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_第1页
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_第2页
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_第3页
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_第4页
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盈利能力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目 录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21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21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22 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421盈利能力的概念与内涵422 企业盈利能力的评分机制4221盈利能力评分机制构建的原则4222 盈利能力评分机制的评价方法53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531风险评估632控制活动633监督64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741研究设计与方法742 样本选取的标准和数据的来源743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综合指标的选取844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检验10结论115推进企业内部建设的建议1151政府措施1152企业责任12参考文献14致谢16摘 要内部控制与公司盈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和员工价值的充分发挥,进而有利于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研究试图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断发展和完善。关键词: 内部控制;盈利能力;相关性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1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为保证企业实现目标而实施的政策和制度。内部控制还应能够保证识别可能阻碍企业实现目标的风险阻碍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共同构成出色的公司治理。出色的公司治理意味着对企业的所有风险必须由董事会加以识别和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内部控制主要涉及企业运营、财务、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方面。1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121内部控制评价概念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和运行结果的有效性及全面性等内容,独立开展的一系列的检验性活动。122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提高营运效益、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严格遵守相关法令。这其实就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1)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2)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3)促进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123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和内部控制评分机制的构建2010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章专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沿用了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专题报告企业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的理论,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1)内部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为其他四个要素的实施提供土壤,确保了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可行性;(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前提;(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由内部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运用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的过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汇总评价结果、建立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评价模型的建立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主要讨论这个环节。(1)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标集例如本文讨论的内部控制要素有: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部分组成。内部环境可以细分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风险评估可以细分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控制活动可以细分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信息与沟通可以细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沟通、信息系统、反舞弊;监督可以细分为:内部监督检查、内控缺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2) 确定权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价指标在整个评分机制中作用的大小,因此,必须客观、准确的确定权重。可以采取德菲尔法,将各指标的赋值范围确定下来,由多位专家进行多次打分,最后进行加总求出平均值,然后以各项指标均值为分子,各项指标均值合计数为分母,求出某项指标的权重。除此之外,权重的确定方法还有多种:特征值法、对数最小二乘法和上三角元素法等。2 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21盈利能力的概念与内涵211盈利能力的概念从经济学中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盈利能力其实就是企业赚取增值部分价值的一种能力;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讲,盈利能力就是在企业进行盈利的活动中,运用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自身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进一步整合后形成的使自身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质。212盈利能力的内涵盈利能力即为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运用资金或资本增值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某一期间内企业收益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可以说是决定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现存理论中,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中的一种说法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关注企业价值就必须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的很多考核指标都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目前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已经得到了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也同样非常关心其盈利能力。因为管理当局的业绩需要通过盈利的多少来体现,外部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取得本金和利息,都依赖于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盈利的多少、获得现金收益的多少、盈利的持续稳定性等,这也成为了盈利能力指标必须反映的内容。22 企业盈利能力的评分机制221盈利能力评分机制构建的原则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要是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筛选、计算,并得出一系列的指标,组成一个盈利能力评分机制,进而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评分机制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科学的综合评价评分机制应该能够全面的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2)代表性:要求盈利能力指标的全面性并不代表要事无巨细,一一列举;(3)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指标的选取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用现实中容易取得的数据指标。222 盈利能力评分机制的评价方法按照指标选取的原则,进行了指标选取以后,就要根据指标间的关系用合理的方法将其建立成评分机制,通常会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方法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结果,因此要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传统的盈利能力评价方法主要涉及的是财务分析,包括因素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四种。