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二)(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选择题1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雁知道,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枪声。(搭配不当,应将“枪声”改为“猎枪”)B用这个办法烧开水,由十分钟烧开一锅,变为五分钟烧开一锅,时间缩短了一倍。 (“缩短了一倍”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C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把“感受”改为“体会”)D考试有三忌:一忌考前不能过度紧张;二忌考中不能心浮气躁;三忌考后不可置之不理。(删去句中的“不能”,“不可”)2 .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狭隘(y)斑蝥(mo)慷慨惊荒失措B坍塌(tn)恍惚(h)徘徊参差不齐C抽噎(y)干涸(h)溜哒精益求精D热忱(chng)滑稽(j)帐篷麻木不人3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光中,当代作家,台湾著名诗人。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C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D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散文家、诗人,与王安石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4 .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蹒跚(pn)愧怍(ku)吊唁(yn)罄竹难书(qn)B嶙峋(xn)两栖(x)老妪(y )风雪载途(zi)C荒谬(mi)仄歪(z)阻遏(y)毛骨悚然(sn)D尴尬(n)潮汐(x)伧俗(chn)在劫难逃(ji)5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青少年宫组织的国学知识竞赛,试题题量多、难度大,令我叹为观止,深感自己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B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C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大雪,情不自禁地沉醉在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D从靶场回来的路上,大伙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打靶比赛的情况。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用,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A)“文房四士”品类繁多,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shng( )名。(B)毛笔产地,唐宋时期,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笔,为无上佳品,“千金求买市中无”。明清以后,为浙江湖州所产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墨的出现很早,西周已开始制墨。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徽州,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徽墨的特点是“丰肌n( )理,光泽如漆”。(C)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其特点是质地棉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墨水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D)宋梅尧臣诗作“永叔寄澄心宣纸二首”中,就曾以“滑如春冰密如茧”形容宣纸。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 ),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砚,西汉时即已使用,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sh)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端溪,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 )之若婴儿之肤。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文房四宝不仅有使用价值,也。它既,又。6 . 文中加点的“方”的第三笔是_,“墨”的第七笔是_。7 . 根据拼音写相应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shng(_)名n(_)理不洇(_)扪(_)之8 . 下列对文段中关于“文房四宝”的介绍和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宣州所产“紫豪笔”唐宋时期千金难求,“湖笔”成为文房四宝名品,是在明清之后。B避乱徽州的奚超父子改进了制墨方法,制成徽墨,使之“丰肌腻理,光泽如漆”。C生宣书画皆宜,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D歙砚与徽墨同产一地,歙砚细润如玉,扪之若婴儿之肌肤,被誉为“群砚之首”。9 . 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艺术品为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之处ABCD10 . 文中四处划线句的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_)11 . 下面是不同字体的“亭”字,请你任选一幅辨识字体特点并进行简单解说。12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独树的追求杨勃森我曾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打洛镇有一棵大榕树,左右两侧的主干上生有三十余条气生支柱根,垂直而下,扎入土地,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俨然一片葱茏挺秀的小树林。站在它的面前,你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睿智和机巧所折服。它似乎不再是一棵形态奇异的树,而是大自然造就的精灵。当年,它向大地垂下第一条气生根的时候想的是什么呢?或许只是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当它垂下第二条、第三条气根时,或许除了求生的欲念之外,便萌生了要结束那难挨的孤独和寂寞的想法。随着一条条根的形成和壮大,它的生命王国构筑坚固了,便很精心地有意识地编织着每一条新的根,追求一种自然、协调的关,于是便在生命的内核里生发出艺术的光环。人们便称颂它营造了一道风景,并为它盖起围墙,起了一个别致的名字-独树成林,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十余年前,我也曾在内蒙古的一片戈壁滩上看到一棵孤独的树,那是一棵胡杨。茫茫戈壁无边无际,像是永远也走不到头,残阳如血,泼洒下来,为凄泣的秋风染上几分悲壮。我们五个人挤在一辆吉普车内,在黄土地上已经走了整整一天,口干舌燥,精疲力竭,昏昏欲睡。不知谁喊了一声:“树!快看,树!”果然在茫茫戈壁滩上闪出一丝苍翠。我们跳下车,奔过去,被面前的场景惊呆了。它曾经遭过雷击,伤口仍然呈焦煳状。他那粗糙的躯体一半横陈在地上,另一半仍然挺立着。那倒地的一半几乎与黄土地的砂石融为一体。原本的枝头已有一部分化作了根深深扎入土中,而另一部分依然昂扬向上擎着几多苍翠。它的根几乎全部裸露出地面,像传说中龙的爪,奋力地抓着碎石和干涸的地面。在褐黄和血红的烘托渲染中,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和惨烈。或许几十年、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胡杨林,为保护人类及一些高贵的树种抵御着风沙。然而,它在人们的眼中是低贱的,或者人们为满足一点点的贪欲,或者只是为了最简单的目的-当柴烧,它们被一批一批地砍伐。胡杨林变得稀疏了,在风沙中一排一排地倒下去最后只剩下这棵身经百战、历经沧桑,依然傲立的胡杨。它用生命凝结成一座墓碑,或许为了警示人类,或许只是为了生存,或许这便是它毕生的追求吧。朋友告诉我,胡杨有“长成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誉。生存和追求有时是很难分辨清的,那棵榕树给人以新奇的愉悦,那棵胡杨给人以悲壮的警示,很难说哪个更有价值,更完美。然而却都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最终是成为一道风景,还是成为一座墓碑?虽然自己难以预料,然而生命的价值始终握在自己手中。(选自社区2010年第8期)(1)仔细阅读全文,把表格补充完整。对象生长地外形特点带给人的感受大榕树云南西双版纳的打洛镇 _给人以新奇的愉悦胡杨 _遭过雷击,伤口呈焦煳状,躯体粗糙残缺,根几乎全不裸露出地面 _(2)从文中找出描写胡杨生存环境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的作用。(3)第段说“这棵胡杨像一位披着铠甲遍体鳞伤的斗士,悲壮和惨烈”,“悲壮和惨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本文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加以赏析。(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王晓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理积淀、规范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一种结果,只能付出努力去推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如果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付出努力,或许几十年后互联网世界将回馈给我们一片“蓝天”。要知道,我们在“十面霾伏”面前,可以把责任推卸给“排污大户”,但在网络世界,我们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都是形成网络语言生态的一分子。因此,要还网络语言环境的那一片“蓝天”,需要每个网友从自身做起,从管住自己的“嘴巴”做起。(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4日,有删改)13 . 网络“雾霾”指什么?14 . 请分析文章第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5 . 净化网络“雾霾”,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理性?三、句子默写16 . 根据课文默写。(1)_,烟波江上使人愁。(2)树树皆秋色,_。(3)_,长河落日圆。(4)_,江入大荒流。(5)乱花渐欲迷人眼,_。(6)_,狐兔翔我宇。(7)庭下如积水空明,_,盖竹柏影也。(8)经纶世务者,_。(9)_,志在千里;_,壮心不已。四、课外阅读17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节选自资治通鉴)(注)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sh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不暇顾:顾不上。野宿:在野外露宿。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五、语言表达18 . 有同学根据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