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公司的战略管理.doc_第1页
杜邦公司的战略管理.doc_第2页
杜邦公司的战略管理.doc_第3页
杜邦公司的战略管理.doc_第4页
杜邦公司的战略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邦中国战略1、19年修成正果自从1984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至今,杜邦坚持有步骤地实现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建立本地化的管理和生产队伍;引进技术和资金;使所有的经营活动围绕公司的核心价值进行,这些价值包括职业操守、安全、环境保护、对人的尊重。1988年,杜邦在深圳注册成立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之前,杜邦已经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办事处。杜邦当初没有选择北京上海设立中国集团公司,原因很简单,就是当时在深圳将成立中国内地首家工厂,为了便于管理就近先成立集团公司。1992年,杜邦在上海投资建立了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这是上海浦东第一个大型合资项目。此后,上海在杜邦中国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2000年2月,查布朗(Charles G.Browne)就任杜邦中国集团公司总裁。而他选择在上海办公,换句话说,杜邦中国集团公司运营中心实际上已经放到了上海。杜邦公司在中国的管理结构比较特殊,集团公司虽然在深圳注册,但这并不是杜邦公司铁定的中国总部。在很大的程度上,总裁在哪办公,公司的总部就在哪。所以,查布朗说,正因如此,杜邦没有必要将集团注册地改迁到上海。很明显得是,杜邦这种管理结构,可以做到公司业务在哪发展迅速,公司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将力量集中在这个地方。杜邦目前在中国的业务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查布朗则表示,杜邦是跟客户跑,今后,随着杜邦在中西部业务的发展,在那里也将会进行投资。查布朗说,长三角、珠三角目前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杜邦中国业务发展的重点所在。当然,在具体业务侧重上会有所不同,比如说,由于珠三角地区家电和通讯产品制造业相对集中,杜邦在那里的业务多与电子产业相关。目前,杜邦在中国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拥有22家独资、合资子公司,投资超过6亿美元,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化工、电子、纺织等多个行业,销售产品为60多种。有意思的是,杜邦在中国的投资是先成立控股公司即集团公司,并不是先成立生产工厂,然后形成一定规模后再成立控股公司。查布朗说,当初之所以这么做,是听取了当时中国外经贸部官员的建议。这是件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事:杜邦成立控股公司方便对中国的投资进行协调管理,而政府官员则希望通过控股公司引进更多的外资。2000年11月,杜邦东莞工厂转为独资,这是杜邦在中国首家由合资转为独资的企业。但是,查布朗否认杜邦公司有独资的倾向。他说:“我们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投资方式、不苛求独资或是合资。决定我们投资形式的依据是哪种模式对客户服务和新企业未来发展最有利。如果有比较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会加强合作并不会寻求独资。如我们和华源的合作。东莞工厂之所以变为独资,是我们和合作伙伴协商后认为独资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独资并不苛求,但在管理层本土化却是不容质疑。在去年,杜邦深圳工厂的负责人变成了中国人。现在,杜邦三家分公司都由中国的经理管理,大部分工厂也由中国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杜邦中国集团公司的一位职员说:“杜邦公司的人员流动率是比较低,工作超过5年的人比比皆是。”杜邦公司在投资地和投资形式上处理得是比较灵活。而在市场开拓上,技术成为重要的武器。去年3月份,杜邦与日本旭化成签定协议,共同投资约七千万美元,在中国建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并销售共聚甲醛(POM)树脂。杜邦此举引起业界的关注,事实上,杜邦公司技术优势是在均聚甲醛上,为了抗衡竞争对手,杜邦联手旭化成推出共聚甲醛产品,很显然是欲靠产品优势称霸中国甲醛市场。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杜邦公司于1998年成立了一家独资科技公司,专门结合中国的国情利用好杜邦的技术。技术使得杜邦公司在竞争取得优势。优势地位又使得杜邦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早就已经盈利,而盈利又促进杜邦在中国不断增加投资。查布朗曾向媒体透露说,中国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杜邦公司会逐步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先后三次到中国工作让查布朗深有感触,他说,中国是杜邦公司最令人激动、成长最快的区域,中国市场在杜邦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查布朗认为,杜邦正如像许多国际大公司一样,实际上对中国的市场并不很了解。所以,很需要有人能够把中国介绍给这些公司,而他现在正是在努力地把中国介绍给杜邦。去年年底,杜邦公司包装材料亚太区总经理准备在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地寻找办公的地方。查布朗知道后,极力鼓动这名总经理到上海办公。结果,这位总经理最终选择了上海作为办公地。“杜邦公司各个业务运营中心往往是与总裁联系在一起,总裁在哪办公,这个地方便是运营中心,包装材料亚太区总经理在上海办公,对杜邦中国的包装材料业务肯定是有一定的帮助”,杜邦公司的一位人士说。而查布朗除借此能够促进中国的业务之外,还希望公司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熟悉中国。