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 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doc_第1页
志愿服务 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doc_第2页
志愿服务 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doc_第3页
志愿服务 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doc_第4页
志愿服务 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魏娜,毛立红摘要: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基于自由意志,秉持无偿、利他的精神,以组织形态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在本质内涵上,志愿服务精神与公民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践中,志愿服务在培育公民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增进了志愿者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了志愿者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培养了志愿者的博爱、友谊、宽容等公民德性。关键词:公民精神;志愿服务;内在机制Abstract :Volunteering is the social welfare service which is provided by the formof organization and based on the freewill of volunteers who hold the volunteer and altruistic spirit . In the essential meaning ,the volunteerism and civism cor2respond to each other with a high degree. Practically ,volunteering has the unique value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civism and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to promote the volunteerssubject consciousness , 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the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o enhance the volunteerscommunity sense and public responsibility sense ,to cultivate the volunteerscivic virtue such as indiscriminate love ,friendship and tolerance.Key words :civism;volunteering ;internal mechanism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投入灾后救援,以其奉献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诠释了公民精神的内涵;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170 多万名奥运志愿者以真诚的微笑、热忱的服务给各国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展现了国人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日益勃兴,有学者把2008 年称为“志愿者元年”和“公民元年”。的确,志愿者在自愿、无偿地奉献爱心的公益服务实践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公民精神。在此背景下,基于对志愿精神和公民精神契合性的分析,本文试图剖析志愿服务在培育公民精神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内在机理。一、志愿精神与公民精神的契合性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康有为在总结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今中国变法,宜先立公民”。“公民者,担荷一国之责任,共其利害,谋其公益,任其国税之事,以共维持其国者也”。同时感喟“万国皆有公民,而吾国独无公民,不独抑民之资格,塞民之智慧,遏民之才能,绝民之爱国,导民之无耻”1 。可见,早在20 世纪伊始有识之士就认识到公民精神在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所谓公民精神,亦可称为公民意识、公民德性或公共精神,就是公民经由对公共事务的自由参与而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公益关爱与负责的精神品质。在理论渊源上,不同学派对公民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诠释。如自由主义学者强调公民精神中的自由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等公民权利向度;而社群主义学者则注重公民精神中的参与意识、公益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公民德性向度。概而言之,在公民精神的诸要素中,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是公民精神的基础,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是公民精神的集中表现,借此所表现出公共责任意识和乐善好施的博爱精神则是公民精神的核心。作为公共领域的价值核心,公民精神是民主法制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在公共生活的交往中生发出来的。作为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志愿服务是志愿者本着自由意志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以助人、利他、不受酬的博爱精神,以组织形态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以表达对社会的积极关怀。而志愿服务实践所彰显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利他精神就构成了志愿精神的内核。可见,公民精神和志愿精神都是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两者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但显然在本质内涵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学者丁元竹认为“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公民精神”。二、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内在机制分析从理论上讲,志愿精神与公民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从实践层面看,志愿服务实践也是培育公民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志愿服务涵养公民精神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 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与参与意识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是公民精神的基石,也是公民精神区别于传统臣民意识的本质属性。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中是缺乏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专制君主制毒害的结果,他指出国人“由远祖初生以来,素为专制君主之奴隶,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2 ,鲁迅亦曾在给友人的信中痛陈国民性格中的奴才主义。不可否认,现代民主政治是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产生的体制环境,但是,考虑到以下因素,仅仅依赖民主参与是不足以有效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首先,就政治参与而言,诚如公共选择论者所言,即使在民主社会里,由于公共事务的繁杂性、专业性以及官僚体制的保密性等因素,使得公众掌握相关议题的资讯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民参与的效能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选民往往也会出于搭便车心理而寄希望别人去投票以使自己坐享其成。显然,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激发公民的参与积极性及其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养成。其次,就社会领域而言,现代化就是一个追求理性化的过程,而官僚制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其精髓就在于对工具理性的不懈追求,这正迎合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不仅在行政领域官僚制行政成为现代公共行政的经典范式,而且整个社会都在日益官僚化。这样,官僚组织模式所依循的层级节制、照章办事、命令服从等原则及其集权化倾向,把每一个组织成员都视为官僚组织大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这严重矮化了组织成员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压抑了组织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社会个体难免会陷身于不同的官僚组织的“铁笼”中,致使个人行动的目标多为组织的目标,而非个人的旨趣,个人能自主开展和掌控的活动空间有限。事实上,官僚理论的开创者马克思韦伯也担忧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即官僚思想的扩张会使越来越多的群体生活空间理性化,使个人的选择和民主责任的余地越来越小,这种局面既削弱了个人,也削弱了整个社会的自治和责任感3 。显然,社会的官僚化趋势也不利于公民主体意识的养成。相比而言,现代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主、志愿的组织化公益活动,为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培养主体意识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志愿服务事业的日益勃兴是公民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同时,志愿服务实践又进一步增进了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发乎志愿,行之自主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行为。现代志愿服务大都是以组织形态提供的,志愿组织则是志愿者以平等的公民身份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团体,其平等、自治的组织氛围大大提升了参与者的自主感。当参与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和改善社会福利时,所获得的自主行动的自由给活动打上参与者的个人化印记,大大满足了参与者自由、自尊和自主的心理需要,极易唤起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其次,公民身份首先是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标示的。如迈克尔沃尔泽所言“, 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4 100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个体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组织化渠道,让志愿者在自主参与中培养其对公共事务的关怀,有效实现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同时也提升了其参与意识。