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1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2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3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4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读碑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和认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沉而丰富的情感。2引导学生解读更多的“丰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1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何了解?2看课件,谈谈你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初感受。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围绕“读碑”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主要内容。3汇报交流。读准生字的音,辨别字形。理解词语。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如:人物、时间、地点、中心事件。三、理清思路。1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在读碑过程中,“我”内心的感受有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自主探究,在文中圈点、批注。3交流汇报。4指名小结“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5同桌讨论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四、质疑问难学生自读,提出问题。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字词。2口述“我”读碑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变化。二、品读课文1学生自读,思考:“我”第一次读碑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你有什么体会?去南泥湾时“我”又是怎样读碑的?你又有什么体会?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吗?“我”又是怎样解读的?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说说你的感悟。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汇报。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反复强调“细细地”,突出“我”读碑时,回顾了每一段历史,领会了烈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排比、反复的运用几个反问句,接着“站不下的”反复强调,刻画“我”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产生新的认识。4激情朗读课文。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1 读碑初读:20余年、后来 庄严 雄伟 壮观 伟大 又读:那年(南泥湾) 悲壮 凝重 震撼 升华再读:现在 悲壮感 使命感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难点是学生要感受到烈士们为国捐躯的精神.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默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对烈士的崇敬之情.。、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图片,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与感悟。不足之处:、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2 刘邓大军渡黄河教学目标: 1学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本课的生词,积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品读语言,体会其含义,感情刘伯承、邓小平的军事才能及军事家的风范。学习文章表达顺序上的特点。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2文章在表达顺序上的特点。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1有谁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历史故事呢?请讲给同学们听听。2同学们听后,说说你们的体会吧?3提示课题:我们今天要见识见识刘伯承、邓小平是如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4板书课题:刘邓大军渡黄河。二、了解内容1问题设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3自学交流汇报。(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驻(zh)捷(ji)侦(zhn)署(sh)伪(wi)毯(tn)碟(di)筹(chu)蹲(dn)弦(xin)(2)理解词语。广阔无垠 敏捷 夜以继日 序幕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3)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相关住处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4)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刘邓的渡船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第二部分(第711自然段)刘邓渡河前的精心部署。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刘邓大军渡过黄河。三、质疑、讨论1学生自读、思考:同学们在理清文章思路时,发现文章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2交流自己的发现,畅淡感悟。文章运用了插叙,更体现了刘邓部署的精心,让我们感悟刘邓的才能。3读课文,感悟。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说说文章在记叙顺序上的特点。3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在文章的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呢?二、学生品读课文(一)学生自读、思考:刘伯承、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体现在文章的哪些地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点、批注。2小组合作探究。3班内交流汇报。(1)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A.“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B.“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C.渡河之前准备工作。(2)渡河顺利。A. 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B. 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C. 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二)激情朗读,感悟刘邓部署的精心。(三)想想历史,看看今朝,我们想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三、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学习这篇文章后,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观念上的收获吧,并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2刘邓大军渡黄河 6月30日夜 刘邓 急驶渡河之前 筹划插叙 “明修栈道” 精心部署午夜时分 刘邓大军 偷渡 强渡 渡过3 风雪重围教学目标:1.读通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2.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三、检查自读情况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2.理解词义。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自读课文,思考:(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2)口述课文,理清思路。2.交流讨论。3.班内交流汇报:(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日军的反衬。(2)记人叙事的写法。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板书设计: 3 *风雪重围 山林 三尺深的积雪 零下40摄氏度 杨靖宇 吨 周旋 抗击 殉国 日寇 咬牙切齿4 礁盘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词语。