对话杜邦中国早就盈利中国经营报: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杜邦一直到1998年才在中国投产纤维,这是为何? 查布朗:我们当时主要是把时间花在寻找合作伙伴上。对我们来说,寻找一个好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我们为此愿意花费时间。后来,我们找到了华源集团,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投产。经过这几年的合作,我们认为华源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伙伴。现在,虽然中国对纤维生产并没有必须要合资的政策。但我们并不会寻求独资。中国经营报:你一直说华源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那么华源到底好在哪里?查布朗:华源与杜邦的合作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合作。华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合作伙伴,有着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和远见;拥有自己的产品和经营网络,而且华源在合作中认同杜邦的企业文化。双方彼此规范、坦诚布公,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 中国经营报:现在,杜邦在中国的投资已经涉及到电子、纺织、农化等多个行业,在杜邦决定成立5个业务集团后,对中国的战略会产生什么影响?在中国将会作什么调整?查布朗:对中国不会有大的影响,这反而会使得杜邦在中国发展得更好。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一般要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3%-4%,而杜邦中国公司的大部分业务是在工业领域,所以杜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会是不错。中国经营报:有分析认为,纺织品和室内用品业务在集团中的地位降低,而杜邦为何在中国却对纤维业务增加投资? 查布朗:我不认为纺织品和室内用品业务在集团中的地位是下降,纺织品和室内用品业务仍然是杜邦公司最大的业务部门。杜邦总部之所以要把纺织品和室内用品业务分出去的原因,是为了让这个部门得到更好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杜邦在纤维业务上过去发展迅速,今后也会如此。杜邦纤维业务在中国发展得很好,我们还增加了投资。中国经营报:杜邦在中国经营情况如何?查布朗:目前杜邦在中国的业务总体上是盈利的。具体从哪一年开始盈利我就不太清楚,我是2000年到中国上任,来之前杜邦中国已经盈利。这几年,杜邦在中国不断增加投资,这也说明我们盈利情况不错。 在竞争之前做好事情中国经营报:去年3月份,杜邦与日本旭化成签定协议,共同投资约七千万美元,在江苏张家港市建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并销售共聚甲醛(POM)树脂。之前,日本宝理塑料株式会社与日本三菱瓦斯株式会社和美国Ticona公司,携手进军中国,抢食中国聚甲醛(POM)市场。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杜邦公司在中国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杜邦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查布朗:这个问题问得好。不仅仅是在中国,杜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我们的策略是在竞争之前做好事情,生产出新产品,增加产品的价值,在竞争中获得有利的位置。中国经营报:杜邦在均聚甲醛上有技术优势,但目前均聚甲醛并不是中国市场上主要的甲醛产品。所以,杜邦会放弃均聚甲醛技术而用共聚甲醛技术吗? 查布朗:均聚甲醛是杜邦的强势产品。在张家港合资企业生产的共聚甲醛产品将成为杜邦现有均聚甲醛产品的补充。这两种产品以及杜邦工程聚合物部门的其它产品,将加强杜邦作为全球领先的聚甲醛及功能材料供应商的地位。中国经营报:有报道说,杜邦曾经用降价的办法将日本企业挤出了中国的钛白粉市场,去年在汽车漆上,杜邦又用了这一招。你是如何评价这种说法?查布朗:这种说法是不真实的。杜邦是世界上钛白粉最大的供应商,没有必要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竞争。世界市场是有升和降,杜邦会根据供应和需求的情况,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位置,但这并不是为了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杜邦采用的竞争策略是改善服务,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去年,杜邦汽车漆降价是因为我们推出了环保型的新产品。在新产品推出后,我们是有必要把原先的产品进行价格调整,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产品销售策略。中国经营报:杜邦在中国如何推广使用自己的专利。在过去的推广中,曾经碰到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加以解决?查布朗:近二十年来,杜邦一方面将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满足中国工业 和消费者的即时需求,这方面的业务合作与发展非常平稳。同时,我们也把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培育市场需要,如杜邦的安全咨询服务、燃料电池等。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将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市场的前景以及客户的需要使杜邦非常愿意将其先进的技术引进中国。杜邦的先进技术大多是有专利的,这些都是杜邦公司的重要资产,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如合作、合资、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将这些专利介绍到中国。