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思想史,主讲人:商国君,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第二讲:夏、商、西周思想特点概述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第八讲:名辩思想、阴阳思想及其他思想概要第九讲: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略要第十讲:魏晋“玄学”述要第十一讲:隋、唐思想概介第十二讲:宋、明理学撮要第十三讲:汉学朴学的形成发展演变及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思考题参考书目网络资源链接,第一讲:序言、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及变化,第一讲,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思想和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其内部的再划分。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以往在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形成的主要失误。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第一讲,1、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生、发展、演进及变化的历史过程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特点:纵向、动态、关联、阶段性等),第一讲,2、思想和思想史,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现代汉语词典P1085)(概念及内容所具有的特点阐释、古今例证)(对“思”与“想”的字型及其内涵的动态分析)思想观念(动态)法律制度(定型)先后;互动;互促;良性或恶性循环,第一讲,2、思想和思想史,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第一讲,2、思想和思想史,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第一讲,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中国思想史的概念。、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第一讲,3、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科范畴及内部的再划分,、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事、科学、艺术、史学。、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兼顾其他。,第一讲,4、中国古代思想史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区别,、前者比后者在概念外延上更加宽泛,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突出“通”,后者则突出“专”。、前者侧重用历史线索和历史的方法分析研究某种社会思潮或思想的发生、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及历史规律;后者侧重分析研究每个历史时代哲学家提出的逻辑范畴和哲学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第一讲,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zhici(生存生产生活;特定时空环境;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群体、个体、差异;)(唯物、历史、辨证全面、联系、运动),第一讲,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目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精神及要义,初步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探寻某一特定思想发生、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有益的借鉴,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一讲,5、学习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方法:a、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b、史料观点统一(史论结合,二者并重)。c、综合借鉴相关而有效的方法(如定性、定量或结合;比较研究;系统分析;心理分析;宏观和微观结合等)。d、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史德修养,夯实基础。,第一讲,6、以往在学研中形成的主要失误,建国前主要体现在唯心史观占主导地位。建国后主要体现要为政治运动服务等。(“十七年”及“文革”一切都要为政治服务;改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第一讲,7、学研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作用,、启迪思想智慧、开阔解放思想、提高精神境界。、通过具体地分析历史上相关思想意识,总结和汲取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培养锻炼逻辑思维,逐步提高观察、认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讲,8、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自然哲学成分少(儒)。、重辩证思维(儒、道、释等)。、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儒道政治理论)。、重经学形式,托圣人立言,以注经阐释己意。,第一讲,9、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精华,、自由平等思想观念。、无神论思想传统。、人本主义思想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变易的思想传统。、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型范表率的思想观念。、有序和谐的思想传统。,第一讲,二、原始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2、原始宗教崇拜形式及其发展变化趋势。