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1页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2页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3页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4页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运用名词呈现事物表象,用绘画一样的技法表达真实的感受,以下诗句与其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C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魁梧杜鹃料俏孤苦伶仃B热忱派谴奥密精益求精C纯碎极端酬劳沉默寡言D蓬松羞怯禁锢神采奕奕3 . 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同学们对自己期末联考能否取得好成绩,充满了信心。B他一走进大礼堂就感受到热烈的气氛和一张张快乐的笑脸。C在上一周的亲近自然户外活动中,初二2班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左右的距离。D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进攻下,南阳守敌弃城南逃。4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B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D书面语和口语互相制约,书面语常从方言里吸取营养,它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5 .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从“小家庭”到“大家国”,欢乐中国人用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的故事,展示了国民风范和爱国情怀。首期节目里的4个家国故事虽然类型迥异,却同样感人至深。11岁的王泓翔,2岁远赴加拿大,却从未忘记祖国的声音。从小,父亲就教导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在海外也需谨记自己是中华儿女,所以要勤学国粹,了解传统文化。舞台上他与李玉刚合作一曲梨花颂,_的是国粹经典,_的是一句“我爱你中国”。故事是思想和精神的最佳载体,生动的中国故事会让中国精神世代相承。A“故事是思想和精神的最佳载体”中的“载”,读音是“zi”。用部首查字法先查“车”,再查六画。B语段中横线上可依次填入的词是“传递”“传承”。C我国素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王泓翔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亲时可以说“家父”。D画线句“首期节目里的4个家国故事虽然类型迥异,却同样感人至深”属于转折复句。6 . 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二、现代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父亲的麦粒许心龙那年夏天的一天,偏西的太阳热劲儿刚弱下来,父亲将饭碗一推,抹把汗,就喊娘到场里收麦子。凌乱的麦秸屑很有感情地揉进父亲泛黄的短发里。一晃,父亲在打麦场上忙乎了半月多,该颗粒归仓了。六月的阳光把父亲的背心烙在了身上,父亲洗澡时,脊背呈现出醒目的背心模样,白而发亮。父亲和我娘我哥齐上阵,摊开的一大场麦子很快变成一堆小麦山。麦山按捺不住地弥漫着麦香的热气。我娘拢了拢湿漉漉的乱发,瞅着麦山,脸上露出了疲劳后的笑容。这时,父亲伸出左手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麦子,用力握了一下,伸开手掌盯了一会儿,又用右手食指来回划拉几下。“干透了吧?”我娘问道。父亲没有搭腔,而是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了口中。随着颚骨的上下晃动,嘴里发出了清晰的嘎嘣嘎嘣的脆响。“我要的就是麦粒嚼在嘴里的嘎嘣脆响!”父亲不容置疑地说。“装麦!”父亲将军般地命令。面对饱满的麦子,父亲的精气神儿也是永远饱满的。“麦收您爹看得最重。”我娘边往簸箕里搂麦,边说,“自从跟您奶奶分家另过,年年都是这样。”“麦子晒干了,不会生虫。”父亲边扎麦袋口边说,“交公粮时心里也踏实。”“我说多少遍了,从今年起,不再交公粮啦。”我强调说。“你以为你是皇上,说免皇粮就免了。”父亲头也不抬,接话道。其实,父亲很为有我这个师范毕业执了教鞭的儿子骄傲的。我娘不置可否地笑笑,那意思是责怪我想得倒美。我望望仅会歪歪扭扭写出自己名字的二老,无语了。无知者无过,只是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想借今年的饱满麦子,好好出一口去年在乡粮站交公粮时受的恶气。去年排队交公粮时,有人趁父亲去厕所,把一袋掺有土坷垃的麦子,调换给了父亲。面对坷垃秕子麦,父亲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他因此受到了大喇叭的广播批评。受了奇耻大辱的父亲回来就找村主任申冤。村主任笑笑,拍拍父亲的瘦肩膀,说公粮交掉不就好了,再争论还有意思嘛。父亲叹一声,气得夜饭也没吃就蒙头睡了。睡梦中还发癔症连喊:“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十多袋麦子规矩地躺在了架子车上。父亲还跟往年一样,要提前一晚上去乡粮站排队。我娘准备好的有葱花面饼还有过夜的铺当。这时,我看到村主任朝我们的麦场走来。我忙向村主任招手。村主任不会不知道政策,这回看愚顽的父亲还有什么话可说。我长出了一口气。“老陆,今年麦子咋样?”村主任走近了,瞅着父亲问道。“亩产一千一二百斤吧。”