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_第1页
《媒介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_第2页
《媒介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_第3页
《媒介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_第4页
《媒介学》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1,第四章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若干领域第四节媒介学,一.媒介的定义二.媒介的一般分类三.译介学/翻译研究,2,一.媒介的定义,梵第根:在两种民族文学发生相互关系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到“接受者”,往往是由一个媒介来沟通的。媒介:在文学交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它把一个民族的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乃至文学运动)介绍和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和影响得以实现。,3,二.媒介的一般分类,(一)个人媒介影响的传递过程中,作为一种能动的媒介,”个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分三种情况。1.媒介者属于接受媒介的国家(例如五四时期鲁迅,胡适,茅盾,郭沫若,冰心等现代作家积极引进西方的文学创作理)2.媒介者属于传播影响的国家3.媒介者属于第三国家(二)团体与环境媒介(创造社、西方斯达尔夫人的沙龙)(三)文字与材料媒介(国际性学术会议、世界性的纪念活动、学术访问活动等。),4,三.翻译研究翻译史的研究;翻译理论;对重要地位的译家、译品、翻译风格的研究;对同一作品不同文本的研究,(一)翻译史的研究1.翻译的定义狭义:以内译外(或以外译内),不包括古文今译广义:包括以今译古和以内译外(或以外译内)两个方面例如:a以今译古:对英国贝奥武甫等中世纪作品的今译B以内译外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5,翻译外国的作品,翻译少数民族的作品,滥兮抃草滥予,今夕何夕兮!搴洲(舟)中流。今晚在河里掌船,是什么好日子?昌枑泽予昌州州,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和哪一位同船?和王子你们!鍖州焉乎秦胥胥,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承蒙大人美意赏识见爱,我无比羞愧。缦予乎昭,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我多么希望认识王子!今天终于认识了。澶秦逾渗,山有木兮,木有枝;山上有树丛,竹木有枝梢。惿随河湖。心说(悦)君兮,君不知。您知道吗?我心里对您非常敬慕眷恋。,6,越语原文:,楚语原文:,今译:,越人歌,2.国内翻译史古代梁启超曾举出史记五帝本纪中述及尧帝时,司马迁直接从尚书尧典翻译的三条例证,说明他是我国文化历史最早以今译古的文人。翻译的真正发展始于汉译佛典。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近代(新阶段)清末民初,涌现大量的翻译机构、翻译刊物、翻译名家(严复、梁启超、林纾)“五四”时期数量与质量显著提高,呈现明显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虽经历了波折,但总体仍然呈现繁荣。,7,A.把俄罗斯文学放在第一位,B.对于被压迫、被奴役、被损害的民族文学的重现,C.注重翻译法、英、德、北欧等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同时也不忽略积极的浪漫主义作品,3.欧美翻译史欧美翻译史上大规模的翻译大约有三次:圣经的翻译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对古典作品的翻译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间的互译,8,(二)翻译理论的研究1.对翻译的看法(是什么)A.翻译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B.翻译是一门艺术。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一种再创造的艺术。“创造性”:作品从一种语言组织进入另一语言组织,必然要产生不同于原作的的某些因素。“叛逆”:原作中的某些因素无法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因此在翻译中失去一些因素,因而译作无法百分百地忠实原作,是一种“叛逆”。这种“叛逆”是如何产生的呢?