3、神人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变异。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5、变易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第一讲,1、原始宗教及宗教思想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原始宗教一般指原始社会的宗教,是具有精确意义的宗教的最初形态。、形成时间:一般认为距今约31万年。、内容特征:对超自然体的信仰和崇拜。、主客因素:人自然(自然及其现象为客观存在;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形式:巫术(制服)宗教(祈敬)。,第一讲,2、原始宗教崇拜对象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对象(类型):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c、生殖(祖先)崇拜(母父)。d、英雄崇拜。、趋势:由神及人;为人服务。,第一讲,3、神至人至英雄区别差异观念的变异,、自然神崇拜平等不平等。、图腾崇拜(假想祖先及保护神)。、祖先崇拜(母父)a、阶级压迫萌芽b、私有观念形成c、利益争夺源头、英雄崇拜由天及人由虚及实利欲、特权暴力固定。,第一讲,4、观念变异实现的形式及其扩展方式,、形式:祭祀(牺牲祭品;礼品;精品)、扩展方式:a、耳濡目染。b、人为强化。,第一讲,5、互动变异中逐渐形成的相关思想观念,、自由制约(自然和人类)追求自由、平等等级和差别(人类)追求平等、血缘亲情家庭伦理社会伦理道德、财产观念私有观念集团利益(阶级)、权力观念维系欲望礼法定型(修正),第一讲,1、名词解释:a、思想;b、思想史;c、原始宗教2、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哪些总体特点?3、中国古代思想史具有哪些主要精华?4、举例说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类型)。5、原始社会逐渐形成了哪些主要思想观念?,三、思考题,第一讲,四、参考书目,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中国思想史纲。2、牟宗鉴等中国宗教通史。3、张志刚宗教是什么。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5、冯有兰中国哲学史新编。6、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7、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一讲,四、参考书目,8、郭明中国佛教思想史。9、李申中国儒教史。10、王晓阳宗教学基础十五讲。11、许地山道教史。12、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13、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一讲,四、参考书目,14、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15、张晋藩中国法律思想史。16、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7、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19、(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社会史。20、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第一讲,五、网络资源链接,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国民族网:http:/www.56-中华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地图:.hk/GEOG1150/Chinese国学网络:中国国学网:,第一讲,第二讲:夏、商、西周宗教政治思想及其发展变化,夏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思想的过渡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思考题参考书目网络资源链接,第二讲,一、夏多神宗教思想向一元神宗教思想的过渡,夏概况。禹启过渡转换的变化实质。夏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原始自然宗教人为宗教的历程及例证变化的实质及可能趋势。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神君人等级的初步形成及定型。,第二讲,1、夏概况,、时限:BC21世纪-BC16世纪(BC2070-BC1600)、社会性质奴隶社会、夏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a、中国王朝(国家)形成的开端。b、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c、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开端。姒(夏)爱新觉罗(清),第二讲,2、禹启过渡转换的变化实质,、禹(禅让制)启(传子制世袭制)尧(丹朱)舜(商钧)鲧、禹(启)皋陶、伯益启(基层基础已经形成传子制,仅剩最高层)、禹和启的根本区别:禹是原始社会最后一位“民主”选出的领袖。启是夏王朝的建立者,王权专制的肇始者。,第二讲,3、夏王朝政治思想的初步形成,内容:以父系氏族制为基础并加以扩充。氏族制成为巩固奴隶制王朝政权的基础。(血缘家庭家长父权制)(父权制世袭制宗族制国家)(王畿方国)(父尹君字形分析),第二讲,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发展变化历程:、传说颛顼“绝地天通”,从此禁止自由祭祀鬼神,逐渐形成巫、祝等专门教职人员。、祭祀的等级性渐趋明显。、借神意行人意。(禹攻打三苗:“共行天之罚。”)、君权神授观念形成。(“有夏服天命。”尚书.召诰)、借”天命”预卜吉凶。(占卜产生于龙山文化时期,此期又有发展),第二讲,4、原始自然宗教发展变化的历程及实质,实质:原始自然宗教逐渐成为人为宗教,并且成为巩固王朝政权的工具。(如:君权神授),第二讲,5、宗教祭祀等级的形成,伴随宗教祭祀等级的渐次形成,逐渐形成并且向一元神过渡。(人等级;神等级;人等级)(神君人),第二讲,二、殷商的思想发展及变化,殷商概介。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a;b;c;d)。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产生及形成。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a;b;c;d;)。