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土地制度.ppt_第1页
第2课 土地制度.ppt_第2页
第2课 土地制度.ppt_第3页
第2课 土地制度.ppt_第4页
第2课 土地制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最基本),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生产力低下,一、废井田、开阡陌,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井田制,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思考: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特点:,一切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关系:,井田制经济制度,分封制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2,实质(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一、奴隶社会(商周):井田制,“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1)原因: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被私有,(2)表现:,4,瓦解:,根本原因:铁具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力),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二、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确立原因,土地私有制过程,春秋:生产力提高,土地逐渐私有化春秋:各国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制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肯定私有制,二、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最基本),请概括:,我国封建社会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2.主要形式,此消彼长同时并存,君主所有:宫廷掌握,君主私人开支地主所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自耕农所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国有,私有,“公田”或“官田”,国家经营,用于封赏或对百姓授田,旧制度遗存,越来越少。,考考你:,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问: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2.主要形式,地主土地所有制,公田转化为私田,军功赏赐,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二、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至秦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动动脑,3.土地兼并,(1)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减少,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2)措施:,均田、限田,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材料: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土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同时,唐政府对原来授田的农民横征暴敛,农民不堪忍受,或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而投靠贵族官僚地主成为佃客。,3.土地兼并,(1)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减少,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2)措施:,均田、限田,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4)概况,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买卖土地,广占田地日益普遍,概念:什么是租佃关系,1).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租佃经营,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文相关内容,概括租佃经营的演变过程、原因。,材料一: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而役属之民,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是以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宋苏洵嘉佑集田制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3).原因,土地兼并的发展,人多地少,商品经济的发展,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4).影响,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货币地租),(雇佣劳动关系),中国古代农业特点四: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重点知识,比较租佃农民和自耕农区别,自耕农,租佃农民,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出现,无地、少地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明清时期与地主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佃农经济相对于自耕农经济对历史的影响是间接的,自耕农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从西周时期田地不可买卖到战国时期可以买卖,反应的实质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效率提高B、生产关系的变革C、土地制度得到承认D、土地兼并剧烈变化,B,2013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D,(2013重庆文综)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2012全国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2012浙江文综)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C,课堂练习,1、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D,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B,3.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推广C、各国税制的改革D、战争的影响,C,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5.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是在A.秦代B.隋唐C.宋代D.明清时期,D,A,6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B.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A,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兼并战争A.B.C.D.,B,8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A.B.C.D.,B,9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10、均田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