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2导 言3一、 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及发展 5(一)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51.法国王权的兴起52.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王权的兴起6(二)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发展6二、中世纪早期西欧王权实践形态7(一)中世纪早期西欧国王的军事权8(二)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81中世纪早期法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82中世纪早期英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10 3中世纪早期德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11(三)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国王的司法权状况111. 中世纪早期法国司法权122. 中世纪早期英国司法权123. 中世纪早期德国司法权13三、评价14(一)积极影响14(二)负面影响15注 释17参考文献18致谢辞20 摘 要: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王权是奠基在日耳曼人的原始军事民主制与基督教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并在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散的王权。中古西欧早期所特有的日耳曼原始民主制为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理想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关键词:中世纪早期 西欧 王权 Abstract: Western Europe early middle ages kingship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German military democracy and Christian theocratic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on the basis of early 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 and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dispersion of kingship.Middle ages early characteristic Germanic primitive democracy is in the western social political system and political ideal provides some historical foundation. Key words: the esrly 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 kingship 导 言封建王权是封建主阶级统治权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具有阶级压迫和社会管理这两项主要职能。这是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权必然具有的共性。然而由于世界各地区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不尽一致,各封建王权也必然带有各自的历史特征。1中国很早就建立起君主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并且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比较完整的国家官僚政府机构,君主掌有国家的行政、财政、司法与军事诸方面的统治大权。相比之下,中古西欧,封建王权是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时代转折中孕育,在蛮族王国较原始的政权构架及封建土地等级所有制的基础上兴起,并在罗马教会神权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当代美国著名学者W.L.沃伦(W.L.Warren)在谈到中古西欧的封建王权时曾说,“王权是最重要而又最难以理解的中世纪的政治特征。它的起源与本质对它来说样式特多,以至于在一个定义的范围内难以被理解,或难以被归纳为一种简单的概念。”2西欧封建王权是一个复杂深奥、很有探讨价值的研究领域。以封建王权为轴心的西欧封建政治是世界政治史中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因此对西欧封建王权的权力属性、政治基础、运作方式、历史地位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地探求世界封建政治史的一般历史规律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对中古西欧王权的宏观历史研究,中西方都有各自的成就和观点。19世纪晚期以斯塔布斯(Stubbs)为首的“牛津学派”首次把中世纪王权描述为近代“自由民主宪政”的先驱。在其名著英国宪政史中,他竭力论证所谓的日耳曼“自由民主政治传统”对英国中世纪“宪政”制度形成的决定意义,并将贵族、教会说成为专制王权的天然反对派,是自由平等的卫士。接着,19世纪末法、美、德等国中世纪学者形成强调西欧封建贵族各自为政、王权形同虚设的“封建政治分裂割据”学理模式。法国史学家C.贝蒙与G.莫诺以加洛林帝国衰落瓦解的过程证明,土地分封及其形成的封建等级关系,使得“王权为了满足封建领主的利益而被肢解”,从此,封建贵族瓜分了国家公共权力,大贵族在自己的封建领地内是一个主权者,造成了封建的“君权无权”的无政府主义的政治状态。3美国耶鲁大学的历史学教授A.B.亚当斯对此表示赞同,并且强调说:“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它让国家分裂成它所希望的那种细小的碎片”。