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易经:a;b;c;洪范a;b;c;d;)。,第二讲,1、殷商概介,、时限:BC16世纪BC11世纪(BC1600BC1046)、历史阶段:奴隶制发展阶段。、宗族制国家。、相关制度相对发展。(如:刑罚;官制),第二讲,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一元神上帝形成上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性,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人间的主宰。例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另外,甲骨卜辞亦可以证明殷人及王一切行事均需向上帝请示汇报、祖先崇拜仍盛行,并形成较严格的等级(如向祖先卜问;祭祀等级严格,如杀殉牲、人等),第二讲,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上帝与祖先关系:a、上帝、祖先二元;上帝支配祖先。b、商晚期,帝祖合一;一元神形成。帝(神)王(人)(代表概念可能形成),第二讲,2、殷商的政治思想神佑王权,、神佑王权思想:a、天神(上帝佑于天)例证见于尚书.盘庚上、篇b、地鬼(祖先佑于下)c、人王(替天行道)似乎非常信天命,如纣言:“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勘黎),第二讲,3、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不敬神思想及无神论思想的初步形成:事物均具有对立面,总是相反相成。(例证见尚书之西伯勘黎、嶶子等篇。),第二讲,4、王权专制思想的演变及其内涵,、王甲骨文及金文字形意分析。、王在卜辞与文献中又称为“帝”、“王帝”。(上帝“下帝”,王则具有了神人结合性质)、卜辞及尚书.盘庚:王自称“余一人”。、政治内容的体现:a、神、人界至高无上。b、上帝化身;祖先继承人。(代表)c、统领人世,至高无上。(“有限”专制无限专制),第二讲,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易经(周易)表现形式特点:将自然、社会概括抽象符号化a、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b、八卦: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泽(兌)、山(艮)c、八卦再演化为64卦,总计384爻。,第二讲,八卦图像,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易经一书的内容结构:经和传两部分a、经由卦体、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构成。b、传即易传由七种十篇构成(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第二讲,、周易基本哲学思想:a、观物取象观念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途径。b、万物交感观念天地为父母生万物。c、发展变化观念阴阳矛盾观生生不息物极必反(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源头)、局限:其思想均未摆脱神学体系。,第二讲,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5、殷、周之际的哲学思想精华及局限,、洪范中的五行思想:a、年代:取司马迁说。箕子与周武王对话。b、五行内容:金、木、水、火、土。c、“行”字形意分析(通衢途径方法等)。d、“五行”五种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e、性质认识:水润下咸;火炎上苦;金从革辛;木曲直酸;土爰稼穑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源头;局限:笼罩在宗教外衣中)(阴阳和五行结合,构成阴阳五行观念,独特且影响深远),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西周概况。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a;b;c;d;e;)。西周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及其理论反思。天子独尊思想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1、时限:BC1046BC771。(奴隶制鼎盛时期;表现:礼治礼制:宗法、分封、井田)2、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地修正:a、继承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两方面利于统治)b、以“天”代“上帝”。(内涵扩大且利于发展)c、“惟命不于常”。(尚书.康诰)d、依“德”求“民主”。(同上)e、以民情视“天命”。(同上及左传等)(特点趋势:保留上帝侧重人事神人两全直面现实),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3、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尊天是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殷顽民”和周民。、“德”是熔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于一体的复合概念。(商已经出现,例证见盘庚篇;至周进一步发展;说文解字释德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内认同,外践履,他人亦认同并且赞许。),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保民以民为本(利益调节):a、统治基础;互为依存;利益矛盾;认识清醒。b、欲达此目的,统治者要依德行事,率身垂范。c、政策得宜,措施得当,施取有度,轻徭薄赋。(“惠民“为主,惠及至鳏寡孤独废疾),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慎罚补充“德”之不足保民措施之一:a、依典用刑。b、注意犯罪者的态度。c、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d、审慎惩处。(具体请参考尚书.康诰),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4、天子独尊思想:(例证如诗经.小雅.北山)(变化:依德取民民可择“民主”君权绝对性)表现:、王天(帝)的人格体现(受命于天)、王天之子天(帝)治民代表、王天下大宗之宗子(以尊祖敬宗强化君权)王(天子)承天、继祖、救民,故权集于一身,第二讲,三、西周的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5、西周后期对王权思想的修正:、修正前提从周穆王始,由盛转衰;王之胡作非为是重要因素之一。