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酸之王硫酸(第1课时)_第1页
众酸之王硫酸(第1课时)_第2页
众酸之王硫酸(第1课时)_第3页
众酸之王硫酸(第1课时)_第4页
众酸之王硫酸(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信息表标 题:“众酸之王”硫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关键词: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描述:在初中有关稀硫酸的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将更深入地学习有关硫酸的知识。对于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脱水性和氧化性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讨论、讲解、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做好三个演示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分析实验现象入手,认识反应本质。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科: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科版第五章第三节第一课时作者:李孔敏单 位:上海市松江二中地址: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Email:L5.3 “众酸之王”硫酸(共三课时)第1课时 “众酸之王”硫酸设计思想本章是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本章第一节对于硫、二氧化硫及酸雨知识已经做了系统的介绍,本节顺理成章地进入硫酸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硫酸、几种硫酸盐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三部分,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硫酸的部分性质,重点是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在初中有关稀硫酸的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将更深入地学习有关硫酸的知识。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它既具有酸的通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初中主要学习了稀硫酸的一些性质,因此,在这一节中主要侧重于学习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其特性(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第二课时:浓硫酸的氧化性)。对于本节的教学应该重视与初中的联系,通过复习思考与讨论,应用初中化学知识复习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引出浓硫酸的特性。关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教学,课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稀硫酸的性质(A)(2)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的特性(B)。2过程与方法通过浓硫酸的性质探究,认识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辨证的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学习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学习,感悟“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浓硫酸的性质实验,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三教学用品浓硫酸、浓盐酸、硫酸铜晶体、水、稀硫酸、纸屑、棉花、木屑、蔗糖、玻璃棒、烧杯、试管、药匙、多媒体。四教学流程情景引入:金星图片(其大气层含有浓硫酸,是否存在生命)展示样品1探究归纳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展示浓硫酸和浓盐酸,探究特性探究浓硫酸的脱水性学生活动:稀硫酸的酸的通性的探究明了浓硫酸的吸、脱水性剧烈程度;引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碳反应)。探究演示“黑面包”实验复习巩固:稀硫酸的性质小结:物理性质对比分析明了脱水性回忆对比明了吸水性2演示实验仔细观察3学生实验自我探究1流程图12流程说明1展示样品:两瓶密闭、体积相等的试剂瓶,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浓盐酸。2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34ml浓硫酸,振荡。3学生实验: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五教学案例1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教学引入投影展示金星和地球的图片。图片说明金星,又被称为太白金星,是夜晚的天空中最亮的一颗行星;她和地球一样有厚厚的大气层。引入地球的大气主要是由N2、O2组成。只是在近几十年,由于含硫物质的大量燃烧产生酸雨,大气才出现了极少量的硫酸。而在金星的大气层中有一个厚达25公里的浓密云层,它们不是水雾而是由浓硫酸组成,那么硫酸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物质呢?金星上有生命存在吗?学完本节内容,或许我们可以做出初步的推断。仔细倾听,引发好奇心,产生探究兴趣。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复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板书 5.3“众酸之王”硫酸复习提问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稀硫酸,回忆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为什么具有这些性质? 提问酸的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投影 描述下图的实验现象,并说明稀H2SO4的性质。讲述请大家完成上述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过渡稀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以H+和SO42的形式存在,而浓硫酸主要是以H2SO4分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溶液中粒子不同,所以性质上肯定有差异,即浓硫酸具有自己的特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浓硫酸。展示、讨论展示两瓶密闭、体积相等的试剂瓶,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浓盐酸,不用化学方法如何加以鉴别?思考并回答: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因为硫酸在水中能电离出H+。回忆、思考、讨论、回答:与碱中和、与 碱性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指示剂显色等。学生先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现象。学生书写方程式(同桌同学互相检查,教师用实物投影检查正误后,投影正确答案)观察、讨论、学生演示、回答(1)拿起试剂瓶,感觉重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2)摇动试剂瓶,呈油状、粘稠的是浓硫酸。(3)分别打开瓶盖,瓶口无酸雾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难挥发。复习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纯硫酸的物理性质板书一、纯硫酸的物理性质:投影归纳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的液体,是一种难挥发的酸。市售硫酸的质量分数有92.5%和98%两种。当浓硫酸吸收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后,就成了发烟硫酸。