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宋南渡以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作为宋词创作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辛弃疾最大限度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内容上,辛词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了狂放精神;在表现方式上,以文为词,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说理,进一步解放了词体;语言上,熔铸百家,为我所用,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风格上,亦刚亦柔,亦庄亦谐。辛弃疾,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本专题所选的四首词,充分体现了辛词的创作特色。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恢复中原的意志和决心,表达了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大业不成的深悲剧痛;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是词人登临赏心亭而触景生情之作,抒发了自己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表达了自己甘受寂寞,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愁怨。 学生用书p93鉴赏古诗词中的“诗眼”和句法中国古代诗人很重视炼字,往往“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他们主要是锤炼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使句中有“眼”,称之为“诗眼”。1从诗句内容上鉴赏诗眼例:身轻一鸟过,枪疾万人呼。此为杜甫送蔡都尉诗中的一句,原本是虞世南的“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从全诗看,杜甫所写诗句是赞美蔡希鲁的武艺高强的。上句讲他善于腾跃的轻身功夫,跳得又高、又快、又轻,像一只鸟飞过那样毫无声息。“过”虽然是一个平常的字,却是此联的诗眼。它把蔡希鲁的高超本领写出来了。据说有一个残本,“身轻一鸟”后边的字漫灭难辨,有人说是“疾”字,有人说是“落”字,有人说是“起”字,有人说是“下”字,还有人说是“度”字,等等。待找到一个善本后发现,原来是个“过”字,大家遂叹赏诚服,以为无一字可替代。分析起来,“过”字主要指快捷,“落”“起”“下”,重在指动作的开始或结束,杜甫的诗句显然不是讲他纵跳的开始或结束,所以用这些字皆不够恰当。再把“横空一鸟度”与“身轻一鸟过”这具有渊源关系的二句加以比较,就觉得“过”字是对“度”字的一个发展,一个创造。2从词性上鉴赏诗眼古诗词中的诗眼,以动词为多。因此古诗词中的炼字,特别重视对动词的推敲、提炼。如果是名词或形容词,则往往改变词性,活用词语。或把名词用作动词,或把形容词用作动词。(1)运用动词,神灵魄动。例: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为周邦彦词苏幕遮燎沉香中的名句,一个“举”字最为人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2)名词用作动词。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此诗句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时运(其一),是该诗的尾联。写的是田野风物:阵阵和畅的南风吹过来,吹拂着田野上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色新苗,苗儿们欢欣鼓舞,好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翼”字在这里,是此联的诗眼。“翼”本来是名词,指鸟儿的翅膀,此处用作动词,“南风吹拂,有如鸟翼之爱抚新苗”(陶渊明诗文校笺)。因此,新苗在南风吹拂下的形象和神态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它们富有感情和灵性,充满勃勃生机,从而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归隐田园的愉悦心情。(3)形容词用作动词。例: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这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五律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的颔联。元丰年间,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建楼于城东门上,称为黄楼。陈师道于元祐三年(1088),即任徐州州学教授的次年,登楼作此诗。负山居士为陈师道友人张仲年的别号,故此诗是登高寄友之作,前六句写的都是登高所见。此诗首联写的是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颔联描绘的是楼头远眺所见雪景,我们单看第一句就可以发现作者运用诗眼的良苦用心: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显得格外明亮;晚风吹进溪水流淌的山间,又带来了阵阵寒意。此联中上句“日”是“云日”,“雪”是“松雪”,作者将一个形容词“明”用作动词,使得此句诗既表现了薄云遮掩的日光照射松雪的静态,又描绘出青白交映的松雪在阳光照射下明亮耀眼的动态。着一“明”字,全句皆活,令人如见雪景。(4)虚词也能成为诗眼。应该说,古诗中的诗眼的确主要是实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虚词就不能成为诗眼,虚词用得好,同样可以产生超强的表现力,同样可以令读者久久回味。比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通过虚词“自”以及“空”的运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层次,将自然美景同失落怅惘的情感对立起来,抒情效果极为突出。与台阶相映的草再碧也没有人欣赏,隔着树叶传过来的黄鹂的叫声再动听也没有人听。这不仅写出了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现了杜甫对一代伟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间接地写出了杜甫自己当时的失落惆怅之感,他是由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己的境遇,从而产生共鸣的。刘禹锡也是运用虚词的高手。比如其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中的“还”这个虚词就很有味道。其实,潮水还是当年的潮水,它的涨落来去还是一如既往,“寂寞”的只是周围的环境。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人声,没有了车马。现在“夜深还过女墙来”是与当年曾过女墙来相对的。当年的明月深夜照过女墙来看到的是繁华的都城,是夜深仍如同白昼的热闹;而今却只有荡来荡去的潮水,潮水的荡漾声更显得整座石头城寂寞冷清,繁华不再。3从句式变化上鉴赏诗眼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颔联。首联写的是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景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表现出了诗人仕途失意、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颔联的上句写新春伊始,下句写早春绽放的花木。颔联两句诗的语法结构和词法运用巧妙,突出了诗眼“出”字和“渡”字,对开阔、优美、深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看句子成分的颠倒错位和省略:“云霞出海曙”成分补全应是“曙(旭日)出(于)海,(映得)云霞(灿烂)”;下句“梅柳渡江春”应是“梅柳(枝头)春(闹),渡(至)江(北)(又成春)”。一般人写太阳会用“升”字,而作者用“出”字,显得非常准确。“出”与“升”原就是一对概念差别较大的动向动词,“升”指太阳正升上天空,天已大亮了;而“出”则指太阳刚露出海面,还未升上天空,比“升”的时间早。作者用“出”而不用“升”,这就强调了“新春伊始”“江南春早”。用心何其良苦!再看下句“渡”字亦写得极妙,既有力量,又显得生动,它不但把“梅柳”拟人化,而且把生气勃勃的江南春意写活了:梅花凌寒怒放,垂柳抽芽吐绿,原应在江南,但借着旭日金光的照射,这梅柳之色已映到了江北,使长江两岸都春意盎然了。