当然,我们也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采取措施保护我们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专利和技术是杜邦公司重要的资产,我们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专利被别人侵犯。中国政府这几年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在进步,外界侵犯我们公司专利权的案子不多,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愿意把越来越多的专利拿到中国的原因之一。杜邦的专利有很多,在中国究竟推广哪些专利是要看我们的客户需求,客户需要哪些专利,我们就相应地在中国推广。中国经营报:杜邦准备在燃料电池等3大领域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你们心目中理想的伙伴是什么?查布朗: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合作伙伴是能够和杜邦公司进行优势互补。杜邦公司拥有核心技术,所以我们很希望能够与在生产成本低、原料价格低、能够使产品得到有效推广等方面有优势的公司进行合作。不过,就这3大领域,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中国经营报:杜邦跟客户跑,那么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建厂? 查布朗:我们会根据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要,选择离客户和市场最近的地方建厂。而且,在建厂设计阶段,也会前瞻性地考虑到新厂对周边乃至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我们在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成为相关业务部门全球的主要生产设施之一或者是亚太地区的生产中心。本报记者 肖经栋采写我们决意要建立一个时代延续的公司。很多观察者想把杜邦标签为这样或那样的公司。我们是一个化学公司吗?我们将要成为一个生物科学公司吗?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些都是错误的提问。正确的提法应该是:我们是一个强大的,在世界范围内探索人类基本需求并为之提供解决之道的公司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大声说对!”。杜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贺利得跨国巨头的倾销幽灵 杜邦汽车漆中国大降价 - 30/08/2002 09:3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舒金斯 成云龙说,杜邦汽车漆降价是为了达到特殊战略目的。在1990年代,类似策略也曾在日本钛白粉市场出现。结果,杜邦成功逼退众多日本品牌,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并把价格重新拉高。目前,杜邦在中国汽车修补漆市场的降价已经引起市场强烈震荡。“杜邦存在倾销的嫌疑。”7月初,上海一家国产汽车漆经销公司郭经理致电本报,对杜邦(中国)两个月前宣布两款汽车修补漆产品先达利120S清漆和先达利125S固化剂降价促销的活动提出质疑。郭的质疑来自杜邦产品成本的核算。河南、上海和东北的几家杜邦经销商表示,在目前的零售市场上,这两款杜邦产品的报价大致为先达利120S清漆6070元升,125S固化剂略高于100元升。杜邦公司也证实,先达利120S和125S的市场零售价分别从92元升和112元升,降至58元升和89元升。此次促销活动,先达利120S的降幅为37,125S为20.5。目前市场上的杜邦汽车漆全部由杜邦(中国)进口,原产地是杜邦在比利时和美国的两个工厂。然而,尽管杜邦产品降价幅度非常之大,但这些产品的进口价格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调查显示,汽车漆一般是用桶来包装,并经过远洋运输,在上海外高桥海关进入国内市场,其包装成本在23元左右。据上海市海关一位内部人士介绍,汽车修补漆在通关时须缴纳10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还要支付港区费等多种其他费用。“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杜邦这两种产品的报关价格在正常范围内。”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办公室蔡培艺副主任肯定地表示,“海关对每一种商品都有内部控制的价格范围,过高或过低计算机系统都会自动报警。”倾销疑云“倾销是一种严重的指控,”8月13日,在上海闵行工业园区的新办公室里,杜邦公司高性能涂料部中国区总经理成云龙说,“目前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修补漆仍然是有利润的。”按照从今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倾销是指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国市场。确定正常价值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即为正常价值。而据郭经理推算,生产与杜邦120S同样的油漆,成本“在2022元左右”。“同等档次的油漆原料成本应该在20元以上。”广东银帆化学有限公司的张清涛总经理持同样观点。成云龙承认,杜邦汽车漆的生产成本与国内厂商差别不大,即使考虑到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成本也最多只会“略低10左右”。由于杜邦(中国)与美国、比利时的工厂之间是独立结算的关系,成本中还必须加上生产工厂的正常利润和杜邦(中国)的正常利润。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黄秘书长介绍,由于油漆生产中废品风险较高,汽车修补漆要预留相当高的毛利润。记者了解到,业内的毛利润通常在20以上,有时能达到3040。自称了解实际情况的郭经理透露,杜邦120S给一级代理的价格降价前是49.5元升,现在的价格则在29元升左右。当记者向成云龙求证这种说法的时候,他以“商业机密”为由没有肯定这个价格。“杜邦这样的价格会把市场搞乱,”江门东沛化工的负责人陆宜锐颇为无奈。他认为,这么低的价格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在低价倾销,要么就是偷工减料、质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向杜邦了解此次事件后不久,很多杜邦经销商都没有收到7月份应该返还的库存产品价格差价,而这个价差是降价后对经销商前期库存的补偿。