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研-究(Cohort-Study)PPT课件_第1页
队-列-研-究(Cohort-Study)PPT课件_第2页
队-列-研-究(Cohort-Study)PPT课件_第3页
队-列-研-究(Cohort-Study)PPT课件_第4页
队-列-研-究(Cohort-Study)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队列研究(CohortStudy),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教研室,2,某种疗法的效果某种药物的疗效某药物不良反应影响预后的因素,评价,治疗病因预防,重要贡献,循证医学,B级水平证据,癌症心血管病,临床,一、队列研究概述,3,研究时向:因果,病例对照研究的延续,前瞻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队列研究,队列(cohort)共同暴露(exposure)于某因素或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非试验性研究,4,病人在“自然状态”下,根据某暴露因素暴露与否,将选定的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两队列疾病及预后结局(发病、治愈、药物反应、生存、死亡等),以验证假设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观察分析方法。,1.队列研究概念,可以分为临床研究模式和病因研究模式。,5,常见暴露因素1:服用(曾服用)某种药物(剂量);接受(曾接受)某种或某组治疗措施;接受(曾接受)核素、放射线检查;应用药物预防疾病或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某些特征,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血管事件的差别;不同病情、病程、严重程度的预后比较;不同心理、营养、免疫状态的疾病结局;不同行为因素对疾病发生及预后的影响等。,6,常见暴露因素2:接触(曾接触)某可疑毒物或化学物质等;习惯食用(曾食用)某种(些)食物;具有某(些)行为,如:吸烟或饮酒、长期上网,长期熬夜,滥用药物等;从事某种职业,如:石棉工人、翻砂工人、高空作业、司机、教师、炊事员等。,7,暴露组:暴露于(接受)某因素的队列。非暴露组:未暴露于(未接受)该因素的队列。如:临床评价某种疗法或药物的效果或副作用时,在患同一种病人中:暴露组:接受该疗法或某药物的病人,非暴露组:接受其它某疗法或药物的病人。,8,研究对象,图2-4-1队列研究示意图,a,c,b,d,暴露与否,研究时向:因果,疾病及其结局,人数,病因研究模式:无病人群自然状态下,随访观察,比较,a/(a+c),b/(b+d),有差异?,临床研究模式:临床患者自然状态下,接受某种治疗措施与否,9,2.队列研究的人群类型(1)固定队列(fixedcohort)研究对象在固定时期或一个短时期之内进入队列并随访至终止,不加新成员。(2)动态队列(dynamiccohort)某时期确定队列后,可随时增加新的观察对象。,10,追踪收集资料,追溯收集历史资料,图2-4-2前三种队列研究方法类型,继续追踪收集资料,历史性队列,前瞻性队列,研究开始,研究开始,现在,过去,将来,双向性队列,3.队列研究的方法类型(1)前瞻队列(2)历史队列(3)双向队列(4)病例队列,E,E,E,11,追踪观察两年,24例首次化疗后接受骨髓移植术的急性白血病儿,21例首次化疗后复发又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儿,9例处于缓解阶段,例:Johnson等人(1981年)评价骨髓移植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1例处于缓解阶段,现代医学认为,没有理由认为HLA与急性白血病存活有联系。两组病人生存差异完全可能是两种疗法的差异。特点:可信性强;观察时间长,定期随访;费时间、人、物力。,不能随机分组,E,(1)前瞻性队列(prospectivecohort),现在,2年后,12,(2)历史性队列(historicalcohortstudy)又称回顾前瞻性研究(retrospectiveprospectivestudy);非并行队列研究(non-concurrentcohortstudy)或数据库研究(databasestudy)。该方法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确定要根据过去某时期暴露于某因素情况而定。观察结局(如:发病或死亡)在研究开始时就可以从历史资料中获得。其观察时间提前,而非由果到因的观察,故该研究方法本质上属于前瞻性研究,资料收集及分析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13,紫杉醇药物释放冠脉支架,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冠脉支架,例:波士顿科学公司2006年回顾比较了应用两种冠脉支架1年期靶血管血运重建(TVR)临床结果,共1558例。,TVR3.2,TVR4.4,P=0.23,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紫杉醇支架的TVR发生率明显低于雷帕霉素支架(2.8:8.5),P=0.004。提示:糖尿病患者用紫杉醇支架疗效优于雷帕霉素支架。