一个“渡”字与“江春”巧妙配合,意为梅柳似有情,殷勤渡江送“春”,更表达了作者对江北的无限情意。4从作用上鉴赏诗眼诗眼的作用前面已叙述,此处不再赘述。抓住诗眼的作用,就抓住了一把钥匙,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进而理解了诗歌的主旨。5赏析古诗词的句式特点(1)省略。古诗词中省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2)对仗。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3)倒装。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句子里常用语序倒置的现象:一是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二是主语与宾语倒置,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句即“青松冷日色”;三是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4)互文。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都是互文见义。(5)列锦。限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将几个相互关联的名词罗列起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感情。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一、字音鹧鸪(zh)()遥岑(cn)玉簪(zn)螺髻(j) 堪鲙(kui) 揾泪(wn) 宝马雕车(dio) 阑珊(ln) 黄金缕(l)二、一词多义(1)倩(2)更(3)会(4)望三、古今异义中间多少行人泪古义:逃难的人。今义:路人。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义:古代妇女插在头上类似飞蛾的装饰物。今义:蛾类虫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古义:可惜。今义:值得同情。四、名句默写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生用书p95)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知作者生平经历: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成就影响: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词集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的词作风格沉雄豪迈,充满一股豪放的阳刚之气,亦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并称“苏辛”。2探背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太后由南昌仓促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所写。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文意概括这首词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善于通过具体景物烘托复杂的内心感受。作者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表达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词,表达的深刻含意是什么?答:明确长安:借指沦于敌手的北宋故都汴京;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答:明确前句写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后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江水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东流,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3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答:明确“愁余”的景象:(1)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或“战乱中离开家园的行人”);(2)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3)鹧鸪凄厉的叫声。4本词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有一天他登上郁孤台,即景感事而作。请分析此词是如何就眼前景写心中情的。眼前景线索心中情清水如泪登台俯视忧心民众青山相遮登台遥望忧心国事江水东流登台所感复国决心日暮鹧鸪登台所闻无限悲痛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探背景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以重用,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可叹辛弃疾空有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渡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抒情,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呤。文意概括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答:明确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2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明确本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从写景抒情的角度看,还是移情入景。“献”“供”是人特有的动作,这里用来写山,是拟人;“玉簪螺髻”是把山比作玉做的簪子和美女的发髻,是比喻。词人把自己的悲愤之情注入自然景物,在表达技巧上是移情入景。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它们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明确动词:看、拍、会、登。“看”杀敌武器闲置无用武之地,内心苦闷说不出来,只得借“拍”打栏杆发泄,两动词生动表现出词人内心充满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的悲愤之情。“会”“登”二词抒发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者中没有他的知己的苦闷之情。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5此词的下片主要描写历史人物,词人写这些人物和相关的事有什么作用?答:明确“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词人用来表明国难当头,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地和房屋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之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自然界的树木尚且经不起时光的淘洗,变得摇落枯萎,日渐衰老,更不用说风雨飘摇中不胜愁苦的人了。总之,词人三典连用,表明自己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以此反衬自己的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锋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1解题意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元夕往往灯火辉煌,歌舞繁盛,非常热闹。但辛弃疾因力主抗金,屡受排挤,一直过着落寞的闲居生活。