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_第1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第2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第3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第4页
《五柳先生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22课。 二、教学设想:选自陶渊明集,文章不足二百字,语言质朴,简约,凝练。作者以传记的形式,勾画出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展现作者淡泊名利,悠闲自适的隐者心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对于文章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作者卓尔不群的人生追求,还需要正确的引导,方能领悟。 在七年级,学生已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对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风格都有所了解,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菊花与陶渊明更是融为一体,成为隐士君子的象征。这些知识将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经验背景与文本相结合,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三、学习目标: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了解陶渊明不慕名利、淡泊功名、率真自然、安贫乐道,卓尔不群、自得其乐的 “隐士”精神。 从自传中了解中国文人的坚守节操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在熟读、品读中体会人物形象。 2、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领会五柳先生“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质。 五、学习难点: 1、关键句文字浅显,却蕴意丰富,理解这类语句的深层含义,弦外之音。 2、探究陶渊明于贫贱中坚守节操的精神世界。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从学生已学过的诗歌入题,充分利用学生已具备的课程资源,激活,导入。 2、启发式谈话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有针对性的小结、评价或追问,引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3、辩论教学法,变古板的文言教学为热情赛场,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指导 1、学生充分预习,读品结合,尊重珍惜阅读的初体验,敢于质疑。 2、合作交流,分享资源,互相促进。 七、课前预习: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分别是: 1、借助工具书与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大声朗读课文。 2、回忆、查找、复习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及学习过的作品。 3、对于传记文学,通过查阅资料,有初步了解。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课内学习的有益的补充与准备。文言文的预习,教师更着重于文言文的朗读预习,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培养语感。 (二)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视频 八、课堂学习: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多少的名人、隐士;文人、墨客以他们丰富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以他们独特而强大的心灵感召着我们,他们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本本充满神奇与哲理的书,将他们的生平事迹写下,给予后世以精神给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拜访这位给予我们精神给养的世外高人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即陶渊明,大家学过他的陶花源记,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中间的一段。接着背诵饮酒。 (所增补材料,由学生自己说出,这样,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顺势将陶渊明的个人魅力展现一二,启示学生课外要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教师此时将进入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已交给学生。以上环节需时6分钟左右)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 要求:听清字音,明确音节停顿。感受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强调字音,注意停顿: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颇示己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 无怀氏之民欤 3、通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1)、同桌为一小组,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合作解决;假如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提问其他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亦可在全班解疑时提出。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A BC DE FG汲于富贵 (3)翻译全文,注意以下几个句子。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D (三)再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 走近五柳先生 1、文中的五柳先生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怎样? 3、生活清贫的五柳先生有哪些爱好? 4、你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5、五柳先生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他为自己生活的“清贫” 而感到自卑、颓废吗? 读懂五柳先生 6、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环境、家庭造就了五柳先生?他能在那么清贫的生活中执著的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节操。 7、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8、你喜欢五柳先生吗? 为什么? (四)讨论: 如果陶渊明今天还活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认为他应该“出世”(归隐)还是“入世”(做官)。请你给陶渊明指引一条路。 (五)以孟子的话结束课文:(全班朗读)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文解读、分析大概需要35分钟)。(另注: 课文中问题的答案都在课件上体现。) 九、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看老舍自传和朱买臣传,模仿陶渊明先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用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姓名不详 字号五柳先生 籍贯不详 生活状况 贫困 环堵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爱好志趣 读书 饮酒 写文章 性格品德 欣然忘食 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戚戚 不汲汲 评价: 安贫乐道 淡泊名利 格格不入世俗,淡然坚守本性 教学反思: 古文教学也可别具一格 从五柳先生传的课堂教学来看,古文教学也可别具一格。 古文教学,历来是教师们所困惑的一个方面。我们不惜在字句上“求甚解”,在翻译上口述手写,枯燥乏味的讲解,抹去了学生的最后一丝学古文的兴趣,更不用说感受其中的文字美、人性美了。