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操的脸谱评价戏曲的脸谱可以说是以往艺术家在美学上的一大创造,如果有谁从脸谱着手,去探讨一下独特的中国美学,一定不会失之徒劳的。脸谱之妙,还不在于那图案造型的精美诡异,而在于传神。就此而言,脸谱可谓奥妙无穷。而尤为奇绝者,莫过于曹操的那张白脸。 脸谱离不开色彩,没有色彩,还有什么脸谱呢?而曹操偏偏是一副白脸,一副没有斑斓色彩的白脸。它的奥妙恐怕就在这“百”上。 曹操的脸非得是“百”的不可! 曹操在文学艺术里,是一个无人可夺其位的“奸雄”。雄才大智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气宇不凡,一个十足的英雄,这是曹操;多疑善嫉,口是心非,奸诈凶恶,损人利己,一个地道的权奸,这也是曹操。曹操身上概括了上千年封建统治者邪恶的特征,也凝聚了一切像曹操那样的邪恶性格。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反映了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对统治者深入骨髓的观察和体验。 像曹操这样的人,用什么色彩勾画他的脸谱才足以称之呢?实在太难了,无论用什么色彩、什么图案,加在他的脸上都太浅近、太单薄,不能显其灵魂于万一。 他超人的宽容,包裹着无比的猜忌;他非凡的气概掩盖了绝顶的私心;他天才的谋略,伴随着无底的奸诈。他有鲲鹏之至,又怀狐鼠之心。机智与狡猾,盛情与虚伪,慷慨与卑劣,豪爽与阴毒,这一切截然相反的东西,在他身上竟然难以找出明确的界限;朗朗君子与无耻小人和谐的溶于一体。曹操性格的色彩是那么复杂纷纭,那么变幻莫测,只有一张白脸才能包容这无数的“色彩”吧戏剧的脸谱,可以说是以往的艺术家在美学上的一大创造。如果有谁从脸谱着手,去探讨一下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一定不会失之徒劳的。脸谱之妙,还不在于那图案造型的精美诡异,而在于传神。就此而言,脸谱可谓奥妙无穷。而尤为奇绝者,莫过于曹操的那张白脸。 脸谱离不开色彩,没有色彩,还有什么脸谱呢?而曹操偏偏就是一副白脸,一副没有斑斓色彩的白脸。它的奥妙,恐怕就在这“白”上。 曹操的脸非得是“白”的不可! 曹操在古典文学艺术里,是一个无人可夺其位的“奸雄”典型。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气宇非凡,奸诈凶恶,损人利己,一个地道的权奸这也是曹操。他身上,概括了上千年封建统治者邪恶的特性,也凝聚了一切像曹操那样的邪恶的性格。这个艺术形象身上,反映了世世代代的老百姓对于统治者深入骨髓的观察和体验。 想曹操这样的人,用什么色彩勾画他的脸谱才足以称之呢?实在太难了。无论什么色彩,什么图案,加在他的脸上,都觉得太浅近,太单薄,不能显其灵魂于万一。 他的超人的宽容,包裹着无比的猜忌;他的非凡的气概,掩盖着绝顶的私心;他的天才的谋略,伴随着无底的奸诈。他有鲲鹏之志,又怀狐鼠之心。机智和狡猾,盛情和虚伪,慷慨和卑劣,豪爽和阴毒,这一切截然相反的东西,在他身上竟然难以找出明确的界限;廊廊“君子”和无耻“小人”和谐地融于一体。曹操性格的“色彩”是那么复杂纷纭,那么变幻莫测,只有一张白脸,才能包容这无数的“色彩”吧? 他杀吕伯奢,屠徐州城,加华佗以刀斧,置弥衡于死地;忘恩负义,借刀杀人;只能让他对不起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他。他的心太黑了。夜不掩其暗,墨难挡其乌。只有一张白脸,才能显示这无量的浓黑吧? 他城府太深,过于机诈,高深莫测,防不胜防。他手里有一万个“机关”,近之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他的脸上,任何色彩都会使观者以偏概全,陷于失真。只有一张白脸,才足以昭示他城府之深,心机之诈,使人睹之惕然猛悟,由“无有”想到无限去。 过浓而归于淡,过深而归于浅,过污则归于清,过黑而归于白,此所谓求其似而反取之。没有色彩,而有无数色彩,曹操的白脸难道不是妙造神境吗? 更其妙者,是这白脸的“白”也非一般,必得是“鱼肚白”。他是冷血动物,没有人的血性,那一张白脸透出无边的冷来,由他的面孔时时想到死亡。只有这样,才是彻底的曹操。 曹操的白脸,是心灵的屏障,也是心灵的窗牖,它笼罩一切,也显现一切。它为观众提供了无际的空间和时间,让人们从曹操的行为中摄取油彩,并揉进自己亲历的体察,在各个人的心里,为曹操画出种种的“脸谱”,人们心目中绘出的“脸谱”比一切油彩更浓重,更深切。评价诸葛亮 来源: 刘博韬的日志 诸葛亮是中国士大夫们的超级偶像。他集智慧、忠恕、正直、廉洁于一身,辅佐刘备借荆州、占益州,入巴蜀,联东吴,可谓朝中之事,无分巨细,事必躬亲。然而,恰恰是这份鞠躬尽瘁,导致了蜀汉军政管理上的诸多失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什么是完美主义人格心理学中,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它对做任何事情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完美主义是指“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特点表现为:(1)、辛苦工作,注意细节,做事务求尽善尽美;(2)、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和道德上高于别人;(3)、要求规矩、缺乏弹性,容易陷入定势思维;(4)、行事谨慎,力图成功,不能宽容自己与他人的失误;(5)、非常在意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期待。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表现史书记载,诸葛亮自蜀汉确立以来,长期身兼中央、地方两职,大到方针决策,小到政令下达,都是由诸葛亮一个人来担纲,实在是积重难返,劳累不堪。概括地讲: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主要表现为:(1)、对自身期许过高,对于属下要求严苛,不容犯错;(2)、不肯放权属下,认为只有自己方能胜任兴汉大业;(3)、不顾当年“隆中对”中的军政方略,连年兴兵,屡败屡战。而永安刘备托孤之后,为了不负先帝厚望,诸葛亮更是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忧叹不止,可以说诸葛亮罹患严重的身心疾病。例如,蜀汉朝中的人事考察和任免都由诸葛亮亲自安排。