那么远离官场、自甘寂寞的辛弃疾,在词作中应该不会同于世俗而追求热闹,而应“自怜幽独”并“别有怀抱”,因此这可能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2探背景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渝,宁可被闲置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据相关文献记载,本词应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至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已被迫退休六七年了。词中的“灯火阑珊处”,可能是那时政治环境的写照。文意概括这首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明确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前一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花千树”,后句把漫天的烟花比作如雨点般落下的星星。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用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突出了后者的可贵。3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答:明确本词下阕写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女子形象。她便是寄托着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词人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探背景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这里离博山不远,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先后在这里写下十几首词,这首词当写于此时期的某一个秋天。辛弃疾这次被弹劾失官,一直闲居十年,是很令人惋惜和不平的。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一世之雄”,用世之心极切,抗金之志极坚。他“抱忠仗义”南归,原想做一番事业,但当权者对像辛弃疾这种北来的归臣,总存戒心,不敢重用,而且动辄削职罢官,长期闲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文意概括这首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表达了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忠愤和愁怨。揭示了历经岁月的打磨,饱尝生活的忧患后,才真正懂得人生的苦乐这一哲理。1前人在评论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阕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明确上阕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的感情。2词中的“天凉好个秋”有什么含意?是闲话还是弦外之音?答:明确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词人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天凉”和“秋”渗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3这首词上下阕连用叠句,请说说叠用“爱上层楼”和“欲说还休”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叠句),深化了感情。上阕叠用“爱上层楼”,生动地写出思想单纯的少年喜爱爬上高楼的那种跃跃欲试、纯真活泼的形象。下阕叠用“欲说还休”,写由于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历尽沧桑的词人对国事的忧愁苦痛只得回避不谈,渲染了词人有苦无处诉的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词人内心深处无可奈何、痛楚矛盾的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学生用书p98对比手法考点解读1动与静的对比动静的结合是写景的主要手法,在诗中把景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以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境。【例】李白在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两岸相对的“青山”和日边驶来的“孤帆”形成动静对比,一静一动,动静相间,相映成趣。2虚与实的对比诗歌中的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一虚一实两幅图景,对比鲜明,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3今昔盛衰的对比诗歌内容的今昔对比,常常表现在一些借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劝的目的。【例】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4哀与乐的对比在古典诗歌中,感情上的哀与乐的同时使用,往往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表达效果。【例】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雨心忧如焚之情。前两句写农民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典题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画 眉 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试作分析。答:解析:前两句写在山花中自由自在地飞翔鸣叫的画眉鸟,“随意移”,突出其自由自在的处境;后两句“始知”“不及”体现了画眉鸟被束缚的无奈。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了诗人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1对比特点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对照比较。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2对比作用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总之,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3鉴赏方法找准对比点,即找出对比的双方;体会对比作用;思考探究作者运用对比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深层意思,即作者通过对比要突出什么,要强调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感情倾向是什么等。 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赏评】辛弃疾谢世八百余年了。重温那个神州破碎、英雄难觅的时代,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辛弃疾的存在,此后的八百年间,民族的兴亡轮回,一次次沉沦,又一次次觉醒,就凭着中国人骨子里从未丧失的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气节,我们的民族度过这漫长的岁月,这种气节清晰地流露在八百年前的字里行间。辛弃疾有着这样的气节,岳飞有着这样的气节,林则徐有着这样的气节,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开拓(tu)鹧鸪(zh)揾泪(yn)玉簪(zn)b年笺(jin) 蓦然(m) 不屑(xi) 堪鲙(kui)c汴京(bin) 骚扰(so) 阑珊(shn) 阻挠(no)d揩拭(ki) 参差(cn) 渲染(xun) 对峙(sh)解析:选c。a.“揾”读wn;b.“蓦”读m;d.“峙”读zh。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玉簪螺髻奇卉异葩莺歌燕语色彩斑澜b揾英雄泪震耳欲聋眼花潦乱煞费心机c春意阑珊亢奋不已翘首以待风驰电掣d蓦然回首一愁莫展金碧辉煌雍容高雅解析:选c。a.澜斓;b.潦缭;d项,愁筹。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b毕竟东流去 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c无人会,登临意 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d众里寻他千百度 度:遍解析:选b。