2.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字词的学习。2. 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学习礁岛,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二、 初读课文1. 师导读,生整体感知。2. 读准字音,辨别字形。 驮(tu)蔬(sh)罐(gun)秧(yng)筷(kui)构(gu). 理解词语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稀奇:稀少而惊奇。(近义词:罕见;反义词:常见)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环视:向周围看。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 生自读,理清文章思路。2. 提出疑难问题。3. 交流归纳。四、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将士们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品析将士们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2.教学难点:体会将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 复习导入1. 认读生字,听写词语。2. 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二、 品读课文1. 小组读第110自然段,学生思考:小岛是一个怎么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是从哪儿来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岛内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4. 读第1125自然段,思考: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什么,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了战士们爱戴首长,将军关爱战士的情怀。5. 读第26自然段,思考:将军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对海岛的爱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们的感激 归纳明确: 海岛环境艰苦。a. 小岛其实是个礁盘甚至没有土,就驮着一群海军陆战队的士兵。b. 将军上岛在算这儿最凉快的时候,也就是四十来摄氏度吧。c. 植物是无法生长的满嘴起泡。战士们爱岛,艰苦创造,建设海岛。a.只见礁石围成一圈竟露出一片绿绿的菜地。b.战士们用大棚种菜的办法从老家一口袋一口袋背来的。c.将军顺着看去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d.将军离开礁盘时行了一个军礼。将士们之间的情谊。a.“全国大半的省份而是一个长辈。”b.饭堂里,“孩子们,我谢谢你们”。c.将军看到了饭桌边上的一桶汤,舀到碗里。6.造势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感情朗读。三、再读课文,升华感情1.学生自读课文,谈自己的读后感受。2.试着给驻守边关、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4礁盘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战士绿色菜地构成中国地图将军与战士共享菜汤行军礼5 那桥,那河,那船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语言。4.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感受古镇周庄的奇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美景、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展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谈观感。2.这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图画,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3.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进课文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那桥,那河,那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指名汇报,交流。3.读文章,想象画面,体会景美。4.透过语言文字,你还看到了哪些美景?(师相机板书)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1.文章哪些地方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怎样读出这种情呢?2.交流汇报:“桥啊桥,你是多么沉稳,任风起云涌,天翻地覆;你是多么坚韧,任流年似水,沧海桑田。桥,你是周庄的代表,是周庄的灵魂。” (带着感情,抑扬顿挫地朗读,注意重读一些词语,语调要上扬。)3.齐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四、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认识生字,听写词语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二、研读与赏析1.作者走进古镇,看到那桥,那河,那船,感受古镇那奇丽的景色,作者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合作探究,讨论明确:抒情色彩浓,描绘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描摹景物栩栩如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对周庄由衷的赞叹之情。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首发,语言清新优美,极有感染力。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景物描写摇曳多姿。3.分男女生读文章中美的句段。4.从作者对古镇周庄的奇丽的描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讨论明确: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家乡,关注我们的大自然,倾注我们的爱心,三、指导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四、总结。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板书设计:5.那桥,那河,那船写古镇美景 夜色雨幕中的那桥白天的那河抒赞美之情 夜晚的那桥6 搭石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2运用多种形式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运用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4.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难点:运用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句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2.指名汇报,交流。3.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4.教学并指导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体会搭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5.齐读什么是搭石。 6.这些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搭石铺在水中,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7.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师相机板书)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1.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什么样的风景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刘 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2.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四、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课时一、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交流句一:“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齐读句一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从哪些词体会到美?根据汇报课件打红三个词语“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3.分男女生读词。体会“协调有序”的节奏美: 师生合作读句子。