4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政治学教授J.K.布伦齐尔(J.K.Bluntschil)断言,正是由于封建制的推行,使得王国的军事权力与司法权力“被无数的领主和封臣所分割”,而王权仅“被作为一件装饰品来保留”,贵族则割据一方,成为地方上的实际统治者。5。德国学者F.科恩提出“有限王权”论,“王从属于法”是中古西欧王权的主要特征,国王仅仅是臣民选举出来的“公共首领”,他的权力同其他个人权利没有什么不同。法国著名中世纪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则强调西欧封建君权至上的“权威”论。他们竭力否认封建制度导致必然分裂割据而与统一王权互不相容,认为国王恰恰是利用封建制度逐步加强王权对封建贵族的控制,并利用基督教会逐步树立起君权至高无上的权威。上述研究多集中在中世纪后期的“新君主制”、议会制、军事、外交与政治思想诸课题上,而对11世纪以前的西欧封建政治史特别是早期王权的探讨则鲜有问津,存在大面积的学术空白。迄今为止,尚无一部有分量的专题研究著作问世,就连有关的学术论文也寥寥无几。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西欧中世纪早期王权形态需作空间、时间及内容方面的限定。其空间范围包括英格兰(诺曼征服前)、法兰克王国及加洛林帝国解体后的法(路易六世(1108-1137以前)、德萨克森王朝和法兰克尼亚王朝)、意三国;其时间范围为511世纪;其内容为一定时空范围内王权在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方面的形态以及王权与贵族、教会、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进而评价早期王权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一、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及发展(一)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兴起中世纪西欧的封建政权是以日耳曼人的迁徙为起点逐步建立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对被征服者的统治,是和氏族制度不相容的。各德意志民族做了罗马各行省的主人,就必须把所征服的地区组织管理起来。但是它们既不能把大量的罗马人吸收到氏族团体里来,又不能通过氏族团体去统治他们。必须设置一种代替物来代替罗马国家,以领导起初大都还继续存在的罗马地方行政机关,而这种代替物只能是另一种国家。因此,氏族制度的机关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并且为时势所迫,这种转化还非常迅速。但是,征服者民族的最近的代表人是军事首长,被征服地区对内对外的安全,要求增长他的权力。于是军事首长的权力转变为王权的时机来到了。”6 日耳曼人在征服罗马帝国和建立国家过程中,氏族贵族成了拥有大量土地和农奴的封建贵族。他们虽然隶属于国王,但在他们的世袭领地上,具有很强的自治性和独立性,拥有立法、征税、司法、和军事等诸多权力,如同独立王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却无权干预封建贵族领地的内部事务,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范围内实行王权统治。 1法国王权的兴起法兰克人依靠亲兵打下江山,但是其习惯法中的继承权却始终无法使它保持为一个统一的王国。然而一朝统治之下,却丝毫没有统一与和平。长久以来,墨洛温国王依照习俗,将遗产平均分给儿子们,因此也将国土平均分割。听起来像是一位慈父的善行,但却经常恶化兄弟间的关系。父王死后他们之间为争夺遗产常发生战争,兄弟都满足自己所分得的遗产,几代人下来,权力和土地渐渐落入贵族手中,墨洛温王朝的国王权威越来越小,他们虽身为国王,但在整个社会,王室的权力却不及地方的权力重要。6世纪的欧洲,任何时候都有大约200个国王,连王权都地方化了。服从和保护是西欧中世纪早期政体形成的基本原则,有了这个原则才有个人联合的政体形成。通过这种个人关系建立的个人联合是西欧中世纪早期政体形成的基础。在这样政体之下的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王权也是很孱弱的,皇帝与臣民双方互敬义务,权力与义务统一。 在墨洛温王朝时代,王室将大量的土地赐予自己的侍从,官吏和教会,这种土地是世袭的,是不能被剥夺的。但在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期间,他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把世袭领地改变为“采邑”即王室把土地分赐与他人时,接受恩赐的人必须向王室承担一定的军事义务,或者他本人必须为王室服兵役,或者在发生战争时,他必须率领他的军队替王室作战。如果拒绝承担军事义务,他的采邑就将被剥夺。如果采邑的受赐者或赐予者死亡,采邑都必须归还原主人或他的继承者。采邑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赐予的,因此采邑制的创立,进一步加强了农民对领主的依附关系。伴随采邑制而产生的是封建的臣属关系。赐予土地的国王被称为封君,受赐的臣属被称为陪臣,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这样,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领主和附庸(封臣)的关系。采邑制是在个人依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同时也是法律制度,得到封地的封臣在获得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的同时也得到了在封地内的司法权。领主有权制定领地内的法律,有权任命领地内的法官。7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早期法国的王权是分散的。2.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王权的兴起英国王权是随着盎格鲁撒克逊征服开始兴起,盎格鲁撒克逊时代(5世纪中叶至1066年诺曼征服)的中央政府由国王、王室官员和贤人会议组成。国王的前身是原始社会末期由民众大会选举产生的部落军事首领。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的过程中,因战争需要,军事首领的权力急剧扩大,任期越来越长,逐渐具有了国王的性能与特征。