即,假如降价前的价格为49.5元升,经销商有100升的库存,降价后为29元升,则应该按照20.5元升的水平退还经销商2050元。由于各家经销商库存量不同,返还数额也不同,有些经销商的金额在十几万元左右。现在,“杜邦既不说给,也不说不给,就这么拖着”。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对杜邦这次降价有怀疑,国内厂商可以联合向外经贸部提起反倾销调查,由外经贸部确认是否存在倾销。特殊战略目的在上海一些化工业人士眼中,成云龙是“一个非常会赚钱的人”。他1990年代初就从台湾来到大陆,负责杜邦汽车漆在大陆的业务,对这个市场可谓烂熟于胸。但成云龙也在大陆栽过跟斗。1996年左右,杜邦进口的一批6个集装箱油漆,因为是美国配方,不适合国内使用,结果六个集装箱的油漆全部拿去涂了电线杆。杜邦先达利品牌从10年前开始引进,现在有5种型号的修补漆在国内销售,最高端的1060型销售价在150160元升,120S是系列中的低端产品。在整个市场中,杜邦修补漆居于中高端,而大多数国产修补漆居于中低端。先达利120S则正好处在两者中间的交叉地带。由于产品定位合适,杜邦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品牌。据有关资料显示,杜邦修补漆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20,成云龙则称甚至达到了30。但是,随着国产修补漆技术逐渐成熟,与杜邦在中档产品上的质量差距越来越小,有些国产厂商也开始向高端市场扩张,杜邦的日子不再好过。“杜邦这几年的市场在萎缩,而国产汽车漆在上升,”广东银帆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涛说。为了摆脱困局,杜邦开始尝试引进新的品牌,但效果并不理想。眼下,1998年的“福星”品牌产品现在已经很难见到,而去年启动的“福贝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至今仍在试用阶段,原因是漆比较稀,不适合中国漆工的使用习惯。在新产品引进不利的情况下,杜邦要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达到成云龙“占领35的市场”的目标,降价就成为一个可能的选择。郭经理认为,杜邦这次降价“非常到位”,“杜邦对这个市场太熟悉了,降到现在这个价格几乎就没有利润了。”杜邦一下子把价格拉到逼近成本线,小企业只有两条出路:要么跟进降价,要么坐看市场被夺走。不论怎么选择,都势必有一大批实力不够的企业出局。“降价当然会带来损失,但这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特殊战略目的。”成云龙说。事实上,在宣布降价的同时,各地的经销商都收到了杜邦销售代表关于降价促销的一封信。在写给一家经销商的信中,杜邦更是直言,此次降价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打击国产漆”。为达到这个目的,杜邦120S清漆的价格甚至低于某些国内品牌同档次产品6070元升的报价。在阿克苏诺贝尔上海办事处,记者了解到与先达利120S基本相当的莱顺品牌清漆零售为8090元升,对应的固化剂约为100元升。阿克苏诺贝尔与杜邦同为修补漆市场上知名的国际品牌。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黄秘书长介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杜邦就有过类似的市场策略。当时,国内的钛白粉市场基本被日本产品占据,杜邦很难打进这个市场。于是,杜邦把自己的钛白粉大幅度降价,把日本品牌逼得无利可图而退出了市场,杜邦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然后杜邦又把钛白粉的价格拉高了回去。”黄秘书长说。这一次,十多年前的一幕会再次上演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杜邦汽车漆降价之后,其所在公司的全国市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其中河南地区5060的市场都被杜邦拿走了。“如果杜邦的促销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公司每年的销售额估计要减少3000万4000万元。”面对这样的压力,一部分国产品牌已经开始跟进降价。在广东、常州等地,有十几家国产油漆生产商调低了价格。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杜邦销量的大幅上升。成云龙虽然否认了外界关于杜邦在北京销量劲升八倍的传言,但承认“销量大概增加了一倍”。同时,全国各地市场也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成云龙进一步透露,在经过详细研究之后,杜邦将决定是否继续调低汽车修补漆其他型号产品的价格。换句话说,杜邦这次调价并不是孤立的行动,而很可能是一系列大行动的前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杜邦选择从120S开始降价,进而采取高端型号伺机跟进的策略。”一位业内人士说,“杜邦有品牌形象,再加上价格优势,国产品牌将难以抗争。”目前,国内生产厂商大约有200多家,且多为私营企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小、互相间各自为战,而且缺乏行业协会这样的组织。他们除了杜邦这样的对手以外,还要面对PPG、阿克苏诺贝尔等叱咤国际市场的巨头。这种小而散的市场格局使得国内厂商面对国际巨头的攻势时很难联合起来,纷纷降价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规定,要提起反倾销诉讼,一个条件是申请者的产量要占到国内总产量的25以上。在目前,要达到25的标准,至少要联合数十家厂商,在这样的市场上,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情况可能有所改变。8月1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出关于建立“涂料行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协调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大量的国际公司及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不乏有违背WTO规则的投资行为和市场行为。”