、修正内容:a、重视民言民意邵公谏弭谤“国人暴动”b、“和同之论”伯阳父(“五味调和”喻政治“民主”)(例证参考国语之周语和郑语),第二讲,四、夏、商、西周思想的特点,宗教思想观念占统治地位。远神重人思想观念渐趋浓重尤为重视现实。在宗教政治思想中孕育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法等)。初步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框架,第二讲,五、思考题,1、原始自然宗教是如何演变为人为宗教的?2、简述殷周之际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内容。3、简述西周对殷商上帝观念的修正。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5、简述西周“天子”独尊思想形成的依据。6、简述夏、商、西周思想所具有的特点。,第二讲,六、参考书目,典籍:尚书、诗经、国语、左传、周易的相关部分。今人著作:1、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2、张之恒等夏商周考古3、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4、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研究,第二讲,六、参考书目,5、巴新生西周伦理形态研究6、张荣明殷周政治与宗教7、金景芳周易讲座8、刘大钧周易概论9、张善文周易入门,第二讲,七、网络资源链接,周易世界:,第二讲,第三讲、春秋战国思想特点概述,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思考题参考书目网络资源链接,第三讲,一、春秋战国思想变化的社会环境,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1)政治上(a;b;c);(2)经济上(a;b;c);(3)文化思想上(a;b;c;d)。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1)政治上(a;b;c);(2)经济上(a;b;c);(3)文化思想上(a;b;c),第三讲,1、春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上:a、王室衰微b、政权下移c、大国争霸、经济上:a、井田制渐被破坏(“私田”渐增)b、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实物地租)、文化思想上:a、“学在官府”被冲破b、“私学”兴起,第三讲,2、战国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上:a、各诸侯国相继变法(魏楚秦齐燕赵韩)b、区域性封建制确立(官僚制和郡县制)、经济上:a、井田制瓦解b、区域性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文化思想上:a、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士”阶层成为自觉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第三讲,二、春秋思想发展变化述要,轻神、重人、重民以及相关问题理论探索的努力。宗教天命观的渐趋没落。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的探索。学术自由与独立思想的初步形成。,第三讲,三、战国时代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何谓“百家”及其代表流派简述。“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观条件(a;b;c)“百家争鸣”形成的客观条件(a;b;c;d)。“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第三讲,“百家”及其代表流派简述,“百家”是对先秦春秋战国诸子学派学说的统称。(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先秦诸子概括为“九流十家”: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因为“小说”为“街谈巷议”之语,不成“体系”,故不入流,始有“九流十家”的概括。,第三讲,“百家争鸣”形成的主观条件,1、“士”阶层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政治力量。2、各个学术派别逐渐形成独特系统理论。3、大多士人具有高度的积极的自觉意识:a、参与意识;b、忧患意识;c、革新意识;d、历史责任感;e、社会使命感;f、献身精神。(矫弊救时,促进社会历史的前进发展;义利并存)4、进可益天下,退可延残生。(谋道;谋生)(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三讲,“百家争鸣”形成的客观条件,特点:“战国”诸侯国高度激烈自由竞争的社会历史阶段。(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立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语)目的:皆欲追求生存发展“定于一”(孟子语)最终的实质竞争“人才”(士人)的竞争(智力角逐)。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诸侯意识到:得士者存、失士者亡。鉴于上,于是各个诸侯国从国君到权臣纷纷竞逐:重士尊士用士养士(各国诸侯;“战国四君子”)(礼贤下士;师友于士;“筑巢引凤”;“来去自由”)(魏;禝下),第三讲,“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负影响,历史意义:a、促进了学术思想自由的形成与发展。b、丰富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内容。c、促进了士人主体独立人格的形成。影响:正构成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负为欲利地争逐而无所不用其极。(人欲横流),第三讲,四、思考题,1、简要概括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2、“九流十家”。3、简要述论“百家争鸣”的主客观原因。,第三讲,五、参考书目,1、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2、杨宽战国史。3、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第三讲,六、网络资源链接,第三讲,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儒与儒家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孔子思想概要孟子思想概要荀子思想概要思考题参考书目网络资源链接,第四讲,一、儒与儒家,1、儒职事的发展变化:a、宗教之职(例:主持雩yu祭;“相”等);b、主持“红白”喜事,吹打弹拉(音乐);c、在职教授“六艺”者(官师不分);d、在职专门教授“礼乐”者(政治类教师);e、“致仕”后的“教师”(文化传承)。