父亲笑答。父亲说着就解开一袋麦子,抓出一把,说:“来,村主任你看看。”村主任探头看看父亲手里的麦子,点点头。“嘎嘣响呢。”父亲说着就拈起几粒麦子准确无误地投人口中。很快,嘎嘣嘎嘣的响声就从父亲嘴里传出。我看到父亲咀嚼得很有耐心很卖力很幸福。父亲的那嘴钢牙好像就是为了麦粒生长的。最终父亲很满足地咽下那口麦面,说:“村主任,我再打开一袋你看看吧。”“不,就跟这麦粒一样瓷实。”村主任再次点点头,说,“村里最过硬的,就是老陆了。”“用这样的麦子交公粮,没问题吧?”父亲胸有成竹地问道。“交啥公粮?”村主任一愣,望我一眼,恍然明白了什么,笑道,“呵呵,你交公粮交上瘾了吧?你不知道今年起公粮免征了吗?”父亲呆若木鸡。无疑,村主任的一番话在父亲看来显得惊天动地。“老陆,不交皇粮就违法的时代过去啦!”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村主任显然也很激动。“村主任,你可不敢开这样的玩笑呀!”父亲盯着村主任,小心地说。“连我的话你也不信?电视上都播了呢。”村主任拍拍父亲的瘦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陆,对去年交公粮的事还放不下吧?”“我真咽不下这口气。”父亲硬咽着说,“我的麦子粒粒嘎嘣脆响,交恁些年公粮了从没有过二样的。”“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村主任安慰道。“看看我的麦子哪粒不嘎嘣脆响?”父亲执拗地说,“那袋土坷垃秕子麦,打人的脸呀!”“好了,别伤心了。”村主任再次拍拍父亲的肩膀,说,“你就用这车麦子卖了钱,买辆三轮车吧。也一把年纪了,该省点力气了。”“听村主任的,买辆三轮车吧。”我娘忙说。我娘望村主任一眼,说:“没见过恁一根筋的,弄啥事就怕别人吃了亏。”“呵呵,谁不知道老陆!”村主任笑说,“我说老陆呀,这就是变迁。可不能坐在福中不知福。”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我娘叹一声,偎坐在了父亲的身旁。我知道看电视怕费电的父亲封闭了自己。父亲有的是力气,不需花钱的取之不竭的力气。晚饭时,父亲破例喝了二两小酒,早早地睡了。半夜里,父亲的高声喊叫把我惊醒。父亲喊道:“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娘摇摇头,轻推了父亲一把。父亲翻翻身,呼噜声再次响起。如今,年迈的父亲嘴里没有了牙齿,村主任和我就再也听不到父亲嚼麦粒时发出的嘎嘣嘎嘣的响声了。但那嘴却成了舌头的天下,那自由的舌头时常翻滚:“那不是我的麦子,那不是我的麦子”我牵着父亲不停哆嗦的手,知道他一直很纠结公粮咋突然不让交了呢,他的那嘎嘣嘎嘣的麦粒有多失望和忧伤呀!(原载百花园2017年第9期)注释:(恁)这么。7 . 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8 .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父亲一屁股坐在了车尾的麦袋子上,右手不停地一下一下捶着鼓鼓的麦袋子。9 . 请结合文本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10 . 本文以“父亲的麦粒”为题目,请联系文本分析其作用。11 . 文中为什么父亲一直不断强调“那不是我的麦子”,而村主任却安慰道“老陆,别恁较真了,都过去了”?这件事为什么父亲一直都过不去呢?12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是人群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这是一句大实话。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掉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人群是什么?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得到人群的接纳,每个人都磨掉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这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人需要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变成社交。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乎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的空间,忽视自己的感受,泯灭自己的思想,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廖之坤文,选自读者2016年第1期,有删节)(1)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观点。(2)第段引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话,第段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各有什么作用?(3)第段说“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请结合你的经验,举一个事例证明这个说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雪之美洪鸿没有任何的征兆,也没有任何的暗示,新年的第一场雪,在那个夜里悄无声息地散落下来,纷纷扬扬,铺天盖地,宛若天女散花。不一会儿,天上地下就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朦胧。人们总爱用“瑞雪兆丰年”之类的感叹来形容雪,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然而现实中的际遇却又往往令人难以企及,所以,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凭借身边纯洁而美丽的事物,来倾诉自己内心那份特殊的情感。