而该工作委员会的目的之一,就是应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国内厂商表示,如果有一两家公司牵头,又有确实的证据,将会考虑加入申请外经贸部进行调查。“这不光是我们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油漆行业面临的问题。“李宁”与“杜邦”结“品牌伙伴” 在上海2002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李宁运动服与“杜邦”结成“品牌伙伴”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李宁”将加大对莱卡及其它创新纤维产品的应用,借以提升中国运动用品的科技含量。据悉,这也是杜邦纺织首次在中国内地采用“联合品牌”的方式,同中国本土品牌签约成为合作伙伴。莱卡是杜邦公司开发的一种用于提升运动服装功能性的弹性纤维。早在1998年,李宁牌的多种体育用品就已经大量采用了莱卡的弹性纤维,生产出一系列专项比赛装备中具有“超强吸湿排汗功能”的面料。此次“李宁”与“杜邦”成为品牌伙伴,将使今后“李宁”的相应上市产品中,都将出现由“李宁”“莱卡”商标以及“品牌伙伴”字样共同构成的专用标识。羊城晚报 2002-11-22 14:42 杜邦将剥离纺织业务转型综合科学 5月13日,以通用汽车、沃尔玛百货、微软等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纽约股市的表现惊人,美国零售额较上月增长了1.2%。其中,杜邦公司的表现也没有落于人后。杜邦上月宣布,杜邦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利润将达到华尔街最乐观的预期,每股收入高于此前Thomson Financial/First Call预计的47美分。 再过两个月,这家美国第一大化学公司就将迎来自己200岁的生日,华尔街已提前为它送上了贺礼,取得强劲增长的杜邦公司中国业务也为杜邦公司成立200周年庆典锦上添花。但这艘“超级航母”没有被喜悦冲昏了头脑,一向提倡创新飞跃的杜邦在这个新旧百年的交替时刻又一次审慎地规划了自己的未来。 打造综合科学公司 今年年初,杜邦公司决定将其业务重组成5个“行销和技术成长平台”,5个平台将是杜邦电子与通信技术、高性能材料、涂料与颜料科技、安全防护以及食品与营养。另外,还将组建一家纺织品和室内用品的子公司(简称DTI),计划于2003年在华尔街独立上市。新组建的杜邦DTI将包括尼龙纤维部门、聚酯纤维部门、莱卡部门及与之相关的中间材料部门和合资企业,并计划2003年底在华尔街上市。 杜邦一向具备适应形势变化的独特能力,在其200年的发展史上进行过数次的自我重组和变革。20世纪后,开始转入产品和投资多样化,经营范围涉及20多个行业,在美国本土和世界近50个国家与地区设有200多个子公司和经营机构,生产石油化工、日用化学品、医药、涂料、农药以及各种聚合物等1700个门类,20000多个品种。第二个100年里,杜邦公司成为了一家多元化、全球性的化学、材料和能源公司。现在,历史的脚步又即将带领杜邦步入第3个世纪,公司设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企业定位。杜邦在21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使自己成为将现代生物学与传统化学,物理学,工程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公司。 剥离纺织业务 人们更愿意把杜邦这一次新的业务重组看成是杜邦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革新举措。但是,很多人难以理解杜邦为什么会把能为公司带来不菲利润的纺织业务剥离出去。将纤维部门分拆,其中包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莱卡业务,表明了纤维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是杜邦今后发展的重点。而事实上,2001年杜邦纺织纤维业务在全球销售额达68亿美元。过去10年来,纺织和纤维一直是杜邦在中国地区发展最快、份额最大的业务部门。 其实,杜邦的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经过重组后的DTI计划在2003年年底之前独立运作,这也只是杜邦对未来DTI发展考虑的一种可能性。数年前,杜邦便开始致力于将自身从一家“化学公司”转变成一家“科学公司”,并提出了“创造科学奇迹”的新定位,这也被杜邦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贺利得先生称之为杜邦200年历史中的第三次自我重塑。几年前,杜邦提出的公司增长首要方向是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发展,并不断为现有产品和服务增加知识含量,推出的五个业务增长平台使杜邦朝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前进。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查布朗在他上海的办公室里向记者解释,5个业务平台的重组是将相关的业务放到相关的市场中去,产品不一样,服务的对象也就不一样。通过整合,杜邦的产品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有许多人喜欢抓住过去不放,而杜邦更喜欢抓住未来。”查布朗这样说道,“把纺织业务剥离出去并不是放弃这块业务,DTI也是公司将来发展中的一个考虑,DTI甚至可以被看作是杜邦公司的第6个业务平台。虽然杜邦经历了痛苦抉择的过程,但毕竟自我创新是公司正常的业务种类方式,也是在未来更成功的方向。” 查布朗认为,杜邦将来会继续以5个业务增长平台为依托,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杜邦公司宣布追加投资9000万美元,用于上海青浦莱卡工厂的扩建,把纺织业务重心转移至中国也正是考虑到杜邦纤维业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纺织纤维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历史会否重演? 但对于剥离为公司赚大钱的“明星”业务,杜邦公司是有着深刻记忆的。 1981年,杜邦收购了大陆石油公司的CONCOCOINC.,一下子使公司的资产和收入增加了一倍。80亿美元的收购成了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购。 喜欢不断创新的杜邦公司很快意识到能源业务将不再与新的方向相一致,1998年杜邦决定开始分离其所拥有的大陆石油公司。