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_第1页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_第2页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_第3页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_第4页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典兵学第一部作品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 武备志是明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朝茅元仪辑,240卷,文200 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1621)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日本宽文年间(16611672)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1629),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即菊花岛,今辽宁兴城南),获罪遣戍漳浦(今属福建),忧愤国事,郁郁而死。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1.兵诀评 18卷 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武备志天启元年本,下同),学兵诀不可不读孙子。 2.战略考 33卷 以时间为序,从武备志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所选注重奇略,足益人意志。如,吴越争霸,勾践的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的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的联合破曹,巧用火攻;淝水之战,苻坚的分兵冒进,谢玄的以战为守;虎牢之战,李世民的据险扼要,疲敌制胜;蔡州之战,李愬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和诸戎、结孙权、向宛洛、出秦川的隆中决策;岳飞的行营田,连河朔、捣中原、以复故土的计划;成吉思汗的避潼关、假宋道、下唐邓、捣大梁的谋略,等等。其所录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3.阵练制 41卷 分阵和练两部分。 阵,载西周至明代各种阵法,配以 319幅阵图,所收较续武经总要为多,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阵有说记,有辩证。记载圣王贤将所立之阵,予以广扬;辩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予以廓清。对古阵图,举而合之又陈异同之说,其中有最卑浅而无当者,然废之适足以惑世,此亦鲜所删铲,陈所掊击,以广学者之目。 练,详记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选自唐、宋、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尤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重。如编伍,推戚氏编步、编骑、编车、编水之法;悬令赏罚,采自行军需知、练兵实纪中的作战、训练条约。认为士不选,则不可练, 士不练,则不可以阵,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营,不可以战,所以练为最要。 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便胡编乱造。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练又分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五个部分,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赏罚赏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训练等。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4.军资乘 55卷 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颇为详备。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镖式,也有地雷式,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 5.占度载 93卷 分占和度两部分。 占即占天,主要记载天文气象。子目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雷电、占霜露、占冰雪、占五行等。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如天色惨白,风声凄切,大兵起。 度即度地,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举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内容。指出,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户口兵马之数,或缺关塞险要,非所以言武备也,故我志武备,经之以度。记载了明代山川形势、关隘要塞、道里远近,州府及卫所设置,兵马驻防督抚监司、镇守将领、钱粮兵额等。 清代各刻本的区别: 1 清初复刻本 这是武备志传世较多的刻本,看起来很象明刻本, 所以一些图书馆便据序言时间,著录为明天启元年刻本。实际上此本是清代据明本复刻本。 对明代本做了如下改动: (1)为避清讳对原序言进行了改动,如:茅元仪自序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 改刻为兵戈;郎文唤序第2页后半页第1行辛酋东师败绩 改刻为岁时边师败绩,第3页前半面第2行胡元改刻为前元;张师绎序第2页前半页第3行建夷匪茹改刻为边陲告警,第2页前半页第4行躏抚顺,逼沈阳 改刻为踞要津,奇粮糇,第7页前半页第5行满奴 改刻为满敌。并且抽掉了李维祯序。 (2)6篇序言连续计算页数,其版式亦相同,四周单栏,无界行, 与明天启刻本(据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本)迥异。另外,有的图书馆所藏此本,只有茅元仪1篇自序。自序版式为四周双栏,有界行,版心有鱼尾。第2页前半页第4行东胡 改刻为干戈。此序与现存各本均不相同,很可能是书肆为了售书的需要而单刻的序言。 (3)字体与明刻本有别;断版情况与明刻本完全不同。 (4)正文中凡对清违碍之语 均缺字,刻成墨围口, 如第205卷第1页后半页第5行东北有口口口口口口等缺建州毛怜女真6字,第2页后半页第5行东北口口口国, 缺夷女真3字, 等等: (5)抽去了第228卷四夷中的女真考篇题及其绝大部分内容, 只保留了卫所都司 这一少部分内容。 2 莲溪草堂重印本 武备志之明天启元年南京刻版,幸免毁于明末兵燹,被汪允文收藏。汪允文,钱塘(今杭州)人,室号莲溪草堂。他对收藏的明刻板块进行挖改修补后,进行了重印。书名页左下方著有莲溪草堂藏板字样,另盖有朱色篆字聚锦堂方印,似为发行机构的印记。 莲溪草堂本与明刻明印本的字体、版式、版框大小以及断板情况均相同,首卷第1页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写,高梁刻。正文中对清政权不敬之语不避讳,修版时也未一一挖补,保留了明版书的原貌。 不同的是: (1)抽去了对清政权不敬之语较多的李维祯等6人的序言; (2)挖掉了茅元仪自序第2页上的东胡 二字。这两字的位置为空白,并留有挖板的迹; (3)板块有损坏, 内有不少缺字,如兵诀评李卫公问对一第5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一字制,第6页前半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则,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二字睹其,第11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聘, 兵诀评三略上略第13页第2行缺一字属, 李卫公问对三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五字萌也及其成 等等。