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doc_第1页
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doc_第2页
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doc_第3页
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doc_第4页
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样化生存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研究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向立志 王艳华 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自由让人有更多独立自主选择给人带来更多尊严的社会,对追求富裕强大渴望平等自由的中国人来说,那无疑是令人无限向往的社会。但是,任何一条发展道路上都会有暗礁险滩:更多自由的选择带来权利的增加,也意味着个人有更多的责任,要冒更大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受到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时候,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人处事方法,形成怎样的个性修养、情绪情感模式和意志品质,是及其重要及其艰难的过程。把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自我建构的特点,实行有效的干预将极大的促进学生自我建构水平的优化。一、当代社会的多样化生存环境(一)多种所有制下的生存。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制已经基本完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为7610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34687万人,乡村就业的41418万人(见下表)1。在人们就业的单位中,有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它们是传统的国家与集体所有制单位;有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还有大量的股份合作单位和联营单位,这些单位和公司由几种体制综合而形成的复杂的体制。在所有这些单位中,既有政府机关,又有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中包含有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此外,香港澳门回归以来,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同一个国家之中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存在,这种情况比起我国大陆的多种所有制还要复杂。我国分城乡分单位就业人数统计表城镇(34687万人)乡村(41418万人)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个体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6516.4597.5155.936.52613.41023.96070.9769.71053.54467.515892.63346.72540.1(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二)多地区多国家甚至多国籍下的生存。改革开放以来,从民工潮到孔雀东南飞,乡下人进城、城里人下乡,知识分子奔赴发达地区,大学生到北上广工作、逃离北上广又重返北上广,有钱人到风景区宜居地享受悠闲生活,都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随着户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镇化的继续发展,中国将向深度迁徙型社会发展。在城市人们居住在一个个相对封闭远离工作单位和政治中心的小区,即使对对门户也很少往来甚至互不相识。社区组织、社会团体正在发展起来,部分地取代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国家与社会开始分离,社会日益脱离国家而独立出来。而少数能力强或资金足的人则从国内旅游走向了出境游、出国游,从选择国内居住到选择出境或出国居住。据调查“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约35万人,撬动约600亿元市场”。 2另据调查“2011年是中国移民服务机构的丰收年。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民人数增长50%,中国涌现出移民潮”。 3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公布“中国有大量双重国籍者”。 4更加令人担忧的是2010年以来还爆出我国存在一批配偶子女都已经移居国外国家工作人员即“裸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加强了对这部分人的管理。5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外国人开始迁居中国,“位于华盛顿的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评选出2011年度世界十大移民新闻。其中第四大移民新闻称,随着新兴经济体高速增长,技术人才也在流向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与此对照,流向美欧等地的移民势头则有所减缓”。 “据2010年度的人口普查发现,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高达59.3万人,如果加上港台澳同胞,全部境外移民已达到102万人,其中不少人都具有高学历或高技能”。有人因此宣称,中国正在成为新的“移民国家”。 6(三)网络空间的虚拟化生存。卫星通信、网络技术使当代社会成为了一个信息社会,网络化生存成为了青少年生活的常态。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以“无政府”为口号的虚拟生存空间,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轻易的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和思想道德观念。网络信息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学习和无穷的创新的同时,也很容易使人们陷入思想道德观念的迷茫、困惑与冲突之中。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特别是像带有欺诈性、反动性和攻击性的信息既可以隐蔽在一些合法的网站、网页和电子邮件之中,又能够混杂在貌似正确的信息中让人难辨真伪,不易被揭露。人们往日已经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可能被逐渐的消解并重新建构却不能够被察觉。而对正处在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在网络社会影响下建构的思想道德观念将更加复杂且不为人知。虽然网络是虚拟环境,但个体在网络社会影响下建构的思想道德观念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将指导个体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言语和行动。(四)多种思想道德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下的生存。多种所有制、多地区多国家甚至多国籍下生存和网络虚拟社会生存,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在多种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律制度下生存的环境。