他亲自安排了从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将军向宠,到尚书、长史、参军等一般官员来管理政务。此外,诸葛亮还对每个官阶的人选都亲自考察任用,并作最后定夺。据史书记载,甚至连后主刘禅的纳妃,诸葛亮也曾以“甚贤”为由,力荐张飞之女入主后宫。还如,诸葛亮主持蜀汉朝政的11年间,对曹魏的大战就多达七次,此中更是六年五伐,可谓穷兵黩武。而他每次出兵中原,都面临三大困境:山高路远、兵源不足、粮草不济。虽经过审慎的考虑和周密的部署,仍难免败多胜少。而单从兵力对比上看,蜀国处在明显劣势。当时曹魏有九州领地,人口约为433万;孙权有三州领地,人口约230万;而蜀汉只有益州一地,人口约94万。所以,诸葛亮北伐时的兵力只有5万上下,而魏国单在长安就有驻军20万,此外曹真、郭淮的20万部队还可以迅速增援。由此,依笔者之见,就是马谡未失街亭,蜀国的胜率也不大。此外,诸葛亮每次兵出祁山,在交通上、兵源、粮草上均不占优势。其实,在蜀魏国力悬殊至此的情况下,即便刘备在世,也未必会为了复兴汉室而如此穷兵黩武。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次次的举全国之力北伐曹魏,这明显具有偏执性行为的特点。诸葛亮完的以死效忠情结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视克复中原为已之大任,经年用兵不断,虽皆无功而退,却仍矢志不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有一个“以死效忠情结”,它也是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突出表现。心理学将情结定义为:由一些被意识压抑的意念(即无意识的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具有类似核心作用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情结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情结也是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难加以理性控制。刘备曾对诸葛亮的忠心辅佐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令诸葛亮逐渐将知遇之恩与完美道德的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对忠君报国这一完美形象的绝对信仰。其后刘备永安托孤的词恳意切,不仅将小儿托付诸葛亮,更是提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超越君臣常纲的惊世骇语,给了诸葛亮以无限的信任和尊重,更强化了诸葛亮对这种效忠的偏执追求。由此,诸葛亮凡事必言不负先帝之托,不辱先帝之望,其夙兴夜寐,日现万机,意尤嫌不足。而对于蜀国的军务政务中出现任何的纰漏,诸葛亮都会归咎于己,为的是能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来报效对先帝的一片忠心。由此,诸葛亮之死在五丈原,绝非偶然。他要以自己的死来感召后人来实现他的遗愿,其用心良苦,令人泣下。诸葛亮完美主义人格的后果诸葛亮的完美主义人格给蜀汉的朝政留下了诸多问题和后患。首先,他将克复中原的重任全部担在自己身上,经年在外作战,不能督教后主刘禅,使他变成一个胸无大志的昏主。刘禅本是一个平庸之辈,极缺乏行政管理的才能,而诸葛亮又是一个旷古绝伦的通世奇才,刘禅正好顺水推舟,将一切军政要务推给诸葛亮,以在宫中溺于酒色,嬉乐享福。而诸葛亮则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一推一受,不仅使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殁五丈原,也使刘禅变成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其次,对待属下的过错,诸葛亮的处置也经常过于严苛。如刘备入荆州时曾收义子刘封,后来 “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刘备为此“为之流涕”,但迫于诸葛亮的苦谏,不得已赐刘封自裁。除刘封外,在蜀汉地位崇高而被诸葛亮贬黜的重臣还包括彭羕、李严、廖立、魏延等人。这都严重打击了这些臣子的积极性。再次,马谡在诸葛亮心目中远非刚猛而难以制御之人,对诸葛亮一向敬重有加。但是当马谡失街亭后,大多数将领都认为马谡固然失误重大,但罪不容诛,且在随诸葛亮南征时屡进言献计,颇有建树。但诸葛亮还是决意斩首了马谡。这在蜀中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是极为不明智的举措。而如果马谡是司马懿的部将,他绝对不会因此而力斩马谡的。最后,魏延一向是蜀汉的功臣和老臣,但诸葛亮为了能让姜维顺利接管蜀汉的军权,而不惜在临死之前将军权托付给魏延的死对头杨仪魏延,致使两人火并,最终导致魏延一家被满门抄斩。诸葛亮的人格悲剧在于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让他自己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导致他夙夜忧叹、身心疲惫,过早退出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也让蜀国后期缺明主、乏能将、国力衰微,真是可悲可叹。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 “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作者:杨芳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 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 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作者:张智杰 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诸葛亮为何六出岐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这是一场有争议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有人认为是妄动干戈;有人觉得是“穷兵黩武”,还有人觉得是自取灭亡。