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_第1页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_第2页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_第3页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_第4页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原文及译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段与译文一、全国新课标卷【原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建,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袺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袺不听。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京军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二、全国新课标卷【原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乾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牴,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任工科给事中,后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一万石米,用来防备赈贷灾荒。九谿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高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判冗员。淳安公主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竭力抗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直接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韩文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三、北京卷【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文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译文】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墨家有个大师腹,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四、广东卷【原文】卢象升,宜兴人。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升设伏大破之。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三赐象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主和议。象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为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而近,象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而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以死。一军尽覆。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升。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译文】卢象升,宜兴人。象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了西山。象升击退了他们。贼寇逃回西山,围困冷水村。象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象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时,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追赶贼寇悬崖边,一个贼寇从山顶上射中了象升的额头,象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寇惊骇逃走了,并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侵犯他。”(十年)九月,清军驻扎在牛兰。庄烈帝征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护卫。第三次赐给象升尚方宝剑,督率天下的援兵。象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师。当时,嗣昌、起潜主张议和。象升知道后,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这万一发生不幸,我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但是很多事都受到嗣昌、起潜的阻挠。象升上疏请求分派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名的部队归象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属于起潜。象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清军南下,分三路出兵象升带领残剩的士卒,驻扎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象升进军到贾庄。当时起潜带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驻扎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没有答应。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清军。象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率右军,于是双方展开了激战。明日清晨,清军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圈。象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从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他亲手击杀了几十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杨陆凯担心敌众伤残他的尸体,就自己伏在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了。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五、湖南卷【原文】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译文】治官如治家做官就像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因为治理家事,无论轻重大小,都应要有所知晓;如果有不知晓的事,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众多的职责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仓库,像监狱,像水道沟渠,像桥梁堤防,大凡此类,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修整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关我什么事?转眼就任满辞官而去,为什么要劳烦自己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也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不尽一点心思,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的。禁家人侵渔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奢侈造成的。