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与社会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单项选择题1 . 邮票可以反映一定的时代主题,下面两幅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C全民族抗战的兴起D解放战争的胜利2 . 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这次会议为抗战胜利指明了光明前途。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3 . 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是( )A袁世凯B孙中山C黎元洪D段祺瑞4 . 雷颐在“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一文中写道:“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混乱的国家。”你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仍然破落、贫穷,“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未受到削弱中国社会基本矛盾未得到解决封建军阀的割据和混战依然存在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未得到有效执行ABCD5 .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史上,台湾失而复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开展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华民国的建立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D甲午战争的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6 .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据此判断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戎,严防帝国侵专业承包,山河长满摇钱树;联产计酬,大地变成聚宝盆走兔飞龙,港澳双归,九州自有回天力;强国富民,江山一统,两岸岂无圆月时ABCD7 .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 ( )A民主与科学B民主与法制C民主与自由D博爱与人权8 .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武昌起义黄埔军校创办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建立ABCD9 . 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起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你认为下列诗句中暗含这两起事件的应该是(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谁人不识张大帅,千古功臣一代骄。ABCD10 . 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为得到“阳光下的地盘”,20世纪初,德国采取了?A同英法结盟B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C建立法西斯政权D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1 . 跨入20世纪后,悄然之中,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主要原因是A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B工业文明的洗礼C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D军阀割据和混战12 .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阐发为(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13 . 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是(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成立C南昌起义D抗战胜利二、选择题14 . 2019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了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A民主、科学的精神B勇于探索的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艰苦奋斗的精神15 .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B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C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非选择题16 . 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1)材料一所述,“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是什么?(2)材料一所述,“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概括“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材料二(3)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材料三1927年,最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4)结合材料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两例即可)材料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大胜利。(5)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什么?(6)通过材料三应该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写出这个道理。17 . 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材料二: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材料三:1918年巴黎会议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1)材料一中的“巨变”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这是“历史性巨变”? (2)试以当时某位新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为例,用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为什么会有人把这场社会变革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3)材料三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的理解?18 .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二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后总结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新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没有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随之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材料四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1)材料一中康有为等人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是什么?其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什么政治体制?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它实际上是要求在中国建立什么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在本质上与康有为主张的政治体制都属于什么性质? (3)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导致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政体有名无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高举了哪两面大旗与之进行斗争?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百多年前,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材料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中华文明史第4卷材料三: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1)结合材料一,概括辛亥革俞前中国的社会状况。(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3)材料三中的“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的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20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以文析史)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1)“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指的是哪一事件?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地位。(以尺绘史)材料二:中国近现代史中部分历史阶段或节点(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请分别写出年代尺中A时期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