特点:时间短、省人、物力、出结果快;暴露与结局跨度时间长、偏倚大。,现在,1年前,两种冠脉支架接受者,14,(3)双向性队列(ambispectivecohort),紫杉醇药物释放冠脉支架,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冠脉支架,现在,1年前,两种冠脉支架接受者,2年后,紫杉醇药物释放冠脉支架,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冠脉支架,结果,15,(4)病例队列研究(casecohort)该方法将队列设计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相互交叉,融合两者的优点后形成的一种设计方法。,全队列,按一定比例子队列(对照),R,剩余者,随访一定时间收集欲研究疾病结局或发病者,用一定统计方法比较随访后两组资料,以探讨影响结局(疾病)发生、生存时间和预后等的因素。,16,资料分析时,子队列中的发病病例需要排除于子队列分析。要求病例与对照都来自于界定明确、有基线资料记录的队列,暴露史的质量较高,还可以有病例尚未发病时的实验室检验记录,而且可以省去对占绝对多数的未发病成员的暴露史调查。,17,表2-4-1三类队列的优缺点名称优点缺点前瞻队列(即时性)偏倚小时间长、工作量和费用大历史队列(非即时性)时间短、准确性差结果快双向队列相对弥补,4.三类队列研究的优缺点,18,5.选用不同队列研究类型的原则选择队列研究前,需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不同类型队列的优缺点。(1)选择前瞻性队列时,应重点考虑:1)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的因素必须找准;2)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如:不低于5。,19,3)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并且应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4)应明确规定结局变量,如:发病或死亡,并且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可靠的手段。5)应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清楚地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6)大部分观察人群应能被长期随访,并取得完整可靠的资料。7)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持该项队列研究工作。,20,(2)选择历史性队列研究时,除考虑前述1)5)点,还应考虑是否有足够量的、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内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如:医院的病历、个人的医疗档案、及工厂和车间的各种记录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应用历史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21,(3)选择双向性队列研究时,应考虑:在具备进行历史队列研究的基础上,如果从暴露到现在的观察还不能满足研究的要求,需继续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时,则选用双向性队列研究。,22,二、队列研究的主要内容1.确定研究因素、分组和暴露因素分级(1)研究因素与分组的确定1)因素多为已被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经验和/或现况研究初步验证的暴露因素。对暴露因素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定性和/或定量的规定。,23,如: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低血脂水平与神经损伤严重程度关系时,定义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低610mmol/L高610mmol/L低210mmol/L高210mmol/L,TC,TG,24,又如:探讨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因果联系时,,吸烟量/日吸烟年限,吸烟不吸烟,定量,半定量,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剂量反应关系是判断它们之间有无因果联系的重要条件。,纸烟雪茄烟烟斗烟,定性,25,根据暴露因素可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暴露亚组)非暴露组(非暴露亚组),如:暴露水平:按吸烟支数/日,严重暴露中度暴露轻度暴露,26,(2)收集研究对象暴露因素的暴露资料方法l)调查问卷通过直接调查询问或信访获得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如:吸烟习惯、饮食习惯,年龄等。2)医学检查如:测量血清胆固醇,血红蛋白水平等;测量血压、身高或体重;收集心电图、X光检查资料。3)相关记录如:病历、健康卡、门诊记录、预防接种卡等4)环境检测如:检测环境有害物质含量。