1998年4月杜邦公司宣布将生命科学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一个月内,其股票上涨12%,同年5月将它的大陆石油公司出让,将获得的收益成立一家基因组研究公司。有分析人士指出,杜邦公司分离石油业务有其为了回避“垄断”之嫌不得以而为之的苦衷,更多的原因是公司定位了新的核心业务。不管原因究竟如何,不幸的是,将赚钱的石油业务剥离使杜邦公司损失巨大。 今天,杜邦公司又在动手“抛弃”带来滚滚财源的纺织业务,历史的悲剧会不会重演?对此,查布朗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坚持出售大陆石油公司并不能定性为一次失败,“杜邦公司卖掉大陆石油公司并没有蒙受损失,卖掉工厂使杜邦有了相当大的收入,而且大陆石油公司后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当杜邦放弃一个业务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能有更好的独立发展。”他这样解释。 对于此次纺织和纤维分拆计划,美国资本市场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虽然杜邦纤维业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回报率不如其他新兴业务,为争取和公司其他业务收益率保持一致,纤维部门也放弃了一些长期投资以获得更好回报的机会,此次分拆对未来纤维部门的发展反而会有好处。杜邦在宣布分拆纤维部门的当天,公司股票上涨4.8%也说明了投资人士对杜邦分拆计划的认同。 另一位业内分析师这样认为,杜邦公司分离纺织业务,主要是因为欧洲市场莱卡的增速已经开始减缓,而它在中国的产销量则高居其全球产销量之首,利润份额高达3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欧盟和美国将向中国开放纺织业市场,国际弹性服装市场上将有更多的产品来自中国。中国庞大的市场是杜邦莱卡最大的期待。这便是杜邦分拆莱卡,将其纺织部门提速东移亚洲的初衷。另外,DTI仍然是隶属于杜邦的子公司,它的成功就等于是杜邦的成功。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查布朗一直在强调,世界在不断改变,杜邦的创新精神和核心价值是公司能够存在和成功的根本原因。创建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美国历史上创建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企业之一,人们愿意相信这位“历史老人”的判断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杜邦的200岁生日愿望能否实现呢?相关链接 1802年7月19日E.I.杜邦在美国特拉华州开始建造火药厂,公司发行股票18股,每股2000美元,共集资3.6万美元。 1811年杜邦成为美国最大的火药生产商。 1857年E.I.杜邦的孙子拉莫特杜邦在“改善火药”方面获得专利,用硝酸钠制造火药,比传统硝酸钾火药更便宜。 1902年杜邦建立了东部实验室,这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杜邦利用在化学纤维素方面的知识来扩大公司的产品品种。 1904年杜邦开始生产清漆和其他非炸药类产品。 1935年研究人员杰拉尔德伯切特和华莱士卡罗瑟斯发明了尼龙。 1981年杜邦收购了大陆石油公司,公司的资产和收入增加了一倍,80亿美元的收购是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收购。 1990年杜邦同默克制药公司成立医药合资企业。 1997年杜邦收购了先锋种子国际公司的部分股份及国际蛋白质技术公司。 1999年杜邦收购了赫斯特集团的涂料公司。 2000年杜邦同有限的合伙人采用Sorona技术生产纤维。国际金融报 2002-05-18 09:51 杜邦公司全球转让技术(图文) 在经历200年对商业秘密的严格保密后,杜邦公司近日作出重大调整:成立知识资产部,主要负责在公司内部寻找和评估现有的技术项目,并将其中许多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技术项目在全球内进行技术转让。据了解,杜邦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每年有15亿美元的研究发展支出,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17000项的有效专利,其中90%左右都是可以转让的专利。过去出于商业竞争的需要,总认为自己拥有的专利越多越好。如今世界技术更新得非常快,要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对原有专利进行改造更新。正如该公司全球技术许可业务总监柯慕溥博士所说:“我们必须不断地进化发展,否则将重蹈恐龙覆灭的覆辙”。从现在起,杜邦公司打破200年来的传统,“自曝”商业秘密,将许多优秀的、成熟的发明及技术项目发布在网上,并进行全球性技术转让。通过转让获得的费用则用来进行再次研发,使公司技术进一步上台阶。 北京青年报 2001-08-02 10:04 美国杜邦起诉北京中农农化侵犯其专利权获赔45万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12月24日对美国纳幕尔杜邦公司起诉北京中农农化公司侵犯其专利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杜邦公司一审胜诉,获赔人民币45万元。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杜邦公司为“邻甲氧甲酰磺酰脲类除草剂”发明专利的专利权人,其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其专利产品。而中农农化公司生产的“麦草净20%可湿粉”通过检验报告可知,其产品内含有20%以下的苯磺隆原药。因此,中农农化公司的产品侵犯了杜邦公司对苯磺隆的专利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北京中农农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农民日报上公开向纳幕尔杜邦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纳幕尔杜邦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45万元。