全班分成两组合作读。汇报板块二:(“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姿态柔美”的意思。)“绰绰有余”的“绰”又是什么意思?(是“宽裕;富裕”)再读读这两个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读了这两个词,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谈体会)出示画面,谁能带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两个词? (指名读)(全班读)(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指名朗读。齐读。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节奏美、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二、指名汇报,全班交流。1.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美?2.随文学习“伏”字,齐读三遍。“伏”是什么意思?3.指名上台演示伏的动作。相机理解“理所当然”的意思。4.拓展说话,假如还有什么人来走搭石,谁总会怎么做?(出示课件)5.再读课文描写家乡美景的自然段,再次去感受家乡的美。三、交流两个比喻句,谈感受。两个比喻句抒发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结尾又借搭石来赞美家乡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的优秀品质。四、指导感情朗读全文。五、总结。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板书设计:6.搭石景美搭石 一道风景人美7*豆腐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祖国和家乡的爱恋之情。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提起豆腐,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2、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吃法多样,然而对异乡游子来说,仅仅是这样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黄苗子写的豆腐吧!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三、检查自读情况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 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读第二部分。作者围绕豆腐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是怎样写的。(学生自读,小组交流)2、作者仅仅是向人们介绍豆腐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体会。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板书设计:7 *豆腐冻豆腐 油豆腐 豆腐干 豆浆豆腐-豆腐干、千张、油豆腐、酱豆腐、腐乳大豆“娇豆腐”勾起特殊滋味 -乡土之情-多彩(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8* 回味山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3了解山梨的特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第一课时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梨,一种大众水果,同学们都不会陌生,大家都来说说吧。2、山梨味道鲜美,在李辉英的文章里,更有着特殊的含义!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二、学生自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读情况1、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辨析多音字,理解词语。3、将课文分为三大部分,概括段意。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1、读第二部分。思考:故乡的山梨有什么特点,具体是怎样写的。(学生自读,小组交流)从山梨的外皮、肉质、味道三个方面介绍山梨的特点,突出山梨的“酸味”。2、作者仅仅是回味山梨的酸味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教师点拨。(课文通过回味山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五、理解课文,升华感情。你也有过课文中的感受吗?请写一个片段。板书设计: 8 回味山梨山梨 留恋故乡外皮不能忘怀 肉质味道爱 更爱故乡9 鹭鸶教学目标:1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正确读写词语。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解鹭鸶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鹭鸶的喜爱之情。4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体会作者语言准确生动。5解作者开头和结,体会其表达效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以其开头结尾相照应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一个奇妙世界,同学们能说说你们的了解吗?我们家一同走进动物世界,阅读郭沫若的鹭鸶,感受鹭鸶的奇妙吧板书课题,解题。二、初读课文,读通顺课文。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检查自学情况(1)关于生字,读准字音,辨别字形。(2)多音字辨析。(3)理解词义精巧、悠然、铿锵(4)关于内容课文描写了鹭鸶的外形与优雅的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3):概括写鹭鸶是一首精巧的诗。第二部分(4-8):具体描写了鹭鸶的美丽色彩和优雅的姿态。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赞美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三、再读课文。学生自读、质疑问难: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开头与结尾相呼应,文章结构紧凑,更突出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读课文,感悟。四、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理解词语。说说文章的大概内容。二、朗读、欣赏学生自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鹭鸶?突出鹭鸶的哪些特点?(1)学生自读,在课文中圈批注。(2)小组讨论(3)班内交流汇报。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两个方面描写鹭鸶。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鹭鸶的特点。如:“白鹤太大而嫌生硬-而且太不寻常了”。“增一点儿则而嫌长-深一点儿则嫌黑”。还描写鹭鸶的优雅的姿态。如文章的第6-8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把鹭鸶描写得十分鲜活。作者仅仅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特点吗?(1)学生读开头、结尾,在课文中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探究。(3)班内交流汇报。表达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情。、朗读课文,升华情感。(1)思考:作者对鹭鸶的喜爱、赞美之情给我们什么启迪呢?(2)交流讨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去关注生活,关爱生活中美的事物。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一下,与同学们共享。板书设计9 鹭鸶精巧的诗色素身段适合悠然首尾呼应散文诗10 军犬黑子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热爱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3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生命展开对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3幅军犬得图片:对于图片中的军犬你有怎样的印象?第一幅:眼神凌厉的军犬;第二幅:威风凛凛,行如疾风的军犬;第三幅:在训导员面前温顺的军犬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训导员和一只军犬之间发生的故事。出示课题军犬黑子。二、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2、检查词语军犬 尊严 目光如电 奔如疾风 虎视眈眈 威风凛凛迷惑 击溃自信 沮丧 糊涂 极度痛苦 无动于衷 绝望 精神委顿本文讲述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军犬黑子,在训导员三番五次的戏弄与否定下变得精神委顿的故事。(板书 黑子 威风凛凛精神委顿)三、研读课文(一)细读课文,感受黑子“变化”1、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驯导员与军犬黑子的故事。