家里不能满足自己,他一定会从别人那里求取,有的牟取利益侵害百姓,有的通过官司收受贿赂,有的以借贷为名(牟取利益),有的假托姻亲(牟取利益),宴饮馈赠,召唤奔走,相互勾结,无法禁止,以致于动不动就相互牵制,威严无法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兴盛壮大,而百姓却一天天地陷于困苦之中,虽然自己一天天地快乐,而百姓却一天天地充满怨气。(做官的人)最终遭受污辱的原因,是他做官不能自主(家人牟利,使其受到牵制)(骈首骊踵:大意两头四脚)啊。唉!如果为了妻妾而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还不如在自己职位上清廉勤劳,自已救自己,这样做不是更好吗?自己做官如果能做到杜绝利益交往,虽然恬淡一生,但安稳的生活使子孙受益,如果(贪污受贿,牟取利益),平时生活看起来幸福安乐,但是祸患却从身边不经意地出现。这两种为官之道,不是真正有智慧与有深刻领悟的人,是不能轻易跟他说明白的,为官的君子,希望你们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为官之道吧。六、重庆卷【原文】赠医者汤伯高序元揭傒斯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选择自揭傒斯全集)【译文】楚地的习俗只信巫术不信医术,自上古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就是这样,现而今更是如此。凡是生病的人,不管病的时间长还是短,也不管病得轻还是重,只要吃了药不见效,就立即把药拿开不用。到了巫师那里,来来去去十几次也不后悔,并且自己主动承担病痛的责任,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无一句责备巫师的话。因此,功劳总是归于巫师,而不良后果总是归于医生。无论有效无效,巫师总是会受到最好的奖赏,而医生所获总是远不如巫师。因此,医生也渐渐受利益驱使,希望得到病人的信任,也就不得不借助装神弄鬼的方法来取信于病人,这种现象,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人不受迷惑。以至于在沅江、湘江一带常有用人来祭祀并非自己祖先的鬼神牟取利益的事,主事人虽然受到重刑严处也毫无不满和责备情绪,因而巫师盛行带来的恶果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无法解除。医术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高明医术的医生也无用武之地,就是有意成就医生的名声,但学医的人也是一天比一天的懈怠,因此,有病人花费时间,到多个郡去寻找一位好点的医生都找不到哎呀!这是先王的政治不清明的结果吗?为什么巫术之祸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呀!人本该享受天年,但没有医生是不可能的这真是不幸得很呀!我们乡里有一个叫徐若虚的先生,他家是郡里的大姓。徐先生十五岁就中了进士,他谢绝了做官而归乡里做医生。(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或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历了数十年后,徐先生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著有易简归一一套书数十卷。他在书中明辨疑惑的问题,补足欠缺的内容,或广博或简约,清楚地分析观察,通晓细微的事物,事事融于心,敏于行,人们都认为徐先生是古人复生。他主要是通过号脉来为病人诊断,并不看重病人的身体症状。无论是富贵人家的还是贫穷人家的(病人),(他)都不会在意报酬的多少,相信他的医术来就医的人,无一没有效果,(如果)病得确实不能医治了,他一定会先给病人说明白,唯有被用过巫术的人,他会打发他离开,不再去关照他。从此以后,我们乡里的巫术才一点也不能占有他医治病人的功劳了。我行走数千里之路去寻找徐先生这样的人,但也无人能赶得上他,偶然遇上一个,也只专攻医术,只有一技之长而已,没有医术医德兼备的人。我来到旴江,认为了汤伯高,他通晓医术,性情沉静思想深邃,谦逊自矜,与徐先生非常相似。我正对巫术的泛滥而忧心,担忧医术之道不被人们接受,白白地看着春山如笑的生命夭折却无法得到救治,因而喜爱汤伯高对医学的钻研与徐先生类似,并且带病人去让他医治很有效果,因此就在这篇文章里书写巫医盛行带来的祸患,以及徐先生的事迹来赠送给他。哎哟,如果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而我们乡里的人都相信他们,那么,巫术还能长久地这样盛行吗?汤伯高名尧,自取名号为常静处士。徐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一个姓郭的人,号南寄,也是很有名的医生。七、福建卷【原文】与王昆绳书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蔑蔑:藐小,不足称道。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译文】方苞叩头:从书斋中握手告别,不能再见面。接到您的亲笔信,义深而言辞质朴。即使是古代交往的人,难道有超过的吗?方苞从事朋党交往近十年,心事气味相同,了解他的内心演算,有像我兄弟这样的吗!走出都门,船向南航行,离开风沙尘埃的痛苦,耳目开朗。又很久没能孝养供奉父母,能回家探望,忘记了自身的卑微与贫苦。只是想念两三个朋友,离别后身处不同地点,见面不能够约定。梦中时时看见哥哥和褐甫笑谈古今,尽情玩乐欢呼,醒来后内心悲伤,增加了离散的遗憾。方苞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便被饥饿驱使着到宣、歙,来到泾河。在路途中看到两旁山峰高耸入云霄,水清澈而凉爽,崖岩参差重重叠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而有生机。村落居民,看上去都很闲。于是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等人,安闲自得,纵恣脱略,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奇才,所以他们的文章和其人相像。假使方苞能在这里有一亩的房子、几顷田地,来耕作和修养,读书写作,心中豁然,不被外物侵扰,他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差。而我终年劳顿,向人求取衣食,有时在山间行走,在水边住宿,颠簸困顿,被利诱和驱使,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系绑在尘事之中,不能有一天宽闲的身心。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害怕自己辛苦憔悴,实在是害怕神智纷乱,学术技艺荒废,抱着无穷的愿望而最终一事无成。方苞已经二十六岁了。假使再虚度光阴,像以往那样,那么由此到四十岁、五十岁,难道有困难吗!没有能够立身的,没有能够留在身后的,这将与一般人一样藐小呀。每当想到这件事,就像有不治的重病附在身上,半夜起身,绕屋彷徨走动。仆夫童奴感到惊奇,也不知道我这样的原因。方苞的心事,能告诉谁呢!我哥哥是怎么认为方苞的安排呢!我哥哥考取举人,朋友之间很少有不庆祝的,而方苞我有害怕之心了。韩愈说:“众人的进,未尝不是退。”希望您能够经常自我约束自己。我最近想尽量多读些经书,打破过去一些说法的隔阂,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深意。即便是冒着风雪,或者入住旅馆,也不敢有丝毫的自行荒废。时间过得很快,只有各自勉励来慰藉孤身独居的心(才可能有所建树)。方苞叩头。八、湖北卷【原文】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明唐顺之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常:地名,指常州。【译文】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计,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致于败坏(声名),因而世间就把保全大节的名号送给他。(如果)有的人权位逐渐达到顶峰,对于志得意满(之事)已懈怠,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堪,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心灰意冷,颓唐沮丧,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蜷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痛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饕餮之徒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样子的,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也要有所割舍;如果抛弃它们不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不足以构成犯罪,那么锥尖大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抛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哎!