新华网 2001-12-25 09:10 “李宁”与“杜邦”结“品牌伙伴” 在上海2002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李宁运动服与“杜邦”结成“品牌伙伴”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李宁”将加大对莱卡及其它创新纤维产品的应用,借以提升中国运动用品的科技含量。据悉,这也是杜邦纺织首次在中国内地采用“联合品牌”的方式,同中国本土品牌签约成为合作伙伴。莱卡是杜邦公司开发的一种用于提升运动服装功能性的弹性纤维。早在1998年,李宁牌的多种体育用品就已经大量采用了莱卡的弹性纤维,生产出一系列专项比赛装备中具有“超强吸湿排汗功能”的面料。此次“李宁”与“杜邦”成为品牌伙伴,将使今后“李宁”的相应上市产品中,都将出现由“李宁”“莱卡”商标以及“品牌伙伴”字样共同构成的专用标识。杜邦销售额增速高居亚太第一 杜邦年度业绩报告会日前在沪举行,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查布朗向媒介宣布:杜邦去年在亚太区的销售额增长了20%,其中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最佳,增幅高居亚太区榜首。查布朗指出,2000年是杜邦公司近10年来最艰难的一年,面临了全球石油和原材料大幅涨价的挑战。即便如此,杜邦去年全球的销售额仍然达到2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亚太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杜邦在当地合资企业的发展,使杜邦在亚太区赢得了骄人业绩,其中在中国的进步尤其令人鼓舞。据介绍,杜邦去年在华的投资项目进展顺利:扩大了对东莞杜邦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投资,使其成为杜邦的全资子公司;对位于上海的、出产杜邦莱卡弹性纤维的杜邦纤维(中国)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产,投资额达2500万美元的新生产线去年底正式投产;去年10月,杜邦与连云港钟山氨纶有限公司签署了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佛山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也与宁波五洲薄膜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此外,杜邦在华企业在技术、环保、出口等方面表现出色,受到当地政府的嘉奖。如,杜邦(上海)农化有限公司去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外商投资企业、先进技术企业、进出口A类企业。查布朗透露,杜邦目前正在中国洽谈几个新项目,并考虑对几家合资企业追加投资、扩大产量。截至今年2月底,杜邦已在华建立了14家独资或合资企业、5个办事处,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众多领域。查布朗强调,“中国是杜邦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杜邦的全球战略。随着加入WTO的临近,中国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我们正着手将中国纳入杜邦的全球物流体系,在中国采购原材料供给杜邦覆盖全球的生产系统。”杜邦公司与双汇集团成立合资公司(2002年10月11日,漯河)-杜邦蛋白技术国际公司与国内知名的食品企业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天宣布双方将在河南省漯河市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杜邦蛋白质技术公司总裁谭思文先生与漯河双汇工业集团总经理万隆先生今天在漯河正式签署合资协议. 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将采用杜邦全球领先的大豆蛋白分离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依托双汇集团丰富的市场经验和销售管理方面的优势,对河南省及中国其他地区丰富的大豆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生产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大豆蛋白产品。谭思文说。“我们非常高兴能与漯河双汇集团合作。双汇集团在市场、销售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将有可能使它成为杜邦公司在开发食品应用方面理想的合作伙伴。我们相信这次合作将为双方食品领域的全面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杜邦蛋白质技术公司总裁谭思文先生说。 万隆先生说,“我们期待与杜邦公司在整个食品价值链中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杜邦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将推动中国食品与营养工业的发展,并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行有益的探索。”此前,2002年5月,杜邦蛋白技术国际公司与双汇集团在漯河签署意向书,在大豆蛋白领域开展合作。杜邦公司预计,全年的全球食品添加剂市场大约为200亿美元,以每年3%至5%的速度增长。保健食品添加剂市场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5%,全年的总销售额为20亿到30亿美元。2001年和2002年5月,杜邦分别在湖北省云梦县和河南省郑州市成立了杜邦云梦蛋白有限公司以及杜邦郑州蛋白有限公司。这两个企业作为杜邦蛋白技术国际公司全球供应网络的成员,除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外,还向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杜邦蛋白质技术公司是杜邦营养保健业务的一部分。它是全球食品生产厂家中研究、生产和销售高品质的SolaeTM 品牌和素宝(Supro(r)品牌的大豆蛋白和大豆纤维添加剂的领导者。公司在营养品研究和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作用的食品开发方面有近35年的历史。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和出口基地,我国肉类加工行业的龙头和支柱产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520户重点企业。 