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_第1页
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_第2页
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_第3页
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_第4页
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秦汉社会风俗 - 主要基于马王堆出土文物.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秦汉社会风俗 王树金 序言序言 ?秦汉时期,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 帝,历时440年。但实际上,到公元196年曹操劫汉献帝至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便已名存实亡,故一般意义上的秦汉 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6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它包括秦、 西汉、 新莽王朝、更始政权和建世政权以及东汉。 ?社会风俗存在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中。它反映人们的生活面貌, 也反映人们对于生活某些方面之传统的认识。我们对于民间礼俗 的兴趣,比对皇家贵族礼俗的兴趣要多得多。但关于秦汉时期礼 俗的记载,对皇家贵族的记载要比对民间的记载详细得多。而统 治阶级的礼俗,也必然对民间礼俗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阶级社 会既存在着阶级对抗,在统治思想占优势的情况下,实际上也有 反统治思想的存在。在礼俗这一领域内也必然有类似的情况。 2 ?史记货殖列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汉书礼乐志: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 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 尊尊敬上之心,为制朝觐之礼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 淫辟之罪多;乡饮之礼废,则长幼之序乱而争斗之狱蕃;丧祭之礼 废,则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众;朝聘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 侵陵之渐起。” 一、衣服装 ?“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衣”,是指上衣。广义的“衣”,包含有 上衣、下衣、鞋袜、手套等。 ?秦汉时期,从服饰方面看,随着服饰的文化功能的日益发达,一方面 当时对服饰美的追求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不同阶层,不同 民族,不同场合,不同环境的服饰,风格各异,从而使服饰的等级性,民 族性,时代性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上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是表 明身份,参加活动和追求华贵等,下层人士服饰的功能主要还是御寒, 防暑和护体等。 3 (一)头衣(一)头衣 1、冕、冕 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冕冠冕冠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 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 4 明神宗十二琉冕冠 5 2、冠、冠 ?周制,贵族子弟年满二十,于宗庙中举行加冠之礼,以表示成 年,可以从政。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选官 制度的产生,冠礼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备典而已。秦汉之时, 自皇帝至百官所服之帽,亦多谓之冠。 通天冠通天冠 6 7 法冠 木獬豸 東漢 8 武冠武冠 武冠、武弁大冠、鹖冠、虎贲冠武冠、武弁大冠、鹖冠、虎贲冠 9 刘氏冠刘氏冠 10 11 樊哙冠樊哙冠 12 进贤冠进贤冠 13 巾着于头就叫帻,帻就是着于头的巾,二者是指的一样的头饰。 在先秦时,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从秦开始,唯庶人服巾的传统礼制被打破。续汉书舆服志 云:“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入西汉 以后,自皇帝至庶人,皆可服巾。 巾的用法是:用一幅纱或绢包在头上,两端在脑后打成耳状 结,文官长耳,武官短耳。不同身份的人和在不同的季节,巾 的颜色有所变异。 3、巾帻、巾帻 14 15 (二)上衣(二)上衣 上衣,秦汉时名目繁多,包括冕服、禅衣 、襜褕 、 袍 、襦 、汗衣 等等。 