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谓廉洁的官吏?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不显示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而对自身的奉养微薄,因此他对于物质的依赖就比较轻。虽然他全无所羡慕和所忧惧的,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到他的议论,考察他志向之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又曾受讲于欧阳南野先生处,(我)知道(他是)致力于“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一类的求学之人。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奉养自身大抵如此。这样,那么即使想不清廉,也没有用武之地。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破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虽然这样那么古代的廉洁的官吏还不能免于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难能可贵。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吧。虽然这样,那么知道郭侯的人,没有比我早的,因而(我)怎么能没有话要说呢?九、安徽卷【原文】御史梁皙次先生传清王世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注内典:佛经。【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缉,晳次是他的号。梁先生出生于世家,年幼时就不喜欢纨绔子弟的习气,喜欢读古书,把名和利看得很淡。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年少的时候就作出“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的诗句。长老们对他能做出这样的诗句都很吃惊诧异。十三岁时以第一的成绩进入国子监学习,在读书人中排在很前面。(梁先生)在顺治三年的乡试中中举,顺治十年考中进士。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在神像前发誓,不会因为一文钱而玷污了自己的清白。他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政绩在三辅中第一。在咸宁做了半年的官,入朝做云南道监察御史。当时,皇帝重视广开言路,台省的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追求虚无的名声。只有梁先生淡泊宁静,值班回去后就焚香扫地,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像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一样。闲暇的时候就和他的朋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等人到丰台、草桥等几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赏,或者在寺庙、老子的殿宇内聚餐。各位先生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辩驳的问题像蜜蜂一样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都凭恃义气,都不肯屈居别人之下。梁先生默默坐着,有时候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话,就会让人人觉得若有所失,感觉自己的话语繁琐。梁先生专注于佛经,对三藏二十部没有不研究的,尤其对楞严研究得透彻,前后的因果都研究得清楚。每次到他家拜访他,除了简陋的生活用具外,只有数卷经书罢了。梁先生曾经到秦地巡察茶、马事宜,不侵占一文钱。有人就说这个事,他笑着说:“我考虑得很透彻了。当官谋取利益的,都是为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无才德却家底殷实,三种问题就要到来了,一个是盗贼,一个是赌徒,一个是娼妓。我害怕那三种问题成为子孙的忧患,所以也不敢做侵占钱财之事。”在京城的时候,每天都想着回归田园,嘱托长洲文点画了江村读书图来显示他的志趣,我们都为他在画上题了诗。不久,他因病辞归。淄川高侍郎东赠给他的诗是:“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这大概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归田后,他更加孤傲耿介自守,不与当权者来往。和他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在河南做巡抚,多次前往看望他,并送他东西,但这些东西梁先生都不接受。回信给王中丞说:“我生来就有怪癖,特别喜爱古帖,也就像以前的人把玩龙团、喝廷珪墨的情趣一样。我听说宋仲温写兰亭十三跋是临摹于松江府的亭子,赵子昂写铁佛嶴钟铭是在鹤沙报恩禅院,如果能各赠我一本,将不胜感激。”他的高雅情操就是这样。梁先生在古文上创作不多,如果有创作,必定合乎古人的规矩法度,他对禅学方面的文章特别擅长。梁先生生于明朝天启壬戌年,逝世于康熙壬申年,时年七十一岁。十、四川卷【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诏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积善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冀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斑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至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节选自晋书虞溥传)【译文】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合。十一、山东卷【原文】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虑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将已受命,拜而报第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嘉竹筒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式如何?”太公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命令他说:国家安危全靠将军,现在某国背叛,望将军率军征讨。“主将接受了任命,国君就命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钴龟甲,择吉日,授给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着。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又亲自拿起斧柄,把斧的刃部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见敌虚弱就前进,见敌坚强就停止,不要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拚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主将接受任命后,再拜并回答说:据我所知,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专意地去对付敌人。我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不敢生还。请你允许我照上面的话去做!你不允许,我就不敢担任主将。国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