虽然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简便,但是缺乏系统性,不能涉及盈利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比较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数理统计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对盈利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新兴的评价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法等,其中因子分析法是大家普遍最为推崇的一种方法。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方法,通过研究观察众多变量数据的基本结构,并利用少数几个假想因子来反映所代表的信息。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它的基本理念是将反映盈利能力的公共因子提取出来,再利用这些公共因子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在下一章中进行详细的讲述。3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相关性的理论分析内部控制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不能笼统的讨论内部控制水平是否与盈利能力有相关关系。内部控制要素有: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监督几部分组成,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各个要素的分析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3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以细分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一个企业如果可以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同时能够正确的识别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的风险分析,制定恰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就会使得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32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可以细分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在分析控制活动对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影响时以预算控制为例,企业通常会在年初对整个会计年度的费用情况进行预估,由各部门填报预算计划,财务部门进行汇总审核。预算控制较差的企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部门对各项费用的估算偏高,以保证本年度拥有充足的费用进行业务活动。预算的高估往往会导致年底费用预算结余较多,经财务部门检查发现后就有可能缩减该部门下一年度预算费用金额。各部门出于这样的考虑,年底大多数部门会加大采购力度,导致采购的物品并非真正所需,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成本费用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利润的降低,长期来看会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33监督监督可以细分为:内部监督检查、内控缺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企业如果恰当的开展内部控制检查活动,就能够及时的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从而针对内控缺陷制定补救的措施,及早地防止各种侵害企业利益行为的实施,虽然内部监督不能给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可以减少企业资产的流失,反映在财务指标上的就是企业利润的增加,对评价企业盈利能力会是一个有利因素。4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41研究设计与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简化样本企业的财务指标,另一方面它作为因子分析方法的延伸,己经被广泛的接纳和应用,因此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系数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多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决策原则(一般原则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选取主成分来代替原有变量,然后通过计算得出综合评分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变量。第二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检验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绝对值越大,相关度越高,反之越小。另外,系数为正表明是正相关关系,系数为负表明是负相关关系。42 样本选取的标准和数据的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内部控制和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关系,因此拟对能够分别代表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企业盈利能力的两组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检验,需要获得的数据是样本企业的内部控制指数和与之相对应企业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数。鉴于内部控制指数的评价很难独立完成,本文采用的数据是中国证券报(2012年6月11日)上公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内部控制进行评分。因此样本的选取即为这20家内控比较强的企业,其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采集主要来源于股票交易软件、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国证监会网站以及证券之星网,同时,辅助查看了W IND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表1.1上海证券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内控前20强企业排名股票简称公司简称内控制数1002031巨轮股份72.662000951中国重汽72.113000903云内动力72.024000886中鼎股份715000883三环股份70.476000837秦川发展70.267000916江淮动力70098000811烟台冰轮68.509000680山推股份68.0910000617石油济柴67.5711000595西北轴承67.4712000570苏常柴A67.1213000528柳工66.9114000425徐工科技66.4315000410沈阳机床66.0316000039中联重科65.8717600984中集集团65.3218600967北方创业65.011960084上柴股份65.8920600835上海机电65.5443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综合指标的选取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盈利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可以代表多个指标的变量,取代多个盈利能力指标。主成分分析法关于主成分的选取原则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根据样本企业相应指标数据,通过spss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得到结果见表1.2、表1.3。表1.2主成分分析表Total Varince ExplainedComPonent1Intial EigenvaluesExtraction Sums of Suared Loading%of VarianeCumulative% of VarianeCumulative %52.43752.43752.43752.437236.89489.33136.89489.33138.19898.24941.741100.000由上表可知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52.437%,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6.894%,二者累计达到了89.331%,已超过85%的标准,符合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的原则,因此最终将选取第一和第二主成分来替代所有变量所携带的信息。表1.3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MatrixaComponent12平均每股收益0.925-0.4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0.816-3.94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4130.733平均净利润增长率0.1130.617根据表4.3主成分分析表和表4.4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将第一主成分yl与第二主成分y2分别表示如下:y1=0.925x+0.816x2+0.403x3+0.ll3x4y2=-0.O47x1一0.394x2+0.733x3+0.617x4其中xl、x2、x3、x4分别表示平均每股收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利润增长率。通过主成分分析所产生的新的变量yl和y2,可以计算出各企业盈利能力水平的综合得分。44内部控制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性检验将各样本的平均每股收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每股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带入Y1,Y2的表达式,得出对应的20对Y,与Y2的值,再将他们代入盈利能力水平的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可以得出每个样本企业的综合得分Z。