比如一个人在国有单位生活和在私营企业生活,两者之间所有制不同,思想道德文化和管理制度也不同:国有单位如政府军队警察等机构管理严格、等级森严但社会保障体系完备让人后顾无忧,而私营企业虽然可能因良好的工作业绩带来较高的待遇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充满忧虑;两者之间前者基本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关系比较融洽,道德选择自主空间较小,而后者主要是一个营利机构,一切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人与人之间除工作方面的合作之外关系比较淡漠,道德选择的自主空间比较大。在这方面,雷锋班班长们的生活经历堪称典型。班长之一的张兴吉转业后赶上了公司“分流”,把销售项目分包给员工,由他们自由组合。结果,做事一向“学雷锋”、甘心吃亏的张兴吉没人要。他只好承包了中巴客车跑运输。遇到老弱病残人士坐车他一概免费。为此,他得了个绰号“远视眼”,意为“看得到别人,看不到自己”。但结果他3年赔了3万多元。另外一位雷锋班班长李仕库说:“我们这些人,做人肯定没问题,做生意肯定有问题。”2004年雷锋班班长李桂臣去利比里亚参加援建时,中国的官兵们准备“学雷锋”,把联合国配给的一部分大米、牛奶和肉类分给当地的一个贫困村庄。一名联合国官员得知此事后却坚决反对,指出:“联合国按照标准供应的食品、物资,是保证维和官兵健康和执行任务需要的,不能作为救援物资送给他人。如果你们坚持这样做,那将违反联合国出兵国法律指南的规定和联合国有关法律。”7其实,在雷锋班班长们的这些经历中,关键的是他们在国内部队生活中养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市场经济环境、和国外的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制度有较大的矛盾。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具备商品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公平买卖、积极竞争、追求合理利润不但正当而且应该,因为市场主体如果都不积极主动的追求利益和竞争那么卖方必然亏损甚至破产,买方也无法获得优质低价的产品或服务,社会总体福利不可能增加。而联合国国际维和组织在安排维和官兵的生活时认为,只有保证维和官兵的身体健康才能让他们很好的完成维和任务,因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谁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是违法,哪怕是拿自己的生活物资救济难民也属于违法。这些情况属于不同体制下的思想道德、法律制度带来的正常的矛盾和冲突,一般通过人们自觉的调整后会比较顺利解决。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人为了寻求发展、改善工作环境或提高生活品质,会主动地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地方和国家之间迁移,这是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富裕幸福的表现,更是人们自主选择的权力的彰显。然而也有些人却蓄意利用不同体制不同国家的便利谋求非法利益,如有的“裸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移居国外的配偶子女从国内大肆捞钱,有的贪官则利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企业把赃款转移到境外或国外,有的贪官利用体制改革蓄意把国有资产低价卖给私人企业以谋求私利等,就是利用了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之间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缺失,他们的所作所为说明他们的思想道德已经完全违背了他们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职责,触犯了相关的刑律。二、个体思想道德自我建构的影响因素和过程赫舍尔认为人是一种“非终极性”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存在从来不是完成了的不是最后的。人的状态是初生状态,每时每刻都在作出选择。永远不会停滞。”8也就是说任何年龄、任何处境中的人都有可能变化。这种变化外显的是个体的语言行动,而内在的决定人选择方向的是个体自我建构的思想道德观念。班杜拉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先行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我预期,而环境因素中很重要的有社会预兆性线索和榜样的作用,自我预期包括对结果的预期更包括人们对自己行动目标的确定和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活动,而遗传、环境和自我认知三种因素是“相互决定的”。 9 简单的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个体在遗传、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多方面影响下自主建构的结果,这就是人的道德自由的本质。实际上,面对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林林总总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多数人选择被主流社会认可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自我建构;少数人选择高尚的英雄式的思想道德进行自我建构;也有少数人自我建构了一些非主流的另类的思想道德;但还有极少数人走向了反向建构的道路:建构了反社会反人类反主流社会的思想道德。其次,个体在建构了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变化的可能的,尤其在多样化生存的现代社会这种变化更加明显,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个体主动的选择,也可能是被动的选择。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自我建构于是形成了建构解构重构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现象过去有,如傅仪从一个皇帝到一个自食其力的平民的转变过程中,既有外力的压迫,又有自己逐渐地主动的对新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建构。在多样化生存的今天,这种现象经常发生,有的人向善的方面改变如轻微违法青少年在教育的有效干预下积极向善和向上,有的人却向恶的方面改变如个别高知离开祖国以后背叛国家辱骂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同生存环境下他们原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解构和重构。个体在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时候,一般遵循的是顺从认同内化的过程。顺从是表面上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这种态度由外力压迫而形成。一旦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认同一般是自愿的。内化指在思想观念方面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观念和自己原有的观念、信念融为一体,建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只有达到内化的阶段,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才会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在内化的过程中,个体会解决各种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体按照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愉快。