,27,收集暴露资料时要注意收集队列研究开始前研究对象的暴露年限,如:探讨吸烟与肺癌关系时,要了解队列研究开始前每个研究对象吸烟年限。有些研究较融易收集暴露年限,有些则不容易收集,如:探讨胆固醇与心脏病之间联系,除非每个研究对象有以前历史记录,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知道研究对象的暴露年限。了解暴露年限对确定研究对象及队列研究追踪观察期有指导性意义。,28,2.研究对象的选择(1)研究对象的条件1)临床研究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并不能被排除的患者,有无特征的两个队列应有较大的可比性。2)病因研究目前未患某研究结局疾病,在观察期间可能发生研究结局疾病的人群。,29,3)暴露与非暴露分组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若研究因素(暴露因素)属于分类变量如:心电图正常与不正常,心电图不正常暴露组心电图正常非暴露组如果暴露因素是连续变量,如:胆固醇水平,可将暴露水平分为几个级别(亚组),暴露水平最低者为非暴露组。,30,(2)暴露组的选择(有暴露因素值得研究)1)医院内各种患者:不同干预措施的比较.2)人群中的患者:结果具有代表性。观察费用高,易失访。如:阿司匹林与冠心病复发。3)医疗人寿保险:如:心电图正常与异常的观察。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如:健康体检。5)特殊暴露人群:如:射线白血病。6)职业人群,31,(3)非暴露组的选择1)内对照在选定的一组研究人群内部形成了对照组为内对照。如:高血压病人服用两种药物的对照。2)外对照暴露组选自特殊暴露或职业人群时,需在该人群外寻找对照组。如:研究教师与静脉曲张,选择教师以外的人作对照。3)同时设内对照与外对照可同时设立内对照与外对照,以便增加判断因果联系依据及减少只用一种对照带来的偏倚。,32,(4)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可比性1)两组人群的基本特征,如:疾病严重程度、病期、病理类型、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是否可比。2)两组在追踪观察过程中发现/检测所研究疾病及其结局的手段或标准是否可比。,33,3.观察结局的确定结局指追踪观察中出现的预期结果的事件。要按国际或国内统一标准确定诊断。(1)存活结局发病、治愈、副作用显现、疾病复发等,如:高血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观察结局为冠心病的发生。严格的标准:不同型、期、轻重程度。(2)死亡结局:注意其它死亡。(3)结局指标:影像、生化等客观指标。,34,4.追踪观察期间的确定(1)临床观察:依据事件发生时间和量而定并要结合疗程。(2)病因研究:考虑诱导期(完成充分病因过程)和隐伏期(病因过程完成到疾病发现前时间)。如:评价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幸存者发生恶性肿瘤危险时,没必要在原子弹爆炸发生即开始随访,应根据评价恶性肿瘤特征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在原子弹爆炸数月后或数年后开始随访,尽量缩短观察期,节约人力、物力、经费并减少失访。队列研究开始前,对最短诱导期和隐伏期应做出恰当估计,以合理确定随访观察期限。,35,5样本含量的确定(1)估计非暴露组的发病率(P0)一般无法精确地估计非暴露组发生率。队列研究样本含量估计中常用一般人群发生率代替非暴露组发生病率。(2)估计的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3)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4)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把握度也称检验效力,要求(1)越大,则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36,(5)队列研究样本含量计算公式:(P35),式中:P1为暴露组发生率,q11-p1,q0=1-p0P0为非暴露组发生率,p=(p0p1)/2,q1-pz和z分别为与、值相对应的标准正态分布分位数。,37,1.282,0.842,0.200,1.645,1.282,0.100,1.960,1.645,0.050,2.242,1.960,0.025,2.326,2.058,0.020,2.576,2.326,0.010,2.807,2.576,0.005,3.090,2.878,0.002,3.290,3.090,0.001,Z(双侧检验),Z(单侧检验)Z(单侧和双侧),或,表2-4-2标准正态分布的分位数表,38,988,.,0,012,.,0,2,/,),016,.,0,008,.,0,(,984,.,0,016,.,0,008,.,0,2,992,.,0,008,.,0,282,.,1,96,.,1,1,0,1,0,0,=,=,+,=,=,=,=,=,=,=,=,=,q,P,q,p,RR,P,q,p,Z,Z,b,a,例:拟用队列研究探讨孕妇服用某种药物与婴儿先天心脏病之间的联系。已知:非暴露孕妇生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的发生率为8,估计RR为2,设=0.05(双侧),=0.10。求:样本含量。