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 一、 体例内容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二、 思想比较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合。相比之下,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对于游侠,司马迁倾注情感,由衷赞叹。班固他拘泥于封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三,风格比较现从两书的感情色彩、叙事方法、人物刻画、语言表达四方面略加比较。第一,史记和汉书都能严格遵守史家“不需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表现出历史学家的文章道德。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第二,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史记能做到随物赋形,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表现手法。 第三,作为汉代两部纪传体经典史著,史记、汉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们不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已经消逝的历史变成可以让人重回历史现场、身临其境的生动画卷。但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史记一筹。史记中不少篇章真实地叙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而在汉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便影响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史记、汉书都长于刻画人物,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取得了一定成就。总体看来,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第四,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伤、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史。后来的正史,也都是断代史,其体例也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史记五种体例。 第一、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 第三、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 第四、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 第五、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及循吏、儒林、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第一、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凸现人物性格。 第二、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清洁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第三、重视以细节描写突显人物性格。 第四、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第二、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第三、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第四、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第五、作者收录了大量的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也影响文气的连贯。 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手法,史传文学都是后世小说,散文的重要源头。、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 1、班固的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更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的干预,故汉书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 不赞成改革:汉书“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晋书张辅传) “吾观班固汉书,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抑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述时务则谨辞章而略事实,非良史也”。(马总意林卷5引杨泉物理论) “迁喜杂说,不顾道所可否;固贵谀伪,贱死义。”(苏洵苏老泉先生全集卷9) “班固名陈胜而降为列传第一,名项籍而降为列传第二,是以成败论,二失史迁功过不相掩之笔多矣。”(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190师友雅集) “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班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司马迁作史记,寄慨遥深,史识亦高;汉书于人于事,虽有褒贬,然少寄托,史识亦不及史记。 顾炎武日知录:“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蒯通事,令人读之感慨有馀味。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堪读矣。” 3、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易,多用史记文字而又有所删省。其体例之改易,得失互见;其文字之删省,则往往失却司马迁的微旨与叙事的生动。 汉书一书在体裁上承袭史记为纪传体。亦略有变更,改书为志,省去世家。全书共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言。起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二三年),共二百三十年。 虽言汉书为断代史,列传、本纪均以西汉为断限,但八表、十志则例外,如古今人表将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列叙其中。百官公卿表则溯自秦代官制,非限于西汉一朝。十志,有礼乐、食货、地理诸志,皆自古代开始叙述。 4、汉书叙一代之史,取材便利,又因东汉文风,渐趋华丽,故其叙事详密谨严,文字整饬赡丽,一般说来,不如史记的文气流荡,富于神韵。 5、汉书从学术和文献的角度,不独在史记原有的纪传中增加学术事迹,多载学术文章与经世的文章,更特设艺文志,讲论学术源流。把文化学术纳入史的视野,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相同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不同点: 1、内容上的差异。史记为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内容丰富,是百科全书式的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断代史。 2、体例上的差异。司马迁吸收融汇先秦史书的编纂方法,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种体例组成。汉书体例基本上承继史记而略有变化,如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3、旨趣上的差异。史记继承和发扬了左传纪传体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其写作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还具有严肃的批判精神,尤其是他对当代史所持的批判精神,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都不失中国古代良史的传统。尽管班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能够从实际出发给以批判的考察和分析,体现出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和求是精神,相对而言远远不及司马迁的勇气,汉书记载本朝历史,迫于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是歌功颂德的成分。 4、思想上的差异。司马迁不完全信从孔子的儒家说教,为一些被世俗瞧不起的小人物立传,宣扬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的本性,为秦末的反秦斗争唱赞歌,都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思想倾向;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主张任贤施仁,反对酷吏暴政;在哲学问题上,司马迁的认识论,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