到七国时代(6世纪末至9世纪初)当国家形态基本定型时,国王已成为凌驾于全社会之上、任职终身的最高统治,不过,选举军事首领的古代习惯依然保持着,每一位新国王必须经过贤人会议的正式选举才能合法地行使王权,换言之,贤人会议的选举是王权合法性的重要前提。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学者埃尔弗里克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国王选举:“任何人都不能自立为王。人们可以选举他们喜欢的人当国王。某个人一旦被选举为国王便对人们拥有统治权,成为套在人们脖子上的不可解脱的枷锁。” 8英国是在诺曼征服之后王权才开始不断强化的,中世纪英国的王权是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日耳曼王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二)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发展 12、13世纪是王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13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民阶级随之形成,而封建贵族的割据局面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市民阶级强烈要求国王举国家之力,消除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国内市场。同时西欧国家开展强化王权的斗争,需要市民阶级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国王与市民阶级结成反对封建贵族的互利联盟。在此社会背景下,一个崭新的国家机构议会(等级会议)在西欧国家相继诞生。由教士、大贵族、市民阶级参加的议会的出现,扩大了王权的社会基础。同时,市民阶级进入国家权力机构,意味着获得了对国事的发言权。国王加强王权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财力不足,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唯一的途径是增加税收。但是,议会拥有制税权,国王每次征税均须和议会协商,在征得议会同意后国王方可征税。当时,市民阶级是主要纳税人,议会对国王的征税请求同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民阶级的态度。因此,议会拥有制税权,其意义在于一个新兴阶级对王权的制约与监督。此期的政治体制发展成为等级君主制。15、16世纪,在市民阶级支持下,西欧国家王权普遍得到强化,其政体从等级君主制发展到专制君主制。王权加强后,宫廷人员和政府官员大幅度增加,宫廷开支和官员薪俸开支大增,加上战争费用,国家财政拮据。同时王权强化使国王“朕即国家”的专制意识大为增强。国王依杖手中的权力,想摆脱议会的制约,把制税权握在自己手中,以便征得更多的税收,来解决财政国难。然而此时的市民阶级已非昔日的面貌,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级已成长为更富更强的资产阶级。国王多征税实际上是从资产阶级腰包中掏出更多的钱,这当然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对。国王与议会因争夺制税权而导致王权与资产阶级公开对抗。16、17世纪,英法两国国王因征税请求在议会屡屡受挫,而多次把议会解散。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把国王与资产阶级之间已激化的矛盾推向极端。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王权统治。继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革命风暴席卷西欧,王冠纷纷落地,王权统治西欧的历史宣告终结。一些西欧国家在革命后改行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王位,但此时的国王已是没有实权,仅具国家元首名号的“虚君”了。从西欧王权的兴起直至后来一系列的发展我们看出西欧中世纪的王权在不同阶段其形态都有所不同。而本文中我所要论述的早期西欧的王权是分散,孱弱的。 二、中世纪早期西欧王权实践形态 现代国家权力主要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据此我们可以分析西欧中世纪早期王权的形态。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的王权是十分孱弱的,到中期王权才逐渐强化。中世纪早期西欧实行封建领主君主制,这种政治制度是随着土地分封而形成的。德国学者布伦齐尔(J.K.Bluntschil)认为,建立在土地分封基础之上的国王与封臣之间的等级关系,是国王权威被分割的主要根源。9马克布洛赫指出:“封土制与封君封臣关系包含着政治离心倾向,它所导致的个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是构建、实施国家公共权威与官僚制度的障碍,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力分割”。10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王为确保其政权的稳固,加强同封建贵族之间的联系,获得稳固的兵源,于是将土地以服兵役和宣誓效忠为条件层层分封给贵族,称为采邑。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制与采邑制普遍结合,在西欧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一种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在领主与附庸的关系中,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义务和责任。领主给予附庸封地作为其武器、衣食等费用的资源外,还有保护附庸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而附庸则必须宣誓效忠于领主,并向领主履行诸种义务,大致包括应领主之召随领主征战,协助领主处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务,遇领主有特殊事情时捐献款项等。