,代入公式:(1.9620.0120.9881.2820.0160.9840.0080.992)(0.0160.008),2,2,n=3892.1,39,计算结果: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各3892人。如果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真的存在因果联系,队列研究选择3892人作暴露组,再选择3892人作非暴露组。在0.05显著水平上,检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间差异的可能性为90%。队列研究容易发生失访。考虑失访的可能性,须加10%的样本量,两组各实际需要样本量为:n38920.94324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各需要至少4324人。,40,1.收集的主要内容追踪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每个观察对象发生研究结局指标。2.收集资料的方法(1)从常规登记中收集结局资料如:病历、传染病报告、尸检报告或生命统计,出生死亡登记等。(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体检以确定疾病发生情况。,三、随访资料的收集,41,(3)随访收集结局资料时的注意事项1)随访中,确定结局情况的方法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应当一致。2)若以死亡为观察结局时,不能简单地接受死亡证书的诊断,还要从临床病历来收集其他资料,如:病理诊断、实验室诊断、尸检结果等,以进一步核实死亡原因。,42,3)用定期健康检查方法收集结局资料时,最好用双盲法处理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否则,有时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检出疾病的机会是不同的。如:研究暴露于石棉和间皮瘤联系时,当检查医生知道受检者是从事生产石棉制品工人时,容易将该受检者诊断为间皮瘤。4)随访期间,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对象可能改变原来暴露于暴露因素的状态,要注意收集队列变换资料。,43,四、资料分析队列研究资料分析的主要任务计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生率;比较、检验两组间的差异;评价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的因果关系;为诊治疾病咨询提供客观依据。,44,根据统计分析的要求,队列研究的资料一般整理成表2-4-3的模式。表2-4-3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病例非病例合计发病率暴露组aba+b=n1a/n1非暴露组cdc+d=n0c/n0合计m1m0t,式中a/n1和c/n0分别为暴露组的发病率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是统计分析的关键指标。,45,(1)发病密度(Incidencedensity,ID)(死亡密度)1)定义某人群中新病例(死亡)数与该人群中所有个体观察时间和之比。I2)公式IDTiID为发病密度I为观察期间内新病例。Ti为每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时间之和。,1疾病发生(死亡)频率的测量,46,从发病密度定义可见,发病密度表示单位时间内新病例数的变化。发病密度的分母(观察时间之和)常用人时(PersonTime)来表示。那么,上述公式可表示为:,式中:I为新病例数,为观察人时。,估计发病密度需要计算人时,人时可用暴露人日、暴露人月或暴露人年表示,常用的是暴露人年。,47,假设随访观察101人,观察时间为3年。若在3年内101人中没有发生疾病,也未失访,每个人观察了3年,暴露人年为:1013303人年;如果观察3年期间内,观察到1年时出现1个病例,观察至2年时出现2个病例,余98人观察了3年,那么,暴露人年1122983299人年;其ID32990.01人年。,48,3)适用条件观察人数足够多观察人口不固定资料不整齐(含终检人资料)终检人:当年进入观察队列的人;失访的人;含有不满整年部分的人;改用其他疗法的人;死于其他病的人。,49,4)注意点发病密度有时间单位(人时数:人日、人周、人月、人年)随单位时间的改变,发病密度值发生变化,但意义不变。如:1000/世纪=10/人年=0.83/人月=0.192/人周=0.027/人日,50,队列研究观察期间内,由于随时增加一些观察对象,或观察对象迁移它处,或其他原因死亡或退出研究造成失访,造成观察对象观察的时间不一致。这种情况下要计算发病密度,即人年发病率。计算发病密度时,需要计算暴露人年。人年计算方法如下:,51,5)人年的计算方法小样本暴露人年的计算1人年1人1年大样本暴露人年的计算人年数=(年初人数年末人数)2寿命表法计算暴露人年,52,暴露人年=4.5+2.5+4.5+6.0+3.5+4.5+4.0=29.5人年发病密度=3/29.5=0.1人年优缺点:计算精确,但费时。,01234567,4.52.54.56.03.54.54.0,1234567,小样本暴露人年计算,图2-4-37名观察对象随访结果,53,大样本暴露人年的计算原则是:观察人群年初人口数与年末人口数之和除以2为当年暴露人年数。如:某队列从1972年12月31日开始至1981年12月31日为止共观察随访9年。