下面通过spss软件进行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检验,得出检验矩阵如下:表1.4 Pearson相关性检验矩阵Correlations内部控制字数内部控制指数ZPearson Correlation10.255P值0.010N100100ZPearson Correlation0.251P值0.010N100100 N表示样本数量,Pearson Correlation即为相关系数,反映的是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P值的实质就是概率,反映的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统计学上,用显著性检验的方法所得到的P值,通常以以下条件为标准:P 0.05为显著,P 0.01为非常显著,它表示的意义是由抽样误差导致的样本间差异的概率小于0.05或0.01,它说明的是某事件发生的机率。由上述相关性检验矩阵可以看到,选取的样本数量是100,Pearson相关系数为0.255,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控制指数与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Z呈现出低度的相关性。另外,由上述检验结果还可以看出:P值为0.010,接近于非常显著,也就是说由抽样误差导致的样本间差异的概率是0.010,是非常小的,即抽样误差对我们样本的影响并不大,抽取的样本很接近于整体的真实情况。结论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内部控制和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这也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一般来说,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做到资源的更有效的利用。例如:从材料采购方面来说,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可以做到采购的货物相对来说质高价低,从而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减少了费用,这也是提高企业收益水平的一种方式。从货物存储方面来说,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可以做到货物的安全、合理的保管,一方面减少货物因水灾、火灾等原因发生损失,一方面存放地点的合理,可以给企业节约运输成本,也是节约开支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资金方面来说,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可以相对的将资金运用在更能够发挥效益的地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从企业的品牌价值来说,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更容易维护好企业的信誉,不至于因为违规操作使得企业形象受损,进而品牌价值一落千丈甚至一文不值。这时可能不只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覆灭。另外,内部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人员安排上相对合理,可以积极发挥个人的特长,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5推进企业内部建设的建议内部控制的推进工作,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顺利开展。51政府措施511将内部控制评价上升到法律层次,为其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国际社会中,多起跨国公司财务丑闻事件频发,正说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缺乏效率性。这就要求将内部控制信息从自愿披露转变为强制披露,而强制性最好的体现就是国家法律。法律的三个特性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其中强制性就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将内部控制评价上升至法律层次,不但有利于其实施,还有利于其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自美国实施萨班斯法案以来,企业的内部控制指数不断上升,内部控制的质量不断提高,而萨班斯法案就是美国联邦层次的法律。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法律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稳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512积极推进内部控制相关管理制度、配套指引的出台单一法律层次的约束是不够的,法律并不能事无巨细的对各种事物的各个方面进行一一描述,这就要求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指引对其进行细化。法律就像是主要的树干,起着提纲挚领的作用,而低于法律层次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指引就像是枝叶,对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充实、丰富。二者只有相互配合刁-能更好的发挥作用。513内部控制评价制度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分批推进分批推进可以给企业一个过渡转变的时期,给会计人员提供关于新制度的培训,从而在正式开展的时候能够更加顺利的执行,同时,熟悉新制度的会计人员在进行实务操作时能够更加符合法令规范,从而也促进了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因此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推进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方法,首先在内部控制较为规范的企业进行试行,一方面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促进其推进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评价制度。52企业责任在企业内部开展内部控制活动的理念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要想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应该首先树立这样的意识。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管理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意识可以上升为企业的文化,因此要想树立起企业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理念,必须要求高层管理人员首选具有这样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要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关于内部控制各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内部控制能够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在思想上树立这样的理念,进而通过他们的管理决策权,将其转化为一种制度,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另外,一项制度的推进,不能只流于形式,止于制度。要想内部控制得到顺利的开展,必须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这样才能有力的执行。要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的一部分,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指导,使其明确自身责任。参考文献1 赵东方,张莉.基于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分机制构建之探讨M,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第4期:56一582 于增彪,王竞达,瞿卫等.企业内部控制评分机制的构建J.审计研究,2007年第3期:47一523 陈汉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分机制N.证券时报,2010年6月11日4 王立勇.对我国现行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定位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4期:45一495 唐蜻清,刘树海.内部控制系统的模糊评价法初探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26卷第5期:36一386 邹树平.美英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LJI.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30一337 吴媛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分机制研究7D.镇江:江苏大学,2009年:16一268 曹鸿山.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l.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28一309 朱茁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探讨=J.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10410 孙祥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初步研究J.金融会计,2010年第1期46一4911 梁素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评分机制构建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0年第1期(上):24一2612 DorothyA,MeMullen.Raghunandan.InternaleontrolrePortsandfinaneia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