双汇”是中国食品行业第一品牌。 杜邦公司于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经营业务。1989年杜邦在深圳设立了第一家全资投资有限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这成为杜邦在中国继续从事投资业务的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杜邦目前在中国拥有21家独资/合资企业、3个分公司,投资额逾7亿美元。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 2002年,正值杜邦公司庆祝其科学成就与创新的200周年,200年来,杜邦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总部设在美国特拉华州的威明顿,杜邦公司提供基于科学的解决之道,以提高人类在食品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与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品质。2003年1月18日星期六 杜邦推出“LEATHER+LYCRA概念中创网信息:杜邦公司(DuPont)隆重宣布推出“Leather+LYCRA(皮十莱卡)这个革命性的新技术,由杜邦莱卡(DuPutLYCRA)发展及持有,主要针对鞋业、衣物及皮革产品为目标市场。该计划目的是把具有超强弹性及复原能力的LYCAR纤维应用至天然皮革,使皮革产品亦同时具有LYCRA的弹性特质。 拥有独特的透气功能及时尚外形,能紧贴脚形及身体的活动,是优质皮制鞋类及衣物的必供条件。但真皮亦有它的缺陷,真皮鞋类未能服贴至完全舒适,而皮革衣服则缺乏弹性,容易因穿著时间长久而变型,但加进LYCRA则令皮革服饰拥有弹性及复原能力而不再有以上的烦恼。 杜邦公司在皮革中加入LY-CRA的计划包括将真皮切割得更薄的科技,并突破性地加上LY-CRA弹性纤维,使真皮具有更佳、更平均的弹性及复原能力,除了能保留真皮本身的天然外观,更大大改善其质感。所以含有LY-CRA的皮鞋及真皮衣服不单拥有更舒适贴身的感觉,更提供经多次穿著亦能保持原有外型的卓越效果。 正如杜邦LYCRA鞋类的环球总监JEFFTURNER所说:“我们用了数年致力研究及发展LERTHER+LYCRA的商业用途。而成果真是一个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把人们对LYCRA令人舒适愉快的联想与真皮耐用的优良条件合而为一。 杜邦致力将LEATHER+LYCRA发展为一个消费品牌概念,就正如成功地将“WOOLPLUSLYCRA概念引进高价成衣一样。LEATHER+LYCRA会有其独立的标志。而LEATHER+LYCRA的发展计划亦会被包含在四千万元的全球市场策划预算中,从而驱动不同层次的连锁供应商对LEATHER+LYCRA的需求。 杜邦更将会向鞋类及成衣制造商提供LEATHER+LYCRA的专利,同时亦会为制革商及加工商提供科技及制作指导。而杜邦亦正与其他具领导地位的家具,车厢设计、行李箱、手套及其他皮革配饰等生产商进行磋商,以寻求更广泛的发展潜力。 杜邦纺织服饰科技事业部(DuPontApparel&TextileSciences)是一个融合杜邦科技及结合LYCRA、TACTEL、COOLMAX、THERMOLITE、CORDURA、COM-FOREL等品牌,将创意引进至成衣、配饰、家居及工业纺织品等不同类别的国际性的业务。自1938年发明了尼龙以来,杜邦公司一直为织维科技的领先者,不断发明、改善及生产迎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改善生活素质。(中国纺织网)杜邦與雙匯的大豆之爭新華網 ( 2002-10-21 14:47:41 )稿件來源:中國經營報- 10月11日19時,鄭州新鄭機場咖啡座,譚思文(STEPHANB.TANDA)悠閒地坐在扶手椅中。再過一個小時,他便將結束這次漯河之行。事實上,他此行的任務已圓滿完成。就在當天上午,這位杜邦蛋白質技術公司的總裁,與漯河雙匯工業集團總經理萬隆正式簽署了合資協議,一期投資杜邦雙匯分別佔60%和40%的股份。這意味著經過一年多艱苦的談判,杜邦雙匯漯河蛋白公司終於宣告成立。終端之夢業內將杜邦與雙匯的合作視為杜邦大豆蛋白業務在中國重要的一步棋。2001年6月,杜邦收購了湖北龍雲蛋白(集團)有限公司;2002年5月,杜邦又從鄭州油脂化學集團有限公司手中收購了該公司的蛋白車間,開始了大豆蛋白業務在中國的全面出擊。此次與雙匯的合作,則被業界認為是對消費終端展開的爭奪如果雙匯全部使用杜邦的大豆蛋白,那麼雙匯將成為杜邦蛋白公司在全球最大的用戶。即便是現在,雙匯集團也是杜邦蛋白公司在亞洲的最大用戶。原本,雙方對合資公司的組建均有相當的誠意與迫切的意願。杜邦希望借助雙匯的營銷渠道;而雙匯作為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則希望由此打開從肉類加工到糧食加工、產業多元化的戰略。這個在80年代中期年產值不足千萬元的企業,去年銷售突破70億,成為以肉類加工為主、跨行業、跨地區、跨國經營的大型食品集團。多年來,雙匯的發展一直圍繞在肉類加工的主線上。該公司到2005年末建立40個生豬屠宰廠、40個低溫肉製品廠的計劃正迅速在全國展開。大豆蛋白是肉類加工不可缺少的食品添加劑,隨著肉類工業的發展,雙匯對大豆蛋白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進入糧食加工業,尤其是大豆蛋白加工領域,對推動雙匯的產業化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談判的過程一波三折,甚至雙匯一度認為談判已無法繼續。杜邦對消費終端的渴望在談判中表現得非常直白。談判之初,杜邦即提出相當苛刻的條件:50年之內,雙匯使用的大豆蛋白中,杜邦的產品應佔70%以上。實際上,目前雙匯所用杜邦的大豆蛋白僅佔其使用總量的40%。“如果我們同意70%使用杜邦的大豆蛋白,將意味著雙匯失去自主權。”萬隆對記者說。在這一問題上,雙匯的態度非常強硬如果不取消這一條件,雙匯將從談判中抽身。同時,由於雙匯的堅持,在一期投資中他們爭取到了40%的股份。“像杜邦這樣的公司,往往在合資廠中佔90%以上的股份。開始,也只同意給雙匯20%的股份。”知情人士對記者說。簽約儀式上,譚思文對談判對手錶示了由衷的讚嘆:“雙匯是個很強的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總是盡力使己方得到最大的好處。我們尊重他們。”但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杜邦之所以做出了讓步,是由於市場的吸引力,杜邦希望在中國紮下“根”。據介紹,雙匯今年預計使用大豆蛋白3萬噸,23年後將用到5萬噸以上。儘管杜邦捆綁雙匯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