2、孔子的经历与此类似,故称其所创学派为“儒家”。,第四讲,二、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义”。注重伦理道德认同及践履。以孔子为宗。,第四讲,三、孔子思想概要,1、孔子的天命观继承发展;模棱两可。2、孔子的仁、礼观仁内礼外,自觉自控。3、孔子的政治观终极为“大同”;当下为“小康”。4、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5、孔子的文化观和而不同。(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内外同控、有序和谐),第四讲,四、孟子思想概要,1、孟子的哲学思想“人性善”(心性学说)2、孟子的政治观“民本主义”及“恒产论”3、孟子的“王道”、“霸道”及“统一观”,第四讲,五、荀子思想概要,1、荀子的哲学思想“性恶论”;“天人相分论”。2、荀子的政治观“隆礼重法”。3、荀子的经济观富国富民;开源节流等。,第四讲,六、思考题,1、简述儒家的思想特征。2、简述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概要。,第四讲,七、参考书目,1、匡亚明孔子评传。2、杨泽波孟子评传。3、孔繁荀子评传。4、钟肇鹏孔子研究。5、杨伯峻论语译注。6、孟子译注。7、李明辉孟子重探。8、王柯孟子译注。9、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10、董洪利孟子研究。,第四讲,七、参考书目,11、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12、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13、刘志轩荀子与中国文化。14、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15、儒学在现代中国。16、姜林祥主编七卷本中国儒学史。17、傅永聚主编20世纪儒学大系。,第四讲,八、网络资源链接,孔子2000:中国儒学年鉴社主办的中国儒学网:中国儒学网(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孟子: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研究(山大):人大孔研院:中国孔子研究院:,第四讲,第五讲:先秦道家思想概要,老子与老子老子的哲学老子的政治思想庄子及庄子其他先秦道家简介思考题参考书目网络资源链接,第五讲,一、老子与老子,老子其人与其书。老子中的“道”的阐释方式(a;b;c)。“道”的两种主要含义。“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第五讲,老子其人与其书,1、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a、李耳(早于孔子);b、老莱子(与孔子同时);c、周太史儋(晚孔子120余年)。2、其书:a、传世本成书于战国。b、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3、内容为“老子思想”。,第五讲,老子中的“道”的阐释方式,1、从形象上阐释(浅):(a、谷神;b、“玄牝”;c、橐籥)(喻“道”空虚而生万物。)2、从概念上阐释(较高层):(道可道,)(1章)(以“有”和“无”解道,理论思维已经具有相当深度)3、从推理方式阐释(高):(道生一冲气以为和)(42章)(推衍宇宙生成过程:阴阳激荡而生万物,万物皆有阴阳性质),第五讲,“道”的两种主要含义,1、精神性宇宙本体。(“唯心”)(先天地生)2、世界总体规律性。(“反者道之动”),第五讲,“道”思想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1、“道”第一次进入哲学领域,可以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审视人生与社会。(方法论意义)2、否定了宗教世界观;“天”恢复为“自然。(认识论意义),第五讲,二、老子的哲学,作为本体论的“道”相对论朴素辩证法“道”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第五讲,作为本体论的“道”,1、精神唯心论哲学(均有自论为证)2、实体唯物论哲学原因处于理论的初创及探索阶段,第五讲,相对论朴素辩证法,“反者道之动”(阴阳)矛盾相互运动转化“相对论”及其互为存在前提(例如:贵贱;美丑;生死;正反;难易;主客;祸福;刚柔;曲直;上下;先后等)“冲气以为和”相对静止(即下状态阶段),第五讲,“道”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影响,巨大、深远、全面几乎无所不及(层次):例如:a、终极信仰;b、根本原则;c、基本原则;d、事理物理;e、方式途径;,第五讲,三、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政治”(1)“无为”“少”“与民休息”。(2)“无不为”“多”“大有作为”。3.老子中的“君人”及“自持”之术。4.老子的理想社会及其历史观(小国寡民;历史倒退?)。5.老子的理论表述特点对现实批判。,第五讲,老子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第五讲,老子中的“君人”及“自持”之术,1、卑弱自处;2、慎重出言;(君主或个人)3、审慎有为;目的:维持现状、减少失误(最低)持重稳妥、渐次发展(相对)建功取信、渐近大欲(终极),第五讲,四、庄子及庄子,庄子其人其书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政治思想,第五讲,1、庄子其人其书,(1)、战国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人)。(2)、庄子内7、外15、杂11。(3)内容及影响。,2、庄子的哲学思想,(1)、“道”“物物者非物”精神;主观。(2)、庄子的人性自然说。(3)、“齐物”“绝对相对论”不可知论,第五讲,庄子的人性自然说,a、“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人来自自然,回归自然;所为自然,追求自然;自然而然,浑然一体)b、表现形式及认识形式:性自然(仪则;本能;自然;天放)c、庄子认为人类的发展状况已经导致失去或正在失去自然本性,因此要由“失性”而“反(返)性”,即逐渐“复性”:无欲;全形生(处理好社会、思虑、用养、无为有为的关系);养神(心斋坐忘忘己、无己、与天地合一);(不以物害己,乘物以游心;去“累”驱“待”“逍遥”追求“绝对自由”;人类自己“作茧自缚”“解脱”批判、超越),第五讲,3、庄子的政治思想,(1)、理论依据道法自然。(2)、自然主义现实礼法矛盾。(3)、自然主义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批判。(4)、批判的主要内容a;b;c;d;e;f;g;h。