据Clary E G 和Snyder M等人在一项“志愿服务”的研究项目中发现,未来的志愿服务意愿与曾经的志愿服务经历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那么其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就可能较高;反之,其未来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就可能较低5 。可以看出,自主、自愿的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提升志愿者的参与意识。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社区服务、扶贫助弱向当下的环境保护、政策参与等社会领域不断拓深,这不仅大大拓展了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使参与者在广泛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提升其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此外,志愿服务也是培育公民参与技能的最佳苗圃。公民精神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是不够的,有效的公民参与还有赖于参与公共生活的经验与技能。正如密尔所言,人类的智能与德性就像人的体力一样,必须经由锻炼才会有所增进。但公民参与技能绝不是偶尔选举投票所能养成的,而通过志愿组织日常性地参与公共事务“可以加强他们主动的才能,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在留给他们去对付的课题上获得熟悉的知识”6 。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志愿组织培养了志愿者与他人合作与团结的习惯,体验相互依赖的社会情感,让志愿者在公共参与中懂得了对社会公益的守护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正如阿尔门蒙和维巴对5 个国家的公民文化调查显示,社团成员更有社会信任感,有更多的社会参与以及主观上有更大的公民行为能力4 102 。2. 志愿服务培养了参与者的共同体意识与公共责任意识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公民便在雅典公民誓言中宣称“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大家一起,我们都将为城市的理想和神圣的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将永不停息地激发公共的责任”7 。由此可以看出,在公民精神的原初涵义中,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就是其核心内容。所谓共同体意识,小而言之,就是公民对自己所在社区或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而化之,就是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是爱国精神。具体而言,共同体意识就是公民珍视构成社会共同体的那些价值观念、制度或机构的态度和信念,它具体表现为公民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对法制规范与公序良俗的尊崇,对社会公益的追求与守护,与他人合作团结的意识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感等等。总之,归属感和责任感是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核心。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在我们民族性格中似乎付诸阙如。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把“自私自利”看作国民性的一大痼疾,也就是“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8 。在社会学家费孝通看来,国民共同体意识之萎缩根源于我们传统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特性。因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9 。与此相对应的道德责任也“愈推愈薄”,到了公共领域,就几乎不存在了。这种“爱有差等”的观念使得我们难以产生对陌生人的关怀,而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典型的社会关系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我们的民族性格中缺乏西方基督文化中博爱精神所具有的普遍抽象的公共品德。因此,个体所拥有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往往是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难以产生普遍意义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也不利于个体德性的完整生成和公民精神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崇尚自由、平等的市场精神强化了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拓展了公共空间,为公民精神的生长提供了经济基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社会主义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所诱发的自利性动机极易助长个人原子化倾向,致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生蔓延,公共领域遂成为追逐个人利益的战场,同时个人机会主义也带来了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公益的贫瘠,这实际上又从反向构成了公民精神的消解力量,引发公共精神的危机。对此,德国思想大师哈贝马斯也提出公共领域面临着“金钱和行政权力这两种暴力”侵蚀的观点10 。可见,市场机制是难以培育出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的。志愿服务最早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服务,因此,志愿精神承袭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众生平等”的普世主义和博爱精神,而表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和公共责任的担当。实践中,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新的精神能量,能将不同社会群体中具有志愿精神的个体凝聚在一起,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交流与了解,进而有利于消弭社会分歧,增进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并能培养志愿者的共同体意识,激发其参与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诚如密尔所言:“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他会从心理感受到他是社会的一分子,凡有益大家的事就对自己有益。在缺乏公共精神教育的地方,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既然无足轻重,他们除服从法律和听命政府外,也极少感到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他们朝夕所想,无非是对个人或家庭的利益和责任,这种人从不会想到集体的利益,及和他人一起共同追求的某些目标”11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有组织的公民参与都会有利于社会共同体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那些旨在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社会团体所组织的参与活动,只会引发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这样的社会团体越多,追求的利益也就越来越狭隘和专门化,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的“碎片化”。3. 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博爱、友谊、宽容等公民德性人人独善其身为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社群主义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公民,他不但要承担国家法定的义务,还要承担其所在社群的道德义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社群主义所称道的美德主要是指诚实、奉献、友谊、博爱、宽容、爱国等品德。对于社会而言,公民美德是一种公共的善,而最高的美德就是对社群的利益做出奉献。作为一种个人品格, 公民美德是在社会实践中生成的12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克服了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知性道德教育难以有效体验道德情感、内化道德信念的局限性,转由一种实践性的生活教育模式,让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通过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来了解社会,感受生活,身临其境地实现对道德价值的情感体验,在充溢爱心和善意的活动氛围中,实现情感和道德的升华。譬如,在扶贫助弱中,志愿者会产生“恻隐之心”和“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与同伴的合作共事中懂得了友爱互助;在受助者感激的目光中感受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欣悦,体会了尊重与信任的意义;在误解和挫折中,学会了宽容和忍耐。因此,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形式,大大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志愿服务在提升参与者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受助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意愿,在社会上倡导了奉献、友爱的社会风尚。据笔者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对奉献、利他、责任等志愿精神的认识,强化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同时,志愿精神也会感染受助者,使其产生较强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和较高的志愿服务参与频次13 。三、结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内在持久的精神驱动力。毋庸置疑,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公民精神发育不可或缺的宏观社会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志愿服务在培养参与者的共同体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和奉献友爱等公民德性方面具有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难以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可见公民精神培育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在四川汶川地震救援和北京奥运志愿服务中,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见证了中国公民精神的茁壮成长。可以预见,在后奥运时代,随着志愿服务事业向日常化、组织化和规范化方向的深入发展,志愿服务必将会成为公民精神培育的一种新典范。参考文献:1 马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