自开始观察日起,从各工厂医务室、劳资科收集观察对象中死亡名单、死亡日期、死因、离厂外调和新调进厂名单及时间。每年12月31日存活人数见下表:,大样本暴露人年计算,54,表2-4-4男性各年龄组各年末存活人数年龄组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暴露人年456075474713923232462101791481102875.54554598596604599603625598562538510527955643694064334724934965295245135264303.5656275951111321581802102512861386合计163616241603157415521525150714751450143213844,优缺点:计算相对简单,但精确性相对差。,(607+547)/2+(547+471)/2+(148+110)/2=2875.5人年,以小于45岁为例,合计暴露人年数为:,9年内共有3名死亡。男性45岁以下组的死亡密度为:32875.510万104.310万人年,55,观察当年内进入队列的个人均作12个人年计算;失访或出现结局的个人也作12人年计算。公式:,寿命表法计算暴露人年,Lx:x时间的暴露人年数。Ix:x时间开始人数。Nx:x时间内进入队列人数。Dx:x时间内出现结局的人数。Wx:x时间内失访人数。Ix+1=Ix+Nx-Dx-Wx(下一年开始的人数),56,观察年初年内进年内发年内失暴露年数人数入人数病人数访人数人年数XIxNxDxWxLx(1)(2)(3)(4)(5)(6)11403794301425.521448452111464.03148060381504.54152952191521.051513107251502.061491188291481.571472133731440.581409125741375.591342924671112.01088231819473.51165005736.5合计1403425437161213336.5人年,表2-4-5应用寿命表法计算人年数,ID=3713336.5=2.77人年,57,(2)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CI)(累积死亡率)1)定义一定期间内,在固定的人群中,从未患某种疾病变为患这种疾病的人所占的比率。I2)公式CI=100%PI为观察期间发生的新病例数。P为暴露人口数。,58,3)适用条件观察人数足够多观察人口固定(固定队列)资料整齐4)注意点无时间单位(概率)应考虑、注意观察时间比较累积发病率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期期间。如:某病的累积发病率为3,若观察期间为40年,这个累积发病率较低,如果观察期间为40天,这个累积发病率较高。,59,5)举例:1960年美国Georgia州、Evans县、Cassel研究对象:4070岁白人男性、无冠心病者609人研究因素: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研究结果:见表2-4-6:表2-4-6追踪观察(随访)7年结果冠心病+冠心病合计CI(%)年发病率(%)E279512222.13.16E444434879.01.29合计71538609CI1=27/122100%=22.1%CI0=44/487100%=9.0%,暴露组122名,非暴露组487名,60,2暴露因素致病效应指标的测量(1)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1)定义指暴露组发病(死亡)密度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死亡)密度之比,又称率比(rateratio,RR)。或暴露组的累积发病率(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累积发病率(死亡率)之比,又称危险比(riskratio,RR),61,2)公式:RR=a/(a+b)/c/(c+d)=ID1/ID0ID1为暴露组的发病(死亡)密度,ID0为非暴露组发病(死亡)密度。=CI1/CI0CI1为暴露组的累积发病(死亡)率,CI0非暴露组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已知当该病的累积发病率较低和观察时间较短时,0,注意:临床研究RR值的解释要结合研究实际。,62,3)联系强度相对危险度表示了暴露组发病或死亡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说明了假设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强度。ID1=ID0或Cl1=Cl0时,RR=1,无联系。ID1ID0或CI1CI0时,RR1,危险因素或有害因素。ID1ID0或CI1CI0时,RRl,保护因素或有益因素。,63,相对危险度联系强度0.91.01.01.1无0.70.81.21.4弱0.40.61.52.9中等0.10.33.09.0强0.110.0很强,表2-4-7相对危险度的联系强度,64,例:某项研究获得下列肺癌死亡率资料1)吸烟者肺癌死亡率0.96/人年。2)非吸烟者肺癌死亡率0.07/人年。3)人群中肺癌死亡率0.56/人年。4)人群中吸烟者比例为55。吸烟与肺癌的相对危险度为:RR=0.96人年0.07人年=13.7结果说明:吸烟者死于肺癌危险性为非吸烟者13.7倍。,65,4)RR值95%可信区间的计算:应强调RR值的95%可信区间:有害因素应强调下限1,保护因素应强调上限1。RR值95%可信区间=LnRR1.96var(LnRR)的反自然对数。