(5)、庄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表述方式。,第五讲,批判的主要内容,1、论人治世;2、权利;3、心计及知识;4、名利;5、忠孝仁义;6、礼法;7、喜生恶死等。(涉及范围: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等等。),第五讲,五、其他先秦道家简介,杨朱学派。田骈、慎到等学派。黄老学派。(自学),第五讲,六、思考题,1、简释“反者道之动”的含义。2、简释老子“无为政治”的思想内涵。3、简述庄子人性自然说的内涵。,第五讲,七、参考书目,1、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2、兰喜并老子解读。3、刘坤生老子解读。4、聂中庆郭店楚简研究。5、孙以楷老子通论。6、崔大华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7、丁德科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8、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9、胡楚生老庄研究。10、吴怡禅与老庄。,第五讲,七、参考书目,11、钱穆(18951990)庄老通辨。12唐雄山老庄人性思想的现代诠释与重构。13、熊铁基中国庄学史。14、刘学智儒道哲学阐释。15、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16、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17、陈鼓应(1935)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各辑。18、老子评传。19、颜世安庄子评传。,第五讲,八、网络资源链接,老子文化网:道家哲学:道家与道家艺术:中国道家:,第五讲,第六讲:墨子思想及其分化发展概要,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兼以易别”的政治思想五.思考题六.参考书目七.网络资源链接,第六讲,一、墨子、墨家学派及墨子,1、墨子2、墨家学派3、墨子篇章分类:17对墨子思想概述;尚贤到非儒24篇为墨子讲学录;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6篇为认识论及逻辑问题;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记墨子言行;备城门到杂守11篇讲城防等,属于军事类。,第六讲,二、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1、兼爱;2、非攻;3、非命;4、非乐;5、节用;6、节葬;7、尚贤;8、尚同;9、天志;10、明鬼。,第六讲,三、墨子的哲学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经验论的特点: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证名”。经验认识论标准“三表法”。经验认识论的特点(a;b;c)。,第六讲,经验认识论标准“三表法”,1、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度之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创见:区分言论真伪;言论见之于行动;观其效验于功利),第六讲,经验认识论的特点,1、虽然重视“实”,但是未能认识客观实在的本质与现象的区别。2、承前,未能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3、夸大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第六讲,四、墨子“兼以易别”的政治思想,提出的前提宗旨现状“革弊”消除现状弊端的措施与行为。该思想进步性的具体表现(a;b;c)。该思想当世难以实现的原因。,第六讲,五、思考题,1、简略叙述墨子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六讲,六、参考书目,1、邢兆良墨子评传。2、施炎平墨子的智慧(上下)。3、孙诒让墨子闲诂。4、张永义与中国文化。5、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墨。6、陈伟墨子清谈。7、秦彦士墨子的当代价值。8、孙中原墨子及其后学。9、任继愈、李广星主编墨子大全。,第六讲,七、网络资源链接,第六讲,第七讲:先秦法家思想概要,一、先秦法家概略二、先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思想、著作简介三、思考题四、参考书目五、网络资源链接,第七讲,一、先秦法家概略,名称之由来学派之特点学派之起源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第七讲,4、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1)、均强调以法治国,一断于法a;b;c。(2)、倡导耕战注重实力律令政策的配套。(3)、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与独裁(a;b;c;d)。(4)、该思想体系依据的基本理论(a;b)。(5)、具有表述其思想体系的独特概念(a;b;c;d;e;f;g;h;j;k)。,第七讲,二、先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思想、著作简介,1、法李悝(法经);商鞅(商君书);2、术申不害(申子);3、势慎到(慎子);4、管子;5、韩非及韩非子。,第七讲,三、思考题,1、简述法家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第七讲,四、参考书目,1、先秦法家教育思想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先秦法家军事著作选读浙江人民出版社;19753、高亨商君书注释;19744、石磊、董昕商君书评注;20035、李海生法相尊严:近现代的先秦法家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6、徐汉昌管子思想研究;1979,第七讲,四、参考书目,7、郑良树商鞅评传;20018、赵金海编著韩非子研究;19779、王先慎(清)韩非子集解;10、梁一群韩非子智慧;200311、陈慧娟韩非子哲学新探;200412、张富祥韩非子解读;2004,五、网络资源链接,韩非子:,第七讲,第八讲:名辩思想、阴阳思想及其他思想概要,一、名辩思想二、名辩学发展概括及其思想内容三、邹衍及其“五德终始说”四、吕不韦及吕氏春秋五、先秦诸子政治哲学文化概要六、思考题七、参考书目八、网络资源链接,第八讲,一、名辩思想,名学的形成。名家的变迁(刑名形名名)。名家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名家的历史影响(正负)。,第八讲,二、名辩学发展概括及其思想内容,1、邓析的“形名”无为思想。2、刑名法治思想及其发展趋势:(1)君主宰一定分;(2)君主循名责实;(3)君主察法立威;(4)君立而不尊贤。