10就大多数人而言,青少年时期建构的思想道德观念如果经由顺从、认同的阶段达到了内化的阶段,那么他的一生往往以这个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基础,如果没有特别的生活体验或重大的变化,其核心价值观的解构和重构的幅度不会太大。所以,教育和环境对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自我建构的影响作用很大。三、干预个体自我建构、成功实现团体目标的方法借鉴基于环境尤其是教育和人际关系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自我建构的巨大作用,宗教组织在发展新成员、扩大组织影响的时候采用了许多比较有效的干预个体自我建构的方法,实现了他们的目的。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的基督教徒人数约为70008000万。相比起文革时期基督教几乎在中国销声匿迹的凋敝状态近三十年来中国基督教徒的人数增长可谓是突飞猛进。”11其中大学生信仰基督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这是我国信教自由的政策给基督教带来的机遇,也是基督教成功干预个体思想道德自我建构、实现组织扩大目标的结果。在基督教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情景:宽敞洁净但幽暗封闭的教堂里面,正面墙上挂着硕大的十字架,前方是一个讲台,红色地毯铺于讲台的地面,同时缭绕着的是唱诗班柔和的赞美诗。人们一走进去就很容易产生宗教感情。对基督的崇拜仪式一般有唱赞美诗歌、祷告、牧师讲道、诵读经文、圣餐及其它各种团体活动。这些仪式和团体活动使信徒们产生集体心理认同,认为自己是一个因共同信仰而联合在一起的团体中的一员,进而意识到团体成员在道德行为上的一致性。基督教信徒在这些仪式的反复参与中不断的肯定自己的信徒身份,最终达到内化的结果:许多人就这样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此外,在佛教道教中我们也能够观察到类似的情景:名山大川中巍峨的宫宇,香火缭绕中肃穆的僧道,祭天拜神驱鬼降魔,送子送财增福增寿,护国保民护佑平安,几乎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它们在给人以精神安慰的同时比较成功的干预了个体的自我建构。四、促进大学生个体自我建构优化的策略当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2”宗教中“原罪”观念、神鬼观念、来世观念和对罪恶对迫害对残暴的无边的宽容和忍耐直至麻木,都成为人类至愚的“精神鸦片”。所以,在科学和理性光辉的照耀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今社会中宗教组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因为宗教教义中包含了“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 13所以我们借鉴并吸取它们成功的干预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自我建构的方法,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自我建构水平的优化,使他们会成为我们期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从对宗教干预个体思想道德观念自我建构的过程分析可知,教育者对自己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应该深信不疑,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牧师僧人道人对于自己的信仰,应该都达到了内化的程度。如果没有内化而只是顺从或认同,那么他们就很难长期坚持传教生涯,尤其是许多清教徒一生都只能在清贫、清心、牺牲中渡过(耶稣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形象)。这种生活只有强大的信念才能支持他们终生不渝的去坚持,而他们的示范榜样作用才使一代又一代后人将宗教传承下来。(二)成功的干预个体的自我建构必须建立在个体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思想道德的自我建构从本质上说是自由的,外力的胁迫只能控制人的言语和行动。没有个体的自觉自愿,哪怕个体的行为符合教育者的期望,他自我建构的思想道德可能也只是停留在顺从和认同的阶段,当环境变化外力消除,他的行为就必然会改变。如何才能让个体自觉的按照教育者引导的方向优化其自我建构呢?引导关心自己的利益、情感和命运,引导个体积极主动的向善和向上,是最根本的途径。关心他人从关心自己开始,关心自己从考虑自己的长远利益开始,道德的目的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心自己的利益到关心他人的利益到关心社会公共利益,本来就是人类道德的本源。调动个体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自觉自愿去努力建构教育者期望的思想道德,是成功干预个体自我建构的必由之路。 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采用的是灌输为主的方法。这种方法曾经非常有效,根本在于教育者既是教育者,更是受教育者的命运的主宰者。葛兰言曾准确地指出:“实际上,在中国如果有哪种可以把握的信仰的话,那就是关于祖先的信仰,如果有谁堪称神职人员的话,那便是一位俗人,一家之长。”14 封建家长作为教育者和子女命运的主宰,他的宣教自然十分有效,因为在他宣教的同时也能够决定子女的命运。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者和人们命运的安排者即国家或集体也是一体的:教育者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宣讲,国家或集体基本上按照这些宣讲内容制定决定人们命运的政策,宣讲当然令人信服。但时代走到今天,人们进入多样化的生存环境之后,人们有了主宰自我命运的机会和权力,人们对生活环境和思想道德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所以单方面的灌输、简单的教条式的宣讲都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同,而受教育者个体积极的参与、师生之间平等的协商与讨论、对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积极引导,才是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成功的法宝。(三)仪式活动和小团体活动是干预个体思想道德自我建构的最有效的方法。柯尔伯格重视道德气氛的作用,因为他认为,道德气氛或团体规范具有这样的作用:“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常深刻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定总是在团体规范背景或团体决策过程中作出的,并且,个人的道德行为常是这些规范或过程的函数。”而“认识到道德气氛或团体规范对个人道德行为的重要作用,能使我们得出这一结论:在许多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进个人作出道德决定时的道德气氛”。 15在仪式和小团体中,个体能够亲身参与,有机会了解他人、展示自我,在相互交流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获得心理认同,这是现代人尤其是我国转型社会时期许许多多人共同的需求,青少年学生正是好奇心强烈、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候,这方面的需求更加旺盛。所以,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学会组建小团体,营造小团体的亲密气氛,让青少年学生在小团体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相互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