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的学习任务:*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标记出驯导员的话。*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黑子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圈出黑子情感变化的词语。2、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边画,完成后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3、汇报: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读出驯导员否定黑子的话语。(训导员四次否定 七个不字)(出示课件)大家看看这几句话,意思都是相同的,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4、驯导员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了,是不是黑子找小偷贪玩了?黑子每次都是怎样找小偷的?指名读文。5、面对充满灵性的黑子,训导员是怎么说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训导员的话。这一声声“不”字对于充满灵性的黑子而言,无疑是冬天里的一盆盆冷水,无疑是一把把尖刀,这是测试吗?这是戏弄,这是摧残!6、黑子找小偷的过程中,前几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却屈从于驯导员,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一下。(分角色读文)7、指名总结黑子情感变化。(黑子情感的变化:兴奋-惊诧、疑惑-愈发迷惑-自信被击溃-沮丧极了)8、你从“哈哈大笑”中读出了什么?9、当黑子终于明白这一切是驯导员在欺骗、戏弄它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10、此时的黑子心情极度痛苦,人在极度痛苦时会怎么做?我们这无言的战友只能用一声“嗷”来表达,如果黑子是人的话,这一声“嗷”会是对驯导员说些什么呢?11、带着你体会到的黑子那极度痛苦的心情来练习读这一段。(放悲怆奏鸣曲)生齐读。12、黑子的出走,说明了什么?(齐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你理解这句话吗?带着你理解到的再来读这句话。(二)体会情感,理解训导员“变化”1、本文仅仅写了黑子的变化吗?2、梳理11到19节,体会训导员的感情。(板书:否定戏弄自责悔恨)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品读,抓住表现训导员心理变化的词语(害怕哭热泪滂沱)4、结合朗读,体会训导员的心理(板书:生命认识之变)四、拓展延伸1、“我听了这个故事以后,陷入了沉思”文中的“我”会沉思些什么?2、学了这篇课文,我想你的心情与作者一样不能平静,此时,你想对驯导员或黑子说些什么呢?3、小结: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只要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和人一样有感情,有思想,有自尊,当它们对我们人类充满信赖和忠诚的时候,作为人,我们应该去细心的呵护,去享受,去体验,去感受,去真诚的回报这份信赖和忠诚。如果,我们利用它们的信赖和忠诚去欺骗它们,玩弄它们,那么,我们就是最无知的,最愚蠢的,最残忍的11*草虫的村落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2、师生交流:(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12诗二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了两首诗中描写的孤狸的不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异入1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2 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哟,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3 出示课题 诗二首。二、初读感知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2小组交流。3班内汇报。( l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 )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 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小狐狸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生自读,思考: 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些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小狐狸中,你是从娜些诗句中感知到小狐狸的可爱的?( l)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2)小组讨论。(3)班内汇报。 狐狸的清白 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眼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诩“清白”的狐狸。狐狸自称冤枉”“牺牲了安宁和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土拨鼠说: 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奸诈、贪婪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诗人通过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只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刁呱狸的可爱。“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 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便宜?”来歌颂刁沼瓜狸的聪明。“你在农家偷过鸡 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乐于助人。“你在白天奋力捕鼠 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拼搏不息。( 4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2 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孤狸,作者的感情却不同:一个批判、揭屁一个赞美。大家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l )自读、感悟。( 2 )交流探讨。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于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我们可以感悟到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的道理。四、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13古诗二首竹石已亥杂诗教学目标: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重点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教具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三、体情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 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四、拓展“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五、巩固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板书设计:竹石郑燮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背、诵本诗。2.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重点难点: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2.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3.汇报交流。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1)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2)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4.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万马齐喑”“风雷”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第二行诗)“万马齐喑”1.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读这个词。3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4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