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记念刘和珍君_第1页
3.7记念刘和珍君_第2页
3.7记念刘和珍君_第3页
3.7记念刘和珍君_第4页
3.7记念刘和珍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第三单元,教学目录,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家介绍,背景介绍,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文体知识,课堂探究,布置作业,字词积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些死了是为了别人更好地生活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她,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高尚的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她就是本课的主人公刘和珍。,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并识记关键词语,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络。,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学习记叙、议论、抒情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面旗帜!,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写景散文(4)哲理散文,认识一下散文的分类吧!,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向群众队伍开枪;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伤24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请愿者;于是,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后中)(19041926),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26年3月18日带领学生参加天安门集会时遇难。,杨德群(19021926),湖南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三一八”惨案中遇难。,1.正音:,洗涤,不惮,不恤,尸骸,(d),(dn),(x),(hi),(ji),(l),(z),(cun),桀骜,屠戮,浸渍,攒射,惩创,(chun),(yn),荫庇,(fi),绯红,(fi),菲薄,殒身不恤:桀骜:喋血:浸渍:菲薄:赁:,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形容性情倔强。流血满地。浸润,渗透。微薄。租借。,1.初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一、二节):交代写作缘由。,(三、四、五节):记叙刘和珍君。,(六、七节):总结教训意义。,【提示】,2.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痛斥陈西滢之流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在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提示】,3.找出文中关于刘和珍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刘和珍君怎样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提示】细节描写: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在女师大风潮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平时“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女师大复校“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徒手请愿,“欣然前往”,殒身不恤。,个性特征及思想品质:“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反抗”斗争精神,不为势力所屈“微笑”“温和”温和善良“黯然”“泣下”有责任心、远见卓识“欣然”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4.为什么要写刘和珍生前的微笑、温和及其他情形?,【提示】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和珍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更加突出反动派的无耻,5.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何用意?,【提示】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6.文中“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提示】刘当时中弹,是“从背部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7.作者对这三类人的感情如何?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提示】对刘和珍、革命青年等是沉痛悼念、奉献尊敬、高度赞扬;对反动者和流言家是愤恨控诉;对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是痛心;全文以悲愤的感情作为线索贯串始终(其中,悲是悲痛的意思,悲的是刘和珍的牺牲;愤是愤恨的意思,恨杀人者的残忍,流言家的下劣)。,鲁迅爱憎分明、疾恶如仇!,8.综合分析整篇文章,作者采用的有哪些表达方式?试着各找出一例句。,【提示】记叙: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议论: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抒情: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提示】揣摩重点词语“尤”“出离愤怒”“深味”“浓黑”等词语。,“尤”,更加。说明烈士的死虽让作者悲哀,但流言家的无耻更让作者悲愤,从而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是愤怒到了极点,超出了愤怒。“深味”,深深体味。“浓黑”,将抽象的“非人间”的“悲凉”形象化,让人感到悲凉到了极点。,作者在愤怒到了极点,超脱出愤怒之后,更深刻体会到了“非人间”的悲惨和凄凉;作者不能以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只能以写文章的方式,把自己的“悲哀”当做祭品祭奠烈士,表达崇敬和歉意;在表达对“非人间”的轻蔑的同时,提出严正的警告。,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揣摩“真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等词语的含义和表现力。,【提示】,“猛士”,指革命志士;“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淋漓的鲜血”,喻指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这是对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他们能严肃对待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奋斗。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能奋斗献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而感到幸福。,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的民族日渐衰亡,而且人们默无声息,是为什么?是怎样造成这种局面的?这是由野蛮而又严密的中国式的专制统治造成的,他们既用有形的刀枪来进行血腥暴力地镇压,又用无形的谣言来阴险无耻地诬蔑。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再沉默,沉默会使民族灭亡;要在沉默之后爆发,摧毁一切。这既是对反动统治者的警告,又是对“真的猛士”“后死者”的激励、呼唤与号召。,【提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目的,1.写作缘由-悲哀愤怒2.写的必要-唤起民众3.交往始末-暗自诧异4.遇害事实:刘:微笑和蔼敌:卑劣凶残5.遇害经过从容辗转6.经验教训选择战法7.死难意义奋然前行,记念内容,记念意义,控诉反动势力的暴行痛斥反动文人的流言抒发对烈士的沉痛悼念之情,悲痛之情,鲁迅先生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