这样的课,对于学生,是一种煎熬,对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执教本文前,我透彻研读文本,因为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不应是形式的刻意求新,而是教师自我对文本解读的程度。静心品读,以本我的心境来读,以作者的心境来读,以学生的心境来读。陶渊明究竟以此想表明什么?巧妙地再现了主人公的性格与人生态度不入俗流,也突出了本文在写法上的新奇特别,这不正是教学的绝好突破口吗? 别具一格的分析,悟读,让学生走向人物的灵魂最深处,产生心灵的感动与敬意。 上完此课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参透教材,要个性化解读教材; 要相信、尊重学生的体验与能力,把古文教学从字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用品读促理解,实现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让古文的美好真正能通过我们,流向学生心田,生生不息。 今天,我不仅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学生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浙江省优质课五柳先生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 2背诵课文,积累“晏如、萧然、汲汲、戚戚、不求甚解”等文言词语; 3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思路: 诵读课文质疑问难,初步感知文意; 品鉴高趣赏析态度,感受人物风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见,领略五柳丰神; 醉读课文品味文心,再现先生高风。 三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诵诗词,导入课文。 趣谈古代文人雅号,诵读饮酒、归园田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并圈点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疏通。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高情远趣及精神气质。 1品鉴五柳先生的高趣。 文中写了五柳先生的哪些兴趣爱好?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这些兴趣爱好? 明确:读书适意,醉酒陶情,著文娱志。 2品鉴五柳先生的人生态度。 五柳先生的“高”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找出予以品味。 明确:隐姓埋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感受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由人推己,进一步品评五柳先生的形象。 (1)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2)体会五柳先生“闲静”背后的痛苦与不平,诵读有关诗句,感受其“金刚怒目”的一面。 (五)醉读课文:吟读课文,再现五柳先生的形象,感受其高情远趣,高风亮节。 (六)结束语。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嵇康的广陵散已成遥远的绝响,五柳先生们背影也渐行渐远,慢慢地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当今社会,科学越来越发 达,而人却越来越无力;商品越来越丰富,生活却越来越单调;世界越来越喧闹,心灵却越来越孤寂,这已经是几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切身感受。拿什么来拯救我们空虚的心灵?崇尚自然,守望精神,也许正是我们期待的“大道之行”。 因此,我们不能不缅怀那些在极度的贫困与潦倒中依然能够守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五柳先生们,不能不追念那几成绝响的魏晋风流? 链接材料: (一)“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 (二)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王绩五斗先生传) (三)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 归去来兮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叶世标 上公开课鲜有选择文言文的,但我选择了五柳先生传。 之所以选择五柳先生传,是因为自己对陶渊明的一份独特的爱,当然也出于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份好奇。 结果,五柳先生传在本届省优质课评比中无缘一等奖。尽管观众有不少肯定的意见,但专家的裁定无疑是唯一的公道,我信服。 球王贝利说:我最好的球是下一个!我也想说,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柳先生传,定然不会是这番模样。对我来说,上课永远都是憾迹斑斑的一段行程,回顾xx年11月10日上午在衢州二中上的这一堂五柳先生传,更是一段美丽的缺憾。 其一,教学激情缺乏。也许是因为自己不喜张扬、性情内敛的缘故吧,也许是认为过度的激情对于五柳先生传这样宁静而深远、似枯而实腴的文章不相谐的原因吧,唯恐那种激昂和喧闹会破坏了五柳先生的心境。于是,试图追求一种深水静流的境界,期冀能够触摸到每个文字背后丰赡的思想情愫,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是比较低调的,于是,整个课堂除了荡漾着些涟漪,不曾掀起什么高潮来,这样的课自然是极不好看的,因为于学生少了深切的情感体贴,于观众更是缺少一种磁场效应。 其二,朗读教学不足。文言文,非诵读不能学好,这是我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理念。但这一堂课上,诵读却是极为有限,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教师朗读,然后仅有一次全文的自由朗读,然后有几处句子的诵读。诵读的不足,如同用凉水泡茶一样,自然就少了许多意味。如何在短短一节课中既突出朗读教学,又不偏废对文意的探究,将诵读与理解融为一体,是今后教学文言文的一个努力方向。 其三,字词教学轻浮。陈仲梁老师说,文言文不教字词,就少了许多味道。本文注解详备,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是以不求字字落实,同时,也是将字词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故教学时,只突出“不求甚解”、“晏如”、“戚戚”、“汲汲”等几个关键词语。只是对这些重点字词的教学感觉不够深透,这样一来,又影响了本课教学的厚味。 其四,因势利导不够。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但自己在教学时,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明显不足,时而会有“引君入瓮”之愚思拙行,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没有因势利导,错失将教学推向高潮之良机,如当一学生引用大学与老子中的话语来解读“闲静少言”时,教师若能趁机追问,诱其深入,定能惊起波澜;又如,当学生认为五柳先生没有抱负时,教师引入陶渊明的两首杂诗,让学生感受陶渊明少壮时“骞翮思远翥”的襟怀“有志不获骋”之悲愤后,若因势设疑:当初襟怀高远、踌躇满志的陶渊明何以会成为一个深藏避世、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定能再起波澜? 不足之处不一而足,自以为主要是以上四个方面,导致这一堂课缺少厚味,没有立体感,显得过于朴实,不好听,不好看。 虽然此课甚烂,但还是有自以为得意处: 一,导入与断课。预设时欲以趣说古代文人雅号导入,来衢后,游了烂柯山,才突发奇想,课前与学生谈话时,引诱学生讲述王质观棋烂柯之传说,上课铃声响后,承接故事而入新课。 课的结束语是在将学生引向“魏晋风流”的制高点时,照应开头而的: 导 入 语和 结 束语 既 与 当地 文化嫁 接, 又 与 课 文人物和文章主旨相勾通,除了有一种别样的亲和力之外,亦是有一种晋人所崇尚的“言不尽意”之幽邈情怀的。末尾引用荷尔德林的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五柳先生那种诗化人生亦是琴瑟相谐的。 原先设计的结束语本着对五柳先生的缅怀与对魏晋风流的追念,以为警世之 言,可能更受老师的青睐,之所以舍弃不用,乃是考虑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二, “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设计思路自以为还是对头的。