由于封建等级关系是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来的,在西欧大陆附庸只承认自己的直接封主为领主,只对其负责,而对自己的领主的领主却不发生臣属关系,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但英格兰的情形有所不同,所以英国的王权在封建制确立后就较为强大,但在诺曼征服前即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其王权也是较弱小的,当时称之为蛮族“王权”,那时,王国的“蛮族”王权还比较原始与弱小。11除英国外,其它国家的国王或皇帝名义上是封建贵族们的最高领主,但实际其权力仅限于自己直属领地,特别是大封建主通过联姻、武力扩张等手段,壮大自己的力量后,国王或皇帝更是有名无权,甚至不得不颁布封建领主的豁免权,让他们在领地内独立行使各种权力,凡享有豁免权的地区,国王不再派遣官吏去执行有关行政、司法、警务、监督等事务,由享有豁免权的领主全权处理。豁免权早在墨洛温王朝已经出现,等到加洛林时代则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而且附庸的附庸也享有了其领主的豁免权。于是“管理地方的国家权力,落入私人手里”。12在这样的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13(一)中世纪早期西欧国王的军事权军队是一个政权的支柱,而军事权是王权存在的重要基础,但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各国国王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随着采邑制的发展,一些贵族的势力不断强大,出现了欧洲的封建骑士制度。接受采邑恩赐的低级陪臣,都逐渐成为可以不事生产,专事战争的骑士,他们是贵族的底层,他们只忠于自己的封君,受自己封君的驱使,为自己的封君卖命。14 这样军队的指挥权也落在了各级封建领主手中,国王对国家的军事权都无实际指挥权,那么他的权力无疑是很孱弱的,受封君封臣制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制约,早期的西欧封建国王,始终难以依靠役期有限的骑士军役制来建立一支常备军,因而其政治权威缺乏强大的军事支柱。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王国,都是在日耳曼人氏族制解体的过程中建立的,因此它们便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氏族民主制残余,在军事权力上国王无实际指挥权,同时在行政权与立法权上,早期西欧各国国王也没有绝对集中的权力。(二)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1中世纪早期法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 法兰克国王颁布涉及国家重大举措的敕令,一般须经过封建贵族会议的讨论通过。参加会议的都是大主教、封建领主和大贵族,人员由国王确定,它是国王和封建主之间的协商机关,它是封建贵族民主体制的重要机构,在这种会议上,与会者不仅可以向国王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而且可以对国王的设想提出异议。它也是一个封建主对国王实行监督的机构。到了查理时代 ,这种会议已经有了每年至少举行两次的惯例,不难看出当时的王权是受到封建贵族牵制的。法兰克王国在以国王为首的中央国家机关中,起初它的最高官吏被称为宫相。宫相不仅管理王宫的事务,而且代表国王总揽国家行政、司法、财政乃至军事等一切大权。后来由于贵族特权的普遍化及王族后代不断分割王室领地,从7世纪中叶起墨洛温王朝已陷入瘫痪状态。王国分为纽斯特里亚、奥斯特拉里亚、勃垦第三个主要部分,三个地方的大贵族分别推举“宫相”,管理各自政务。宫相取代国王掌握大权。国王闲居,不问政务,被称为“懒王”。“懒王以坐着牛车游村串乡而闻名” 15。他们“仅满足于国王称号,长发垂须地坐在宝座上,不过形似一国之主。他们聆听各方来使的陈词,等到临别的时候,似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预先让他背熟了的答词。至于国家管理和外交或内政方面一切应办应布置的事宜,则由宫相大权独揽。” 16宫相原本是一个卑微的职位,法兰克国王从他的不自由和半自由的奴仆当中选拔官员,管理家务。在这些奴仆当中,王室总管或国王“首仆”逐渐具有重要地位。后来便被成为宫相。他掌管王室土地的进款,分配王室的恩赐。由于王宫就是国家,王宫的总管便是国家的总管,所以宫相无形中便成了最有权力的官职。如果遇到懦弱和年幼的君主,宫相就成为真正的摄政者。在懒王时期,宫相代表国王总揽大权。他批准分封王室领地、给予或扣留王室恩赐、征集赋税、领导中央和地方的一切官吏、代表国王行使司法和军事权力等。最初,宫相是由国王任命的,但后来随着王权的削弱和贵族权力的加强,宫相便由贵族推举。国王失去左右宫相的权力。加洛林家族连续出现了几位很有才干的政治家,他们经过一系列成功的征战,结束了国内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加洛林王朝之后,宫相这一职务便被取消,由宰相取代。宰相不再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宰相之外,设宫内大臣,管理国王的一切私人事务和王宫侍卫;宫廷伯爵,掌管王国的司法;尚书大臣,担任起草文书和管理档案的工作;财务大臣,管理国家财政和国库;元帅,统率王国的骑兵;宫廷伯爵和尚书大臣也兼理财政和军事方面的工作。此外,加洛林王朝设立了宫廷宗教事务方面的最高领导大主教,大主教管理王宫教堂和领导宫廷僧侣。以上中央机关的各种官吏,在王权的软弱和豁免权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仅能在国王直接管辖的王室领地内行使职权,他们并无权过问各个大小封建主领地内部事务。查理大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他曾将全国划分为98个郡,每郡的最高管理者称为伯爵,一般都是当地的大封建主,他代表国王负责当地的司法、行政、税收、征兵、维持治安等各种事务。郡下划分为若干百户,每户置一首长称为百户长,代表伯爵在基层行使各种权力。查理大帝死后,许多伯爵所管辖的郡,都相继取得了豁免权,成为伯爵的世袭领地。