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这种“叛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钱钟书先生在解释“译”之所以是“讹”时指出,这主要是由三种距离造成的,两种文学之间的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距离;译者的理解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的距离。弗洛斯特说诗是“在翻译中丧失的东西”;克罗齐甚至认为凡真正的艺术品都是不可译的。,9,“创造性的叛逆”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正是由于“创造性的叛逆”,是艺术的再创造,它所产生的影响才有意义和价值,进而翻译才能产生“媒”的作用。中国翻译界的名家林纾,在对国外的作品进行翻译的时候,也会对原作进行歪曲和增删,但正是他的这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叛逆”,使得原作的内容更加“迎合”中国读者的喜好,进而唤起了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浓厚兴趣的。如果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反而可能会因为某些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造成理解的困难,那么翻译“媒”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让原作在接受影响的国家更加具有接受性),10,2.翻译的功用翻译不仅是沟通世界不同民族和人民心灵的桥梁;更重要的是翻译是文学影响传播的媒介。3.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国外歌德:让外国的作家到本地来;让本国读者到外国作家那里去,熟悉他的环境、文风和气质。(理想的、不具体的)塔特勒:“翻译三原则”(完全复写原著的思想、风格和笔调与原文一致、像原文一样流畅)奈达:翻译的四个标准(P201)普利斯特:“不删、不改,绝对不加”存在的两种意见的对立:(西方)字面忠实VS思想忠实;可增删vs不可增删;体现原作文体风格VS体现译者文体风格;像原作时代VS像译作时代。(苏联)语言学派vs文艺学派。,11,国内直译:代表人物支谦、道安意译:代表人物鸠摩罗什严复:信、达、雅郭沫若:四个先决条件:语言知识丰富;对原书理解;对作者有研究;对本国文学掌握林语堂:忠实、通顺、美朱光潜:也对忠实最初自己的解释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同时忠实。傅雷:把“信达雅”和“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向前推进了一步。钱钟书:“化”罗新章:总结提出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四个阶段案本求信神似化境,12,(三)对重要地位的译家、译品、翻译风格的研究1.译者对原文的歪曲、增删是一种有趣现象(1)译者没有理解原文造成的误解林纾:哈葛德三千年艳史记第五章末尾刻画狮子和鳄鱼搏斗一节中出现的讹误“然狮之后爪已及鰐鱼之颈,如人之脱手套,力拔而出之。少须,狮首俯鰐鱼之身作异声,而鰐鱼亦侧其齿,尚陷入狮股,狮腹为鰐所咬亦几裂。如是战斗,为余生平所未睹者。”狮子抓住鳄鱼的脖子,决不会整个爪子象陷在烂泥里似的,为什么“如人之脱手套”?鳄鱼的牙齿既然“陷入狮股”物理和生理上都不可能去“咬狮腹”。我无论如何想不明白,家里的大人也解答不来。而且这场恶狠狠的打架怎样了局?谁输谁贏,还是同归于尽?鳄鱼和狮子的死活,比起男女主角的悲欢,是我更关怀的问题。书里并未明白交代,我真觉得心痒难搔,恨不能知道原文是否照样糊涂了事。我开始能读原文,总先找林纾译过的小说来读。后来,我的阅读能力增进了,我也听到舆论指摘林译的误漏百出,就不再而也不屑再看它。它只成为我生命里累积的前尘旧蜕的一部分了。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即使林纾也因没有理解原文而子啊翻译时造成误解,使得读者产生一定的疑惑,但是人们仍旧承认林纾作为翻译大家的身份,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对若干读者也一定有过歌德所说的“媒”的影响,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因为正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正是林纾的译注,让他们产生了阅读外国作品的热情。,13,(2)译者有意歪曲增删造成的讹误林纾滑稽外史第十七章中“似带讴歌”的顺口溜滑稽外史第一七章写时装店里女店员的领班那格女士听见顾客说她是“老妪”,险些气破肚子,回到缝纫室里,披头散发,大吵大闹,把满腔妒愤都发泄在年轻貌美的加德身上,她手下的许多女孩子也附和着。林纾译文里有下面的一节:“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乎!