阅读其实就是对话,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对话的基本前提是亲近文本,“披文以入情”,在这种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故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品鉴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养高洁的志趣”,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章之后,便切入了教学的两大板块: 其一,由文及人与文本对话,理解五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其二,由人推己让学生与五柳先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事实证明,这样一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整个课堂推进是流畅的,同时,不仅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课堂上不时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最后,想于此插叙一下于上课的前一个晚上删除的一个情节:以尼采的“精神三变”评说五柳先生的精神境界。想听一听各位读者的意见,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是删去还是保留为好。 当五柳先生的形象从文字背后走出来之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情境: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著名哲学家尼采在曾提出了“精神三变”说,以骆驼、狮子和孩子比喻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三个阶段,你认为五柳先生属于骆驼、狮子还是孩子?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学生是有话可说的,通过对话,可以把对五柳先生的理解引向高远的境地 阅读陶渊明的一生,当他感慨“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的时候他是骆驼,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当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时候是狮子,雄心勃勃,英勇搏击;而晚年的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我认为他是孩子,因为小孩是纯真的新生,代表着五柳先生内心的和平、幸福和欢愉,是大自然至美、至善的表现,表明自我不再与天地万物对立,而是和谐地融入其中,成为自然的某一部份,这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 考虑到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难以上去,所以便将“孩子”扼杀于襁褓之中了,呜呼? 有人说,不学文言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样看来,我们教学文言文,就是带学生回家。 言文合一,人文联璧,洗尽铅华,回归本色。以文化语文构建精神家园,以诗意语文引领幸福人生,这是我不变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五柳先生传,试图展示出自己的这种思索与追寻,尽管这堂课没能如愿。突然想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第一句话: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的,归去!归去磨剑! 再来? xx年11月20深夜于听雨轩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点评叶世标老师五柳先生传的教学 遂昌二中 毛卫华 观摩了xx年浙江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五柳先生传的教学,我认为叶世标老师的课紧紧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初读、诵读、品读等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在师生互动交流,质疑探究中,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品鉴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格和高洁志趣,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叶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叶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叶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引领的作用。 在课堂上叶老师作了四个环节的安排,节奏明快、板快清晰: 1、课前交流,讲故事,作好情感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疏通文意。其中叶老师的配乐朗诵极具感染力,选用的音乐是古琴曲归去来辞,与课文情景相得益彰,可见叶老师在情景渲染这一环节下了很大工夫,而且效果很突出。 3、研读课文,由文及人,品评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这一阶段叶老师主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陶渊明是如何来写五柳先生的呢?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说说他的发现。除了兴趣外,五柳先生的“高”还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细读课文,找出来予以品味?又设计了一个重点探究学习环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表达看法。叶老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教给了学生必要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解决了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叶老师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学生的独特发现和领悟,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 4、品读课文,由人推己,与五柳先生对话。在这一环节,叶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作出价值判断,直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恰当的引用了陶渊明的拟古、杂诗、以及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五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印象。从而自然而和谐地过渡到洒脱、率真的“魏晋风流”的文化反思与咀嚼。叶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寄语中深情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反思:在充满阳光的现代社会,虽然魏晋时代的文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已经不值得我们提倡了,但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同时,也不妨让自己活得萧散一些,旷达一些,真率一些,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样的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老师不禁悚然深思,久久回味。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因为: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叶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也正因为叶老师处理好了这层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精彩纷呈,有几位学生的独特体验令人拍案叫绝。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叶老师的这堂课,给我们这样一个上课思路:从语言文字到言语文学在上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特别是最后环节中对于文化的继承与反思,让当代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根,这已经涉及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命题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世代生活在这土地上的人和他们的精神,体验他们的痛苦与快乐,形成 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并品析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展示画像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你是怎样知道的?谁知道有关他的故事轶闻?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