边疆的郡,称为马尔克,马尔克设有相当完备的工事既可以防守,又可以作为对外进攻的基地,马尔克的首长称为马尔克伯爵,其权力与郡的伯爵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话国王对国家的具体事务就不能实现直接管理了,而是由地方的各级长官来管理,这无疑是对王权的限制,王室的收入主要来自领主的税收,可是“墨洛温王朝已看出不可能再征收罗马的土地税。贵族拒绝缴纳它,而僧侣享有它的豁免权。但是,贵族和僧侣把自己所拒绝缴付的税,却向他们的佃农征收;到了八世纪,土地税已成为庄园化的税,即由每个庄园主从他的土地上的住户征收税。简言之,在加洛林朝时代,几乎所有的进款都由地方当局征集,也由地方当局用去”。17 2中世纪早期英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英国的中央在9世纪,出现了一种由国王不定期召集的所谓贤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主教、修道院长、亲王、郡长和贵族。贤人会的权力十分广泛,国王的一切重大决策均须由贤人会通过,贤人会并拥有最高的司法权,地方法庭无法判决或涉及政府官员的重大案件都交由贤人会审理,另外,税收、外交、防务、分封等重要事务也须在贤人会上讨论,特别是王位的继承人须经贤人会认可。国王颁布的许多重要法令,往往都是征得贤人会同意的,有的法令则是在国王签署后直接用贤人会名义发布,贤人会是日耳曼人军事民主制的贵族议事会的进一步的发展形式。王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不仅束缚了国王的意志,对王廷的决策与施政造成重大影响,而且国王的废立也常常由该会议的“选举”所决定。18 直到1066年,中央政府任然与王室混为一体,政务由一批王室官员辅佐处理。在王室官员中,地位最重要的是王室文书,它的职责是掌握御玺,拟定法律草案,起草国王命令和赐地文书,接受和答复外国政府来函,签发外交文件等。由于当时教士文化水平最高,因此王室文书几乎全部出身高级教士。诺曼征服前夕,王室文书一度由坎特伯雷、伊利和格拉斯顿3为修道院长轮流担任,每人每次任职4个月。19 王室文书是传达国王旨意的喉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在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王室官员常伴国王身边,构成中央政府主体。他们是国王的忠实仆人,绝对服从国王。但是国王的权力并非无限制的,那时王权至少收到两种因素即习惯法律和贤人会议的制约。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政治建树中,最值得称颂的是建立了一套郡区百户区村镇三级地方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郡区设有方伯和郡长各一人方伯多出身皇亲国戚,由国王和贤人会议共同任命,通常掌管一郡,有时兼领数郡。最初,方伯权力极大,集行政、财政、司法权诸权于一身,类似地方总督。郡区会议由方伯或其代理人主持召开,民军由方伯征集指挥。但到10世纪末11世纪初,方伯的政治权势日趋衰落。诺曼征服前夕,郡长已取代方伯成为郡区会议主持人和地方民军统帅,拥有执行国王政府命令、逮捕惩罚罪犯、维持地方治安等职权,实际上成为国王在地方上最得力的统治工具。不过,如同王权受到贤人会议限制一样,郡长的权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郡区会议的制约。郡区会议同样是由过去的民众大会演化而来。依照传统,最初凡自由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出席郡区会议,后来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出席郡区会议的政治权利遂与土地所有权联系起来,失去土地的依附农民丧失了出席资格,郡区会议乃为大大小小的自由土地持有人所控制。郡区会议每年召开两次。同贤人会议一样,郡区会议也是一种权力广泛的综合性机构,它的职权除传达中央政府命令、分配土地税额外,主要是受理各类案件、维护地方秩序以及讨论决定地方公共事务。郡区会议是一种具有半自治性的地方政府机构。郡区以下分为若干百户区,百户区会议除征税,处理区内外公务外,主要职能是受理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土地转让、地界争端、契约纠纷等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纵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看出,那时英国已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较为完整、系统的政治制度,但仍带有机构部健全、制度不完善的鲜明特点,然而,该时期作为英国政治文明的奠基时代,对后来英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通过中世纪早期的英、法两国的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古早期西欧的王权是分散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的民主氏族制度,对后来英、法两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3中世纪早期德国中央及地方官僚组织 德意志帝国中古早期的王权更为软弱,帝国国内的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公爵和主教参加的封建主大会才能决定。封建主大会不仅决定战争与媾和等重大问题,皇位的继承亦须由封建主认可。德意志王国行政权力分散,国王空有其名,各大公国及主教区各自为政,并且中央权力极度分散。中央的一切重要官吏,即帝国的主要大臣,均分别由大公国的公爵和主教区的主教担任,不仅公爵和主教担任国家大臣,而且职务世袭。例如,美因兹的大主教担任德意志帝国世袭的掌玺大臣,萨克森公爵担任德意志帝国世袭的元帅等。(三)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国王的司法权状况对中世纪的人们来说,法律是经验和传统的产物。它是习惯,即过去经由各世代所积累起来的,而被当时代的人们所默认的东西。甚至王公也不能违反这项习惯法。习惯法是最高法律,它的任何变更必须经过大家承认;如果社会太大又太广泛地分散使无法表示赞成与否,那么,至少它也须由统治阶级,即高级贵族的接受。国王本人不是在法律之上,因为他是属于贵族阶级而有助于他的阶级的法律的形成。他也是服从国家的习惯法的。他的权力远不是一个专制国王的权力。20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法的起草受皇家指导,法的颁布受皇家的支持。