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测试)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测试)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测试)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测试)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19-2020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字词书写1 .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书写)读书是一种lng听,倾听那谆谆的教hu;读书是一种沐浴,荡涤那污hu的灵魂;读书是一种登攀,到达那美妙的超越凡俗的至高境界。少一点浮zo,多一份清纯,少一点庸俗,多一点雅致,提升品格,净化心灵。二、现代文阅读“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行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每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 . 请结合文本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品质特点。3 .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 .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5 .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拴毛线绳的钥匙弟弟打来电话,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总闹着去停车点接我。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说:“你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一天,刚要上床歇息,弟打来电话,兜头就说,母亲找不见了。我赶到老家时,已近零点。村子里的人东跑西钻,夜空里漾满一東束昏黄的手电简光,一声声纷杂的脚步声,呼唤声,犬吠声,使我原本惶恐悲凄的心情更加紧张和疼痛。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公路边寻着了母亲。她坐在水泥地上,哭成泪人儿,抽抽喧嗤地说,闺女不要我了那一刻,我发誓一定带母亲回城,哪怕以辞去工作为代价。母亲却出乎意料地乖。为了帮助母亲恢复记忆,一有空闲,我就陪母亲做游戏。我发明了一种“找名字”的游戏,母亲特别喜欢。将一些硬纸板,剪成一个个两寸多长的小卡片,在每张卡片上都写上一个字,就像小孩子认字用的卡片。将卡片胡乱摊在桌上,然后让母亲从中挑选出我名字的三个字。(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这样的游戏,不用我陪,母亲自己便可以玩儿,而且玩起来没个够,专心投入的样子,仿佛对我说:“忙你的去吧。”母亲住到我这里的一个多月里,从没耽搁过我的事儿,而且让我的生活变得异常生动,快乐,幸福。正当我沉浸于“母亲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美梦里时,母亲突然不见了。母亲是在十几里以外的一户乡下人家被找到的。那户人家的黑漆木门以及门的朝向和老家的一模一样。母亲想她的老屋了。第二天,恰好周末,我便陪母亲回老家。走到家门口,母亲突然从衣袖里摸出一把钥匙,钥匙上拴着一根红色毛线绳。猛然想起,头天中午去抽屉里找东西时,不经意翻腾出这把我上学时挂在脖子里的钥匙,拿给母亲看时,她仿佛受了刺激似的,突然急躁起来,并说起糊话。才要哄弄母亲时,手机响起,接完电话,母亲就不见了。算起来,这把拴毛绒绳的钥匙有几十年的时间了,母亲竟然还记得。这样想时,心里又不禁地欣喜起来。打开门锁,母亲却在门前的石阶上坐下来。(B)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喊母亲返城。母亲却拗着不走,而且又说起糊话来。弟说,要不先让母亲在家住两天,看不住的时候,你再来接。一连三天,没有弟的电话。第四天,我忍不住拨了过去。弟喜滋滋地说,母亲安生得很哩,一天到晚在家门口坐着。第十一天,弟在电话里说,母亲安生得很,放心吧。弟还给我说了一件事。一天,母亲把钥匙丢了,找到晌午也没找到,便饭也不吃,只一门心思地找钥匙。弟便找来一把废弃的钥匙,拴上一根红色毛线绳,给了母亲。母亲喜得跟花儿似的,拿了钥匙就哪哝着往外走,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问弟母亲嘟哝些什么,弟学着母亲的腔调说,闺女上学忘了带钥匙,我得在家等着,要不进不了家,闺女会冻感冒的。听罢,我的眼泪流了下来。自从我把那把拴着红色毛线绳的钥匙拿给母亲,她嘴里叨唠的,自始至终都是这句话。(作者:化君,有删改)6 . 阅读全文,请从母亲的角度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7 .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母亲一张张地翻,一个个地认,看到我名字里的一个字,便欢天喜地地喊“找着了,找着了”,然后更加起劲地找下一个。(从描写方法的角度)(B)她很不情愿地走进屋里,心神不宁地站了一会儿,就又到大门前的石阶上坐着去了。(从词语运用的角度)8 .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9 . 一组表现亲情主题的插画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正在老去,他可能会忘了自己,却水远不会忘记爱你。”本文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苏轼水喻南方多没人)(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10 .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康肃笑而遣之(3)夫没者岂苟然哉(4)见舟而畏之11 .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生 不 识 水 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12 . 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13 . 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宋起凤核工记)14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两膝相比者_(2)左手倚一衡木_(3)核侧出浮屠七级_(4)负卷帙踉跄行_15 .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B左右度之无不宜伯牙游于太山之阴(一则)C睡足徐兴乃尔太祖乃悟(赵普)D雕栏相望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16 . 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17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一处。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18 . 根据文章内容理解填空。甲乙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但也有不同,甲文说明对象为_,突出“_”的主题;乙文说明对象为_,突出“_,_。”(引用唐张继枫桥夜泊中诗句回答)的意境。19 . 甲乙两文都写了众多人物,他们神态情趣各有鲜明的特征,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四、情景默写20 . 古诗文默写浩荡离愁白日斜,_。(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_,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念天地之悠悠,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杜甫望岳中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_,_李商隐贾生中表现汉文帝诚意十足,贾生才华横溢的句子是:_,_。五、诗歌鉴赏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1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2 .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歌,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B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诗篇。C“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肆虐。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了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六、名著阅读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