于是,那洁白无瑕、自由飘舞着、又恰巧在新年降临人间的雪,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憧憬未来、展望新年的一种企盼。雨,常常被诗人唤作是天空落下来的泪滴,它总是自怨自艾,如“黛玉葬花”般毫不掩饰自身的哀怨与愁绪,把那份伤感倾情宣泄,似乎要让世人也一起置身于那一片阴郁之中。雪则不然。它原本就只是天空里无色的蒸气,最初是以云的姿态来回地自由穿梭,并不奢望有任何的奇遇,只是因为骤降的气温才相互攒聚起来,集结成纯洁无瑕的白,如天使般降落到人间,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它大度地把那份世人难以捕捉的哀伤,悄悄地隐匿、包裹、凝固住,却用一场轻盈潇洒的欢舞,带给人轻松、愉悦与欣喜。雪,虽然被风玩耍戏弄,从高空的自由缥缈处跌落下来,可它却从不抱怨这无故的“迫害”;虽然被上天遗弃,失去了在空中自由飘旋的娴静与安逸,可它却从未憎恶上天的不公。恰恰相反,它并不鄙薄自己生命的短促,而是将自身投入大地温暖的怀抱,以消融为最终代价,化为水,凝成冰,为短暂的生命画上一个永恒的休止符,同时也将心底的那份哀伤,永远潜藏进那一片渺茫无际的冰岩的覆盖之下。更可贵的是,它以自己的另一个化身冰,为大地储存起孕育新生命的无尽能量。也许,你会觉得它很傻,明知得到的将是无情的冷漠答复,明知飘落将是永远的不归路,却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殒身而去。“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它把自己钉在荆棘树最尖最长的刺上,在蓁蓁树枝间婉转啼鸣。它超脱了垂死的剧痛,歌声胜过百灵和夜莺,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一次绝唱,人世间有一种情,就如这荆棘鸟的歌唱,一生只能拥有一次”这是那部被誉为澳洲版的飘的小说荆棘鸟中,最令我感动的一段话。以一场惊世骇俗的壮举,用一次生命中的绝唱,换取无比美妙的歌声,终于博得了世人无尽的感慨与赞叹。生命与荣誉,孰轻孰重?无论是英勇的荆棘鸟,还是固执的雪,其实,它们坚守的都是对生命的无悔与执着。或许,它们也曾留恋在空中生活的那段日子,也曾痴迷于那份自由的安逸。只是,当生命注定要在那一刻终止时,它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一次无与伦比的美,将生命的华彩永远留存在这个世上,永远铭刻于人们的心中。其实,我们都曾有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却往往在一阵徒劳无功之后,在遭受到碰壁或者失败的结果后,放弃了心中本可以坚守的信念,转而去寻那另一种平庸的慰藉。想想看,即便能够另择蹊径寻找到自我解嘲般的安慰或是疗伤的“解药”,是不是仍会有一种抹不去的不舍的伤痛郁结在心中,令你难以释怀呢?荆棘鸟的美在于它绝唱之前,那刚毅的一刺;雪的美在于它扑向大地之前,那一段义无反顾的绚丽之舞。它们共同的美,不是最终的结果。现实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很少在意那一段实现梦想的追逐过程,尤其是那一段失意的过程。其实,放下那急功近利之心,尽情地享受一次过程,我们就能够得到一份意想不到的释然与轻松。(选自中国国门时报2019年1月13日)13 . 文章题为雪之美,结合文章谈谈雪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14 . 文章主要写“雪之美”,为什么还要写“雨”和“荆棘鸟”?15 . 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雪,虽然被风玩耍戏弄,从高空的自由缥缈处跌落下来,可它却从不抱怨这无故的“迫害”;虽然被上天遗弃,失去了在空中自由飘旋的娴静与安逸,可它却从未憎恶上天的不公。16 . 作者由“雪之美”产生了怎样的感悟?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三、对比阅读(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宋廉送东阳马生序)(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节选自西京杂记)(注释)逮:及,到达。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与:帮助。资:借。大学:很有学问的人。17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余幼时即嗜学嗜:_(2)无从致书以观致:_(3)走送之走:_(4)邑人大姓文不识邑:_(5)遂成大学遂:_18 . 翻译下列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9 . 两文中的主人公都好学。(甲)文中的“我”克服无书之难的方法是“_”,(乙)文中的匡衡为了读到更多的书,做法是“_”。20 . 两文中的主人公都学有所成。结合选文,说一说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至少答两点。四、情景默写21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天街小雨润如酥,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了却君王天下事,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怀旧空吟闻笛赋,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曹刿论战中曹刿不为乡人讥言所困,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_,_。唐代诗人李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