但是国王或世俗国家作为立法的渊源这一概念,还远未出现。”21由封建法和庄园法规则组成的习惯法在12世纪以前,牢牢主宰着中世纪法律的命运,甚至长期控制着国王的权力。9世纪中后期,法兰克帝国分裂,宣告了日耳曼王国统治的终结。西欧的封土封臣制逐步稳固。封臣即多数的贵族阶级和教会拥有大部分土地的占有权,并不断分封。领主们各自为势,国王权力和威信已经大大下降,只有英国国王在封建制下取得了土地的最高控制权,但法律发展也处于相当落后,缓慢的状态,习惯法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著名的撒利克法典曾经统治过半个西欧的民族的习惯法汇编,其序言部分中记载了四位经推选出来的人与地方民众大会的“议长”详细的讨论汇编原始法典的经过。22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国王的立法权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第一,各国内法律多为习惯法把持,除了授予一些特权和制作一些治安。行政规则以外,需要立法的事项奇少。第二,除了王室领地,即使国王想发布命令,贵族们也可以不予理睬或拒绝接受。第三,国王个人权限狭窄,行为处事一般需要同官员、贵族或高级教士商议。法、德亦是如此,而英国自诺曼征服后,实行了各项改革,使得国家的权力得以集中。而早期西欧的国王是在法律之下的,立法权也没有掌握在国王手中。1中世纪早期法国司法权从司法权来看,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国王并没有完全掌握审判权,早期法兰克的司法制度也是氏族社会时期延续下来的,审判职能主要由郡和百户民众大会行使,辖区内的每一自由民均可参加。大部分案件均由百户民众大会审理,重大案件才交由郡的民众大会审理。到了加洛林王朝时期,民众大会日益为贵族所控制,许多百户民众已不再愿意出席民众大会,于是查理大帝进行司法改革,取消了由民众大会进行审判的制度,由国王任命12个承审官代替民选的拉欣布尔格,负责案件的审理,重大案件则由伯爵亲自审理。郡法院之上,设王室法院,王室法院受理某些重大的上诉案件。同时国王还派遣一些法官,到各地巡回审理案件,到各地审理案件的巡回法官,实际上也负责监督地方行政。2中世纪早期英国司法权英国诺曼征服之前,公共、封建法庭和国王司法权分庭抗礼,分别通过郡法庭,百户区法庭和村镇法庭在内的公共法庭,由领主法庭和庄园法庭组成的封建法庭,以及国王法庭各自行使司法权。不仅如此在这三类司法管辖权之外,还存在着教会法庭的干预。整个王国的司法体系被撕成若干碎片。23由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刚刚从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步入私有财产的阶级社会,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阶级矛盾,财产纠纷、抢劫盗窃案件层出不穷,加之血亲复仇的古代习俗尚未绝迹,保护新生的私有财产制度和等级制度,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是新生政权的首要职责,所以司法审判成为各级政府机构和主要活动内容,正因为如此,那时的三级地方机构又分别被称为郡法庭、百户区法庭和村镇法庭。同时贤人会议拥有十分广泛的权力,它有权与国王一起制定、颁布成文法律。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统治者为克服习惯法杂乱无章的弱点,有时也颁布成文法典,这些法典无一不是在贤人会议的参与和同意下制定的。例如,694年威塞克斯国王伊尼“根据贤人会议的建议”制定了伊尼法典;695年,肯特国王怀特莱德“经贤人会议讨论和全体与会者同意后”制定了怀特莱德法典;阿尔弗雷德法典也是“经与贤人会议协商后”制定的。24诺曼征服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当时历史条件制约,英王国的司法制度还比较原始,国王对王国的统一司法权威实际上还远未确立。由于领主私家法庭纷纷建立,特别是由于兼理司法事务的王廷要处理繁多的军国要政且不断跨海巡游,次级封臣的讼案极少在王廷中审判。各级领主事实上行使着对其下属的封君司法权。威廉一世涉及到彻斯特郡、斯洛普郡、赫里福德郡的令状并没有对郡守发布即是典型例证。同时由于,最初法律杂乱,法制粗疏,为维护地方统治秩序,国王在沿用旧英国的郡法庭、百户庭时,还将许多百户庭赐予领主执掌,并且还赐予一些边区的大封建主以独立的司法审判特权,像彻斯特伯爵,杜汉主教区都较长时期享有过这种特权。另一方面,诺曼征服初期,威廉为了获得支持,将土地分封给教会和跟随他参加这次征服的诺曼底以及法国各地的大小封建贵族,以封土制为基础的司法权,既是一种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财产。作为前者,它是控制下属的保证;作为后者,它可以为某人占有、转让乃至出售,从中获取各种司法罚金乃是一大财源。因此封建主竭力扩展其私家司法权,蚕食和僭取王廷的司法权。一些大领主法庭渐将所下属的民事诉讼范围,扩大到其领内所有人的刑事诉讼范围,获得了领地内召开法庭进行刑事审判,以及在领地内外缉捕和绞死盗贼的权力。有的临边地区的大领主如彻斯特伯爵、杜汉主教等为巩固其特权,有时甚至不准郡守、法官依据王令进入其领处理有关司法事务。253中世纪早期德国司法权中世纪早期的德意志习惯法横行,国内习惯法和封建法同国内众多诸侯国一样形色各异,有些甚至独占鳌头。从君至臣,从主到仆,同人们朝夕相伴,为人们集中关注的只能是地方法而不可能是国家或联邦的法律。在城市当中,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城市商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势头。城市有自己更为先进的法庭、裁判员和行政管理者。帝国法庭根本无法也无能力审理这些案件。1075年之前的德国没有首都、官僚机构、财政部门,更不用谈什么司法机关了,自然国王更不用说有审判权了。不难看出,中世纪早期西欧各国家中,国王并没有完全掌握国家的审判权,在法国由民众大会审理案件,而英国也存在着领主法庭和庄园法庭来各自审理案件,德国更不用说,其王权的孱弱也决定了其根本无审判权和立法权,而整个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法律都是由习惯法把持,国王也没有立法权,这其中也与当时西欧的社会状况有很大联系,当时的西欧各国是以封土为主要基础,如梅特兰说:“与其说是赐地,毋宁说是一种政治权力,赐的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统治权。”