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_第1页
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_第2页
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_第3页
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_第4页
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年初二物理下册重点复习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7-1、力 1.力的概念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 接触 才能产生的,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 (2)做力示意图的要领: C、力的作用点可以是线段的起点,也可以是线段的终点; D、完毕时记得标上所做力的符号,已知大小的还要标上力的大小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 的,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 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由此我们认识到: 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7-2、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1.弹力 (1)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要恢复原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力的大小、方向和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7-3、重力 1.重力的由来: 2.重力的大小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在靠近地球两极处g最大,靠近赤道处g最小。 3.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 几何中心 上。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8-1、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 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要想较容易的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就要从质量入手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确定研究对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8-2、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3.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比 分类 定 义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两个力衡状态,这两个力叫做平衡力 叫做相互作用力 受力物体是两个物体 不 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 同 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这两个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上,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点 共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同 点 4.力和运动的关系 8-3、摩擦力 1、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相对滑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接触面粗糙。 B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 C.两个物体之间要发生运动或正在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力远小于滑动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与物体的运行速度、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该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6、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如:橡胶鞋、沥青路、车闸、防滑粉、在纸上写字,手拿东西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 油; (4)利用气垫。 (5 )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如:轴承、润滑油、滑冰、气垫船、冰壶运动等 9-1、压强 1.压强: (1)压力: 机械运动专题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 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 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1cm=0.01m;1mm=0.001m;1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 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 体的一端;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 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 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 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 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 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 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 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v=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变形可得:s=vt,t= 。 t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 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 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 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 t 练习题 1.加油机给战斗机加油,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战斗机是_(选填“静止”或“运动”)。如 果战斗机在2s内飞行了0.4km,则它的速度是_m/s。 2.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 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_ 3.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 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的,卡车是_的(前 两空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 4.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00 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800 m,这个物体在最后100 m 的路程中的速度是_ _m/s,所用的时间是 _s. 5.单位换算:54 km/h=_m/s 5 m/s= _km/h 7.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 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 信息二: ;信息 二: 。 实验题 1.如图4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 是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 2.如图3停表的读数是_分_秒。 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 练习用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 “匀速”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 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 简答与计算 1.右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需要 多少分钟? 22. 汽车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 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声现象专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 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 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 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 音在海水中的 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练习题 1、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 B600米,600米 C1000米,200米 D850米,350米 2、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 B最多 声C3声D4声 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C空气D耳朵的鼓膜 5、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而产生的() A运动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 6、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 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7、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 B01秒C001秒D0001秒 8、(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9、声音从水中传入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将 (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如何变化不能确定 10、要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