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诸葛亮北伐并非是妄动干戈,而是待机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机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继位后大兴宫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马懿被贬家中;226年 8 月吴国攻打江夏,后又攻打襄阳; 孟达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国。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诈降计,曹休出兵伐吴大败,曹魏大军南下,后防空虚。第三次北伐之机(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刚结束又立刻发动攻击,可收奇袭之效 。正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军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孙权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机是233年吴国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可见,诸葛亮北伐不是乘敌内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敌无备(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敌兵力东下,关中空虚之机(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与吴国联合出兵、互为犄角之时(如第五次北伐)。更何况,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山战能力胜过魏军,在山区正面对决胜算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一直躲在城塞里不肯出战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动干戈纯属无稽之谈。 其次,诸葛亮北伐并非是“穷兵黩武”,而是得到群众的拥护。诸葛亮为谋求统一而进行北伐,符合当时群众的愿望,因此即使连年用兵,北伐没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并没有要他下台。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善于治国,能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使得蜀国国内井然,出现了“田畴僻,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蜀国人口也从章武元年90万人增加到蜀国灭亡时的94万人(要不是姜维九进中原损失太大,可能会超过百万)。可见,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诸葛亮北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基本战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敌人的实力,等到对方疲惫,露出致命破绽,再一举消灭对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战、陆逊在夷陵之役,远似春秋时代吴国孙武伐楚之举。当时,吴国虽然小于楚国,但孙武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扰敌战术不时侵扰楚国边境,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边疆骚动不安;军力、国力损耗严重,最后顺利攻入国都,要不是秦国出兵解救,早就灭亡了。孙吴能够伐楚,诸葛亮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诸葛亮北伐骚扰魏国以消耗其军力、国力是完全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当然,蜀国当时的总兵力只有30万,而魏兵边疆的驻守部队就达20多万,显然派少数兵力进行骚扰是无法震动魏都洛阳的。所以,诸葛亮必须虚张声势,派大军正面出击。蜀国出动大军北伐虽然也会消耗不少物资,但相对来讲,魏国的损失更大。因为诸葛亮有主动优势,准备也比较充分;而曹魏匆忙应战,军资后勤难以妥善,必定会形成浪费;而且诸葛亮善于把战场搬到魏国的领土上,常用魏国的物资、人员去打击魏国。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汉经过一段时间建设准备,尚足以承受;而魏国烦不胜扰、疲于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扰,在公元230年主动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扰敌战术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北伐不仅是积极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一是通过北伐,表明了汉室正统继承者的立场,既振作了民心士气,又巩固了吴蜀联盟,共同骚扰魏国;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三国分立,延缓蜀汉灭亡的目的。二是渐渐蚕食对方,创造了有利局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蚕食的方法与魏国争夺凉州,不但夺取了土地和资源,更重要得是在当地建立了蜀汉军队的威望,获取了当地人民的心,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当地至今流传着“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的说法。