26 那么,权力会层层下移到各个领主,而国王的各种权力都被分散,成为有限王权,尽管西欧封建王权到15、16世纪后逐渐发展成为了封建的君主专制权力,但可以通过早期王权的实际运作,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很明显的民主性与有限性。三、评价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诸国,由于盛行贵族领主制,在这种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的分封、等级和割据的政治制度,致使国家政权形态呈现出权力多元的特色。贵族领主制是西欧封建制的集中体现,封建君主即国王,按照采邑封土制将土地分封给下属的大封建主,从而成为大封建主的封主即领主,而受封的大封建主成为国王的附庸,大封建主又照次分封土地,从而使整个封建主阶级上自国王下至骑士,构成了封建统治的金字塔。由分封形成的等级制,形成了封建国家多元的权力结构和体系,任何一级的封建领主,在其世袭领地内拥有合法的军事、司法、行政、财政的全权,各级领主庄园都是相对独立的权力单元,这样西欧各封建王国,名义上王权代表封建国家,处于至尊的地位,实际上王权是多元权力中的一种权力,表面上国王与封建主存在着臣属关系,实质上国王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权力“契约关系”,即两种权力之间的“契约关系”。国王只不过是贵族中的一员,与其他贵族相比,没有多少特权,其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王室领地。由此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王权不是专制的,而是有限的。在权力隶属上,西欧大陆通行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西欧封建国家权力多元化的最好注脚。西欧中世纪早期的这种分散的王权为西欧近现代的政治有很大的影响:(一)积极影响纵观中世纪早期西欧诸国历史,封建君主不具有封建社会唯一权力中心的地位,在封建君主之上有高高在上的罗马教廷及其各国天主教会,致使王权失去应有的神圣性,并且受到极大的制约。西欧中世纪早期封建君主制,它是以封土制、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的,但西欧君主的权力即王权,作为国家主权,一直被教会和封建领主分割着。中世纪早期西欧诸国的王权是软弱的,但到了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发展为封建的专制王权,而君主专制制度也是在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联盟关系是一种互惠关系。国王得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自然而然的王权在与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与城市联合起来,致使王权得到了加强,并且实行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萌芽时期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有力的发展,但是这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及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诞生提供了推动力。另一方面,中世纪早期西欧诸国的封建王权是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摧毁了古罗马帝国国家制度的时代转折中孕育的,早期的西欧各国王权是很软弱的,并且带有很多日耳曼民族的民主因素。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任何一种社会政治制度的渊源,都可以在其产生以前的历史社会中发现。中世纪早期西欧所特有的日耳曼原始民主制的观念和习俗以及贵族教会势力对王权发展的制约,无疑与近代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理想有着某种程度的历史联系。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可以概括为这么四大要素:宪法政治、议会政治、党政和选举制度,而除党政之外的三大要素都是从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政治制度中发展而来的。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地方封建主通过与国王签署特殊法律文件来约束国王权力的行使,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便催生了宪法政治,早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已存在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西欧其它地方也出现了专门制约王权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条文。最早建立期较完善的近现代议会制度的国家是英国,其它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英国议会制度的影响,关于英国议会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贤人会议,贤人会议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所起的特殊作用对以后英国的政治发展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近现代西欧的民主法制政治有很深厚的中世纪历史基础。(二)负面影响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王权的分散和软弱,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西欧中世纪早期各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多方的限制。国王的权利不能直接到达国家的最底层,他只享有对最大诸侯的管理权,诸侯领地内的内政都由诸侯自己管理。