毕竟:终归。4下列辛弃疾的词句中具有“婉约”风格的一项是()a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c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d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解析:选b。将多少兴亡事引发的感慨,用“长江”这一意象委婉地表达,颇有婉约风格。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_,_。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2)楚天千里清秋,_。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3)把吴钩看了,_,_,_。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4)众里寻他千百度,_,_,_。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答案:(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2)水随天去秋无际(3)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4)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拓展提升6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声 声 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辛弃疾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注】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解析:选b。b项,“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2)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表现出词人胸怀天下的情怀。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7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词人作这首词时,南宋与金已划淮河分界。(1)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答:答案:词人站在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易之感。于是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2)下片前半部分,词人写了什么?有何用意?答:答案:词人在这里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图强。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词人热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奋发图强,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1)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句加以分析。答:答案: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定风波暮春漫兴辛弃疾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注】本诗写于作者闲居带湖之时。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茶瓯:一种茶具。香篆(zhun):焚香时所起的烟雾。(1)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的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闲居的无奈。(2)词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两句中独特的抒情表达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答:答案:离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无奈中的一缕欣慰情思。三、语言运用10下面是网络微博中的一段文字,请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句子。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冷静,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失意时,。当你快乐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快乐淹没理性。当你痛苦时,。答案:(示例)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失意窒息心灵留点空白给希望,莫让痛苦消磨斗志11中学生李阳写了一首诗,想向一位慕名已久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就给王编辑写了个便条。便条中有几处不得体的,请找出,并加以改正。王编辑:您好!我到寒舍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诗经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本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此致编安!李阳20196.1答:答案:(1)“寒舍”改为“贵府”或“您家”(2)“拜读”改为“费心一读 ”(3)“雅趣”改为“爱好 ”(4)“斧正”改为“修改” 学生用书p99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1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典题分析(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解析:第一步,抓住题干,明确内容。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下阕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虽说需要重点分析下阕,但是也要阅读整首词,了解词的整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下阕的内容,从中体悟作者的情感。与上阕不同,词的下阕转写作者自己的感慨。下阕前五句,作者化用杜诗来回应小序中提到的“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一事。这里,作者借李广自比,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楚老、杨民瞻两位好友亲爱自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2第三单元第二节动画新天地3、《评价音乐动画》教学设计
- 塑料玩具制作工前沿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交通事故理赔流程详细指南
- 西安建筑方案设计效果好
- 铝合金窗户施工方案图片
- 白山公寓建筑方案设计案例
- 牛津英语中考语法专题专项复习资料合集
- 再制造工艺改进建议报告
- 潜水救生员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西餐厅营销方案文案公司
- 粉尘涉爆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中必修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一 完整版课件PPT
- QC080000有害物质管理评审报告
- DB35∕T 2023-2021 生猪无抗饲养技术规范
- 倪海厦人纪之针灸 全
- 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方案防空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 《结构化学》课件第二章-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 2022藤椒油炒饭抖音推广方案-57P
- 资产评估重点公式
-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