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科举”的兴废与利弊——由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制度想到的.doc_第1页
古今“科举”的兴废与利弊——由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制度想到的.doc_第2页
古今“科举”的兴废与利弊——由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制度想到的.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今“科举”的兴废与利弊由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制度想到的内容摘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其优越性,相对的公平、公开、公正,防止腐败,有助于维护统治,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而现代公务员考试受科举考试影响深重,但在当前环境中显示出弊端,仍需改进。关键词:优越性;思想禁锢;官本位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完善于唐代,历经宋元两朝,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历经1300多年。而1905年,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清末“新政”的实施,绵延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永远的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人们极力声讨科举制度,认为这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在已时隔百年,我们重新反思时会发现科举制度并不应该被全盘否定。纵观中国古代选举制度,选举制度不断在不断的完善中。自秦汉大一统以来,选举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制度,而最终于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这种形式,并一代代承传了下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科举取士制度的存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度的形成也是历史的进步。相对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取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科举考试面向全国,对考生的门第身份没有过多的限制,这样就给所有人以同等的机会。而选拔过程又多以考试为基础,很难人为的进行暗箱操作。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考试的公正性。这种相对公平的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权力分配模式,使寒门学子也获得跻身于统治阶层的途径,可以一展抱负。所以科举取士制度笼络了大部分的读书人,唐太宗李世民在看到科举考试时曾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其用意由此可见一斑。科举制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吏滥用职权,以至于腐败的可能性。这主要体现在制度的设计层面上。考试后密封应试者的姓名、籍贯等,并将考生试卷另行誊写后,交考官评阅。从试题的选择到卷子的批改都是难以从中做手脚的。而这样,基本上就维持了一种清正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不像察举制等受官员的个人好恶的影响。科举制度公开选拔人才,有利于得到百姓信服,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统治。科举制度有明确的选拔标准,公开的进行考试,具有公开性,其标准完全统一,而且考试过程严密,所以其公正性得到百姓认可。而且很多选拔出来的管理原本就出自寒门,所以百姓对此种官吏的信任程度也会更高一些。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在社会上更接近于公众内心,有利于稳定社会局势。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高了公众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长盛不衰,读书成为一时的风气。官吏也不再是仅凭家族权势或者财势而为仕的了,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科举制度不仅是时代的选择,还具有其优越处。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来。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的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但是科举取士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即使在现代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见,其中以公务员考试最具代表性。公务员考试制度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的公开性与客观性,将选官制度推入公众的视线之下进行,使其更加透明化。但大兴“公务员考试”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大兴“公务员考试”会从整体上将中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继续地引导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导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复活,并使整个社会的“趋利、趋金钱物质”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强化。其次,公务员考试劳民伤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其结果不尽如人意。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使每个公民各安其业,而不是盲目从众。公务员考试的火热,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公务员的巨大的利益,甚至反映了中国政治的贪污腐败。许多参加考试者并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公益,而是权力和巨大的灰色收入,这不能不说是公务员考试的悲哀。如此选拔的公务员怎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呢?同时过热的公务员考试也扰乱、破坏整个社会人们的生产、创新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事业未成的年轻人。当人们意识到当公务员的巨大好处与诱惑时,又会有多数年轻人有心继续社会踏踏实实的生产创造,继续他们原有的理想?所以,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