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模拟)_第1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模拟)_第2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模拟)_第3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模拟)_第4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B2017年初的两会,向广大民众传递了党中央反腐的决心,清正廉洁的社会指日可待。C由于美国干涉,中东许多国家战乱频繁,很多婴儿生于忧患。D陶渊明弃官后生活穷困,却能贫贱不移,固守田园之乐。2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B“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主持人董卿精美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获益匪浅。C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D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民营养不良的现状。3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揩油(k)鬓角(bn)跋山涉水(b)B撇嘴(pi)谬赞(mi)山风乍起(zh)C眼眶(kung)尴尬(g)停滞不前(zh)D茁壮(zhu)发酵(xio)哆哆嗦嗦(lu)4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 接近于通讯体裁。B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用简洁、幽默,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背影是朱自清写的一篇 散文,语言平实,饱含深情,看似平淡,却极具表现力。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写的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 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司马迁,宋朝历史学家,所撰写史记记述了 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D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客观的向全世界报道了 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5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遴选阑珊高屋建瓴火烧火燎B旌旗荟萃苦心孤诣金壁辉煌C诀择嘹望接踵摩肩脍炙人口D缄默告磬分廷抗礼恪尽职守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追随春天的脚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袭程!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6 .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春天的秘密。7 . 文中第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采用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 . 文章开篇引用的语句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篇名_作者: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老木匠桑伯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9 .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10 . 桑果不肯“接班”,却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这是为什么?11 .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12 . 文章末段写那张“檀木靠椅”有什么用意?全文表现了什么主题?三、句子默写13 . 根据课文默写。(1)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2)戍鼓断人行,_。(杜甫月夜忆舍弟)(3)_,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欧阳修醉翁亭记)(5)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6)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7)李白在行路难中用“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四、课内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4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B不敢出一言以复以衾拥覆C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寓逆旅,主人日再食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_。(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16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常手抄借来之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五、诗歌鉴赏阅读诗歌,按要求答题。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7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18 .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六、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注释)温洳(r):低湿的地方。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石嘴;石角。相值:相对。19 .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曲者如盖(盖:这盖)B有蹊介然,仅可步(步;步行)C乃闻鸡声(乃:才)D且莫,皆宿(且:将要)20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有情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天高露清,山空月白,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21 . 本文和湖心亭看雪都长于写景,但写景手法各有不同,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七、名著阅读22 . 名著阅读:(1)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_写的一部讽刺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深受_毒害的封建儒生形象。(2)请简要阐述小说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形象:_。八、综合性学习23 . 四月是国际读书月,为迎接读书月的到来,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电视台第一时间“映山红行动”的捐书活动。(1)请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2)对于班级开展的捐书活动,王明很不理解,他认为这些书不能吃,不能穿,看不看无所谓,捐出去也不能解决什么大问题,没有意义。作为同学,请你写几句话劝说一下王明。(3)小华从家里爸爸的藏书中拿了一本诗经,爸爸中午不在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