16 冕服 17 18 19 20 朱红菱纹罗丝绵朱红菱纹罗丝绵 罗地罗地“信期绣信期绣”丝绵丝绵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21 22 (三)下衣(三)下衣 ?下衣曰“裳”。 主要包括裤、裙、犊鼻裤等。 ?裤在古代被写作“袴”或“绔”。 彩陶人形 新石器时代 1988年甘肃玉门出土 高20cm 头顶中空,侈口,双 眼镂空,胸部饰网纹 饰件,下穿不连裆长 裤,脚穿翘头靴,是 古代少数民族的服饰 形象。 23 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出土的壁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内出土的壁 画画:相扑图:相扑图 著犊鼻裈著犊鼻裈的汉代的汉代农夫农夫(摘自陈摘自陈 高高华华等等中国中国服服饰饰通通史史 24 25 7116 宝相花印花绢折裙 26 7177 兽首云纹玉带钩 镂空兽形铜带钩 27 琴面错金铁带钩 错金嵌绿松石铜带钩 棒形错金铁带钩 塔形纹锦带 28 7235 29 褐色如意头丝履 30 7057 31 酱色绫面绢里深统丝棉袜延年益寿大益子孙锦袜 手衣 32 ?中华民族素以擅长种植五谷而著称于世。以五谷为主。辅之以鱼 肉、蔬菜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有所改善。 ?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在前代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化和多元化,不仅宫廷饮食继续改善,而且 平民饮食也日益丰富。每日进餐的次数在不同的阶层中有所不 同,皇帝每日四次,贵族每日三次,一般人每日两次。食物种类 比较丰富,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主副食的搭配比较合理,出现 了比较复杂的烹调技术和方法。 二、食饮食 33 西漢臥狗 西漢晚期豬 西漢木鴿 西漢羊燈 34 水牛 35 戈射描写的是射猎场面,荷塘深处,一群野鸭惊飞而起,隐藏树下的两猎手,张弓欲射, 情景紧张真切收获描绘的是农家收割的景象。田间两人手持长镰在刈禾扦,三人俯身在 割禾穗,一人肩挑禾穗手提一篮,刻划生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歌 颂了劳动。 36 庖厨宴饮图 生火图 37 38 39 40 三号墓形帛画上的宴饮图 41 三、住建筑 ?秦汉时期的住宅上承战国,变化不大,体现出某种相对的稳定性。 一般说来可分为庭院式、楼阁式与干栏式三种住宅形式,但这三 种形式有时又有交叉现象。其中庭院式住宅最普遍,种类也最 多,既有方形、长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式、四 合式、日字形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大多是一堂二内,即三间住宅 中一间为堂、二间为室,当然面积大小不一。 42 汉代长安 43 44 45 46 东东汉汉绿釉舞乐陶楼绿釉舞乐陶楼 东汉绿釉红陶楼东汉绿釉红陶楼 47 支摘窗支摘窗 河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云云南南干阑干阑建筑主要特点建筑主要特点 是是用用竹或木为柱梁搭竹或木为柱梁搭成成楼楼 房房,上,上层住人层住人,下,下层关养层关养 牲畜牲畜,堆放杂物堆放杂物. 48 1食案(南昌) 2铜食案(昭通) 3铜食案(广州沙河) 4陶食案(灵宝) 5铜食案(昭通) 6铜祭案(云南李家寨) 7木案(武威汉墓) 8棚足书案(沂南) 9陶食案(南京) 10陶几(灵宝张湾) 11直凭几时 12陶曲凭几 13 盝顶式箱子 14躺柜 15绿释陶柜 16柜子 17榻(郸城汉墓) 18衣架19彩绘木屏20小榻(安邱汉墓) 49 榻坐与席地而坐 50 51 52 53 54 55 四、行交通 ?从交通方面看,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 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分裂的春秋战国时期要 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各主 要城市。水路交通包括海上和内河两部分。陆路的交通工具以车 为主,水路的交通工具以船为主,车与船的本身皆有许多比前代 改进之处。 56 57 58 59 广州秦汉造船工场1号船台遗迹 60 五、婚婚嫁 ?从婚姻方面看,等级性是秦汉时期婚姻的特点之一。婚姻礼仪并 非与 六礼 完全契合,大致要经过八个重要的环节。除了注重父母 之命、媒的之言的聘娶婚外,还可列举九种其他的婚姻形式。婚 嫁消费相当巨大,主要有媒人的报酬、占卜的费用、聘金和嫁妆、 婚宴的花费等四项。人们的贞节观相对于唐宋时期可谓淡薄,改 嫁与再嫁的现象广泛存在。 61 六、丧丧葬 ?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俗以西汉中期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 一阶段沿用旧的丧葬礼仪,讲究棺椁、礼器制度,墓中多以珍宝 与实用器皿等随葬;后一阶段随着儒家思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制 约,象征性的墓室、器物、俑开始涌现。但总起来看,厚葬之风 盛行仍是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在丧葬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