var(LnRR)=1/a+1/b+1/c+1/dMiettinen法:ORL,ORU=OR(11.96/),2,66,(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特意危险度;率差)1)定义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死亡)密度(ID1、ID0)之差或暴露组累积发病(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累积发病(死亡)率(CI1、CI0)之差。2)公式AR=ID1ID0=ID0(RR1)=CI1CI0=CI0(RR1),67,AR指发病(死亡)的危险特意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完全由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多高,评价暴露危险更直接真实。上例资料,吸烟与肺癌的归因危险度为:AR=0.96人年0.07人年=0.89人年结果说明,吸烟者中由于吸烟所致的肺癌死亡率为0.89/人年。估计和评价归因危险度时要注意:如果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因果联系,所估计的归因危险度是没有根据和意义的。,68,3)RR与AR意义的异同点RR与AR都是描述暴露因素致病效应指标。RR:说明暴露对于个体而言,使其能比未暴露情况下增加相应疾病的多少倍。具有病因学意义。AR:对于人群而言暴露能比未暴露情况下增加超额疾病的数量。若该暴露因素消除,可减少这超额数量病例的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的意义。,69,(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病因分值Etiologicfraction,EF;特异危险度百分比)1)定义在暴露人群中由于暴露因素而导致的发病(死亡)占暴露者的发病(死亡)的百分比。说明在暴露人群中有百分之多少病例可通过阻止或减少暴露于该因素来预防此疾病的发生。2)公式AR%=(ID1ID0)/ID1100%=(CI1CI0)/CI1100%=(RR1)/RR100%,70,上例资料,吸烟与肺癌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0.96人年0.07人年AR=100%0.96人年=92.7%结果表明,吸烟者中92.7%的肺癌死亡是由吸烟引起的。,71,3密度资料的分析探讨X光射线与乳腺癌间的联系,Boice等人选择了因患肺结核反复接受X光透视检查的妇女为暴露组。选择患肺结核但接受X光透视很少的妇女为非暴露组,然后追踪观察。结果见下表:,表2-4-7暴露组与非暴露的乳腺癌发病密度比较,72,(1)发病密度的计算暴露组乳腺癌ID1=I/PT=41/28010=1.46/人年非暴露组乳腺癌ID0=I/PT=15/19017=0.79/人年(2)相对危险度的计算RR=ID1/ID0=1.460.79=1.85,73,47027,M,从标准正态分布表查=2.08,P=0.019结果说明X光线与乳腺癌之间有显著性联系。,(3)X光射线与乳腺癌之间联系的显著性检验H0:RR1H1:RR1,score,08,.,2,(,1,1,=,=,),56,28010,41,/,-,-,=,T,N,a,score,74,(4)95%可信区间的估计,=,RR,RRL,RRU,1.86,=,),96,(,1,.,/2.08,1,),(,1Z,/,结果表明,其95%可信区间:RR上限为3.34,下限为1.08。总体相对危险度有95%可能在1.083.34之间。,RRL=1.86=1.08,(1-1.96/2.08),RRU=1.86=3.34,(1+1.96/2.08),75,4累积发病率资料的分析以表2-4-6为例,累积发病率资料分析如下:(1)累积发病率的计算暴露组(高儿茶酚胺组)的累积发病率:CI1=27122100%=22.1%非暴露组(低儿茶酚胺组)的累积发病率:CI0=44487100%=9.0%(2)相对危险度的计算RR=22.1%9.0%=2.44,76,(3)儿茶酚胺与冠心病之间联系的显著性检验H0:RR1(儿茶酚胺与冠心病之间无联系)H1:RR1(儿茶酚胺与冠心病之间有联系),(P0.01),16,538,487,122,609,95,44,443,(,2,=,-,=,结果表明,儿茶酚胺与冠心病之间有高度显著的联系。,77,(4)95%可信区间的估计,=,RRU,=,RRL,=,RR,RRL,RRU,),(,2,/,1,Z,结果表明,其95%可信区间:RR上限为3.77,下限为1.58。总体相对危险度有95%可能在1.583.77之间。,=,78,5队列研究的多因素分析(1)控制混杂因素分层分析Logistic模型Cox模型(2)发病密度资料Cox模型(3)累积发病率资料Logistic模型,79,五、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1常见偏倚(1)选择性偏倚研究对象:有人拒绝参加,志愿者组成;历史性队:列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等。(2)失访偏倚迁移、死于其他疾病、因某种原因退出等(3)测量偏倚判断暴露为无暴露或判断无暴露为暴露;误诊、漏诊等。(4)混杂偏倚,80,2.控制方法(1)严格按入选标准选择观察对象及分组。(2)了解志愿者与非志愿者的不同特点,有助于全面解释研究结果。(3)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