但据考家考证,这些缺字不属避讳, 属于时间过长,版块损坏; (4)有许多漫漶之处,并且多出现在版框四周,版框外的眉批尤甚。这些特征都说明莲溪草堂本为明刻清修版后重印本。 3 清道光活宇本 清至道光时, 已开书禁, 武备志至此得以公开印行。这时的公开印本是木活字本。书前增收了明史节录(一段录自孙承宗传,一段录自满桂传)和茅待诏小传(录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此本系据清初刻本用木活字重新排印,前无李维祯等6人序言,茅元仪自序中的东胡改排为干戈,正文中,和清初刻本一样,对清违碍之语挖掉加墨围口 代替。亦抽去四夷中女真考的内容, 并将篇题改口口考缺。所挖避讳之词较清初刻本更严,不仅将对后金不敬之语去掉,就连一些可能对后金引起不敬的同音词也改为墨围,如第237卷占度载度四夷海外诸国第1页本来讲的赏罚条款,其中一句罚金重诛戮,没财产, 罚金 与伐金 音同,担心会引起对后金不敬之嫌,便改为口口口诛戮,没财产。遇玄弘等字均避讳。 4 清末湖南刻本 清末湖南刻本系以日本宽文4年刻本为底本复刻。现南方多家图书馆有藏。此本和日本刻本一样,保留了李维祯等6篇序,对清违碍之语 未做挖改,从内容上保留了明本原貌。但是此本用纸较劣(湖南纸),刀法笨拙,印刷不精,常有漫漶之处,并问有日文假名的痕迹。全书依仍日刻本之旧, 日刻本刻错,亦随之刻错,如: 郎序第l页后半页第l行依日刻本错刻成曾宣靖布, 眉批亦刻有方框,全书最后一页照底本刻上了宽文四年甲辰凉月洛阳隐士石斋鹈子直训点。 武备志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部分组成。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评点。茅元仪对孙子最为推重,认为自古谈兵者必首推孙武子。并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在编纂和内容上,武备志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材料丰富而又取舍精当。茅元仪的父亲茅坤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家中藏书本来就很丰富,再加上他四方搜寻,到处传借,因此,武备志采录的图书达二千余种,对他之前的主要兵书可以说是差不多全部网罗了。对于这些兵书,茅元仪并不是有闻必录,有见必采,而是下了取舍的功夫的。他选录的大都是可靠的资料,而对道听途说的一些稗官野史宁可弃而不用。不仅如此,茅元仪在选取材料时,紧紧围绕武备问题来进行,于武备稍远者,听之舆图方史可矣。名胜古迹主要供游览、吊古之用,与行军作战没有太大关系,就弃而不录。同时,茅元仪还注意选录的。 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先于编者茅元仪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二是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全书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郎文焕在给此书作序时,以医药比喻此书编排: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辨药性,讲泡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候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每部分的子目顺序也是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排列的,如茅元仪在说明军资乘子目的排列顺序时说: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 地有异形,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故次之水。水待于地,火时于天,地亦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故次之饷。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这里,茅元仪谈了军资乘在子目顺序上的安排,虽然在营战、攻、守、水、火、饷、马这八者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未必妥当,但是,他毕竟告诉了我们,军资乘绝对不是随意安排子目的,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由此及彼,由军资乘可以看到,整部武备志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有着不能随便安排的构架。 武备志的、刊行,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将多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有现实性的意义。它设类详备,收辑甚全,是一部类似军事百科性的重要兵书。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故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 武备志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著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在武备志中却有详细的记载。尤其是它收录了郑和航海图,航海天文图以及明代一些少见的舰船兵器及火器等,更显可贵。另外,它图文并茂,全书附图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诀评和战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图,生动形象,使我们可以在数百年后看到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其次,武备志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总的说来,武备志是历代兵学成果的汇编,虽然包含的军事非常丰富,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茅元仪的思想。然而,在序言及评点中,也可以看到茅元仪的一些军事思想以及他精辟的看法。 简单地说,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他认为:人文事者必有武备,此三代之所以为有道之长也。自武备弛,而文事遂不可保。(自序)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习兵事,遇有战事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军资乘饷序)。他还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必经常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他还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指出:夫极盛者,必极衰,天道然也。然衰极则盛,理之常也。他用这一道理论证盛世潜伏危机的道理,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他对历代的兵制,兵器等有自己精辟的见解。如要评论兵器时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少林之说莫详于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阐宗。指出了各种武器的渊缘。 总而言之,武备志是一部以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著作,它既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