(导向君主专制),第八讲,3、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的思想(本于“刑名”):(1)视民出政的治民思想a君于民有厚b以民为本;c使民不争;d君民同逸。(2)“守虚责实”的驭臣之术a以本治末;b重治人心。,4、公孙龙及其名实论,(1)“正名”思想的追述及形成。(2)名实论的正名原则a名是对实的称谓(哲学);b“唯其乎彼此也”(逻辑);(逻辑方法)c以“正”校“不正”、以“谬名”验“名实相符”之名;(3)“正名”的意义。,三、邹衍及其“五德终始说”,1、邹衍其人。2、“五德终始说”的内容。3、历史意义及影响。,第八讲,四、吕不韦及吕氏春秋,1、吕不韦其人。2、吕氏春秋形成的主客观条件。3、吕氏春秋中的主要政治思想:(1)政治法自然思想;(2)随时变思想;(3)君臣观。4、吕氏春秋形成的历史意义及影响。,第八讲,五、先秦诸子政治哲学文化概要,1、人文与崇圣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2、理想国家政治追求与政治调节3、君主专制主义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归宿,第八讲,1、人文与崇圣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1)、人神关系倡导先人而后神2)、人与自然倡导和谐、利用其造福3)、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强调人性,并且以人性为基础推行社会的原则4)、人们在自我追求中主要是追求圣化而非神化5)、将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做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第八讲,2、理想国家政治追求与政治调节,(1)政治追求的比较:a儒“先王之道”“大同”。b道回归自然“小国寡民”。c墨“兼相爱”“尚同”于君。d法“一断于法”君主制法、吏民遵行、君主亦要遵行。,第八讲,(2)政治调节的作用,a多种政治思想并存,有益于为政者比较选择。b多种政治思想并存,可以增强为政者自我认识及批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c多种政治思想并存,除影响政治外,又可以交融形成共同政治文化成果。,3、君主专制主义先秦诸子政治文化的归宿,(1)君道同体论。(2)法天合德论。(3)君主赞天地化育、成历史之变论。(4)君主独裁论及拥有天下论。(5)内圣外王与强化君权。,第八讲,六、思考题,(略),七、参考书目,第八讲,八、网络资源链接,名家哲学:/gb/cn_madeinchina/2005-09/29/content_73497.htm墨经:/etext/pre-qin/canons.html,第八讲,第九讲: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略要,一、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概略二、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及黄老思想的尊宠三、董仲舒思想概介四、王充思想述略五、思考题六、参考文献七、网络资源链接,第九讲,一、两汉思想史发展变化概略,1、“汉承秦制”及其发展变化2、两汉思想发展变化的大致阶段3、两汉思潮的总体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第九讲,1、“汉承秦制”及其发展变化,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在继承的基础上应时以变:政实行无为而治经实行轻徭薄赋文相对自由宽松以静制动:鼓励生产减免赋税删削苛刑,2、两汉思想发展变化的大致阶段,1)、汉初儒道的发展2)、汉武帝“独尊儒术”3)、经今古文之争及合流4)、谶纬与反谶纬之争5)、“清议”的产生与形成6)、史学思想的发展,第九讲,3、两汉思潮的总体特点及其变化趋势,1)、以经学为学术的正宗2)、经今古文内部之争持续不断(今诗、书、礼、乐、易、春秋)(古易、书、诗、礼、乐、春秋)3)、继承与发展史学研究传统4)、以“天人相与之际”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第九讲,二、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及黄老思想的尊宠,1、汉初社会面临的环境及需求。2、陆贾及其新语。3、贾谊及其新书与治安策。4、黄老思想概介。,第九讲,2、陆贾及其新语,(1)总结秦亡教训,吸收道、法等思想,提出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2)依据:行“仁义”者昌;违“仁义”者亡。(3)特点:以“无为”释“仁义”。(合“黄老”之旨)(4)论证:天人关系;古今关系。,3、贾谊及其新书与治安策,主要思想:(前200前168)(1)主张以“仁义”守天下(从“民本”角度论证)。(2)主张礼治(从礼法利弊角度论证)。(3)批判“无为”思想,倡导“有为”。思想特点:儒法结合,“以霸王道杂之”。(1)“仁义”与功利统一。(2)“民本”与“爱民”结合。(3)“礼”主“刑”辅。,第九讲,4、黄老思想概介,(1)学派属性:道家别派。(2)学派特点:融和道法、兼采儒墨及余说。(3)基本主张:“清静自定”。(4)著作概况:帛书黄帝四经(经法十大(六)称道原)。(5)主要思想(a辩证法;b刑德;c主刑名法术)。(6)黄老思想的政治实质及其历史影响。,第九讲,三、董仲舒思想概介,董仲舒(前179前104)博士及胶西王相等。1、生平及所处时代特点(略)2、主要思想简介(余略):人性三品论:、“圣人之性”先天、“斗筲之性”不可移易、“中民之性”可善可恶;教化。,第九讲,1、生平及所处时代特点,(1)、生平及著述。(2)、时代特点(社会转型期)。,第九讲,2、主要思想简介,主要思想:(1)据春秋公羊传而倡导“大一统”思想。(2)宣扬“天人感应”思想(使阴阳理论伦理化)(3)人性“三品”论。(4)宣扬“洞察名号”的“正名”思想。(5)“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历史影响(正负效应)。,第九讲,四、王充思想述略,1、生平及著述目的。2、主要思想,第九讲,1、生平及著述目的,(1)(2)(3),第九讲,2、主要思想,(1)、天人观元气论(a;b;c;d)。(2)、无神论抨击谶纬(a;b)。(3)、注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a;b;c;d)。(4)、进步的历史观(a;b;c)。,第九讲,五、思考题,1、简述两汉思想发展变化的大致阶段。2、简述贾谊的主要思想内容。3、简述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4、简述董仲舒的“人性三品论”。