,我们品读其词,还会注意另外一点,那“就是”佳节又重阳,直接写重阳佳节不就可以了吗?不,正是这一句“佳节又重阳”起到了“空际转身”的作用。有了这么一句,词中感情马上由白天 到夜间,神不知,鬼不觉,读后觉得是那么合理。同时,有了这么一句,全篇又浑然一体,时间、背景,无须交代而了如指掌。此句还更妙在一个“又”字。从这个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她与丈夫赵明诚分别的时间已经很久,至少说是在前一年的重阳,明诚已经离去,到了今年的重阳,他还没有回来。一个“又“饱含了多少无尽的思念。秦中游也有一首词满庭芳,也咏重阳,他说”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也加上了一个“又”字,一个写旅客思家,一个写闺人念远,可谓同抒离别之苦,同倾离愁之念,相思之深;可谓异曲而同工。我们再看“永昼”,即漫长的白天,“又重阳”即今年的重阳又到,“永昼”和“又重阳”都言时间之长,说明词人与明诚分别后,日也长,年也长,真有度日如年之感。九月的重阳本应该是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日暖气和。可是这天呢?却偏是薄雾笼罩大地,浓云布满天空,给不以闭塞沉闷之感。与自己的丈夫一别经年,一个深闺之妇,怎能不感到愁绪纷繁呢?怎能不感到日子得得很慢呢?此情此景,多烦恼,可是直到瑞脑香销,词人的悉绪并没有结束,她在另一首词菩萨蛮中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里的意思是说:香消愁未消。词人以一个重阳捱到一个重阳,想必是每日里愁绪萦怀,离情满腹,又怎能不腰围频减面容憔悴呢?一个“瘦“字,展现了她的外貌,展示了她的内心,可谓是入木三分。极言一个“愁”字。又比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中这样描绘相思离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琴楼。惟有楼前流水,应第三页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期与丈夫别离时所作。词的上片主要是写离别前的心绪。词人开始即描绘了一幅闺阁慵懒图景:继而展开倾诉无尽的忧愁。“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原来是与心爱的人离别,一语道破题旨。“由表及里,写闺妇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生怕别离,就理应尽倾惜别之情了;却又不,而是欲言又止。缘事索情,词人信手几笔,离怀别苦的题旨就自然而然地引出。”在这离别的时刻,她有万种愁情。一腔哀怨到了嘴边,又吞咽了下去。表面的克制,造成心头更为严重的愁苦,这是词人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给临行前的丈夫增加烦恼,再次,我们仿佛看见了词人那颗善良、深情的心。下片主要写想象中的离以后情景,更是浮想联翩,曲折婉转:恰才想到离别不可避免,“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离别的阳关曲唱上千千万万遍,终是难留,一腔离愁,跃然纸上。但是词人马上又转而想到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爱情故事,用武陵人的典故,既写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也希望丈夫能像自己眷恋他一样眷恋自己。“这样藏藏露露、曲曲折折的心理刻画,写出了思妇的情之深,思之切,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片痴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情深意笃、多愁善感、回肠千转、深沉内向的女子的内心世界。”结尾“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三句,展示了别离之愁上又添加了思念之愁,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闺妇心中愁情的沉积层越来越厚,何时能结束呢?此词取得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难怪清人陈世焜赞其结尾“笔致绝佳,余韵尤胜”。二、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 哀愁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随之灭亡。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在建康建都,始称南宋。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到了建康,后来,赵明诚在奉诏赴任湖州太守的途中,因染病而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到了李清照创作的后期,也就是她南渡之后,李清照被抛入战乱的洪流,不久丈夫又病逝。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时时流露出山河破碎、夫亡家散的哀痛。但她并没有就此消沉,仍十分关心时局,热切盼望光复河山,并写下了不少充满爱国激情的动人篇章。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愁苦已不再是淡淡的闲愁,而是和灾难深重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息息相通的深深的“乡愁”、“家愁”、 “国愁”。风格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词的思想内容也比以前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第四页社会意义。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国破家亡的历史时期,临安城内的元宵节却大肆铺张。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情辞凄婉的名作。全词情真意切,字字血、字字泪。“全词大肆渲染了节日的热闹气氛,而词人的心情确是山河破碎、人在何处的悲凉。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词人已是蓬头霜鬓的老妪,晚年凄惨悲凉,哪还有游玩和赏灯的兴致,只有独坐帘下、孤灯清影。”词人以乐景衬托悲哀,看来国破家亡的苦涩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我们再来看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杯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能到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也重在写愁,但同样写愁,前后时期有所不同。前期之愁,多是闲愁、离愁。后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认识如此的写愁的不同,要从她生活的变化谈起。“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李清照为躲兵乱,从青州逃到江南,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之痛。可是南逃不久,她的丈夫也病故。此时的李清照连遭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又加之长期的漂泊流离。时代的动乱,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离去,使她的词更为动人。她的爱与恨,她的离与愁,在后期的词中表现的更是极其沉痛,词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是明显融入了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她从北方流亡到南方,可她总是念念不忘自己美丽的故乡。在菩萨蛮中,她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添字采桑子中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种深沉的亡国之痛是她后期词突出的特点。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描写一个秋之黄昏的景色,你看那“秋雁”、“秋菊”、“秋桐”、“秋雨”、“秋风”,无不触痛她的愁绪,无不牵动她的心肠。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尽融着国破家亡的具体生活内容。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时代的悲剧?词人不是政治家,但自己的心声道出了无数人民遭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她的词中所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第五页也是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之人的共同感受。因此,她的这个时期的不同就具有时代性和社会的现实主义意义,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关心和不满。词人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触发的深愁,正是一个身经丧乱而具有爱国心的人所必有的感情。因而,她后期的词多了一份爱国内容,也正因如此,才有其深远的影响。声声慢一词,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一腔愁怨,一连用了四个问句,以泻愁思,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黄花的同情,有对月长难换的怨恨,最终是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她寻来寻去,一无所得,不得不无奈地叹息一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啊,那无穷无尽的愁,是她寻寻觅觅所得到的惟一的东西。一个“愁”字浓缩了国破家亡,夫死身光的深愁惨痛。三、李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愁”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对象之一。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重要的主题。如江淹的“黯然销魂”那是朋友间的离别之“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那是李白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煜的亡国之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马致远的浓浓乡愁。这是男人的愁,往往是从大的方面极度夸张。而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写“愁”却是别具一格,她用女性独特而又细腻的心理,写出了对爱情表白的离愁,思念远方的丈夫,“在水一方”,为心爱的他身影憔悴,“人比黄花瘦”。写出了亡国思乡之愁。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久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欲将血泪寄山河,去酒青州一杯土”,至今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热情。李清照,一般认为她是婉约词人。她的词基本上沿袭婉约派词的传统,但是又有较大的突破,往往兼有豪放词派的特点。她的词长于抒情,不堆砌,直接表白其真实感情,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用语虽明白如话,却很传神动人。她的词又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往往出语自然而又新奇,如武陵春中:“只怨,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这种无形的“愁”写得有形。李清照又精通音韵,“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富于声调美,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叠字,一气贯下,毫无痕迹,历来为世人称道。善用白描的手法,不雕琢,直抒胸臆,凸现心中的国破家亡,亡夫之愁。忠诚于爱,而又怀于表白爱,写自己私生活上的苦闷,古代士大夫尚且很少着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宰相家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