吾来十五年,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又顿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辱我令我肝肠颤!”这真是带唱带做的小丑戏,逗得读者都会发笑。我们忙翻开迭更司原书(第一八章)来看,颇为失望。略仿林纾的笔调译出来,大致不过是这样:“那格女士先狂笑而后嚶然以泣,为状至辛楚动人。疾呼曰:十五年来,吾为此楼上下增光匪少。邀天之祐言及此,力顿其左足,复力顿其右足,顿且言曰:吾未尝一日遭辱。胡意今日为此婢所卖!其用心诡鄙极矣!其行事实玷吾侪,知礼义者无勿耻之。吾憎之贱之,然而吾心伤矣!吾心滋伤矣!”那段“似带讴歌”的顺口溜是林纾对原文的加工改造,绝不会由于助手的误解或曲解。他一定觉得迭更司的描写还不够淋漓尽致,所以浓浓地渲染一下,增添了人物和情景的可笑。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承认林纾颇能表达迭更司的风趣,但从这个例子看来,他不仅如此,而往往是捐助自己的“谐谑”,为迭更司的幽默加油加酱。这种讹误中最具特色的成分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14,(3)出于对政治和道德的考虑而故意歪曲原著迦因小传是英国作家哈葛德的作品,孤女迦因在偶然的机缘下认识了贵族亨利,两人坠入情网并有了爱的结晶。但亨利家族濒临破产,其母逼他与有巨资陪嫁的富绅之女结婚以脱困境,迦因知情后退出,成全了亨利的家庭幸福,并最终为救亨利于情敌暗算代为饮弹身亡。蟠溪子没有得到小说足本,只译了下半部,出于道德上的考虑,故意删去了迦因和亨利两情缱绻,未婚而孕的许多情节,致使原作完全改换了面貌。1905年林纾与魏易合补全了蟠译删削的情节,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蟠溪子译本中的迦因:“清洁娟好,不染污浊,甘牺牲生命,以成人之美”。林纾译本中的伽茵:“为人淫贱卑鄙,不知廉耻,弃人生义务,而自殉所欢”。寅半生读迦因小传两种译本后寅半生对林纾痛加贬斥,寅半生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来衡量哈葛德的作品,在他看来,英国作者不仅应该到中国来,而且他笔下人物的思想、情趣、作风、好恶、行为都必须符合中国数千年来的道德规范,否则,就应让蟠溪子辈施以斧凿,肢解割裂。,15,(4)即便是较为忠实的译作也会产生某种与原作不尽相同的作用。这种情况往往不是译者的责任,而是产生于两种语言之间固有的差别。弗洛姆在被遗忘的语言中从卡夫卡的审判的权威英译本中引了这样一句话:“someonemusthavebeentellingliesabnoutJosephK,forwithouthavingdoneanythingwronghewasarrestedonefinemorning.”(一定有人在诬陷约瑟夫K,因为他什么错儿都没犯,却在一个明媚的早晨被逮捕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说,“tobearrested”有两种意思,一是被警方逮捕;一是一个人的成长发挥受到阻碍。一个被指控触犯了刑律的人被警察逮捕;一个有机体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二者都可以用tobearrested。小说从表面看用的是这个字的第一义,但在象征的意义上,也可以从它的第二义去理解:意识到自己被逮捕了,同时,自己的成长也受到了阻碍。柏拉威尔指出,弗洛姆的解释是完全是从译成英文的arrest出发的,事实上,卡夫卡使用的原字是verhaftet,这个字在德语中只有arrest的第一义,而没有它的第二义,像这样在接受方面引出的原文没有的又一层理解和解释则很难归咎于译者,而只能说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距造成的。,16,2.不同的译者会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拥有独特风格的译作和译者往往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和效果。比如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剧作和傅雷译的巴尔扎克小说。论者大多公认朱译文笔流畅,辞采华瞻,善于传达原作的情趣和气势;傅译则十分传神,译品能洞察烛微,曲尽其妙。不论译者是否忠实于原作,实际上百分百地忠实原作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歪曲、增删的存在,使得原作在接受影响的国家具有了可接受性,进而使得翻译研究具有了“媒”的作用。(四)对同一作品不同文本的研究1.马修阿诺德论翻译荷马一文中曾比较了蒲柏、库柏、查普曼、纽曼四位译者的译本,指出他们都没有把握住荷马迅速、平易、简单、庄严的精神。(1)蒲柏:太注重技巧,采用了弥尔顿诗歌的形式(2)库柏:行文迟缓,过分注重藻饰(3)查普曼:思想过分虚幻(4)纽曼:用字太怪因此,他们都没有传达出荷马史诗的精神。,17,2.布劳尔对阿伽门农七种译本的研究他的比较主要是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通过比较研究,他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