,第九讲,六、参考书目,1、陆贾新语(诸子集成本)2、贾谊新书(、)3、董仲舒春秋繁露4、王充论衡(诸子集成本)5、金春峰汉代思想史;社科版;1997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中国人性论史,第九讲,六、参考书目,7、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版;19968、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19899、王兴国贾谊评传199210、王永祥董仲舒评传199511、钟肇鹏、周桂钿桓潭.王充评传1993,七、网络资源链接,春秋繁露:,第九讲,第十讲:魏晋“玄学”述要,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二、玄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探讨的中心论题以及其他问题三、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述、代表观点、历史地位四、反“玄学”思想概述五、思考题六、参考文献七、网络资源链接,第十讲,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1、什么是玄学(定义、名称由来、“玄”之内涵变迁等)?2、形成的社会背景,第十讲,1、什么是玄学,以老庄为核心、杂糅儒佛的思想学说。(名称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为虚无玄远,高深莫测。“玄学”意为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第十讲,2、形成的社会背景,(1)、社会剧变a、黄老思想的渐隐。b、儒家思想的渐显。c、儒家思想成正统。d、思想否定之否定。(2)东汉末“清议”的“延续”。(3)、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哲学思考深化。(4)、儒学变“儒教”、“谶纬”横行之促激。,第十讲,二、玄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探讨的中心论题以及其他问题,1、理论依据2、展现形式3、中心论题4、玄学理论的基本特点5、玄学中的“言意关系”的基本观点,第十讲,1、理论依据,(1)、“三玄”;易经、老子、庄子(2)、“玄宗”易经和老子,第十讲,2、展现形式,注解阐发,第十讲,3、中心论题,(1)、有无关系;(2)、名教与自然。,第十讲,4、玄学理论的基本特点,1)、以“三玄”为研究对象。2)、以辩证“有无”为中心。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基本内容。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为其哲学目的。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形式。,第十讲,5、玄学中的“言意关系”的基本观点,1)、荀粲言不尽意2)、王弼得意忘言3)、欧阳建言可尽意,第十讲,三、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述、代表观点、历史地位,1、(1)、何晏、王弼正始之音(240249)。(2)、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道德经注。(3)、“贵无”论自然无为(体用)“名教出于自然”(政)。2、(1)、阮籍、嵇康(“竹林七贤”魏末)。(2)、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养生论、乐论。(3)、“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批判世俗虚伪(政)。,第十讲,三、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述、代表观点、历史地位,3、(1)、向秀、郭象(魏晋之际)。(2)、均为庄子注。(3)、“名教出于自然”合理性(政)调合:“自生独化”。4、(1)、道安、支遁、僧肇(两晋时期)。(2)、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3)、“玄佛合流”“大乘空宗”“空”“无”糅合(a;b;c)。5、玄学的历史地位“承前启后。,四、反“玄学”思想概述,杨泉:物理论(1)、(2)、(3)。裴:崇有论(1)、(2)、(3)。鲁褒:钱神论(1)、(2)、(3)。鲍敬言:无君论(1)、(2)、(3)。,第十讲,五、思考题,1、什么是“玄学”?2、简述“玄学”的基本特点。,第十讲,六、参考书目,1、孔繁魏晋玄谈、1991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1962;2001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19563、许抗生魏晋玄学史、19894、徐斌魏晋玄学新论、20005、戴燕玄意幽远:魏晋玄学风度、19976、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2000,第十讲,六、参考书目,7、高华平魏晋玄学人格美研究、20008、许建良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20029、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信息聚合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汽车车载充电器快充电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量子安防监测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短信自动回复规则设置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输卵管造影影像课件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未来规划研究报告
- 河南省夏邑一高2026届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民法典物权编培训课件
- 《ISO 37001-2025 反贿赂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专业深度解读和应用培训指导材料之1:2范围+3术语和定义(2025A1)(可编辑!)
- 现代物流知识培训课程课件
- 医院免疫检验报告(性激素6项)
- 消失模白区岗位操作规程
- 初高中语文语法知识衔接课-短语句子
-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和治疗我国专家共识
- 表单-公司董监高、股东、核心技术人员调查表(上市或尽调使用)
- 杭汽12MW背压机组运行规程
- 小学综合教研组的工作计划PPT模板下载
- GB/T 7588.1-202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1部分:乘客电梯和载货电梯
- GB/T 3406-2010石油甲苯
- GB/T 152.2-2014紧固件沉头螺钉用沉孔
- 幼儿园中班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