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基础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基础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基础卷含解析)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基础卷,含解析)试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非选择题:(共五小题,第1题20分;第2题20分;第3题20分;第4题20分;第五题20分共10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产生,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土地有限。平民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或口粮,为此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若不能按期还债,必须将收成的5/6交给地主,所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作抵押。材料三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完成下列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怎样的政治特点?梭伦采取什么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的?(2)据材料二梭伦针对雅典平民的生活状况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3)依据材料三,梭伦对原有的国家机构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又有哪些重大的创举?【答案】(1)特点: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在政治上实行专治统治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特权(2)解决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影响:取消了债务奴隶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经济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3)调整: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创举:梭伦创设了两个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公民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产生”归纳出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梭伦改革措施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所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作抵押”和所学从颁布“解负令”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经济独立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从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回答。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那一派别的思想。(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3)材料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答案】(1)法家思想。(2)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分全国为31县;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3)肯定(支持)态度。【解析】【详解】(1)由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表明商鞅主张变革,反对守旧,这符合法家思想的基本特征。(2) 由材料“(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结合所学,可以归纳为:废分封,行郡县;废井田;统一度量衡。(3) 由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表明是在充分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果。3.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富国强兵,偏重理财)(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解析】【详解】(1)一问,结合所学从北宋国力、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宋朝政局特点进行阐述;二问结合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概括。(2)根据材料“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王安石的个性执拗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执行情况、用人、内部矛盾及个人因素进行概括归纳即可。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一戊戊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摘编自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评价戊戍变法的视角。请据此视角,简述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改革成功的立足点。【答案】(1)开国会立宪法。(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产阶级力量不能够推动改革的进行。(3)政治近代化的视角。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到推动促进作用。(4)改革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需要强大的力量推动。【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开国会立宪法。(2)根据材料“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产阶级力量不能够推动改革的进行。(3)根据材料“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知作者是站在政治近代化的视角评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到推动促进作用。(3)根据分析上述可知改革成功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强大的力量推动。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1905年,俄国在日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并奏请派亲贵大臣出国考察政治。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清廷于1905年10月派载泽、端方、戴泻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次年,他们陆续回国,建议朝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以便安抚人心,稳定大局。慈禧太后经过反复考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清廷决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1906年11月6旧,清廷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做了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与此同时,清廷力图削减地方督抚的权力。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升为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根本不得干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廷实行“预备立宪”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答案】(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教训;地方督抚积极倡议实行宪政;五大臣建议朝廷仿行宪政,安抚人心。(2)原因:缺乏立宪的诚意;企图借立宪之名,加强中央集权、满族贵族集权;排斥汉族官僚,导致离心。【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清廷的统治俄国在日俄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还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宪政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并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