浓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设疑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如何稀释浓硫酸呢?强调稀释浓硫酸时,若把水倒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浮在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不易散失,使水暴沸而骤然气化,结果就像水滴入灼热的油锅一样,带着酸液向四周飞溅,引起伤害事故。过渡因为浓硫酸主要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与稀硫酸的性质是有差异,到底它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回忆、回答: 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激活旧知识,落实新知识。探究浓硫酸的特性板书二、浓硫酸的特性:板书 1吸水性(干燥剂)设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作为干燥剂,那么它能干燥哪些气体呢?不能干燥哪些气体呢?设疑为什么H2S、HI、HBr不能用浓硫酸来干燥?带着问题,我们继续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在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提示皮肤与纸屑、棉花、木屑一样都是有机物,含C、H、O等元素。分析说明浓硫酸让有机物失水变成黑色物质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黑面包”实验。演示演示“黑面包”实验: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引导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小结板书 2、脱水性(炭化)设疑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我们做实验时不慎沾上了浓硫酸怎么办?引导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浓硫酸既具有吸水性又具有脱水性,一字之差,请分析比较。课后思考蔗糖碳化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碳,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学习硫酸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预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学生归纳: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 师生共同小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碱性气体:NH3、还原性气体:H2S、HI、HBr等。学生实验后,各自回答:三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黑色的物质。观察并描述: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物质;有大量气体冒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思考、回答:黑色物质是碳单质。分析讨论写出化学方程式:讨论并回答:如皮肤不慎沾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勿用手磨擦),然后在患处涂上3%5%的NaHCO3。师生共同小结:浓H2SO4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比较(表格见板书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学习埋下伏笔,留下悬念。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与描述现象的能力。激疑。回忆对比旧知识,明确内在联系。揭示反应本质。加深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认识,学会处理偶发事故,消除恐惧心理。培养学生概念间的比较能力,认清本质。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主要板书5.3“众酸之王”硫酸复习: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一、纯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的液体,是一种难挥发的酸。市售硫酸的质量分数有92.5%和98%两种。当浓硫酸吸收了大量的三氧化硫后,就成了发烟硫酸。浓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二、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干燥剂)通常可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H2、O2,N2、CO、CO2、CH4、SO2、HCl、C12等: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碱性气体:NH3、还原性气体:H2S、HI、HBr等。2、脱水性(炭化)浓H2SO4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比较:吸水性脱水性对象游离H2O有机化合物中的H和O本质H2SO4+xH2OH2SO4xH2O+Q按H2O的组成脱去有机物中的H、O原子(2:1),脱去后生成水3相关链接 “浓硫酸稀释放热”的实验装置设计初中教材实验对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是用手去触摸烧杯外壁来感知温度变化的,而在课堂上能触摸感知的学生面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用下列装置来显示“浓硫酸稀释放热”的实验效果。1、用熔化的石蜡将盛水烧杯的底部粘在小木板上,再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浓硫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见右图)。因浓硫酸稀释放热使石蜡又熔化,再拿起烧杯时,则可见烧杯与木板分离。因为石蜡受热熔化是生活常识,因此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事物变化本质的思维能力。2、如右图所示。未加入浓硫酸时,小试管内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当缓慢沿烧杯壁加入浓硫酸并不断搅拌时,可见小试管内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由于学生在第一章习题中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其产物有二氧化碳,因此由此及彼推断出装置内碳酸氢铵分解所需的热量来自于浓硫酸的稀释。3如左图所示。由于烧杯内的水起到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试管内胆矾晶体清晰可见。沿烧杯壁缓慢加入浓硫酸并搅拌时,通过“凸透镜”。可见试管内的部分胆矾因受热而熔化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此实验若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则效果非常好。此实验可用Na2CO3*10H2O代替CuSO4*5H2O,虽熔化效果好一些,但因试管内外均为无色透明液体,因此在教室内学生的视觉观察效果差些。4、此设计(见右图)利用了浓硫酸稀释放热,使锥形瓶内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可观察到试管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稍后,温度降低时,导管内有一段液柱。为便于观察可在盛水试管内滴几滴红墨水。由于此实验设计原理与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原理相同,学生也是易于理解的。这些实验装置因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和相关学科知识,亦可在综合训练和复习时用作能力培训。(来源:/qikan/periodical.Articales/hbzxxsys/hbzx2000/.htm)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首先通过 “金星上有生命存在吗?”的情景设置,告诉学生想要找到答案,就要认真地学习本节的内容。这样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角色”,想学而乐学,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