这给了诸侯无比大的自主权,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也可以说这种状态在中国就叫分裂。还有个封建制度的共性,是有着固有的分散性,无论在那国都是这样。分散性的表现就是地方势力的壮大。分散性和分封制相混合,产生了权力极大的诸侯。这是西欧中央集权制度不完善的共性,德意志也不例外。在国家权力中,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是无权征税的,如英国贵族他们“手里攥着扎紧国王钱袋的那根绳子”。这样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形成地方贵族政治,中世纪早期德意志王国行政权力分散,国王空有其名,各大公国及主教区各自为政,并且中央权力极度分散,各地区经济也就极不统一,由于分裂国家无法推行统一的制度。德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统一,直到1871年俾斯麦完成统一,德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影响了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德国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注释】1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2W.L.沃伦(W.L.Warren).亨利二世M.伦敦,1983年版,第242页,转引自: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3C.贝蒙与G.莫诺:中世纪的欧洲M.纽约:1902年版,第249255,263页,转引自: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4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5J.K.布伦齐尔(J.K.Bluntschil).国家理论M.牛津:1921年版,第382386页,转引自: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52页. 7W.schlesinger uber germanisches Heerk onigtumA.Das konigtum.vorageund Forschungen .Konstanz,1956,第225,240,242页;转引自:王亚平试论西欧中世纪封建王权的“合法性”J.史学集刊,2004年10月,第4期.8 H.劳恩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统治制度M.伦敦:1985年出版,第84页.转引自:程汉大.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国政治制度J.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9J.K.Bluntschil.The Theory of the state.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21,转引自:邱胜利,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中世纪英国王权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38卷,第5期.10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M.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04页.11孟广林.英国封建王权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12任奇正.人的社会关系变化与西欧封建领主政制的形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13美汤普逊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7页.14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15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M.三联书店,1961年,第3卷,上册,第184页。转引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8页.16 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页,转引自:丛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先进暖通空调节能施工技术方案
- 木材品牌形象重塑策略分析报告
- 护理学付高考试题及答案
- 油品储运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山石盆景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四学制2012
-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教学设计-4.3 图形图像的加工3-粤教版
-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精准总结
- 乳化香精配制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飞机自动驾驶仪测试调整工技能比武考核试卷及答案
- 地下室混凝土收光合同5篇
- 专家讲座: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 GB 45669.4-2025黄河流域工业用水定额第4部分:水泥
- 消化诊断内镜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收割芦苇施工方案
- 湖北省公务员遴选考试题目及答案
- 医疗机构小儿推拿技术规范-公示稿
- 吊篮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 2025-2030中国小麦加工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护理查房
- 减盐减油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