三是诸葛亮北伐失利往往只是粮草不继所致,不仅不能算败,还取得局部胜利:一出岐山期间, 赵子龙力斩西凉勇将韩德父子五人,智取安定、天水和南安三郡,远近州郡望风而降;还大败曹真与郭淮(魏兵败走十余里,魏将死者极多),大破西羌兵,威震曹魏。后因错用马谡,街亭失守,粮草难继而退;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全军而退。二出岐山虽然受阻于郝昭的陈仓,却大败曹真;退兵之时,计斩王双。三出岐山期间,袭取陈仓,破张郃,夺散关,取阴平、武都,大败司马懿,“所得器械、马匹,不计其数”。(后因张苞病死,诸葛亮生病而主动退兵);四出岐山期间,劫寨破曹真,斗阵败仲达,“魏兵十伤六七”。后因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五出岐山期间,大败孙礼,杀得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大胜之际,李严谎报军情,诸葛亮率师回朝;退兵的时候仍然轻松了结了张郃。六出岐山后,差点就成功了,当时火烧上方谷,要不是老天下雨,诸葛亮劲敌司马懿父子早就化为灰烬(因诸葛亮病卒而班师);后来诸葛亮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可见,诸葛亮六出岐山,除第一、二次因败而退外(前者街亭失守,后者陈仓未得),其余四次均在大获全胜后全军而退。四是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还为战胜曹魏创造了基本条件:他通过武器装备的技术革新,部分弥补了兵力不足这个劣势。如制作了一弩十发的连弩,使其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积极运用火炮,发挥火炮的威力(平南中之乱、火烧上方谷)。他还认真研究后勤保障,部分弥补了粮草不继之虑,如不仅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还发明木牛流马,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军粮保证率;并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以利长久之战。若非诸葛亮病死,此法之效恐怕不可估量。 第四、诸葛亮北伐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因为他感激放备三顾之恩和白帝托孤之情,又深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前出师表)之使命。二是因为当时“天下三分,魏国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而已”(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当时,魏国的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蜀汉只据有益州一隅,人口不到百万,而且“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和平竞争只能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不如伐之?”后出师表)。三是夷陵战后不久,蜀国人才凋零,后继乏人,出现了“蜀中 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危险局面。诸葛亮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危险性,故他在后出师表中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兰、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又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时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矣”;而曹魏地处中原,人才层出不穷,前赴后继,无断层之忧,如司马懿机权干略,不在诸葛亮之下;郭淮、司马司、司马昭、钟会、邓艾等,其才略均不亚于蜀汉末期蜀汉的灵魂姜维(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最大苦衷吧)。四是因为要树立威望,凝聚蜀汉人心。 若不北伐,人们的正统思想将逐渐淡化为零,凝聚力、向心力也将变得更弱。 第五、诸葛亮北伐并非没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中国古代战争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在于某个重要战役的胜败,如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当时秦王符坚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大军90万南下灭晋,结果大败而归;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袁曹官度之战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然而,官渡一战,袁军大败,袁、曹共同割据北方的局面彻底改变,曹操因而迅速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更不用说了,战前,曹操统一天下似乎成为定势;战后,三国分立了几十年。可见,胜败乃兵家常事,而战略格局的改变往往就决定于某些“常事”之中。因此,灭魏虽然困难重重,但以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灭魏也并非不可能。 总之,诸葛亮“六出岐山,北伐中原”不是所谓的妄动干戈,也不是“穷兵黩武”,更不是自取灭亡,而是他隆中对战略思想遭到致命性打击后的一种无奈而正确的选择,符合弱国战胜强国的规律。这种骚扰敌人以消耗敌人的战略思想不仅是积极的,还是一种很有效、较成功的战略。当然,他的这种战略思想并非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成功的,如姜维九进中原就无法胜利。原因有四,一是姜维原是魏国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